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释全文(5)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释全文(5)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释全文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第九篇:周身大要论

  原文:拳之一艺,虽是小道,然未尝不可即以小以见大。故上场之时,不可视为儿戏。而此身必以端正为本。身一端正则作事无不端正矣。大体不可跛倚倒塌。况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手虽领身,而身有身之本位。论体则身领乎手,论耍手则以手领身。

  白话译文:太极拳这种技艺,虽然在人的生活中只占一小部分,但也可以在小的地方表现出一个人固有的品德。所以上场练习的时候,要认真对待。首先自己的身体必须要端正,身体端正了。练拳行功就比较容易达到要求,起码在大的方面没有东倒西歪的现象。何况太极拳的运动都是心意指挥手领肘动。肘又领起身行。使肢体连贯。更要身端体正才能做到有主有从,宾主分明,也就是说手虽然领导身行,而身体仍然还要保守自己中正的本来位置。从体用的要求上说,是身要带领手动,而从外形的表现是以手引领身体运行。

  原文:身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能循规蹈矩,不妄生枝节,自然合拍。合拍则庶乎近矣!

  白话译文:不过身体有时间也有不正歪斜的时候,那也是依据运动要求而产生的变化,而且歪斜中间也不应该失去固有的中正。属一时的权宜,不必要执着也就是不要一定守端正的规矩,而不能通融机变。总的来说,身体要保守端正的规矩,不胡乱的傍生枝节,自然在动静间可以相合于规矩要求。合乎要求可以说已快接近大道法理了。

  心

  原文: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而心又为五官百骸之灵。故心为一身之主,心一动而五官百骸皆听命焉。

  白话译文:在天地万物之间,人是最具有灵性的。人心又是人身体中最有灵性的器官,所以说心是人身体的主人。心动则身体各处无论五官或四肢百骸都会来听从命令。

  原文:官骸不循规矩者,非官骸之过,实心之过也。孟子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惟心之谓。

  白话译文:因为这个道理,身体各处如果有不合乎规矩要求的运动,就不是身体官骸的过失,而是心的过错--因为心领导指引没有正确。孟子曾说过:出门回家都不守时,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就是说的放逸的心,也指的是心的特性。

  原文:又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可见人之有心但视其操与不操耳。能操则心神内敛,故足重手恭头直目肃凡一切行动,无不皆在个中;不操则心外驰故视不见听不闻,食亦不知其味。凡一切行为无不皆在个处。

  白话译文:如果一人虽然听信自己的心,认为会有鸿鹄快要过来,这只能说明人的有心,要有所运动还要看此心行动与否。如果能行动,那么就会使心的神意收敛在体内,自然会表现出:脚步的移动稳重,手的运动也因为合乎规矩而呈现恭正,头部也庄重正直,目不斜视,所有一切身体的运动,都在那个心的意境之中。若不能有行动,那么此心就放逸在外,看见也如同没有看见,听到也没有听到,吃东西也不知道味道。所有一切举止都在那个心的意境之外。

  原文:况打拳一道,由来口授居多,著述甚少。盖由义理则经史备载,子集流传, 不必再赘;但打拳之势,人皆不知,皆由太极而发其外面之形迹与里面之精义。

  白话译文:练习太极拳向来是言传 口授的占多,写成文字描述的极少。这是因为拳学义理都早已记载在历代的文献著作中,不需要再多余的描述。但是练拳行功的姿势。世上都不知道其实都是由太极阴阳蕴育生发出肢体的形迹运动及内在的心意精神之变化。

  原文:往往视为拳势是拳势。理路是理路,是不能合到一处。是皆不知由理而发之于势。故也不知运势者:气也。而所以运势者,理也。其开合擒纵,无可加损,无可移易。动合自然。是皆天理之应然而然也。

  白话译文:世人往往认为练拳时的姿势就是姿势,拳理是拳理,是不能合到一块的。这是不知道拳理能够决定姿势的道理--也就是说拳理就是那个心,所以也不知道姿势所以能够运行,全是因为气的生发。而之所以能够以气的生发来运动姿势,又全在于理。理运气生势成后,任何一动或一静,都不可以添加或去掉,也不能错位变动,这是因为所有的动势都能合乎自然变化的规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原文:苟细揣摩,如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则由浅入深不躐等而进,不中道而止。以我之智力,穷道之旨归,壹志凝神,精进不已,层累曲折,胥致其极。虽高远之境,莫非眼前。中庸之境,是在操心。

