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散文复习资料(3)
板块三 写人散文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8分)
刘叔雅 张中行
刘叔雅是民初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名文典,字叔雅,因为学术有成就,人都称呼为刘叔雅,表示尊重。
30年代初,他在清华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在北京大学兼课,讲六朝文,我听过一年。他的大名我早有所知。这少半是来自读他的著作,其中有翻译日本丘浅次郎的《进化与人生》;中文的是他的权威著作《淮南鸿烈集解》。听说他骈体文写的很好,没有见过。大名的多半是来自他的不畏权势。那是1928年,他任安徽大学校长,因为____触怒了老蒋。蒋召见他,说了既无理又无礼的话,据说他不改旧习,伸出手指指着蒋说:“你就是新军阀!”蒋大怒,要枪毙他。幸而有蔡元培先生等全力为他解释,说他有精神不正常的毛病,才以立即免职了事。不论什么时代,像这样常人会视为疯子的总是稀有的,这使我不禁想到三国的祢衡。这位祢衡就在课堂上,一周见一次,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注意他的举止言谈。
他偏于消瘦,面黑,一点没有出头露角的神气。上课坐着,讲书,眼很少睁大,总像是沉思,自言自语。现在还有印象的,一次是讲木玄虚《海赋》,多从性质和作用的方面发挥,当时觉得确实看得深,说得透。又一次,是泛论不同的韵的不同情调,说五微韵的情调是惆怅,举例,闭着眼睛吟诵:“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憔悴不胜衣。”念完,停一会,像是仍在心里回味,我当时想,他是不是觉得自己就是“沈郎憔悴不胜衣”呢?对于他的见解,同学们是尊重的。只是有一次,他表现为明显的言行不一致。不知从哪里说起,他忽然激昂起来,起立睁大眼睛,说人间的不平等现象使他气愤,举例中有有人坐车,有人拉车云云。同学们听了都惊讶而感动,想到像这样一位神游六朝的人物忽然注意现世问题,真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意味。说完,下课,有些同学由窗口目送他走出校门。一辆旧人力车过来,他坐上去,车夫提起车把向西跑去,原来他正是“有人坐车”的人。
抗战时期,他到云南,一个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我有个表弟倪君在那里上学,回内地之后跟我说,刘叔雅在那里仍然表现为很怪异,许多事在学校传为笑谈。例如有一次跑警报,一位新文学作家,早已很有名,也在联大任教,急着向某个方向走,他看见,正言厉色地说:“你跑作什么!我跑,因为我炸死了,就不再有人讲《庄子》。”那位作家尊重他是前辈,没还言,躲开他,或者说“桃之夭天”了。再是不只一次,他讲书,吴宓(号雨僧)也去听,坐在教室内最后一排。他仍是闭目讲,讲到自己认为独到的体会的时候,总是抬头张目向后排看,问道:“雨僧兄以为何如?”吴宓照例起立,恭恭敬敬,一面点头一面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1945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合伙散伙,各自回各自的老窝,他因为已经不在联大,就没有跟回来。以后一直留在云南,在云南大学任教。有人说这是因为他舍不得云土(烟土,即鸦片)和云腿(火腿),并由此而获得“二云居士”的雅号,不知确否。这且不管它,我觉得遗憾的是不再听到他的“甚是”的“高见”,有时难免有类似老成凋谢的惆怅。
十几年之后,他就真正凋谢了。我有时想起北京大学的卯字号人物,这小一辈的,刘半农终于1934年,享寿四十三;胡适终于1962年,享寿七十一;刘叔雅终于1958年,享寿六十七,但就这一点说是中间人物。学术成就呢,很难论。张文勋为他做的传记说,他还想以余年完成《群书校补》等几种大著作,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我则以为,他不如降一级,由“子部”转到专搞“集部”,多谈谈选学、唐诗,就会对更多的读者有大帮助。他作古了;如果健在,听到我这不三不四的意见,恐怕要大喊“小子何知”吧?
