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2)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篇二

  《心理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摘要:创作——作品——接受,这是文学作品产生的过程,也是心理转换的过程,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用心理学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文学创作方面,心理学主要在创作动机、创作思维、创作环境和写作方法上对其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心理学 文学创作 精神分析法

  一、心理学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应用

  (一)创作动机

  1.作者的童年经历、人生体验、精神诉求等都可以成为创作动机。这些动机都是引发作者创作的内在影响因素,通常内在动机都比较纯粹,少了迎合、少了乞求,这样的作品也往往更加偏向于对精神世界的勾勒。

  2.有些作品则是为了唤起民众的某种精神,最典型的就是鲁迅。鲁迅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拯救愚昧的看客,为了唤醒国人的良知,为了不在一种主张中无人响应哪怕是反对也好的寂寞中绝望。

  3.对生命自由的肯定与激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具有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人格,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自觉的快乐,不断实现超越自我。

  4.生理愉悦的快感。文学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一,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其中都隐含着丰富多元的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就是人类文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能量基础。从文学活动的形式方面看,以韵律为例,韵律对于文学就如同声音对于生命一样重要。节韵律对于文学之所以具有普遍的效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生命的自然需要。诗歌、散文、戏曲等的呼应关照都在内在语言或外在语言中与人体生理结构的运动与平衡的需要中相呼应。文学之所以于人类生存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本原因还在于人类的生命意识对于平衡的本能需要。由此,给人类带来的生理上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人们创作的热情。

  (二)创作思维。

  作者创作思维的形成受多方面影响,从历时的角度可分为本初思维、后天思维。本初思维是一个婴儿在毫无抵抗、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形成的,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及生理问题的影响形成了最初时的思维特征。它处在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地方,它不会被消灭,而且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活动并发生作用。或许人们在日后会想改变、隐瞒或刻意伪装,但这种本初思维却一直以让人觉察或觉察不到的方式存在人的内心深处,越是在孤独静谧的环境下,这种思维就越会滋长的厉害,对人的活动(包括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影响越大。如冰心儿时受母亲的影响,以及父亲经常带她到海边去,她后来的作品多是以赞颂母爱,热爱自然为主题。

  后天思维的形成受社会影响较大,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文化知识的积淀,形成不同的个人品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时往往受外界刺激借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或社会现象问题,借以实现自己和作品的价值。

  (三)创作环境。

  这里的创作环境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就内环境而言,笔者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起到影响的效果:性格、气质、意志。

  1.作者的性格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主要格调。以莎士比亚为例,早期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大多以赞美生活,歌颂生命为主,而后期的莎士比亚则大量出产悲剧作品。年轻的莎士比亚知道生活的美好,看到生命的绚丽,此时的他是快乐的,开朗的。而年长一些,他看到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开始变得忧郁,沉默。

  2.气质的影响主要是对于文风和态度的。气质渗透于人的言谈举止,更表现于人的文学活动中。对于此,我们无需多言。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豪放俊逸的气质甚是与之相溶相符。而杜甫由于生活在唐朝由胜转衰的年代,深刻地记录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年代。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

  3.就意志而言,文学创作者的意志在文学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来自外界的问题和困苦。对这些人来说,苦难只是用来证明意志的。坚强的意志能让他们的文学活动如此的不同凡响。

  外环境:在此指出创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些环境对创作者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然而,由于各自家庭出身、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作者个性心理差异,从而导致了在相同的事物时同中有异,而此正是他们个性心理的折射。

  (四)写作手法。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通感”。钱钟书将心理学上的“通感视为文学中的“一种描写手法”,从古今中外的名作中撷取精华作比较研究。钱钟书指出,通感有从视觉中获得听觉的感受的,这些构成了新的批评视角。

  二、心理学在解读文学作品时的应用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文学解读。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因素是来源于情感动力。在艺术创作方面,有孔子“游于艺”和“兴、观、群、怨”的思想,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论,陆基的“诗缘情”论,韩愈的“不平则鸣”论等;在绘画方面,强调“以形写神”。而这些文学艺术形式的存在同样起到了调节情绪、抒发情感,社会教化,陶冶情操的作用。

  以人物塑造为例:中西性格论对如何处理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法也不同。我国人物性格创作论更重视创作中主客体间的认识论关系,而西方则更重视二者由体验进而达到融合。首先,我国要求创作前主体对客体要有“格物致知”的才能素质。西方文学更重视观察、体验,对生活有“透视力”。

  (二)目前运用在文学解读中的心理学。精神分析法是解读文学作品时最常运用的心理学方法。精神分析法——由弗洛伊德创立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变迁,影响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领域。1913年后,弗洛伊德对他的早期学说进行了整理和修正,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精神分析的关键在于“用有意识代替无意识,把无意识翻译为有意识”,使被压抑的本能力量得到释放。

  将精神分析法应用到文学作品的解读上,可以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比如《祝福》中祥林嫂被迫改嫁,生下儿子阿毛后,丈夫贺老六不幸病死,儿子阿毛又被狼吃了,“大伯来收房,又赶她(祥林嫂)。”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到鲁镇投奔四婶。这时祥林嫂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以致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祥林嫂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倾诉”行为。冯骥才的《啊!》就是通过主人公丢失一封信后所遭遇的心理恐惧和人格扭曲,表现了““””时期的荒谬现实对人物的精神摧残和命运迫害。吴仲义只因给他的“右派”哥哥写的回信不知去向了而惶恐不安,他一会儿害怕成为“制订攻守同盟”的罪犯,一会儿担心成为“抗拒从严”的典型。邮筒旁边玩耍的小孩,办事人员手中的信函,同事们夹在腋下的文件材料,都可能引起他紧张的注意和关注;研究所里每一点动静,每一丝声响,每一次会议都仿佛变成与这封信内容有关的暗示或警报。强大的运动攻势和整人者的恐怖伎俩,使吴仲义的精神抵抗很快土崩瓦解,他终于“投案自首”,昏头昏脑地自投罗网,他不仅自我暴露了信中的内容,也供出了当年“读书会”的全部情况。半年后,他终于被解除了监禁,回到家里,意外地发现那封信还压在脸盆底下。“啊!”一声惊叫,囊括了仅因一场虚惊所带给他的无以补偿的人生灾难,囊括了他遭受了空前蒙骗和沉闷打击后彻底的失落感。

  对现在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越来越多地需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思想。所以,我们应该深切地认识到心理学在文学中的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47.

  [2]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03.

  [3]余凤高.“心理分析”与中国现代小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52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心理学学术论文结构

2.积极心理学论文1500字以上

3.设计心理学探究论文范文

4.心理学学术论文怎么写

5.浅谈历史心理学论文

273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