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精神信仰的心理学阐述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长期以来,心理学界忽视了对信仰的关注,笼统地把信仰与理想、价值观看成是个性倾向的一部分而不加辨析。然而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信仰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精神信仰的心理学阐述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精神信仰的心理学阐述论文篇一

  《精神信仰的心理学阐述》

  【摘要】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最高体现,是精神主体趋向成熟的表现。长期以来,心理学界忽视了对信仰的关注,笼统地把信仰与理想、价值观看成是个性倾向的一部分而不加辨析。然而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信仰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信仰心理学结构特点相关因素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最高体现,是精神主体趋向成熟的表现。对于信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看,信仰与人们对人生与宇宙存在价值的思考紧密联系。信仰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的意识状况和终极的价值观念,贯穿于生命的始终。长期以来,心理学界忽视了对信仰的关注,笼统地把信仰与理想、价值观看成是个性倾向的一部分而不加辨析。有人把它看作是与价值观等同的概念,甚至把信仰混同于信念。信仰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精神状态,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信仰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仰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它居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地位,与人的知、情、意相联系,并且贯穿于整个意识领域和精神活动之中。它既可以存在于现实的意识之中,去引导行为、规范道德意识和自我评价,同时也可能内化于无意识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一切外在的行为,从而影响造就人格的深层结构。

  二、信仰特点与结构

  1.认知是信仰的前提

  信仰是一种以“相信”为中心的知、情、意相统一的综合的精神状态。信仰中的认知因素,即信仰中认识、知识、观念的因素是信仰确立的前提。

  长期关注信仰问题的学者认为,从信仰的结构与程度来划分,信仰可包括“可信”与“确信”两种水平。信仰中的“可信”可以被看作是信仰的认知成分。任何信仰,都是“可信”与“确信”两者的统一。所谓“可信”是指人们的信仰能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现存知识予以证实,即能为我们的理智所理解和接受。这就是信仰中的理智或认知的部分。所谓“确信”就是“相信”在情感上的强化,主要体现为信仰的非理性成分。

  信仰中的认知成分如同其他心理现象中认知成分一样并非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人们总是对所信服的对象有深入认识的愿望,并且信仰态度本身有可能随着认知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2.信仰包含情感的投入

  信仰是一种整体性的精神倾向,它往往表现为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存与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的信赖和追求,因而情感倾注必然成为信仰心理的基本要素。离开了情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已有的信仰也会枯萎,主体对信仰对象情感的丧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与衰减。

  信仰具有两重性,从单纯的“信”上升到“信仰”必须从“可信”的层次上升到“确信”。信仰者不仅应对信仰对象有理智的认识,还应有情感上的专注。情感使人的认识与信仰对象联系起来,只有建立起情感上的依赖与信服,才能建立其真正不可动摇的信仰。一方面,信仰会培养起情感,并使情感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情感又会促进信仰。对信仰对象的情感会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信仰活动中去,甚至为信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在宗教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同样,在科学信仰中,仍然需要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参与。

  3.信仰最终体现在人的意志活动中

  信仰是人的最高需要的体现,是人的最高价值观念,它对人的心灵与行为起到导向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靠人的意志努力来实现。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实现或趋向目标的心理过程。信仰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直接影响支配着人的意志。

  意志在信仰心理结构中起稳定、定向与维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意志对情感与认知因素的影响来实现的。

  从意志对认知因素的影响来看,意志可以巩固信仰主体的认识和观念。人们总是具有凭借意志去寻求证实或强化固有观念的理论或事实。意志不仅能稳定认知结构、固化信念,而且能有意无意的排斥与所持信仰观念相反的观念。意志也能使信仰者的认识活动朝着已有观念的方向发展。意志对认知的这种影响使得信仰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专一性。信仰所具有的意志品质是激发、推动、维持人前进的力量。在信仰心理结构中,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与意志因素相互影响,互为依托,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的有机结合才构成完整的信仰心理状态,才展示出信仰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精神信仰形成的相关因素

  对信仰的研究,除了关注信仰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外,心理学家还重视信仰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现有的文献范围里,针对于一个发展成熟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而言,人性哲学(对周围人的信任)、生活事件、经济收入、教育程度等这些因素影响人们的信仰。

  人性哲学对精神信仰的影响。人性哲学反映我们对人是否值得信任的看法,它影响我们的政治态度和其他的价值观念。艾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指出:在0—1岁,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信任将影响到以后人格的发展。人格中的结构中有价值、信仰的成分,人性哲学是否影响人们的信仰至今还没有实证的研究。

  生活事件对精神信仰形成的影响。许多研究认为生活事件影响人们对生活状况的归因,是人们信仰形成的重要因素。Freud,S.谈到宗教对社会控制时提出,生活中出现的苦难事件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基础。说明不幸的生活事件是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变量。德·莫·乌格里诺维奇认为,如果不重视人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经受的心理危机和危急状态,就不可能解决宗教信仰的根源问题。

  还有一些研究指出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状况对精神信仰的影响。宗教心理学研究指出信仰的转变年龄在青春期。刘玉新指出面临大学毕业,女大学生比男生更多地采用“求助于宗教”的应对方式,其差异显著。

  心理学对信仰的研究,是从宗教信仰开始的。实证研究的特点,使心理学家沿着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思路,把信仰问题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信仰概念由局限于宗教扩展至政治乃至个体的日常生活,努力从更广泛的背景中探讨人的这一精神世界。除了信仰功能和特性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外,还对信仰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标志着信仰的研究已开始进入系统研究的阶段。我国对信仰问题的关注比较多,心理学研究的比较少。因此,系统整合国内外这些研究成果,建构信仰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是今后信仰研究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宋兴川、乐国安.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结构[J].中国临床康复,2005.04.28

  [2]李幼穗、李维、吕勇.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 [J].心理科学,2002.06

  [3]杨显平.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心理成因分析[J].前沿,2007.03

  [4]宋兴川、金盛华、李波.大学生精神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8

  [5]任媛.论道德信仰的特点及形成机制[J].山西煤炭管理,2010.01

  [6]王宏维.信仰危机、信仰对象、信仰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8

  [7]阿忠荣.关于宗教信仰的心理基础及心理特点考察[J].攀登,2005.08

  [8]宋兴川、乐国安.我国精神信仰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精神信仰的心理学阐述论文

273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