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 2017南京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南京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2017南京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京一模考试已经落下帷幕,2017南京一模主要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2017南京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2017南京一模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分)

  每到春末,村子里就变成了一片槐花的海洋 ▲ 。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洒在地上,洒在身上,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尽情陶醉在这芬芳的世界里。

  ①空气中弥漫着槐花淡淡的清香,香风拂面,沁人心脾

  ②当你走过的时候,就会沐浴在花雨中

  ③顽皮的孩子用力摇动着树干

  ④花瓣纷纷扬扬的飘撒下来

  ⑤村庄的小路在这时就是花朵的走廊

  ⑥成串的乳白色小花,仿佛是能工巧匠们用白玉雕刻而成,玲珑精致

  A. ③⑥⑤①④② B. ③④⑥②①⑤ C.⑥①④⑤③② D.⑥①⑤③④②

  5.对下面漫画的寓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动起来才能采摘果实,遇难而退只会空手而归。

  B.抬头才能看见丰硕的果实,低头只能看见自己的脚印。

  C.成功时千万不要得意洋洋,失败时也不要垂头丧气。

  D.同一块石头,在弱者面前是绊脚石,在强者面前是垫脚石。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戚元鲁墓志铭

  曾 巩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德行化其乡里 化:教化

  B.能似其先人者也 能:才干

  C.以进士中其科 中:考取

  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 速:催促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代时,戚元鲁的曾祖父在乡里享有盛名,德高望重,但是抗逆朝廷,不愿做官。

  B.戚元鲁的父亲叫戚舜臣,做过尚书虞部郎中的官职,一生恭敬勤谨,严守家法。

  C.戚元鲁在学问品行方面精进不止,可惜三十五岁就英年早逝,否则一定能有建树。

  D.戚家是宋代有名望的世家,作者曾巩亲自为戚家不止一个人撰写过墓志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4分)

  (2)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4分)

  9.戚元鲁在品行和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送唐六赴举

  冷朝阳

  秋色生边思,送君西入关。

  草衰空大野,叶落露青山。

  故国烟霞外,新安道路间。

  碧霄知己在,香桂月中攀。

  (1)诗歌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

  (2)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 (《论语》)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 (庄子《逍遥游》)

  (3)故不积跬步, ▲ 。 (荀子《劝学》)

  (4)朝搴阰之木兰兮, ▲ 。 (屈原《离骚》)

  (5) ▲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 ▲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8)横眉冷对千夫指, ▲ 。 (鲁迅《自嘲》)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

  朱学东

  ①“玫瑰颤动,恍若昔日;恍若昔日,骄傲的百合随风摇曳;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每当看到魏尔伦的这段话,总会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离开故乡已经三十一个年头了,但我每年春节都要回家。

  ②每一年回家,我都会耳闻目睹故乡新的变化和新的进步。但我对故乡的新貌,却一直有着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是我不欢迎故乡的新变化,每个人,都会欢迎向上的新变化,希望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安康。这是故乡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期盼。

  ③只是,如今故乡的这种新变化,太过彻底了。熟悉的生活场景不见了。河道填埋的填埋,污染的污染,空气里还常常飘荡着异味;肥沃的土地上不再种植熟悉的水稻小麦,而是种上了厂房和纵横交错的水泥公路;鸦雀争鸣鸡犬相闻的生活,被隆隆的机器声和汽车声盖过……繁华热闹是故乡的新生活。

  ④“格式化”,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词来描述故乡的这种新变化。故乡对新生活的向往,就像30余年前,我为了摆脱乡下贫困且艰难的生活,发愤读书考大学的心情一样。为的是逃离旧生活的轨迹。但是,当我真的逃离故乡,远走他乡,多年之后,我才明白,物理形态的故乡可以发生格式化似的改变,上班下班的生活状态也可以迥异于故乡的兄弟姐妹,但是,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记忆,关于亲人间的嘘寒问暖,却永远是无法被格式化的。

  ⑤当我想起故乡,想起远在故乡的父母兄弟的时候,这些影像就如大河奔腾,汹涌而至。于是,有了我笔下源源不断的江南旧闻,为自己为父母兄弟及故乡的朋友们,重构了关于旧故乡的集体记忆。

  ⑥这就是故乡。故乡的大地有一种特别的神性,无论是希腊神话里赋予大力神安泰力量的大地母亲,还是荷尔德林对于故乡的叙说,都讲述过故乡大地的神性……于我而言,这块大地同样也曾赋予我力量,赋予温暖和安全。这也是我每年春节拖家带口挤上拥挤的南行列车或飞机,回家过年的动力所在。

