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读后感>

《红楼梦》学习心得体会:诗化红楼(2)

时间: 嘉馨975 分享

  而曹丕所说的“丽”如果仅是一种华丽的话,就与它讲的文气不相符了,文章也不会成为经国之大业了。或许我们应该为了纠正某些错误而对“丽”进行新的解释,丽是一种风韵,风韵是十分能区别诗歌和铭诔,奏议区别的词汇,那我们的“丽”这个素质就可以解释成“诗歌独有的风韵”。《红楼梦》与其他中国三大古典名著相比诗学价值更高,在曹雪芹的笔下,诗在小说中的作用不再是仅仅像回前诗那样交待一番“啰嗦,总结,引子,概括”。

  他把诗歌和情景,人物形象,命运相关联,有时候把诗作为推动情节的必不可少的元素,凹晶观黛玉湘云月下联诗的描写极为精彩,二人坐在湘妃敦上,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波。这是一段诗化的描写,情景交融,把月的柔美写了出来,以和贾家团圆会宴相称,有给人一种冷月凄凄之感,影家族之回光返照,时日不多,而后面二人数栏杆选韵,把二人身上诗人的浪漫气质凸显出来,最后二人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佳句频出,大段大段描写成了小说不可忽视的经典场面。

  这一段最能彰显出《红楼梦》所具有的诗歌风韵。文章结构本身就是一段神话故事,富有浪漫主义气息,从开始到结束好像只是一场怀王的巫山之梦,像《雨巷》丽令人迷茫惆怅,渐行渐远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诗化的人物,诗化的生活,诗化的建筑,《红楼梦》处处透着诗化风韵魅力。

  外化是指《红楼梦》对诗歌元素的使用,红楼梦中有很多作者的对前人诗歌的直接引用,化用或自己创作的诗歌,他们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氛围,暗示命运都有不可磨灭之功。

  第二个外诗化就是对诗歌意象的采用,如残荷,垂柳,竹林,潇湘,湘江这些在文本各处位置,以不同方式出现的词语都给人物,环境,蒙上了诗的白纱。

  第三,诗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或许正是由于题材,韵律,等诸多限制,成就了诗歌跳跃性的特点,有时候出句还是总角之时,对句便已是垂暮之年了。这不仅仅是出于艺术性的考虑,也因为作者要在数句之中像作者传递所有的信息。

  所以跳跃和省略不可避免。而《红楼梦》在时间,人物年龄上的描写多有跳跃,断点。比如黛玉进贾府时年龄应该在六岁左右,她的成长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未多久,宝玉和黛玉已经算是从小一块长大的了,还有雪雁的年龄,秦可卿的年龄,宝玉的年龄都是模模糊糊,从跳跃性来看诗歌是为了传递信息,《红楼梦》作者是为了某种非艺术性考虑而故意模糊不清。

  很多探佚学家都喜欢:“久密微藏偏自露”这句话,这种故意模糊便是掩盖信息,而要达到偏自露的目的就引出了第四个外诗化。炼字。很难想像百万字巨著会在这种小细节上耗费这么多功夫。文本中的一个字,一个谐音背后在探佚索引家们看来都是不可忽视的,比如:“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很多人都可以对时飞两个字延展出一片五千字论文。

  比如一代红颜逐流水,很多人都可以从这句诗中得出黛玉死于投水,比如,“你竟拿绳索来勒死我是正经”,有人得出黛玉是被吊死的结论,这些耸人听闻或合乎情理的结论都从侧面反映出《红楼梦》炼字化的特点,想要传递这些欲说不能的隐晦消息,必须要在字词上考究,这种对字句的重视也是诗化的重大表现。

  以上所记,未及细敲,错讹之处,请方家正之。

  ps:关于《红楼梦》悲剧性体现了诗歌悲剧素质的问题描述太过简单,且逻辑不清,且诗歌是否有悲剧素质我也只是用了王国维一个人的观点,恐不能让人信服,这种诗歌悲剧素质观点可能带有王国维个人人生价值观的成见,有待细究。

  关于诗歌风韵素质概念本身就很模糊,我觉得今日看到的2017年1月23日转载在古代小说网公众号上冯其庸先生的新书推介文章更能让读者了解。我说理不清,实在惭愧。

  关于《红楼梦》诗化的外化内容太过简单,日后也要充实。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李欣

来源公众号:东桥诗话

3853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