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读后感 >

读《佛陀传》有感:佛陀的困惑(3)

时间: 智明1010 分享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做摩露伽子的比丘,一向喜欢问佛陀有关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有尽还是永恒,但佛陀一直拒绝回答。他说:“无论宇宙是有限或无限、有尽或无尽,你都要接受一个真理,那就是生命里存在着的苦。而要消除痛苦,又必要明了苦的成因。我所教的,都是能帮助你达到无着、平等、平和与解脱的。”因此,他坚持拒讲“其他一切对证道没有帮助的”。

  然而,在我们看来,宇宙有限或无限,与生命里是否存在着苦,二者之间并无联系。而佛陀拒绝问答的,恰恰是人们想要知道的。季羡林先生说:“中国人不管信佛教与不信佛教,都必须了解佛教的真相。”这倒未必,不学,不信,则可以不了解。但中国佛教是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分。一个真正追求真理的人,一定会思考宇宙人生的奥秘;一个诚心向佛的人,在皈依前当然必须了解佛教的来龙去脉。

  七

  据说,佛陀甫一诞生,即诵偈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有人辩解说,此处的“我”,并不是单指佛陀,而是指众生都具有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天然佛性。然而事实是,佛陀对自己教理的圆融完满深信不疑,他的信徒更是如此。《佛陀传》载,当佛陀将要灭寂之前,他最喜爱也最优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说:“世尊,我肯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没有一位精神导师可以超越你的智慧和证境。”佛陀回答:“你这样说,真有如狮吼的勇猛。”如此看来,偈语中的“我”,当然也指佛陀自己。佛陀和他的信众们,还是有排他念,有分别心,这与“人人都有天然佛性”的说法是矛盾的,而且违背了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

  是学问,还是信仰,大有区别。学问可以质证,可以完善,而信仰是不能怀疑的。佛教传数千年至于今日,度人无数,功德无量,但仍然存在漏洞,无法自证圆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仰的人多,研究的人少。当然,这世上有没有完满的教义,也还难说呢。

  向佛,可以是一种信仰,可以是一种学问,也可以是一种修行和处世方式——此即“人间佛教”。如果世人都能够做到清心寡欲,博爱宽容,不怨不争,那么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或许真的可以到来吧?

作者:余一梦
公众号: 故乡读书会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