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培养语文素养
在阅读中培养语文素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是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之一。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在阅读中培养语文素养,一起来看看吧。
在阅读中培养语文素养篇一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是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借助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三个方面进行概述,以期能够真正发挥语文阅读的价值,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本文就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概述,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借助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鉴赏中感受美,进而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获得情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享受审美乐趣。
例如,在教学《走进丽江》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时,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跟随着作者去感受丽江的神奇和美丽。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句子进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比如,“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呈八卦型放射状延伸,并分出无数条街道,整体形成网状布局。条条街道有小桥,小桥两边是人家,桥下有潺潺的流水……”等等,让学生在鉴赏中感受丽江的美,进而使学生真正得到美的体验。如果班上有喜欢画画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描绘下来,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借助阅读教学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价值的直接体现,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严重阻碍了语文价值的实现,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复述”活动、“讲故事”活动等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锻炼表达
能力。
例如,在教学《鲧禹治水》时,由于这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了在帮助学生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结束这节课的授课之后,我组织了“讲故事”活动,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开口说,二来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为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令我欣慰的是,学生非常喜欢神话故事,有学生讲了“共工怒闯不周山”“精卫填海”等,还有的学生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神笔马良”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热情很高,这样就为学生喜欢说奠定了基础,当然,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打好了基础。
三、借助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是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比较难的,当然,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如何借助语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众所周知,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收集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平台。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鼓励学生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好的字词、优美的句子等摘录下来,并进行仿写或者是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语文素养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当然,除了上述三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阅读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等,这些素养都可以借助语文阅读教学实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阅读的价值,让学生在读、在感悟、在鉴赏、在体会的过程中促使语文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
在阅读中培养语文素养篇二
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学过程要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成为完善和完美人生的过程。学生学语文,即是构建人的精神世界,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它的意义不言而喻。
阅读是个体行为,是读者与作者的双边活动行为,学生能在阅读这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学会生活,追求崇高,完善人格。
在阅读中,一是体悟“情”。阅读教学是以提高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为目的,发挥语文教材有“情”的特点,按鉴赏心理“解构自我——比照自我——拷问自我——提升自我”安排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提升自身情感,构成生命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二是感受“美”。马克思认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阅读教材中所有的作品,包括艺术文、科学文和说理文,都是对美的创造。艺术文创造艺术美,科学文创造科学美,说理文创造理论美。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发掘美的因素、体验美的感受,培养学生体验美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至关重要。三是领悟“理”。语文教材中不仅理论文充满道理,就是艺术文也蕴涵深刻的哲理。《巴尔扎克葬词》的生死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自蔽”之理,《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有无”概念,让我们心灵颤动、思考不已。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诗文中的哲理显得同样重要。如景物描写也是对生命的解读,落日映出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留下“回家”的美丽……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
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发展与培养依赖于阅读教育,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要依赖于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因此只有高质量地做好阅读教学工作,才能铸塑学生美丽健康的心灵,使其个性更鲜明、感情更丰富、思想更深刻、人格更健全。
1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摒弃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
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不要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2 注重阅读的因材施教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确实,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材施教,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如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3 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要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注重对学生进行包括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等朗读技能及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率等默读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从“读”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讨的精粗,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眼、脑、口、耳协同动作的良好阅读习惯。
要培养学生精读和略读的习惯。要让学生精读时能有圈点、有批注、做摘录、制卡片和写心得;略读则一遍就能理解大意。经过长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们定能做到精读则咬文嚼字,略读则能观其大略。
要培养学生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