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
依塔木1由 分享
摘要: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和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当前,我国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剖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见解。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问题;对策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精神文化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坚持突出科学发展观,明确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确保新农村文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是一种具有先进品格的文化。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乡风文明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演进过程。乡风文明反映了人们自身的现代化的要求,是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体现,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它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特征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从文化结构的影响来看,乡风文明是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特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从社会管理的层面来看: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如经济体制、政治环境、法制建设科技教育、思想道德、文化娱乐、生活方式、资源利用、生活环境、计划生育、婚庆丧礼、国家、集体与个人关系、邻里关系等。“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适应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在这里“乡风文明”是软件,“村容整洁”是硬件。良好文明的乡风,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风气堪忧,难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记忆深处传统的当地村民勤劳、节俭、善良、纯朴、厚道、诚信,具有我国农民的传统美德。然而,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不少人把“一切向钱看”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处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认为过好自己就行,自己和他人没有什么关系,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严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逐渐在农村蔓延开来。另外,一部分农民道德意识滑坡、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着乡村良好风气的形成。目前农村的社会风气着实让人担忧:“红白事”大操大办,赌博现象较普遍,邻里之间缺乏信任,不赡养、打骂父母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在农村蔓延。
2、目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普遍缺乏,各种文化娱乐方式都在抢占农村市场。随着农村传统生活模式的逐步改变,不同类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都在农村不断尝试,健康和不健康、高雅和低级的活动都在抢占农村文化娱乐市场。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许多地方主要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开始在一些集镇和乡村出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是寓教于乐、陶冶农民心灵、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当前农民整体的健身习惯还没有形成,不少农民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体力劳动者,四季坚持田间劳动,也确实够疲乏的,再用不着参加体育锻炼,所以有了空闲时间,宁肯东家进,西家出,串门闲聊,打扑克、搓麻将,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现在虽然部分乡村开设了业余学校、农民夜校等阵地,建立了一些学习室、图书室、阅览室等设施,但是多数农村还是没有学习计划,没有学习要求,更没有对学习的检查验收,不仅文化低的很少到图书室、阅览室读书看报,就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也很少到这些场所来学习。于是相当多的农村至今不仅还存在不少政策盲半政策盲、科盲半科盲,甚至还有许多文盲半文盲。
3、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农村劳动力的流向由两个规律所决定:一是社会心理规律,具体表现为“人往高处走”;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产业之间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仁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
(二)原因分析
1、一些党政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有些地方的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从上到下基本呈现出“倒金字塔”型逐级递减的态势,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虚的,是“软指标”、“花架子”,是“空对空导弹”、“出力不讨好”,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就会文明。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在实际中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一些地方,基层干部面对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感到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往往放任自流、束手无策,甚至连开个群众大会都很难召集起来。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眼光,没有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是虚的,只要把经济建设抓好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整天忙于“中心”工作,奔波于政绩工程。甚至一部分农民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只是上面的事,干好了是领导干部的政绩,干不好也与自己无关,主人翁意识严重缺乏。
2、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效的组织渠道。2006年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干部队伍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农村基层干部人数大大减少,很多乡村撤消专职思想文化工作干部设置,即便有专职的思想文化工作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教育培训现象也很严重。当前,除个别农村有村办企业,多少有些集体收入以外,绝大部分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债务繁重,“空壳村”、“负债村”比较多。受经费与经济实力制约,绝大多数农村村级组织运转比较艰难,“村官”难当、“村官”难选,农村的公益事业难以开展,绝大多数乡村无法为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缺乏积极宣传正面文化的有效激励,村干部想对困难家庭进行大力帮扶也是“有心办事、无钱运作”,“没钱办事、没人办事”,严重制约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展开。