  白话译文:如果能够仔细思考,继续深究苦行,譬如行到了自然能够得到。站得高了自然觉得与卑下的区别道理一样,渐渐由浅浅的外境进入深切的内意,依次第顺序进学,不顿止在行进的道路上。运我自身的智慧,穷究大道本体。发心誓志,一意修行。所有道路中的艰难困苦,曲折险阻,都能一一经过。到那时,无论再高远的功夫境界,自然俱在眼前。〈中庸〉所教的境界,就是操持本心。使身心的形神合一,运动归于自然,则是太极拳“道”的理念。

  意

  原文: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其一念之发,如作文写字下笔带意之意。意于何见,于手见之。此言意之发于外也。意发于心,传于手,极有意致,极有神情。

  白话译文:意是人心的意思,心中有所感发出来就是意。当有一念生发时,好比作文章写字时举笔落在纸上带有文意或字意的意思,意思想在哪里,就在手上见到哪个意思。这是说的意的生发显于外。意虽然发于心,但传显于手,极有意趣而导致极有神情。

  原文:心之所发者正则手之所形者亦正。心之所发者偏则手之所形者亦偏。

  白话译文:心中发出的意是正的,则手上能表现的形状也会正,心中发出的意偏,那手中表现的形自然也偏。

  原文:如人平心静气则手法身法自然端正。如人或急切慌张,或怠慢舒缓,则手之所形莫不侧倚。必也躁释矜平,而后官骸所形自然中规中矩,实理贯注于其间,自无冗杂间架。

  白话译文:如果人能平心静气生发意思,则无论身法,手法都能够自然端正。如果此刻匆忙慌张,或是漫不经心,那么这时手上能表现的外形都不会有中正不偏的。所以必须要使浮躁火气宽释,骄矜傲气平复,才能使五官百骸所表现的形式自然合于规矩。其实的理义贯注形体中间,就不会出现繁杂的形架。

  原文:即有时身法偏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白话译文:即使偶尔也有偏斜的身法出现,此属于中正后的意境要求,以形偏来求得神意的中正--这是其中的真理本意。真理存在于本体则运动意趣温柔缠绵,其情盎然。不同于用力行功的具强硬特点的拳派。

  原文:此其意一则由理而发一则由气而炼。若硬手纯是炼气,气炼成亦能打死人。但较之于理究竟低耳。故吾之意可知,彼之意可想。学者所当留心体会以审其意之所发。

  白话译文:行功真意,一路遵循太极阴阳变化的法理而发明运动,一路专蓄炼一口刚猛神气与手足的强度相合即炼气功夫,炼成了也能打死人,但是相比较,于遵循大道理法所得到的,还是低了级别。意的生发既然导致结果不同,而且自己的意可知道,身外的意及意境也可以想象,所以说学拳的人应当刻刻留心体会,以便能感应意的生发及其意思的偏正对错。

  志

  原文:心之所志之谓之志。凡人贵立志,不立志则一事办不成,终身居人下矣!

  白话译文:心的向往原欲决定称为志。凡人都应树立志向,不然生活就没有目标,做事没有长性又不固定,最终会一件事也办不成,一生只能屈居他人之下。

  原文:如能立志则所有条理自始至终,层层折折,悉究底蕴,不敢懈惰。由勉然以造于浑然,所谓有志者事竞成!不然者败矣。人顾可不立志哉!

  白话译文:如果能够立下志向,就能对志向有关的一切,分清条理,自始至终不管中间道路有多少曲折,也会毫不懈怠,勤于求索,从最初做事人为的勉强运动到功成时浑然一体的自然运转。虽然其间历尽艰辛,正说明了只有立志、有志则事情毕竟成功!不这样做的人只有失败。因此,凡是人岂可以不立志向吗?

  恒

  原文:天地之道一恒而已,惟其恒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何况一艺?

