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给孩子疏导考试焦虑(2)
认知调节
三种反应背后的答案
我们在面临危险时,通常会有三种反应,这三种反应背后有着不同的含义。
三种反应
第一种反应是:当我们势均力敌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战斗。
这个时候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启动,感觉到全身充满力量,大脑运转得快,听觉视觉都会变得非常的灵敏,心跳加速,会将氧气、脂肪、糖,马上输送到大脑和肌肉。
这反映了我们在正常压力状态下的自然反应,我们做好准备去应对面前所存在的任何困难。
对于我们而言,会感觉到更专注,而不是害怕。
在生活当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比赛的时候,或者是当你要完成紧急而重要的任务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根本就不是惧怕的,相反是更容易兴奋、紧张。
第二种反应,如果打不过怎么办?做好一切准备,跑。
如果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感觉自己完不成父母的期待,或者完不成自己的目标,就很容易选择逃跑的方式,有的孩子在考试来临的时候上网、拖延等等,都是逃跑的表现。
第三种反应,就是僵住了。
像这样的孩子在考试来临之前,你会感觉到他整个的状况,是整个思维都感觉转不动,反应不过来了,好像是僵住了一样。
以上三种行为反应,完全取决于大脑对压力的判断。当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危险,就会在未经大脑思考的这个状况下,我们的行为也会马上的去做出自动化的反应。
举一个案例。
案例中的主人公叫小陈,是一名高三女生,品学兼优、性格活泼开朗,小陈的成绩一直都处于年级前列,但是据她自己说她经常考试心态常常不稳定,也容易比较受外界的影响、感受到压力。
在考前,她同桌感到焦虑,每天跟她说题难,按这个程度,都考不上大学。小陈也会感觉到烦躁,觉得自己特别容易受别人焦虑情绪的传染。
在考试的时候她听到别人翻卷子的声音,就着急担心自己做不完,最近还出现了失眠健忘的情况,心里非常的着急。
小陈的例子不是特例,很多成绩比较好的家长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也会遇到因考试压力而感到焦虑的问题。
结合我们上面所讲的关于考试压力的解读,作为家长你会给小陈怎样的建议呢。
首先,焦虑、失眠、学不进去的状态是正常的。是我们大脑的主观判断而产生的一整套连锁反应,尊重与砍杀这个反应是因为我们认为的一些外在因素。
比如说,同桌考试焦虑、别人翻卷子等情况,它是一种危险。
认知调整
要想转化压力,我们需要在认知观念上做出两个方面的调整。
第一个调整是,识别危险。
同桌考试焦虑这件事,本身其实和小曾没多大联系。
之所以会形成联系,是因为当同桌表现出焦虑情绪的时候,小陈会敏感地捕捉到,她的注意力就会从考试本身转移到情绪上。
那小陈本身呢,其实她自己对考试很担心,同桌的这个考试焦虑,让她能够注意到自己的担心,那第二个危险的就是别人的担心,凸显了她的担心。
第二个调整是,压力转换。
对考试焦虑、对时间的担心其实都是一种信号,提醒自己去更好地去复习、去把握考场上的时间分配,这些压力反应都是有益处的。
我们为了帮助小陈更好地去认识这些压力的益处。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去进行压力转换。
第一步,感觉到有压力的时候,允许并承认它的存在,可以去允许自己感知到这种压力,包括它对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第二步,意识到压力是对自己对考试的一种反应,连接到压力背后的积极动机。
那对于小陈来说,希望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并希望考出一个好成绩,去证明自己,那这些都是他期待具体的东西。
第三步,运用压力所带来的资源帮助小陈认识到现在可以做什么,才能够达到他的目的。
比如说焦虑感,睡不着觉,标志着身体已经做好了应战的准备,从而去帮助他更好地实现她想要达成的目标。
比如说对考试时间的担心,会让她更加地去提高效率。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摆脱压力状态,而去转移到她想要达成的目标上,把压力化作资源。
观念调整
家长应如何改变观念
帮助孩子转化考试压力之前,我们家长也要做一些观念上的调整。
观念变换
考试意味着什么?
第一,考试它是对本学期学习状态的反馈,它不是对孩子是否优秀的反馈。
考试只是反映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但是每个孩子他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不能因为孩子没考好就觉得孩子不好,有否定孩子对孩子的尊重和接纳,应该是无条件的,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能够看到自己生命的那份价值。
换句话说,孩子考得好不好都与他是否优秀无关。
第二,考试是人生过程当中的一次经验,它不能够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之前有一个学生咨询,原因是第一科数学考试没有考好,心里特别难受,甚至不想活了。
问他,就一科考试没考好,你怎么就会有不想活的想法呢?
她说她是理科生数学考试特别的关键,如果数学考不好就会影响整体成绩甚至影响中考。
他把每次考试都当做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从而影响考试的状态。
有些家长在大考之前也会给孩子无形当中增加很多的压力,会对孩子说你要是考不好上不了好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
但试想一下,一辈子那么长。怎么可能就会因为一次考试就完了呢?
客观的说,或许重要的考试会影响我们的命运,但是不会决定我们的命运。
考不上大学,人生同样会有很多的选择,一样可以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行业,一样可以去发展自己。
所以说无论考试结果如何,它只是一个过程,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生路上一个非常宝贵的一个经验。
第三个,让孩子享受考试的挑战和乐趣,而不是为孩子考试成绩,去提供奖励。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考试权力是属于孩子的,后者,家长成功的掠夺了孩子享有考试乐趣的权力。
举个例子:
比如说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许诺:好好准备考试,好了我假期带你去旅游。
家长是好心,但是这种承诺,会削弱孩子对当前情境的欣赏和喜爱,当你这么承诺了,就意味着考试成为了一项任务,而令人感觉到反感厌恶。
同时,这种条件下会让孩子觉得如果我没考好,那我是不是自己就不配与父母出去旅游呢?因此会更加对考试感到厌恶。
其实考试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对一学期的学习回顾检验,还可以定个小目标实现自己的挑战。
家长对孩子的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忽略考试的乐趣和价值,从而把它变成一种工作或者是一项任务,脱离了考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