3、道德伦理素质上,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广泛开展了道德伦理教育,引导农民不断改变旧的道德伦理观念,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整体上看,许多农民的道德修养还不高,伦理素质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不少退步现象。如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日渐消失,而偷摸盗抢等社会恶习、不良风气不时出现;亲情观念有所冷漠,婚姻家庭伦理观念淡化,婚姻关系稳定性下降;少数人投机钻营、私开煤矿、滥砍滥伐、制假售假;一些地方赌博现象严重存在,精神信仰混乱,邪教也大有市场。这表明农村出现了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严重阻碍了农村乡风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问题;对策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精神文化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坚持突出科学发展观,明确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确保新农村文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是一种具有先进品格的文化。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乡风文明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演进过程。乡风文明反映了人们自身的现代化的要求,是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体现,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它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特征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从文化结构的影响来看,乡风文明是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特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从社会管理的层面来看: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如经济体制、政治环境、法制建设科技教育、思想道德、文化娱乐、生活方式、资源利用、生活环境、计划生育、婚庆丧礼、国家、集体与个人关系、邻里关系等。“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适应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在这里“乡风文明”是软件,“村容整洁”是硬件。良好文明的乡风,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风气堪忧,难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记忆深处传统的当地村民勤劳、节俭、善良、纯朴、厚道、诚信,具有我国农民的传统美德。然而,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不少人把“一切向钱看”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处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认为过好自己就行,自己和他人没有什么关系,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严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逐渐在农村蔓延开来。另外,一部分农民道德意识滑坡、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着乡村良好风气的形成。目前农村的社会风气着实让人担忧:“红白事”大操大办,赌博现象较普遍,邻里之间缺乏信任,不赡养、打骂父母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在农村蔓延。
2、目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普遍缺乏,各种文化娱乐方式都在抢占农村市场。随着农村传统生活模式的逐步改变,不同类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都在农村不断尝试,健康和不健康、高雅和低级的活动都在抢占农村文化娱乐市场。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许多地方主要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开始在一些集镇和乡村出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是寓教于乐、陶冶农民心灵、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当前农民整体的健身习惯还没有形成,不少农民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体力劳动者,四季坚持田间劳动,也确实够疲乏的,再用不着参加体育锻炼,所以有了空闲时间,宁肯东家进,西家出,串门闲聊,打扑克、搓麻将,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现在虽然部分乡村开设了业余学校、农民夜校等阵地,建立了一些学习室、图书室、阅览室等设施,但是多数农村还是没有学习计划,没有学习要求,更没有对学习的检查验收,不仅文化低的很少到图书室、阅览室读书看报,就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也很少到这些场所来学习。于是相当多的农村至今不仅还存在不少政策盲半政策盲、科盲半科盲,甚至还有许多文盲半文盲。
3、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农村劳动力的流向由两个规律所决定:一是社会心理规律,具体表现为“人往高处走”;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产业之间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仁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
(二)原因分析
1、一些党政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有些地方的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从上到下基本呈现出“倒金字塔”型逐级递减的态势,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虚的,是“软指标”、“花架子”,是“空对空导弹”、“出力不讨好”,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就会文明。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在实际中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一些地方,基层干部面对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感到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往往放任自流、束手无策,甚至连开个群众大会都很难召集起来。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眼光,没有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是虚的,只要把经济建设抓好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整天忙于“中心”工作,奔波于政绩工程。甚至一部分农民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只是上面的事,干好了是领导干部的政绩,干不好也与自己无关,主人翁意识严重缺乏。
2、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效的组织渠道。2006年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干部队伍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农村基层干部人数大大减少,很多乡村撤消专职思想文化工作干部设置,即便有专职的思想文化工作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教育培训现象也很严重。当前,除个别农村有村办企业,多少有些集体收入以外,绝大部分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债务繁重,“空壳村”、“负债村”比较多。受经费与经济实力制约,绝大多数农村村级组织运转比较艰难,“村官”难当、“村官”难选,农村的公益事业难以开展,绝大多数乡村无法为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缺乏积极宣传正面文化的有效激励,村干部想对困难家庭进行大力帮扶也是“有心办事、无钱运作”,“没钱办事、没人办事”,严重制约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展开。
3、道德伦理素质上,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广泛开展了道德伦理教育,引导农民不断改变旧的道德伦理观念,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整体上看,许多农民的道德修养还不高,伦理素质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不少退步现象。如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日渐消失,而偷摸盗抢等社会恶习、不良风气不时出现;亲情观念有所冷漠,婚姻家庭伦理观念淡化,婚姻关系稳定性下降;少数人投机钻营、私开煤矿、滥砍滥伐、制假售假;一些地方赌博现象严重存在,精神信仰混乱,邪教也大有市场。这表明农村出现了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严重阻碍了农村乡风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