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2)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一
《试谈医疗社会保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摘要:本文论述了建立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阐述建立我国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医疗社会保 小康社会 城乡
1 建立新型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1.1建立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民工由于文化、技能水平低,在城市难以进入收入较高且比较稳定的岗位就业,多数人收入微薄。农民工进城的主要目的是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他们即使受到疾病侵扰,面对昂贵的医疗费,大多不会及时就医诊治。一旦病情加重,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少数农民工会铤而走险,无形中给社会稳定埋下了不稳定因素。我国现行城市医疗社会保障是以二元户籍制度为依据,只针对城市人口实行,并以单位为依托,以有固定单位和工作稳定性较强的人群为主要实施目标。
因此,广大仍属农村户口、流动性强的农民工群体被排斥在外。实事上,农民工是城市中各类疾病的高发群体。农民工工作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是传染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群体,健康状况处于危险之中,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其医疗保障问题成为社会稳定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就业有了保护, 强烈的逆反情绪就会得以缓和, 犯罪案件也会因此大为减少, 这样就能增加社会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的稳定。
1.2建立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需要
“看病贵”、“看病难”己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是否有一个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全民医保的建立正是解决“看病贵”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一旦所有民众都获得了医疗保障,医疗费用就可以在所有人之间分摊,而不是仅由病人负担,对每一个病人来说看病自然就不贵了;低收入者也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而对医疗服务望而却步;保障的组织者也就成为医疗服务的购买者,医疗服务买卖双方市场力量对比不平衡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1].目前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医疗保障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
农村居民个人医疗负担与其实际承受能力不相适应。然而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水平较低。建立医疗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人民也能和城市人民享受同样的医疗社会保障。我国的城乡的医疗保障公平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和加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必将融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的医疗保障达到较高的水平。
1.3建立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建立医疗社会保障,应该给农民国民待遇,但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不等于“城乡统一”[2]。农民进城务工, 主观上是为了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现在我国已经发展到工业化中期,具备了由二元结构向更高水平一元结构过渡的条件。社会保障作为这种结构转换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要通过“城乡统筹”逐步走向“城乡统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结构转换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发达国家大多曾为此跋涉了约半个世纪。所以,在今天立即实行社会保障的完全“城乡统一”无异于拔苗助长。政府是举办国家社会保障计划的主体。但问题是,如果我国马上就实行完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计划,政府有无足够的财力来负这个责任呢?这几年在进行城乡统筹就业、农村养老保障和农村医疗保险方面的试点,效果都不好。工作的阻力恰恰来自农民,农民对此普遍不理解、不热心,甚至公开抵制。因此,现阶段社会保障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医疗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2 建立我国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
2.1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医疗社会保障
建立稳定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逐步改变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扩大报销额度, 减少报销审批程序。这需要政府加大资金的补贴力度以充实医疗保险基金[3]。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可以加强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扩大农村投资。我国农村处于长期的贫穷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资金来源不足,必须凭借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外来资金的注入才能更好的发展。为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资金投入应优先投入到条件较好、具备一定实力的乡镇,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能力,强化其对周围乡村的辐射、带动功能。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市资金投向农村,特别是结合农村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农产品,设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使投资获取丰厚的回报[4]。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可以完善转诊制度,合理分流病人。资源分配时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使其流向农村、社区及初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社区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充分发挥各级医疗保健网的作用,尤其要充分利用初级医疗机构,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缓解目前大医院就医困境,也可以节约就医份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5]。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必须加强全科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需要教育动员一批医科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充实农村卫生机构。具体可以采取教育动员,政策优惠,机制灵活的方式吸引与留住医科大中专毕业生人才。通过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6]。
2.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医疗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制定基本医疗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时,要综合考虑收入差异,确定有弹性、有差别、有地区特点的缴费标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二元社会体制下城乡有别的卫生服务供给方式所导致的国家对农村的卫生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客观上加大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本,使农业这个弱势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同时也使农村和基层政府在提供超过自身财力的卫生服务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债务。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应由依靠农村和基层政府提供转向以国家提供为主的政策目标[7]。要加大国家投入力度,要把卫生资源公平地分摊于城市和农村,同时建立农村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民在卫生服务领域享受到和城里职工同等的国民待遇。 2.3让困难企业、弱势群体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满足多层次医疗消费需求