  白话译文:天地的运行可以一个恒字概括。因为这永恒的运行,所以太阳和月亮能久远的照耀天地之间,四季万物的变化也能久远相成。上古的圣人长久以来遵循自然运动的永恒规律,周而复始化生万事万物成就于天下,何况拳学不过是一种技艺自也应该持之以恒。

  原文:苟独殷殷勤勤,始终无懈。《书》曰:学贵有恒。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可见人之用功惟恒最贵。

  白话译文:假如能够殷勤用功,贯彻始终毫不松懈意志,决不至于无功而返。如禾苗长而不壮徒劳筋骨。作为五经之首的《尚书》记有“学(习)贵有恒(心、行)”的教言。先师孔子也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不能做治病的巫师。古时巫医极容易学,尚需具有恒心。可见凡人要用功夫能够有恒的可贵。

  原文:志为功之始基,恒为功之究竟。能恒则成,不恒则败。志恒二字乃做事之要决,学者不可不知,尤当猛醒。

  白话译文:立志是功夫的基础,有恒是成功的关键。能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否则即失败。所以说志恒是做任何事情的要诀。不能不知道,要警觉啊。尤其是学太极拳的人。

  原文:尝见人之用功:或作或辍不植将落,反怨师不教人。抑何不返躬自问其功何如哉!

  白话译文:常见有学拳的人,今天炼习明天休息,功夫不成反过来怨老师不教密诀。其实,为什么不回头问问自己:都下了什么功夫呢?

  着

  原文:自古圣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文事有成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备。至于武备则略而不言。自黄帝尧舜以至唐宋元明,总戎机者,虽各著有兵书,然不过步法止齐耳。至打拳皆未之及。

  白话译文:古时候的圣人行事必然是文武并重,但是流传到现在的所有资料都是有关于文事的,关于武备的都是省略不说。自黄帝等先王治世直至到唐宋元明各代,一些指挥军队征战的将帅们,虽然也各自写有关于兵法的书,但那不过只能使大家的步法整齐而已,于拳法的练习都没有提到。

  原文:拳之一艺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历唐宋元明大清即间有书亦不过画图已耳。皆未详言其理以示阶级可升。且尝习此艺者经经失之于硬。

  白话译文:拳术这种技艺,不知道最早从那个朝代开始有的,都没有见到相关的成书。唐宋元明到现在(清)即便有相关的书,也只不过尽是图画而已。也都不讲述拳理,好让人能明白可以沿着台阶。渐次上进。况且每见世上有练习拳术的,往往都是追求气力的强劲,所失之处就在于强硬。

  原文:盖由尚气血不尚义理。义理不明势不至留于放僻邪侈而止。

  白话译文:这是练拳术注重气血而不明白拳法理义的缘故。不明白拳学理义而持势逞刚猛的练习容易使人落入偏邪执见当中,无益人身心。

  原文: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虽传有谱,亦第图画,义理亦未之及。

  白话译文:我们陈氏一家自从山西迁移来温县,就带有拳学技法,虽然也有祖上传下的老拳谱,但也都是图谱,拳学理义也没有载记。

  原文:愚无学识,功夫极浅,不敢妄议注谱。但为引蒙不得不聊举大意以示学者下手功夫。

  白话译文:我(作者)素来没有学识,拳术功夫又浅,原来也不敢在祖传的拳术图谱上加注义理,但为了引导学拳的人都能从一开始就遵循正确法理练习,所以不得不简单的举明拳术本意,让初学者能够正确的入手学练。

  原文:每一着必思手从何处起,何处过,至何处止。外面是何形象,里边是何劲气,要从心坎中细细过去。

  白话译文:每一势的运动必须要思想:手从哪里开始起来,经过哪个地方,到哪里停止。外形应该是什么,内在的劲意气势应该是怎样的?这些意思都要在心坎上仔细的想过。

  原文:此着之下与下着之上,夹缝中如何承上,如何起下。

  白话译文:这一势与下一势中间,仍然要留意,怎样才能承接前势形势而起发后势的意思。

  原文:必使血脉贯通,不至上下两着,看成两橛。

  白话译文:必须要让身上的血气通畅,才不至于上下两势在运动中不能连通,甚至于别人把我身体也看成两截。

  原文:始而一着自成一着,继而一气贯通,于千百着如一着矣!

