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给孩子疏导考试焦虑(3)
归还权利
家长想要得到什么?
去年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何凯文老师提出了空心病的理念。
什么是空心病?就是患病者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他们也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按照徐凯文老师的概念描述,虽然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但是问题所在是所有的药物对这些孩子都无效。
我常和学生打交道,每当我问学生为什么来大学,很多学生都是一脸茫然。
我也在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我认为与长期以往家长和老师只关心考试、一切让位与考试有关的,孩子们盲目的追求题海战术、学习成绩,他们似乎是有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是空荡荡的,所以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一位中学生在日记当中这样写道,说我现在特别害怕考试。每次考完就提心吊胆的,怕知道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我妈就千叮咛万嘱咐,下次还得往前冲。
排到后面,我妈就换汤不换药的说:完了,排这么靠后,还能好像重点高中吗,考不上好高中,能考上重点大学吗?
从小学到高中。一个人一直听这样的唠叨,要不怕考试才怪!
更可怕的是这种推理和提醒,已经彻底的印刻在我的脑子里,我现在不论做什么事,出一点差错就紧张得要命,会立刻联想出一大串的可怕的后果。
家长不切实际地提出高要求,行动上也会有意无意的施加各种压力。这种高期待,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为他自己成长负责任的权利。
孩子为家长学习,为家长考试还要达成家长的目标。有些家长鼓足了劲,去辅导孩子作业,孩子报各种的补习班,对孩子的关系也只有努力学习。
久而久之,学习就变成了家长的事情,孩子考不好家长觉得面子受损,或者为孩子的前途担心,越是这样就越催促孩子学习,孩子于是就越反叛。
家长应该怎么办?
家长要学会放手,给予孩子为他自己未来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今天和孩子说说他内心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宏远的目标或者是期待,比如问问他未来的愿景是什么,以后想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想为这个社会贡献什么,他想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样的积极的影响等等。
并真正地从内心当中,去尊重和欣赏孩子的这些选择。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那如果孩子不想高考了怎么办?
我认为那也是可以的,我们依然可以去坚持到孩子去实现他的梦想,允许他为自己的人生,去做出选择。
因为当每一次选择之后他才会更加地为自己的生命去负责,更能够激发他内在成长动力。
如果让他能够连接到自己更宏远的目标的时候,那现在经历的考试压力、学习压力,就不再是问题了,而变成他通往宏远目标的一个必经之路。
孩子也会更有动力去迎向挑战,接近目标。
我们父母之所以不敢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当中对生活充满了恐惧和担心。
现在的教育资源这么多,有很多的保障,是可以支持到孩子完成他的梦想,同时也能够让他去更好地完成教育的。
人生不止只有高考这一条路,是充满选择的,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要把这份成长的权利去交给孩子,也会让他更加地实现自我负责。
肯定孩子
每个人都是一道光
肯定孩子
家长需要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
有一次考试之后,我接到家长给我打的电话,让我劝劝孩子,孩子在床上躺着什么都不做,也不睡觉。
我问他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反应,家长说考试结束,成绩出来了,考了班级第二名我就说了他两句,然后孩子就跟我怄气,都已经好几天了。
其实我觉得孩子的这样反应是正常的,年级第二名非常不容易,一定是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努力才取得,而在妈妈眼中,关注的只有考试名次。
况且,考试只是学习方面的某一部分的检测,而并不是全部,相反,为之努力的过程,更应该去值得肯定和强化。
我们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心智健全、善良美好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孩子成绩不好,但是如果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一直向前走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兴趣,这些要比成绩更重要。
每个人都有他的局限和缺点,这很正常,努力尝试的渴望,要比掌握某种技术更重要,尤其是对长期被单一成绩标准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来说,在他们身上的优点长处的发现和肯定,会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信以及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我们可以认可他的努力成绩好,我们一样要去称赞他的努力,而不是夸他聪明。
表扬聪明能够让孩子感觉很好,但是也能够促使他们害怕失败、避免挑战。我们要夸赞孩子努力的过程,比如说,孩子,你努力没有白费。
通过肯定孩子的努力他也会觉得考不好也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努力不够,这样对学习的渴望就会超过对失败的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