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

  文学心理学研究在整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进行阐释是其特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篇一

  《心理学与文学的交融》

  摘 要:文学心理学研究在整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进行阐释是其特色。在这个文学边缘化的年代,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商业社会、物质社会中,历史上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则再一次对文学的价值进行阐释,为文学艺术价值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让人类寻回失落已久的心灵美德,寻回天真、质朴,寻回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边缘化;马斯洛;文学价值

  现代工业文明与文学的边缘化。蒸汽时代的第一次工业文明让人类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时间消灭空间”,随之带来的是人类对知识领域的认识,这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人们对现代文明的依赖,正在走向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号称自然主体,万类灵长的人们正在被现代文明所殖民,所异化,并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创造性,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奴仆。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之下,文学也逐渐走向边缘化。在消费的刺激下,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文学也被异化泛滥成了迎合人们欲望的消费品,使文学原有的高尚地位不复存在。

  古往今来,众多的心理学流派对文学价值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们为文学价值的发现与确定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主要的有三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首先,弗洛伊德对文学的贡献是他发现了个人心理中的“潜意识”层面。弗洛伊德认为支配一个人的行为的是一种潜在的、盲目的、混乱的本能冲动。在这些方法中,审美活动与文学艺术的加入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荣格对文学的贡献是他提出了“原型”这一概念。荣格关注的是对于“人类集体智慧”的开凿与揭示。荣格认为文学艺术是种族乃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象征与呈现。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蕴藏着神秘的内涵,是“原始情境的发生”,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和无可替代的启迪作用:“艺术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它不停地致力于陶冶时代的灵魂,凭借魔力召唤出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形式。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最好地补偿了我们今天的片面与匮乏……”[1]

  最后,马斯洛则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同伴们要做的是:在西方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商业社会,物质社会中,寻回失落已久的心灵美德,寻回人的天真、质朴、正直、善良,寻回人的自尊、自信、理想、信仰,寻回人的爱的能力,审美能力,寻回人的创造精神,献身精神,寻回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2]。

  “基本需要理论研究”与“高峰体验”。《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小说的女主人公汉娜形象的分析可以对马斯洛的这两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对文学价值的发现做一个解释。本文就以汉娜心灵的衍化过程为中心,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汉娜这个艺术形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价值、挽回做人的尊严,实现自己的灵魂救赎,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性回归。

  81 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朗读者》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用动态的影像世界阐释了对纳粹发动惨无人道战争的质询、汉娜和米夏之间一段忘年之恋,更着重塑造了汉娜这一进行灵魂自我救赎的道德自觉者的形象。在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中,超越型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主要是指更经常意识到内在价值、生活存在水平或目的水平而具有更丰富超越体验的人。他们更重视高峰体验的意义,更关心人类的命运,更尊敬他人,能更平等地对待人,更重视精神生活。

  马斯洛曾由衷地写道:“音乐,在我内心深处是毫不犹豫地被接受的,因为对我来说,它是最高的艺术,是我生存的缘由之一。它甚至同爱,这一生命中最重要的目的相提并论――在音乐中,我找到了最基本的根基――音乐充满了我的生活,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重要的一份礼物。”[3]《朗读者》中“朗读”于汉娜而言也同样具备如此巨大的魔力和动力,使她能超越生命中一些最基本的需求矢志不渝的追寻“朗读”这一终极目标。

  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之下,文学“边缘化”现象愈发明显,文学被异化泛滥成了迎合人们欲望的消费品,文学原有的高尚地位不复存在,‘文学性’已经在整体性的娱乐化中被消解或转化了。心理学的介入是文学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为文学存在的必要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以上的分析就是心理学的介入对与文学的影响,更是心理学的介入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对于重建人和社会新形象的贡献。文艺心理学,让我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寻回失落已久的心灵美德,寻回人的信仰,爱人的能力,寻回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注释:

  [1]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页。

  [2]同上,第443页。

  [3][美] 爱德华・霍夫曼. 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M].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8:27.

  参考文献:

  [1]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王娜,《“文学边缘化”之我见》,《文学界 文化万象》,第205页。

  [3]韦纳斯,《新媒介时代的文学――对文学边缘化现象的思考》,《文学研究》,2011.9。

  [4]吴掉,《社会实践与人的基本需要―评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一期。

  [5]洪波,《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长白学刊》,1989年第五期。

  [6]陶宏斌,《马斯洛的名峰体脸理恰述评》,《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2月,第15卷第一期。

  [7]陶尔夫,《稼轩体:高峰体验与词的高峰》,中国知网。

  作者简介:沈子群,苏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文学心理学研究论文

273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