  白话译文:开始时当然也是一势就是一势运动,等到行功渐久,能够一气贯通时,千百势的运动也好象一势的运动一样。

  原文:如懒插衣:右手从左腋前起端,手背朝上,手指从下斜行而上,先绕一小圈,中间手从神庭前过去,徐徐落下。胳膊只许展九分,手与肩平停止。手背似朝上,微向前合。

  白话译文:比如懒插衣势:右手从左肩胸前开始使手背向上,手指自下,而向上斜行运动,还要先在左面前绕一个小圈,然后经过面前向右侧过去后,慢慢松落。右臂只能向右开展九分,手指与肩头同高时停住。右手背看上去,似乎是向上的样子。手又有向前合的意思。

  原文:其手自始至终,行走大势为弓弯之意。上面如此运行,底下右足亦此意与手一齐运行。手行到地头然后足趾亦放得稳当。

  白话译文:手的运动轨迹:大势是如弓弯的形状的意思。(意思为主,形象的曲直取决于意思的圆满与否)。手在上边这样运行,下边右脚的意思也和它一样,还要一齐运是所谓手脚齐进,或手脚相随的意思。手的运行到位脚趾自然也会放的很稳。

  原文:手中内劲由心发起过右乳越中府、青灵穴,冲少海经灵道渡列缺至中冲、少冲、少商诸穴止。足是先落仆参过涌泉,至大敦隐白诸穴之上,且其内劲必由于骨之中,以充于肌肤之上,运至五指上而后止。

  白话译文:手中内在的劲势意思从心中开始,向右过乳后经由中府(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阴脾经所属)青灵,少海、灵道(手少阴心经所属)(少海同属手太阳小肠)诸穴再分达于列缺(手太阴肺经)。中指的中冲穴(手厥阴包络经属--端)小指的少冲穴(手少阴心经一端)大指内侧少商穴(手太阳肺经的一端)。足下是劲意先落到踝骨下的仆参穴(足太阳膀胱经属)。经过涌泉穴(足少阴肾经属)到足大趾的隐白穴(足太阴脾经属)大敦穴(足厥阴肝经属)。劲意在体内运行,必须深入着意在骨头中间,再渐渐行于肌肉皮肤之间,停在五指(手、足)上。

  原文:顶劲提起,腰劲捺下,长强以下翻起来,裆劲落下,右手与左手合住,膝与裆与胸与小腹诸处无不合住。

  白话译文:顶上的意思要领起(虚灵顶劲),腰中的意思要松下(气沉丹田)。长强穴(督脉属即人尾骨)下面的意思要向上翻转,裆的意思向下落到地下,左右手意思不但双手相合,还要与同侧脚合,及交叉相合,虚灵的意思与裆胸及小腹部其实就是全身前后左右内外要一齐合住。

  原文:合也者:神气积聚而不使之散漫,非徒以空架闲着苟且了事。惟恭敬将事,则神气处处皆到,方不蹈空。下着单鞭大概与此着同。

  白话译文:相合的功效在于可使神气积聚在体内(是神宜内敛的要求),而不使之散漫在外形肢体上,并不是只在意这个架子的形状而已。只有心怀恭敬,认真做事,神气才能处处行到,功夫才不致于空炼。下一势的单鞭(拳势名)运行的意思大致上和这一势运行的意思是相同的。

  原文:大凡手动为阳,手静为阴,背则为阳,胸则为阴,亦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某手当令,某手为阳,某手不当令,某手为阴。

  白话译文:大体在运动中,身体手脚有动就是阳,不动就是阴;背后自然为阳,因为常见阳光的原因,胸前为阴,也是因为少见阳光的原因。也有阴中含有阳的,及阳中带有阴的,比如那只手在运动中为主,就是阳,那只手不为主就是阴。

  原文:亦有一着也、先阳而后阴,一手也、外阴而内阳。一阴一阳必要以中锋劲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白话译文:也有在一势中,先有阳动再有阴动,还有在一只手上同时表现出在里边的阳及在外边的阴。一阴一阳的运动及变化必须是以人体内的中气主宰而成。心中的意思不使有偏有倚靠,培养久了就会自然在中,也就是常说的能够贯通上下的浩然之气。

  原文:理宰乎中而气行于外是也。浊气下降合住裆劲,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千言万语,难形其妙,当场一演,人人可见可晓;落于纸笔,皆成糟粕,形于手足,亦成迹象。而更非迹象,无以显精神,犹之非糟粕无以写义理,是在善学者。孟子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其斯之谓?

