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的学术论文
关于自然的学术论文
“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关于自然的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关于自然的学术论文篇一
浅论自然与艺术
摘 要:自然科学,必然是对物质自然的探秘,其目的和宗旨是不断加深对自然本质的认知,以顺其自然之规律,为已所利用造福人类自身。关注自然现象,研究自然规律,探索自然奥秘的不仅是科学家们,从事艺术创造的画家、音乐家们也热心于以不同的方式有感悟着自然给人类心灵的启迪,艺术家的富有想象力的创造都是取之于大自然这个挖掘不尽的灵感源泉。
关键词:自然艺术;美学特质;自然审美;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自然艺术的“美学特质”
1.回归自然,天地有大美。
回归自然是自然艺术的美学首选。天地自然,在欧洲古典艺术中出现得较晚,在17世纪的荷兰才出现纯粹意义上的“风景画”。这是由于,欧洲“在近代生态学受注视之前,人们并不把自然看作资本主义活动的目标――整个大自然,却是不容占有的”。相反,自然艺术具有一种“反主体性”,它要求艺术活动脱离主体而走向室外(而非仅仅从室内来看室外),即从单纯的“室内装饰者”真正走向广袤的“天地之际”[1]。
进而言之,自然艺术更是一种以自然作为直接材料的艺术形式,包括森林、山峰、河流、沙漠、�谷、平原的等所有的自然材料,还可以辅之以石柱、墙、建筑物、遗迹等人造物。
2.人与天地
在欧洲艺术中,人在艺术中的地位在文艺复兴后被越抬越高。而在自然艺术里,人不再具有以往那种“主体性”的地位,人决不是要改造自然的“我”,而是要在整体上与自然保持和谐,甚至被自然艺术品所倾轧。
按照欧洲美学传统,往往是人重于自然,自然内渗透着人的力量,强调人是艺术的创造主体。但是自然艺术则不然,天、地、人皆处于和谐的关系当中,人不再是天地的主宰,乃至只是这种艺术的部分创造者,天、地与人共同参与了艺术的创造。应该说,天、地、人这“三方世界”的关系,构成了自然艺术的基本结构[2]。这里“人与天地参”的“参”,决不是破坏,而是协同,人与天、人与地、天与地之间的协同。
3.自然亦是“无中心”的
按照自然艺术的美学原则,自然乃是无限的球体,其内在性质是,中心位于每个地方,所以四周不在任何地方。
庄子则认为:“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钧。” 这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个物都是“自然链”中的一环而已,“运运迁流而更相代谢”,它们都具有相互平等的关系,因而都不可能成为中心。理查德・朗的自然艺术充分体现出这种“非中心化”的特质。他常常通过行走来完成他的自然艺术创作,如1980年初展示的“走”的记录作品,充分体现出游走的性质[2]。
4.原生态
自然艺术强调,只有自然才是一切事物(包括一切人造物)的原初源泉,所以,要保存自然的“原生态”,反对未经深思熟虑来人为重建“第二自然”。
当今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个人意识、时尚手法等等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艺术的真实性,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思想环境就是孕育原生态艺术思潮的土壤。原生态艺术带来的震憾中:自然、民族精神、真实等等都是当今艺术表现中较为缺乏的因素,然而原生态艺术的自然、真实并不是绝对意义上对生活原型不加雕琢,而是通过适当的艺术加工在最大程度上又要保证其生活原型的原汁原味的性质。
5.作为“无法之法”的“极度写实主义”
从艺术手法上,自然艺术主张,对自然的界定和摄取,不能如浪漫派风景画那般从主体出发任意取舍,而是要采取“极度写实主义”的手法,重新定义“艺术语境”和“艺术术语”。这种艺术方法,并非如传统艺术那般面对天地来加以再现、表现和抽象,而是采取了一种超越传统艺术语言的新途径――“极度的写实化”与“写实的极度化”。这指的便是一种顺应“自然性”规律的艺术之法[3]。也就是说,人所创作的只是自然艺术中的一小部分,而更大的创作,则是由自然天地按照“自然而然”的规律来完成的。
二、自然艺术与“自然审美”的三种范式
自然艺术究竟是在“呈现”自然,还是“改造”自然?就创作而言,自然艺术家们最反对的,莫过于用艺术把自然加以粗暴改观,而只是要求对自然稍加施工或润饰,在不失自然原貌的基础上,使欣赏者对所处的周遭环境重新予以评价。
这种对自然的“略加修改”,并不是要使自然得以彻底改观,而是要让人们重新注意那司空见惯的大自然,并获得“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反之,当那些传统艺术品在“艺术展中被要求划定界定”之时,所谓“文化拘禁”现象也就发生了。艺术家自己虽并没有拘禁自己,但是他们的作品却被“艺术体制”拘禁起来。这样,“当艺术品被置于展览馆当中,它就失去了价值,逐渐成为表面脱离了外部世界的便携对象”,似乎只有在展览馆的四面白墙内,艺术品才能获得一种“审美上的逐渐康复”。自然艺术正是与这种传统艺术体制相抗衡的,因为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外在于“文化拘禁”的世界。换言之,让艺术远离大城市艺术中心的“污染”,远离画廊、美术馆和博物馆,由此,便可以摆脱艺术体制和艺术市场对艺术的重塑。尽管如此,自然艺术这种激进的反思,仍带有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性质,因为它毕竟还是在艺术体制内得以认同的。
(1)“对象范式”,就是把“自然的延展”视为类似于一件艺术品。具体来解释,就是按照“艺术形式化”的要求观照自然,比如将自然“看做”一座雕塑,欣赏这座“雕塑”的感官属性、突出式样乃至表现性等等。
(2)“风景或景色模式”则退了一步,它将自然直接当作“风景画”来加以观照。这种观照的范式,就好似拿一个事前定好的“画框”置于眼睛与自然之间,将画框里面被吸纳进来的部分看作是一种“风景”。
(3)“环境范式”,按照诺埃尔・卡罗尔的解释,“这个模式的关键就在于把自然当成自然。它把自然的延展及其组成部分同更广阔环境语境之间的有机关联当成根本性的”,从而克服了上述两种范式的局限性。
三、自然艺术与“自然美学”
实质上,自然艺术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就整体而言,自然艺术家们都普遍相信: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自然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自然艺术家们“寻求与自然的对话,与自然力中固有的物质矛盾彼此互动――就像自然有时阳光四射,有时暴风骤雨一样”。
基于这样一种“自然观”,在自然艺术家的视野里,“对结束的艺术而言,公园就是结束的景观”。由是观之,自然艺术寻找的正是一个“新起点”。一方面,悖反传统的欧洲艺术观念,从画架、画框、基座等传统载体走向广袤的天地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之间,来寻求“艺术的终结”;
四、小 结
艺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像一条纽带一般,以一种独有的感召力,把全世界各国的人紧密团结在一起,增进和睦和友谊,促进地域文明与国际交融。相互沟通理解和补充,产生心灵间的彼此撞击。多样创新,各显姿色。使得艺术园地更加五彩纷呈,繁荣似锦。以艺会友,其乐无穷。
艺术集中地体现了自然的美,人生的美。艺术世界的百花园灿若群星,形式各异,仪态万千;似花之烂漫,如木之茂然。那么就从其中极具特色的围棋艺术谈起,在多层次的文艺海洋里作一番畅游。
参考文献:
[1] 赵秀明.自然与艺术.世界文化.2005.4,P29-30
[2] 唐毓卿.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海建材.2003.4,P40-41
[3] 周玉明.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装饰.2005.3,P84-8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自然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