  ⑦虽然亲友间电话,邮件,短信,微信,甚至视频交流,同样可以表达真挚的情意情谊,但是,这一切,只是偷懒人的拜访,永远无法取代自小打闹一起长大的兄弟间推杯换盏里的亲情,永远无法取代年老力衰的父母看自己孩子的透着笑意爱意的眼光——我们是在这样熟悉而温暖的眼光下长大成人的。亲人间的相聚,没有虚头八脑的客套,而是一种真切的相互确认:我们是亲人,我们在一起,哪怕平时为了生计,我们天各一方,但到回家的时候,我们都会回家。回家才是我们的价值判断。

  ⑧故乡的变化依然在继续,新的家园让我感到陌生,熟悉的场景正在快速消失。我们与故乡的纽带正在被一丝丝割断。每年春节,我都会在故乡的大地上徒步漫行,努力追寻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和触摸已经陌生的世界。虽然许多东西消失了,许多改变了,但那熟悉的乡音,熟悉的绿植,熟悉的鸟鸣,依然顽强地阻击着最后变化的到来。

  ⑨但是,得有家可回。我不在乎千篇一律的新故乡,那林立的高楼厂房对我无足轻重。我只在乎故乡除了有可以依恋的亲人,可以归巢的祖居,可以凭吊的祖坟,还有清澈的河流,高远的天空,还有那些榉树翠竹黄雀……每一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

  ⑩ 没有了这一切,就再也不会有乡愁。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2.请简析文章第①段引用魏尔伦话的作用。(4分)

  13.作者为什么“对故乡的新貌,却一直有着一种心理上的不适”?请简要概括。(6分)

  14.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17.文中举出凡·米格伦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18.艺术研究的正确途径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蝙蝠掉落在地上,被黄鼠狼叼去,他请求饶命。黄鼠狼说绝不会放过他,自己生来痛恨鸟类。蝙蝠说他是老鼠,不是鸟,便被放了。后来蝙蝠又掉落了下来,被另一只黄鼠狼叼住,他再三请求不要吃他。这只黄鼠狼说他恨一切鼠类。蝙蝠改口说自己是鸟类,并非老鼠,又被放了。这样,蝙蝠两次改变了自己的名字,终于死里逃生。

  徐州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考前质量检测(信息卷)

  语 文 附 加 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如填生旦之词,贵于庄雅,制净丑之曲,务带诙谐,此理之常也。乃忽遇风流放佚之生旦,反觉庄雅为非,作迂腐不情之净丑,转以诙谐为忌。诸 如 此 类 者 悉 难 胶 柱 恐 以 一 定 之 陈 言 误 泥 古 拘 方 之 作 者 是 以 宁 为 阙 疑 不 生 蛇 足。

  (选自《闲情偶寄》)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1.《闲情偶寄》是 ▲ (朝代) ▲ (人名)的著作。(2分)

  22.请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的“填词之理”(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边城》中,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比赛,参加在河

  中捉鸭子的运动……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B.《茶馆》中松二爷对宋恩子和吴祥子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

  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从“灰大褂”“不能不请安”可见其胆小怕事的性格。

  C.阿Q从城里凯旋回到未庄,向未庄的居民廉价推销他的赃物。赵太爷虽然怀疑这些

  东西来路不正,但出于贪便宜的心理,还是通过家庭决议,托吴妈即刻去寻阿Q。

  D.《飞鸟集》浪漫而又善良的思想中蕴含一种能够感化一切的信心:“世界以它的痛苦

  同我接吻,而要求歌声做报酬”, “黑云受光的接吻时便变成天上的花朵”等。

  E.哈姆莱特为了复仇,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其中装疯既是为了避免叔父的猜忌,保护

  自己,也是为了考验自己心上人奥菲利亚在重压之下是否还真的爱他。

  24.简答题(10分)

  (1)所谓“谶语”就是“预言”。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

  元春、探春各做了什么谜底?分别有何预示?(6分)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东坡《赤壁赋》)描述的是《三国演义》

  中的哪个人物?并请简述相关情节。(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精辟的理论,强调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膜。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这说明了文本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性和自由度。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被解读之前,创作并未最后完成,作品的意蕴是在读者能动性、历史性的接受实践中生成的。波兰哲学家英伽登也说:“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新的作品。” 读者在对作品整体意蕴的辨绎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不可能以空白的头脑去理解,接受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预先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前结构”。这种“前结构”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意蕴及价值之间构成的关系极为微妙,既可能相符,也可能相乖。前者为“正解”,后者即“误读”。在后现代思潮下,有人甚至提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的口号。此话不无道理。其中“误读”又有“正误”“反误”之异。当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时,读者的这种“误读”看上去便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25.什么是阅读中的“期待视野”?请结合原文加以概况。(4分)

  26.“误读”对作品有哪些影响?(4分)

  27.请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义,并请结合李商隐《无题》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成灰泪始干”加以分析。(7分)

305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