(选自《南国竿声》)
(1) 蔡元培说他“精神不正常”与常人把他看成“疯子”是一回事吗?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1) 蔡元培说他精神不正常是为了在盛怒的蒋介石面前保护他,是被迫说的假话;常人认为他是疯子是因为常人畏惧权势,以己推人,把蔑视权贵的人当成了异类。
(2) 第三段写刘叔雅上课,用的是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作者用白描手法写刘叔雅上课时的肖像、神态、举止,简练而传神地写出人物的木讷的外在特征,表现人物的自负的内在气质。(考生答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均可酌情给分。)
(3) 请分条概括刘叔雅的性格特点。(4分)
答:①不畏权势;②富有同情心却又言行不一;③学问高超却又极其自负;④有很多旧式文人所共有的不良嗜好。(大意对即可得满分,若有其他说法,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4) 联系全文,说说张中行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位老师的 (6分)
答:张中行先生对于刘叔雅不畏权势,敢于面斥蒋介石为新军阀这样的行为充满了敬意,但是对他言行不一、抽鸦片等缺点是持批评态度的;对于刘叔雅的学识是仰慕的,但对他过于自负,不能有更大的学术成就的结局却深表遗憾。
整体把握:
张中行先生善于写人。他将大学者刘叔雅作为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来写,没有将他推上所谓大师的圣坛无聊地歌功颂德,也没有把他的缺点夸大写得一无是处。刘先生个性鲜明:不畏权势,富有同情心却又言行不一,、学问高超却又极其自负,且有很多旧式文人所共有的不良嗜好。作者对这位老师,仰慕中带着善意的批评,批评中又带着深深的遗憾。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8分》
下 棋 梁实秋
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这时节你“行有余力”便可以点起一支烟,或啜一碗茶,静静地欣赏对方的苦闷的象征。我想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时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因此我悟出一点道理,和人下棋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使对方受窘,当然无所不用其极,如果被对方所窘,便努力作出不介意状,因为既然不能积极地给对方以苦痛,只好消极地减少对方的乐趣。·
自古博弈并称,全是属于赌的一类,而且只是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略胜一筹而已。不过弈虽小术,亦可以观人。相传有慢性人,见对方走当头炮,便左思右想,不知是跳左边的马好,还是跳右边的马好,想了半个钟头而迟迟不决,急得对方只好拱手认输。是有这样的慢性人,每一着都要考虑,而且是加慢的考虑,我常想这种人如加入龟兔竞赛,也必定可以获胜。也有性急的人,下棋如赛跑,劈劈拍拍,草草了事,这仍旧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一贯作风。下棋不能无争,争的范围有大有小,有斤斤计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节而眼观全局者.有短兵相接作生死斗者,有各自为战而旗鼓相当者,有赶尽杀绝一步不让者,有好勇斗狠同归于尽者,有一面下棋一面诮骂者,但最不幸的是争的范围超出了棋盘,而拳足交加。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我曾见过二人手谈,起先是坐着,神情潇洒,望之如神仙中人;俄而棋势吃紧,两人都站起来了,剑拔弩张,如斗鹌鹑;最后到了生死关头,两个人跳到桌子上去了!
笠翁《闲情偶寄》说弈棋不如观棋,因观者无得失心。观棋是有趣的事,如看斗牛、斗鸡、斗蟋蟀一般。但是观棋也有难过处,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
