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政工论文 >

大一马克思主义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产生在国外的理论,飘洋过海、历经数十载,终于为先进的中国人所认同、所选择,并最终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扎根,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一马克思主义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大一马克思主义论文篇一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的历届会议都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得重要性。而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磨合中,在与西方文化激烈较量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却在不断地被边缘化。中国共产党在长达__年的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胜利。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经济政治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应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马列主义大旗继续谱写新的华丽篇章。

关键词:边缘化 坚定信念 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当中提到: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讲到《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对待各反对党的态度时也说,“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面对马克思恩格斯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的态度的不同情况是,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有学习拟或是接触马克思主义读物,就发表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没有时代意义的论断。我们特别是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少年必须在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

一、马克思主义的边缘化

21世纪的今天,资本主义社会日趋成熟走向顶峰,而社会主义社会还在成长探索阶段,这就不可避免受到资本主义物质功利思想的侵蚀,尤其是在当下,随着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出国深造机会的增多,和一系列西方文化潮流来袭,青年一代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再愿意学习其经典著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六个方面指出了党在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中首先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主导地位、影响范围、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理论学习上,一些领导干部更多的关注出国考察和经济增长指标,很少学习马列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等经典著作,甚至在有些大学中课程中马列主义原理已被作为选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西方政治学等宣扬资本主义优势的著作代替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理论研究中,有些人千方百计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的对象,以博得“理论创新”、“观点新颖”的名号。在学术的认同标准上,有些专家学者盲目地以西方标准为标准,照搬照抄的生拉硬拽的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为参照物。在大众媒体上,经济效益内容占据着大量版面,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品寥寥无几。在舆论哗众取宠的喧嚣中,在所谓的经典读书推荐表中,马克思经典著作已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肤浅的文字闹剧。从培养干部来说,各级党校在着力提高“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思想指导下,在经济增长指数作为政绩的评价标准之后,大量的实用性课程代替了马列经典著作,充斥培训班的内容规划中。新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和广大大学生村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程度和实际掌握的水平大大降低。

这些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是新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再熟悉马克思主义,他们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不再

将马列主义作为引领国家 发展的旗帜。基层干部不再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势必作风败坏,纪律涣散,安于现状不再奋斗思进取。党员干部的腐败情况愈来愈严重,滋生出更多的官员移民,出国考察不归,甚至引发“裸官”现象的产生。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失望必然将辐射到对国家政权的不信任,对 社会主义道路的不信任,对 共产主义事业的怀疑。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必然会动摇党的基本路线,严重的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影响到共产党领导政权的稳定性。

以上这些马克思主义边缘化所引发的后果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期望的,亦是他们对中国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破坏的根本目的。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韬光养晦的外交原则指导下,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坚持在互利共赢的前提条件下建设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为建设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在一心一意加紧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不断进行渗透破坏活动。一些国家插足中国国内事务,他们花样繁出,用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丑化、妖魔化,最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而在国家内部有些领导干部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边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也不乏一些处心积虑地推动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的人存在。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有些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某一个特定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结论,拟或是在现实改革过程中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不能提供解决的药方,就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出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过时论调。这些刻意宣扬“过时论”的人,最大的失误在于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与时俱进。这种品质来源于: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一个理论的出现必然是迎合现实 环境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当时的资本主义 经济出现和发展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使得无产阶级的觉醒,他们登上历史舞台需要应有的 政治权利,此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日趋激化,斗争的反复失败要求相应的科学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当时时代和 实践的需要,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继承前人的成果。科学理论的形成也需要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并非超然象外,他们是在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基础上,是在吸收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 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了德国古典 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的超越前人的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创立发展。毛主席曾经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任何 经验、理论均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在同工人阶级解放运动中得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中,在深刻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 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三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追随者都是在学习借鉴马列原著的基础之上不断的进行研究探索,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强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自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世界上第一支无产阶级力量登上 政治舞台开始,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一大批真正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历了无数考验,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其中建立了众多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的 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古巴、中国等等。20世纪发生的最为震惊世界的事情莫过于柏林墙倒塌、东德与西德合并及其前苏联的解体,正是由于前苏联的国家领导人及其国内学者 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致使引导苏联的社会主义走向了歧途,最终断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而与此相反的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致力于从理论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遇到现实问题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对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作了正确的合适宜的判断。正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才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可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我们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不懈的学习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的使其完善,引领中国奔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大会上,胡锦涛 发表重要 讲话指出:“哪种理论能够对这两个历史课题做出正确回答,它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哪条道路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掌握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不懈追求,现在的中国不断富裕强大,能够对这三个问题做出正确回答的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武装党员干部。这是根据历史和现实做出的判断,也是国家发展的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演进过程中,特别是在当代中国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 环境,国内走到不断深化改革和 经济政治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各级领导、各类知识分子与广大青年及基层人员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不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的认识,要坚定不移的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动摇,让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一马克思主义论文

275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