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毛概论文
高校教学所使用的《毛概》教材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门政治素养较高,理论政策性较强,内容知识面较宽的一门大学生思政必修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毛概论文篇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客观依据。那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内部结构关系,其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主题的基础;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回答是主题的核心;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是主题的根本。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明确界定,实质上是对已有几种理论形态的一次整合,整合的理论依据之一是由于几种理论形态主题一以贯之,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什么?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方面的观点:
单一主题说。从以往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之后的主题研究情况看,持单一主题说的有三大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理由是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就是发展,理由是发展是贯穿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个过程的主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紧紧围绕发展做文章的;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无疑也是发展。第二类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该理论体系的主题,理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所有的实践主题,我们所走过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那种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第三类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应该是发展,因为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哪一种理论形态都无一例外地将发展视为中心。
复合主题说。应该承认,单一主题说各有其道理,但是我认为它们的共同点是将主题抽象过度,易于模糊该理论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忽略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性,因此赞同复合主题说。复合主题说认为,我们党自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所走过的道路,便是我们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客观依据。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个总结,就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这样密不可分的统一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新的开拓,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必然遇到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问题的存在是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无缘无故凭空想象出来的。正是因为问题的存在,思想理论才能够得以建构。关于这二者的关系,早在19世纪50年代末,恩格斯在论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实质时曾经认为:从理论体系的逻辑性来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2]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这种复合主题说应该是更加符合实际的。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所走过的道路,其实就是围绕着这样的主题展开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二十多年间,我们党从苏联模式中解脱以后,艰辛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了许多正确的认识,但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总体说来不是完全清醒的,甚至走了很多弯路,犯了““””那样的严重错误。邓小平冲破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首先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不搞物质文明建设不是社会主义,不搞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针对人们担心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而束手束脚的情况,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这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重要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实践作出的重大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指出“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追问中,“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和盘托出,邓小平从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三步走”战略以后,对我国当时僵化的体制进行了反思,稍后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撑。那么,对第一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就此结束了呢?没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江泽民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其内涵会更加深刻。
发展问题是人生存的终极意义面临的课题,同样统一在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纷繁任务,邓小平在准确判断世界大势的前提下,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我们曾经贻误了多少发展时机,令人扼腕叹息,所以他再三强调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将发展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高度,提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为何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对“三对问题”的回答不但是逐步深化的,而且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因此,“三对问题”可以视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结构内部的关系
复合主题说是不是无主题说?肯定不是。笔者认为复合结构说一方面可以像以上论证的那样,能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以“三对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清楚地体现出主题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由“三对问题”构成的主题存在着一个次序问题,这一次序不但由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而且由每一对问题之间的关系决定。
首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主题的基础。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人口多,底子薄,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明显,长期以来的二元城乡结构是客观的发展现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设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曾预料的,也决定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普遍性课题,也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者在不断实践、不断求索、不断验证的时代课题。社会主义是现实,更是运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站在时代的背景下对未来的社会主义作出合理的想象,但是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为未来开出调味单;二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找到一种更符合人性的、更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成熟的社会制度,这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一项伟大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必然是一条史无前例的独特发展道路:我们既非重复西方大国依靠殖民掠夺、血腥杀戮、侵略扩张发家的发展之路,也非重复基于冷战时期充当围堵社会主义国家马前卒而接受西方发达国家扶植的东亚小国的发展道路,我们走的是通过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人民平等、友好共同发展的和平发展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回答作为主题的核心内容。在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践社会主义显得更加重要,社会主义不是概念和停留在思想层面的东西,它直接体现为实践。实践,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但是人民群众的实践需要具体的政党来组织协调,起领导的作用。于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就成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要加以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有所表述,但是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农民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艰苦条件下建的党,建党之初便遇到其他国家共产党所不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都非常重视从自身的特殊性出发来加强党的建设。在世纪之交,党面对的是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和考验: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严峻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大课题。
再次,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构成了主题的根本。理论的价值最终是通过指导实践而得到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因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虽然长期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一直在谋求发展,但是对发展的平衡性、稳定性、结构性、有效性、延续性等问题并不是非常了解,以至于曾经走过不少的弯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盲目追求GDP,而危及人自身的发展,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因此,面对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提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问题并且探究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毛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