  白话译文:阴阳生发道理在我心中,而能使形体的意思在运动中表达出来。还要在使体内浊气能够下降,裆的意思合住则腰胯间虚虚灵灵,不但下肢稳健,上体也灵活。总之:说尽千言万语,也难以描述其中的玄妙。但如果当面演习则人人都能见到及明白这中间的真理正意。其实能写出来的,都是成为没有用的东西,手足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外在的形体。不过若没有这形体的运动则无法显示内在的精神,这和以没有用的文字来阐明拳法理义的意思是相同的,怎样区别对待一件事或物的两个方面的表现及功用,并从中吸取营养,取决于善于学习的人。孟子说:能教给人做事的规矩,教不会人作事的技巧水平。这和教学拳道的意思一样啊。

  理

  原文:理者:天地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顺其性之自然,行其事之当然,合乎人心之同。

  白话译文:理是天地运行的节律,有知识的,人行事的律仪准则。顺依本性的自然处,做这件事的当然的做法,还需和人心中的意思相同相合。这是自然大道理所谓理所的当然的意思。

  原文:然而究乎天理之所以然,一开一合绝无勉然,一动一静恰合天然,此即吾道之粹然。

  白话译文:能够研究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发养育等等和拳术运动相贯通,使身体和心意的运行比如一开一合纯属自然而然,一动一静的表现也恰到好处,好象天生就是这样,这就是太极拳道大道的精粹。

  气

  原文:何谓气?即天行健一个行字。天体至健,而所以行此健者,气也。不滞不息不乘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加以直养无害功夫,即是乾坤之正气,亦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

  白话译文:天体因不停的运行而给人至为强健的感觉,能够使天体运行的就是气。行在身体中间不停滞无声息,不留连某处,不离开体外,不偏向那一侧,不倚靠哪一点的就是中气。中气培养(以顺直为宜)到能够充斥天地之间(贯通我身体上下)即是乾坤正气,也就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人的健身技击功用都是因为这个浩气的存在才具备的。

  原文:一拂、气之自然,参以横气则生硬横中,势难圆转自如,一遇灵敏手段,自觉束手无策。欲进不能,欲退不敢,但听他人发落而已,纯何如也。所以不敢徒恃血气而并参之以横气。

  白话译文:随便一挥手虽然也是气的自然运动,但一用力就加入了横行之气导致体内中气横隔胸腹中间,心中意思不能畅现于肢体、形势难以自如的转动。若遇见身手灵敏的对手,必然会有束手缚脚的无所适从的感觉。想进也不能,要退又不敢,只有任人发落,迟钝级了。因此在练拳行功中千万不要逞恃血气的充足而横行逆运。

  附:中气辨

  原文:中气者中是中气是气,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以理言,气是天以阴阳五行之气化生万物。有形即有是气,是人所秉受于天本来之元气也。

  白话译文:中气中间:中是中,气是气。中是行事没有偏倚,也没有行过以及行不到地的意思而讲出的道理。气是天地以阴阳五行的气机变化生育万物的意形。生有那种形体就有哪一种气。人的中气是来源于天赋是生而即有的元气。

  原文:气不离乎理,理不离乎气;气非理无以立,理非气无以行,气与理两相需者也。

  白话译文:在运动中,气和理是不离的;气的运行离不开理的导引,同样的道理;理则离不开气的运使,因此,气和理是互相需要对方的。

  原文:理有其偏,气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参焉,气之偏横以行焉,惟两得其中,合而言之曰:中气。

  白话译文:但是理也有不正确的,气也有走偏的。理偏则私意私心就掺加进来了,气偏则横气流行,导致身意不能相合成为内外如一。只有理气都持正守中,形合为一体,上下通畅,运行不滞的,才可被称为中气。

  原文:窃谓不可以言语形容者,中气耳。中气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即《易》所谓保合太和之元气也。气不离于理,言气而理自在其中。打拳以运气为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

  白话译文:我个人的浅见认为中气是无法用语言形容明白的。(中气就是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也即是《易》经中说的太和元气》。因为气理不相离分,所以说气而理自然在于其中。同样的道理,练习太极拳就是以运通气脉为主,然而运动之中自然有理的导引存在。

  原文:理之得中者更不易言,故但以气之附丽于形者,大略言之 。气之在体,无不充周,而其统率在心。心气一发能先听命者:肾中之志。心机一动,志则顺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往焉。且各有各体之精,而随各体所往之地而止也。此是一齐俱到,有分先后有不分先后,所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也。

