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术论文 > 关于自然的学术论文(2)

关于自然的学术论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关于自然的学术论文

  关于自然的学术论文篇二

  回归自然

  [摘要]回归 自然 ,首先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承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统一;其次,要求以人的本性对待自然。自然的两重含义说明:不仅是生态伦理道德的要求,也是人类自身 发展 的需求。因此,,不仅意味着保护我们的生存 环境,同时也意味着守卫我们的心灵家园。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 人性 统一

  自然,是生命的摇篮,是我们外在的家,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但 现代 人通常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来观察自然、理解自然、要求自然,将人类从自然中分隔出来,颠倒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于是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与抗争,同时也遭遇着自身的精神危机。如果人类能够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超越种种利害关系的羁绊,以平等的目光审视自然,不执著于自我而,如此,不仅保护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守卫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人类中心主义萌芽于人的自我意识。近代 工业 社会以后,它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相对完备的理论形态,逐渐成为人类精神生活领域里的重要思潮,并在人类 实践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危机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宣告了这种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破产。人类将自然置于控制和摧残的 历史 状态下,也使人类的心灵陷入焦虑、矛盾、纷乱、险恶的境地。人类开始反思人的行为和选择,于是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受到质疑。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始终掌握在人类的手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是价值评价的尺度;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主张一切活动都是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人的利益服务,满足人的利益与需要。但是,实际上,人不可能是自然的主体。从自然与人的关系来看,自然为人提供了一个可供生存的环境,就此而言,人只是一个相对的主体,远非绝对的主体。

  人类中心主义表现的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偏见,是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基础是主、客二分法——主体是活动的源泉、中心、目的,自然作为客体则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实现主体 计划的质料和工具。所以,实现人类主体性的冲动使人开始了征服自然之旅,建立起日益庞大和强有力的 科学 —技术—工业—市场体系。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一味只想“主宰”、“统治”自然,这势必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灾难。所以恩格斯不断地提醒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承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生物、物种在价值、道德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 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既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也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自然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来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

  二、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这不仅是生态伦理道德的要求,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 英文 的Nature来自拉丁文Natura,意即“天地万物之道”(the course of things, natural character)。在词义上,自然和本性是同一个词。“自然”原先的意思不是自然界,而是如其本然。自是自己,是非他因而自有;然是这样,或这样的状态,自然在此是指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本性就是自然万物的动变渊源”,在此,亚里斯多德指出,“本性”的含义就是自然物之本性和根据即“存在”本身的自然概念。但是在近现意义上,“自然”一词词义重心发生了转移,自然主要指“自然事物的总和”,即“自然界”。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的“本性”含义被“自然界”的含义所代替,而伴随着“自然”一词“本性”含义的逐渐丧失,人的自然本性也逐渐被忽视乃至丧失。

  中国 传统 文化思想认为,人性即 自然 ,它与天地万物为一,与自然混同一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概括。“天人合一”将人与自然视为“一”,并且认为人性源于天,顺从自然之道则为善,物我一体是最高的人生境界。这也就是说,完善人性的外在表现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自然的仁爱。“天人合一”思想把人类 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 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息息相通,和谐一体。依据“天人合一”的形上体验,天既是万物的根源,又是心性的根源,所以就人的天性而言,仁爱的展现必须覆载万物,不可偏废。因为爱物的根据在于天,在于人的本性,所以“仁爱”必须由人推及于物。根据心性学的观点,因人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人必得推其仁爱于物,否则便有亏于人性。如果承认人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那么爱物之心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充要条件,因为善性的要求对一切人有效,而且以万物为对象。由此可见,,也就是回归人性,因为人对自然的仁爱之心乃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所以,人类在为自身的生存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把这种改造和利用限定在对自然 规律 的认识与遵循上,即“制天命”须以“应天时”为前提。“天人合一”要求人类从超越天、地、人的立场,从大系统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一思路看,人与自然是统一和谐的关系,从最终意义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性,保护人类自身。因而,从这一角度而言,如果人类“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无独有偶,当代先进文化的代表马克思主义也持有类似观点。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说:“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由此可见,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同样,马克思也认为,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是相统一的:“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真正的复活,是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在人类改造自然、给自然打上烙印的同时,自然的品格也内化于人性中。人处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境域中,人的自我意识的 发展 实质上是他认识自然、内化自然、使自己再度投入自然的过程,所以,不能仅凭“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认为人性只有社会性这一维度。“存在”——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共同决定人的本质。所以,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应确认并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应确认和实现自然万物本身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言:“……,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 历史 之迷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可以说是同义而异名,或者说是合二为一的。对人类生态环境和精神状态的重新审视,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自然的伦理法则构建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意味着选择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从而进入一种自然的境界,即走向一种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创造之路。

  参考 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红旗出版社,109.

  [3]卢梭.爱弥尔.商务印书馆,2010.5.

  [4]马克思.1844年 经济 学 哲学 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80-8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120.

  
看了“关于自然的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

2.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范文

3.高水平自然学术论文

4.自然科学类的学术论文

5.自然非学术论文

2602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