困难企业及其职工不能像普通企业那样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成了问题,影响了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扩大[8]。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分类别、分程度、多渠道参加社会保险的办法,即根据不同的缴费能力,采取不同的办法,制定不同的待遇标准。例如基本医疗保险,对于有部分缴费能力的企业,可实行住院费用统筹和保一定的病种;对于完全没有缴费能力的企业,地方财政有负担能力的,可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住院统筹基金和保一定的病种;
地方财政没有负担能力的,在单位组织、个人自愿、政府同意的原则下,可采取个人缴费形式参保,建立住院统筹基金或保一定的病种。农民工一般应以个人参保为主,并要防止他们的逆选择风险,例如年轻健康时设法逃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年老多病时积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办法有:缴费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消除因收入不确定带来的风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一个等待期;缴费只有达到一定年限,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才能享受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待遇[9]。
由于社会医疗保险方式有其相对独立性,相对于整个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而言,社会医疗保险是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具有与基本医疗保险不同功能的另一种保障方式。总之,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应相得益彰,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2.4医疗社会保障辅助电子系统的建设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信息系统开始投入使用。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医疗保障信息系统,注册公民个人帐户,该帐户的号码与每个人的居民身份证号码一致,由国家卫生部统一电子化管理。这样,公民无论到国内任何地方工作,都可以按规定由雇主和自己向个人帐户注人当时工资一定比例的社会医疗保险金,并可按规定程序和条件领取杜会医疗保险金[10]。
2.5突出政府在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卫生部部长陈竺强调,强化政府责任与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事实上,百姓企盼医疗卫生服务应由政府主导,其本意是希望政府对医疗卫生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从而更好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可及性。政府的责任是什么?应该是出资、筹资、监管和政策支持,而非亲自办医。因此,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可及性的关键虽然是筹资方式,但在组织形式上,则更应强调竞争性。
参考文献
[1]孙波.我国城乡医疗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2.
[2]张德元.“城乡统筹”不等于“城乡统一”[J].社会科学报,2003(10):21.
[3]王慧霞.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J].人文社科,2007,8:137.
[4]陈少晖, 廖添土. 新农村建设与财政支农机制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5-108.
[5]许可,胡善联.完善医疗社会保障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5,8:412-414.
[6]程孝文.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卫生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4:269.
[7]李长江.新农村运动:城乡一体化[J].农村经济, 2005(7):7213.
[8]罗元文,赵文祥.建立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5):27-32.
[9]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J].劳动保障通讯,2003,(3):22-27.
[10]孙波.我国城乡医疗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4.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二
《小康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摘要:黔东南自治州山高林密、沟谷纵横,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建设小康社会中选准着力点是关键。而交通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三农”为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教育和培养人才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资和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词:黔东南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重点
我们必须依照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战略布署,以党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工作着力点,找准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予以重点投资和发展的领域,使这些领域或方面优先健康发展,从而全面推进自治州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而这些重点领域或方面,则应包括交通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三农”为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教育和培养人才等五个方面。
一、加快交通建设,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东南部为雪峰台凸,北部为铜施台凸,西南部为黔桂台向斜的黔东南凹陷,地貌有常态地貌和岩溶地貌,山高谷深,地形象杂,山地占全州土地总面积30,302平方公里的87%,交通条件历来是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黔东南自治州的交通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交通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州的交通建设更是有了长足发展,建成了凯麻、三凯、凯玉等一批高质量的以州府所在地凯里为中心的贯通州内外的高速公路,建成了黎平机场。仅2007年就建成通乡油路311公里,通村公路3,055.9公里。
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交通落后仍然是自治州经济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运输成本高、运量小、时间长的问题一直是自治州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一是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集中和动员各方力量,包括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引资力度抓好交通建设;二是按照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加快调整和完善全州公路路网规划,并将之纳入全省公路路网总体规划;三是加快完善旅游环线公路建设规划,高标准实施已开工建设项目;四是尽快建好列入省规划的二级公路;五是继续抓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和乡镇汽车站建设;六是抓好航道整治和码头建设;七是积极推进黄平机场前期工作,抓好黎平机场新航线开发。