  白话译文:理能得到中间的位置,更不容易说清楚,只能拿气的附于形体之表现,大致说一点:气在人体内充满周身,但受心的统率。心中的意思一动,最先听命运动的是肾中的意思即志。心中的意思微一发动,志就会随心所向,其余肢体也都会随其去处而同行的。而且就象志是肾中的精,肢体各种都各自有自己的精意,都随肢体从心所向去的地方后停下,这是心意形体一起齐到的做法。当然也有分先后到的,也有不分先后到的,正如古话说的:小的德行不断,自然会促成大德的广行流布,虽然行路众多,各行其道,但都属于正道善德,即便是并行也不会有碍大道的正理。

  原文:如单鞭一势起初心欲先合两手,即用倒转精合往。左足即收到右足边,而与右足合往。心欲展开,左手即用顺转精,右手即用倒转精;两大腿用精:左则顺右则倒。顶精即领,胸即含住,腰精即下。裆开足之后,有心无心之间,说合上下一齐合往。且官体之精,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细之或差。

  白话译文:比如单鞭一势,开始起时心中的意思想要双手相合,即用倒转的意思合往,左脚收到右脚边意思与右脚相合;心意想要开展则左手的精意顺转,右手倒转;两大腿处的精意也是左顺右倒的运行转动。头顶的精意要向上领起,胸的精意要虚虚含往,腰上的精意,则向下行。等到裆部开的圆虚后,全体上下在或有心或无心中间,要合则一齐合住精神。还要使身体各处的精意,随其原属的脉络运行,要丝毫没有差错。

  原文:心即大体,官骸即小体。德即大体小体中当然之理也。心机一动,百骸听命,非所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乎?此所谓中气流行一气贯通者,如此。

  白话译文:心好比是大体,五官百骸各种好比是小体,德好比是大体小体所共遵行的本理;所以说大体一动小体无不随之。也和前边说的小德不断自然大德流布的道理本意是一样的。这就是中气流行的运动能达上下一气贯通的意思浅解。

  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辩

  原文:中气与浩然之气稍异,与血气大不相同。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

  白话译文:中气与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稍有不同,与血气大不相同。中气是人体内的太和元气,也就是《中庸》上说的:持中不偏倚的平常道理,而运行的刚柔显于无形的正直气息。

  原文:能用此气行于手,天下未有穷之者。如或有人穷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于偏倚。非人能穷我,我自穷之也。

  白话译文:能够以这种气周行身心稍未的中间,从拳学体用上讲,那么天下就没有人能胜过此人了。如果有人能胜过此人,那么此人不是功夫没有到圆满无间,就是他在行功中心意形体涉及或流于失中执偏的地步。这不是人能胜过他。而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的理。也即是说走偏就会导致失败。

  原文:此气之贵得乎中!名之曰中气,非气之行于官骸之中之谓也。

  白话译文:这种气的珍贵在于得中!其实名叫中气,并不是指气行运在身体官骸的中间;官骸的中间是当中的中,中气的中则是因时因地因情因势,无论肢体,心意怎样变化,中气则永远不偏不倚,也无过与不及。

  原文:浩然之气者;大约涉于刚一边多。观孔子、孟子之气象可知:孔子言语极和平,孟子气象就带廉隅,即其自谓亦曰:至大至刚。吾故曰涉于刚一边居多。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气。特稍涉于严厉。谓之为元气则可,谓之为太和元气似乎少逊耳。此所以与中气略有不同处。

  白话译文:浩然之气,偏近于刚,这只要看孔孟先师的气象就可以知道。孔子说话教人,语气很平和,孟子就带有棱角,他自己也说自己的气要“至大至刚”,所以我说浩然正气刚的一面较多。但也是秉受天地父母而生的元气,不过是近于严厉了些。称为元气也可以,若称为太和元气好象还是差了一些。这是浩然之气与中气的略微不同处说明。

  原文: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气行之,技亦过乎大半矣!再加涵养功夫则几乎中气矣!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力气过大,偶然胜之;一遇行手,气虽大而亦败。苟能稍遵规矩,亦能打人,但能屈敌人之身,而不能服敌人之心。