下棋只是为了消遣,其所以能使这么多人嗜此不疲者,是因为它颇合人类好斗的本能,这是一种“斗智不斗力”的游戏。所以瓜棚豆架之下,与世无争的村夫野老不免一秤相对,消此永昼;闹市茶寮之中,常有有闲阶级的人士下棋消遣,“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宦海里翻过身最后退隐东山的大人先生们,骼肉复生,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只好闲来对弈,了此残生,下棋全是“剩余精力”的发泄。人总是要斗的,总是要钩心斗角地和人争逐的。与其和人争权夺利,还不如在棋盘上抽上一车。宋人笔记曾载有一段故事:“李讷仆射,性卞急,酷好弃棋.每下子安详.极于宽缓。往往躁怒作,家人辈则密以弈具陈于前、讷睹,便忻然改容,以取其子布弄,都忘其志矣。”(《南部新书》)下棋,有没有这样陶冶性情之功,我不敢说,不过有人下起棋来确实是把性命都可置诸度外。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做,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着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蜡烛:“你走!那就算你输了。”此公深得棋中之趣。
⑴ 有人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已经概括出第二部分的内容,请你分别归纳第一和第三部分的内容。(4分)
答:第一部分:写下棋的情态。
第二部分:写观棋的痛苦
第三部分:写嗜棋的原因。
⑵ 文章最后说:“此公深得棋中之趣。”请指出这“趣”是什么?(4分)
答:下棋可以陶冶性情;可以满足争斗欲望。
⑶ 请分析本文两种修辞守法的妙处。(各举一例。4分。)
答:准确地运用了对比、类比、排比、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对七种下棋窘态的描写,以棋观人时列举的种种类型的人等等,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下棋时欣赏对方的窘态,与“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感觉相似,这是类比;说对方受窘时“红头涨脸如关公”这是比喻;说两个人下棋时先是神情潇洒,“如神仙中人”,后棋势吃紧,便剑拔弩张,“如斗鹌鹑”,这是对比兼比喻;说悔棋之争时“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是顶真。以上种种手法的灵活运用,平添了散文流畅、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特性。(考生答出2种即可得4分,每种手法1分,每点分析1分。)
⑷ 本文写下棋人与观棋者的情态都特别生动,请指出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具体分析好在哪里。(6分。)
答:抓住典型细节进行漫画式的勾勒(2分。答“细节描写”得'2分,答肖像、动作描写得1分)。举例分析(略)。2分好处:寥寥几笔,形神毕现,妙趣横生。(2分)
板块四 记事散文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8分)
林肯的鼻子 汪曾祺
我们到伊里诺明州斯勃凌菲尔德市参观林肯故居。林肯居住过的房子正在修复。街道和几家邻居的住宅倒都已经修好了。街道上铺的是木板。几家邻居的房子也是木结构,样子差不多。一位穿了林肯时代服装(白洋布印黑色小碎花的膨起的长裙,同样颜色短袄,戴无指手套,手上还套一个线接的钱袋)的中年女士给我们介绍。她的声音有点尖利,话说得比较快,说得很多,滔滔不绝。也许林肯时代的妇女就是这样说话的。她说了一些与林肯无关的话,老是说她们姊妹的事。有一个林肯旧邻的后代,也出来做了介绍。他也穿了林肯时代的服装,本色毛布的长过膝盖的外套,皮靴也是牛皮本色的,不上油。领口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此人的话也很多,一边说一边向右侧扬起脑袋,有点兴奋,又像有点愤世嫉俗。他说了一气,最后说:“我是学过心理学的,我一看你的眼睛,就知道你说的不是真话!——日安!”用一句北京话来说: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此人道过了日安,翩然而去,由印花布女士继续介绍。她最后说:“林肯是伟大的政治家,但在生活上是个无赖。”我真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
第二天上午,参观林肯墓,墓的地点很好,很空旷,墓前是一片草坪。更前是很多高大的树。
这天步兵114旅特地给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表演了升旗仪式。两个穿了当年的蓝色薄呢制服的队长模样的军人在旗杆前等着。其中一个挎了红缎子的执星带,配指挥刀。在军鼓和小号声中走来一队士兵,也都穿蓝呢子制服。所谓一队,其实只有七个人,前面两个,一个打着美国国旗,一个打着州旗。当中三个背着长枪。最后两个,一个打鼓,一个吹号。走的很有节拍,但是轻轻松松的。立定之后,向左转,架好长枪。喊口令的就是那个吹小号的,他的军帽后边露着雪白的头发,大概岁数不小了。口令声音很轻,并不大声怒喝。——中国军队喊口令,大概是受了日本和德国的影响。口令是要练的。我在昆明时,每天听见第五军校的学生练口令,那么多人一起怒吼,真是惊天动地。一声“升旗”后,老兵自己吹了号,那两个队长举手敬礼,国旗和州旗升上去。一会儿工夫,仪式就完了,士兵列队走去,小号吹起来,吹的是“光荣光荣哈里普亚”。打鼓的这回只是用两根鼓棒敲着鼓边。这个升旗仪式既不威武雄壮,也并不怎么庄严肃穆。说是形同儿戏,那倒也不是,只能说这是美国式的仪式,比较随便。