二、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加快城镇化建设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世界上少有的,要按照把自治州打造成旅游文化大州和原生态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按照国际水准高起点做好旅游服务业的规划,采取新的营销模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全力打造自治州旅游品牌,抓好镇远、黄平旧州、黎平翘街历史文化保护,努力做好民族旅游村寨二次开发,全力打造黔东南旅游品牌。在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做大做强电力工业,优化发展高载能工业,加快发展森工产业步伐,大力发展苗、侗、瑶药为主的民族制药工业,大力发展民族旅游商品制造业,做大做强具有民族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旅游业、发展新型工业,就必须加快城镇建设,因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工业化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
要按照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抓紧完善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城市道路扩建、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要以自治州所在地凯里,以及历史名城黎平为重点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制定原生态旅游城镇建设标准,打造凯里、黎平、镇远、雷山、剑河、施秉、榕江、丹寨、台江等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城镇,建设凯里、黎平民族旅游产品专业市场,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民族旅游商品集团,努力发展民族旅游商品专业村或专业大户。抓住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建设机遇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总之,黔东南自治州应大力发展旅游业,既能为当地广大农户服务又能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并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作为广大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连接的经济纽带,实现农户生产与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
三、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和增强生态优势
近年来,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显著,仅2007年就完成造林面积45.5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6平方公里,完成了凯里发电厂一期烟气脱硫治理工程和实现凯里造纸厂限期停产治污目标。但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依然严峻。麻江、黄平、施秉、镇远、岑巩5县的石漠化治理;清水江、都柳江、重安江、舞阳河、巴拉河以及各市县贯城河的污染整治;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废弃物的处理;工农业用水和人畜饮水安全等亟待我们去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关乎自治州建设小康的大事,关乎自治州子孙万代的大事。因此,必须制定和实施自治州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野生动物保护等重点工程,抓好公益林布局调整,采取还草、还药、还竹、还茶等方式,逐步将部分高坑田、腰带田、望天田退下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对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要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景观林以及水源地、主要河流两岸和交通沿线森林划为生态功能区,切实加强保护。要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切实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四、着力抓好“三农”,推进新农村建设
黔东南自治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稻是自治州的一大粮食作物。新中国成立以来,自治州通过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量稳步增加,到20世纪末,自治州水稻平均亩产已突破500公斤水平,实现了口粮自给并略有结余。2000年以来,州内的优质稻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从江香禾、剑河红米、思州贡米、榕江锡利油钻、丹寨硒米等享誉国内外。由此可见,遵循生态环境规律,把生态农业作为黔东南自治州农业发展的方向,对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长远的战略意义。
为此,一要努力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同时搞好山塘水库等农田基本建设,确保粮食逐步增产;二要推广节水节能新技术,节约资源消耗;三要加强森林植被的保护和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四要制定并落实对良种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业设施修复的补助政策,同时抓好粮食高产示范工程;五要大力发展生态、特色、高效农业,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竹基地、茶园基地、油茶基地、烟叶基地、特色养殖业基地、优质苗圃基地,做大做强农产品名优品牌;六要把发展现代农业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强村容村貌整治,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加强危房改造,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人类不断探索和总结的文明成果,是由人掌握和使用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果,必须把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对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来说,一方面要注重用优惠的政策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全面开发乡土人才资源。当前自治州人才短缺的原因有三:一是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培训机制不健全,这是由于教育落后所导致的人才培训的先天缺陷,体现为重视不够、起步晚、机制缺;二是吸引了人才,留不住人才,人才外流难以截止,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与管理滞后所致;三是人才管理不善,人才资源浪费严重,真正有实学的专业人才没能到最需要和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工作岗位,这是管理体制的弊端所造成。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精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发展;高度重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民族教育,在凯里学院开办民族特色人才培训班,开展民族歌舞进课堂活动;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学。
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密切注意各类人才的培养使用。一是着力使用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和坚强领导能力的各级领导干部;二是着力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各类科技干部;三是着力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大军;四是大力开发乡土人才资源。当今世界正在向知识经济迈进,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创新。只有加强文化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才有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有可能卓有成效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之,我们要从自治州的实际出发,把交通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作为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唯有如此,才能有力地加快黔东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