  白话译文:练习拳术的人,若能以浩然之气运行周身和拳术运动相与吻合,则功夫也算成功了一大半;若能继续添加涵养气血身心的功夫,几乎就可以算是中气了。至于血气,则是人身血脉中流通的气体,就是拳家所说的横气,练习者倚仗年轻气盛,往往不合以情理,仗势欺凌对手,但是对手往往又可以乘其间隙而获得胜利;其实持血气之勇的人,力气虽大也不过偶然才能取胜,一遇见行家,力气再大也要失败。这类练习的人如果稍微依照拳家成法练习,功成也能胜人,不过只能打败敌人的身体,不能使敌人心中服气。

  原文: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以上所辨未知是否,以俟高明者指正。

  白话译文:至于以中气行功,可以让对方想进而不敢进,要退又不敢退,浑身用不出力自觉非常危险艰难;脚下好象站在光滑的圆石上并不敢乱动,几乎是不动就感觉要跌倒。这个时候我虽然不打他,他心中自然服气。上边的辨义是否正确,希望有高明学问的行家指教扶正。

  情

  原文:理与气发于外者为情。人之交接往来则曰人情,文之抑扬顿挫则曰文情,打拳之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其间天机活泼极有情致。

  白话译文:理和气由心中发出,意思显现在外的就是情。情到处都有:人与人礼仪交往叫人情,写文章写的意思抑扬顿挫叫文情。练拳时每一势运动中的想要向上行须先向下沉,想要往左运,须先向右行的法理与形象,不但深契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大道义理,而且符合天地阴阳化生万物的自然规律,真正是天机活泼,非常有情趣。

  原文:拳无情致如木偶人一般,死蛇塌地有何景致?又安能见其生龙活 虎,令观者:眼欲快睹,口中乐道,心中愿学?此拳之不可无情致也。

  白话译文:练拳没有情的兴致意思,就跟木头人一样,好象一条死蛇塌溜到地上,有什么意思?又怎能看到生龙活虎的一面,而可让观看的人;眼睛想要快快看到嘴里高兴提到,心里还想学到,这是练拳不能没有情趣的意思之道理所在。

  原文:至于与人交手断不可看人情,一看人情则人以无情加我矣!乌乎可。

  白话译文:至于上场和人交手比武,即万万不能看人情!一看人情就舍不得动手,而这正是对方想要的效果,即会把无情施到我身上,所以说人情决不能看!

  景

  原文:一片神行之谓景。其开合收放。委宛曲折种种如画,是之谓景。景不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相连故也。心无妙趣,打拳亦打不出好景致。

  白话译文:运动时神意和形体交融表现就是景。比如开合,收放等其中的曲折委宛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如画一样。景不离情,好比情的不离开理,离开理没有情,离开情也没有景。但是心中若没有美妙情趣,练拳也练不出好景致。

  原文:问何以打出景致?始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的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

  白话译文:怎样打出好景致呢?开始遵循规矩,然后变化规矩,最终达到神通规矩。我若练拳行功,好象天花飞舞而下落,观者自然有惊奇而拍案的赞叹。

  原文: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处则柳蝉花骄,着着则出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怡神畅,真好景致。拳景至此,可以观矣!

  白话译文:在心里边思想有情,身外面自然表现有景,好象天气晴朗,和风细雨,或者又象是扬州三月烟花一片;真正是大块的文章,到处是柳绿花红,势势似山明水秀,足以使观看者触景生情,心旷神怡而致于流连忘返,真正好景致!练拳而能得到这种景界,很可观了。

  神

  原文:神者:精气发生于外而无难涩之弊之灵气也。天地间无论何物,精神足则神情自足。在人虽存乎官骸之中,实溢乎官骸之外。

  白话译文:神是人体精意气机随运动而生发在外可以圆转无碍的一股近于自然活泼天机的灵气显现。天地中间不论什么物体,只要精神充足,自然神情满足。神虽然日常就存在人的官骸中间,其实只有当神行溢于官骸外边时,才会为人所知。

  原文:大约心手眼俱到则有神,无神则死煞不活,不足动人。神之在人不止于眼,而要于眼则易见故。打拳之时眼不可斜视,必随手往还。

  白话译文:大致上说:练拳时每一势运动手和眼齐到地界即为有神,反之则呆板不灵,河南土话叫“死筋”(不足以感动人)。神在人体的表现不止只有眼,但眼神容易看见,所以拿眼比拟。练拳的时候,眼不他顾,随手往还运动,即是守神生神的一种方法。