林肯墓是一座白花岗石的方塔形的建筑,墓前有林肯的立像。墓基前数步,石座上还有一个很大的铜铸的林肯头像。我觉得林肯墓是好看的,清清爽爽,千干净净。一位法国作家说他到过南京,看过中山陵,说林肯墓和中山陵不能相比。——中山陵有气魄。我说:“不同的风格。”“对,完全不同的风格!”他不知道林肯墓是“墓”,中山陵是“陵”呀。
我们到墓里看了一圈。这里葬着林肯、林肯的夫人和三个儿子。正中还有一个林肯坐在椅子里的铜像。他的三个儿子都有一个铜像,但较小。林肯的儿子极像林肯。纪念林肯,同时纪念他的家属,这也是一种美国式的思想。这里倒没有林肯的“亲密战友”的任何名字和形象。
走出墓道,看到好些人去摸林肯的鼻子——头像的鼻子。有的把孩子举起来,孩子就高高兴兴地去摸。林肯的头像外面原来是镀了一层黑颜色的,鼻子被摸得多了,露出里面的黄铜,锃亮锃亮的。为什么要去摸林肯的鼻子?原来只是因为林肯的鼻子很突出,后来就成了一种迷信,说是摸了会有好运气。好几位作家握着林肯的鼻子照了像。他们叫我也照一张,我笑了笑,摇摇头。
归途中路过诗人艾德加·李·马斯特的故居。马斯特对林肯的一些观点是不同意的。我问接待我们的一位女士马斯特究竟不同意林肯的哪些观点,她说她也不清楚,只知道他们关系不好。我说:“你们不管他们观点有什么分歧,都一样地纪念?”她说:“只要是对人类文化有过贡献的,我们都纪念,不管他们的关系好不好。”我说:“这大概就是美国的民主。”她说:“你说得很好。”我说:“不过,我不赞成大家去摸林肯的鼻子。”她说:“我也不赞成!”
途次又经桑德堡故居。对桑德堡,中国的读者比较熟悉,他的短诗《雾》是传颂很广的长诗。桑德堡写过长诗《林肯——在战争年代》。他是赞成林肯观点的。
回到住处,我想:摸林肯的鼻子,到底要得要不得?最后的结论是:这还是要得的。谁的鼻子都可以摸,林肯的鼻子也可以摸。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林肯有一句名言:“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我还想到,自由、平等、博爱,是不可分割的概念。自由,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在中国,现在,很需要倡导这种“生而平等”的精神。
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
1987.10.1.爱荷华
(1) 请指出第四段中作者所说的“墓”和“陵”各是什么意思,美国人把林肯墓地叫“墓”,中国人把孙中山的墓地叫“陵”,区别何在?(4分)
墓:是普通人的藏身之处的称谓。
陵:是帝王葬身之处的称谓。
区别:美国人尊重伟人,但把伟人当成人来看待:中国人尊重伟人,但把伟人当成帝王或者神灵来供奉。
⑵ 第六段中说好几位作家握着林肯的鼻子照了像,“他们也叫我照一张,我笑了笑,摇摇头”,作者不肯照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他又转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可以摸?(4分)
答:在作者的旧有观念中,林肯是伟人,伟人的头像不可以随便摸,否则有失恭敬。后来认识到人人生而平等的要义,就想通了。
⑶ 第三段中用不少文字写步兵114旅表演升旗仪式,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
答:详细描述仪式的过程,表现美国式礼仪的随便,意在为后问进一步阐发平等、自由(或民主)的看法服务。
⑷ 题目是“林肯的鼻子”,却到快结束时才写到正题,在这之前,作者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列举一下,,并说说这样写是不是写跑了题。(6分)
答:第一问:① 伟人林肯故居的修复并不优先,样子也和普通人差不多。② 人么可以很自由的议论伟人林肯,实事求是的评价伟人林肯。③ 关于伟人林肯的升旗仪式并不隆重盛大,比较随便。 ④ 伟人林肯墓地洁净朴素,并不铺张。 ⑤ 将为人林肯视为凡人,使他回归家庭,纪念伟人林肯,也纪念他的家属。 ⑥ 可以自由平等的触摸伟人林肯的头像,没有任何禁忌与避讳。 ⑦ 无论是否同意伟人林肯的观点,一个人只要是对人类做出贡献,他就能够同伟人林肯一样得到人们的尊重。(任选四点,每点1分。)
第二问:没有跑题,前问世对文章的中心内容的步步引导,层层铺垫。
看过"高二语文散文复习资料 "的还看了:
3.高中生必读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