  原文:如练懒插衣:眼随右手中指而行,懒擦衣手到眼亦到头。注于中指角上,不可他视。眼注于此则满身精神皆注于此。如此则懒擦衣全着俱有精神,神聚故也。

  白话译文:比如练习懒擦衣这个势子,眼随右手中指一同运行,待懒擦衣意思到了,手也到,眼也同时到地头位置后注视中指一角,不能旁视。眼注视此处自然会使全身精意都向往此处,这样则懒擦衣整个势子可谓形备而神全非常有精神,这是因为全体的神积聚在一起的原故。

  原文:打单鞭眼注于左手发端处,随住左手徐徐而行,至单鞭打完,眼即注于中指角上,不可妄动。

  白话译文:练习单鞭势时眼从左手运动的开始点就随左手缓缓运行,等到单鞭势子练完至定式时,眼看定中指一角,不可以随便更动。

  原文:打披身捶眼注于后脚尖。打肘底看拳及小擒打,眼注于肘底拳上。打斜行拗步右手在前眼着于右手。打抱头推山。两手虽俱在前,而以右手为主,眼虽并注而注于右手居多。

  白话译文:练习披身捶势定势时,眼要注视后脚尖上。练习肘底看拳和小擒打势,要看肘下的拳头上。练习斜行拗步势,右手在前就看右手,左手在前看左手。练习抱头推山势,而手在定势时虽然都在前,但以右手为主。所以眼虽并视双手,意思于右手偏多。

  原文:打指裆捶眼注于下。打下步跨虎眼注于上。打演手捶眼注于前。打回首捶眼注于后。大抵上下四傍,某处当令则眼神注于某处。此是大规矩。

  白话译文:练习裆捶势,眼向下注视。练习下步跨虎,眼向上注视。练习演手捶,眼向前注视。练习回首捶,眼向后注视。大体上不论上下四周,身体哪处为主当先,眼神就随在此处。这是大的规矩。

  原文:亦有神注于此而意反在于彼者,此正所谓大将军八面威风;必眼光四射而后威风八面,处处有神也。

  白话译文:也有眼神在这里,意思在另一处的时候,但这正和大将军能够威风八面的道理是一样的:先有神光的四射,自然处处都有神气,必然是威风八面,余威不散的原因。

  原文:打拳之道,本无此势,而创成此势,此即自无而有,何其神也!而况神乎其神!何莫非太极阴阳之所发而运者乎?拳至此已入室矣。

  白话译文:拳术的道理:本来没有势子,因为神意的相通而创出势子,这是有生于无的大道哲理所当然,这也就是神的初生。通过练习而再显精神,也就是一个培养精神的意思,俗语所谓:神乎其神!怎样才能使精神更加精神?《易》曰天行健。又说:“君子终日乾乾”。天体强健,因为运动不已,则愈行愈健。有智慧的人终日不懈的努力用功,以使自身精神中气的生养符合太极阴阳变化规律。行功到这个地步已经得到道的真谛。一般来说:只要肢体能随心循规运转,自然不会流行不畅也不至于没有神情。

  化

  原文:化也者:化乎规矩者也。化之境有二:有造化,有神化。造言其终,化言其终。神化者:夫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白话译文:化是化用规矩的意思。化的境界有造化和神化。造是指的开始,化说的最后,开始认真的从循规蹈矩到后来的非常熟练循规蹈矩,就是造化的境界。神化的境界就是先师孔子到七十岁时,能够随心所欲做任何事,而且都 不会超出规矩,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原文: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

  白话译文:练拳到了非常熟练,能够使形体自然运动时,就已没有迹象,没有迹象,别人则捉摸不住,则如神龙变化莫测,而且随意有所运动,自然都成了成法准则,练到此地,真正神妙了。

  原文: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白话译文:太极阴阳变化的道理是:要变化也没有开始,生成了也没有形迹。没有开始也没有终止,这即是自然的变化规律。太极拳练习也和此理相同。拳理而合于自然大道,令人感叹!从小处用功而得以明了大道本源,这就是“即小而见大者”;太极拳学,岂是容易讲说的!

57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