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相关论文(2)
文学欣赏相关论文
文学欣赏相关论文篇3
试谈东西方文化区别与英美文学欣赏
在人类各不相同的文化模式中,东方与西方两大迥然相异的文化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文化的不同对于文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则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东方文化的含蓄抒情,西方文化的现实严谨引导着东西方的文学评论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这种差异以及其作用究竟是什么?本文将对其进行解答。英美文学作为特定地理历史社会环境中出现的文学,是植根于西方自由精神、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历经几个世纪而发展起来的现象。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人类以及其自身所生存的社会由低到高的文化发展与演进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方英美文学精神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以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物、人与自我为对象的四个发展阶段。因其包含范围广、内容多,历来都有不少对其进行鉴赏评论的文章,鉴赏评论的角度、方法也都各不相同。本文则独辟一径,通过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而探究东西方对于英美文学的不同鉴赏角度与方式,从而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这一鉴赏评论过程中所起到的价值导向与评价功能。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之表现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经历过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而在这之中,古老的中华文化与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欧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则更是为各类学者所注目。首先,尽管一般文化都有大体一致的内容要素和基本结构,但是每一个稳定的文化系统却都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或中心目的。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东西方文化在其基本精神上是有差异的。(本文中东方文化统一以中国文化为例,西方文化则以英美文化概述。)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异首先表现在各自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不一样的,东方文化以人文传统为核心,而西方文化则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根据这一论断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是对人的反思,而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则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求真的执著等方面。其次,中西方不同文化特质也离不开对两种语言系统的比较。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师徒所创立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不同的人们应该具有相应的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汉语的妙处就在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些飘忽不定,而西语则是板上钉钉,一丝不苟。
就如同一首小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汉语中,有人能将其重新断句变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来,意思仍通,但形式上就像词了。流传的关于此诗的英文版大约有七种,然而无一例外都要逐词逐句翻译,就如“断魂”一词,无非只能用“heart”来做文章。无法表现出作者内心的那种惆怅忧郁之情,可见西语之用词着实严谨。再次,中西文化中艺术这一分支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总体上来说,中国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写意性、程式化和整体感、运动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西方艺术则体现出强烈的写实性、科学性和真实感,在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同时,常常也表现出偏重形式的倾向。概括言之,就是中国艺术重于“写意”,而西方艺术则重于“写实”。
中国艺术中的“写意”是指以作者的主观表现为出发点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就是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描绘客观事物在作者心中的投影,以意统形,亦即东方艺术家所苦苦追求的“意境”之说。而西方艺术则是竭力强调满足视听真实之美,从而更加注重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捕捉。这种思维方式外向型的特点以及寻求圆满的欲望和认识的阶段性局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又使西方艺术在模仿的对象以及模仿的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成为西方艺术流派众多、花样翻新的动力。
既然要谈到文学鉴赏,那么东西方文化中关于文学方面的差异则不得不提。有研究表明,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不仅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截然异趣的风格特色,而且在其成长历程中还显示出双向悖逆的不同发展趋向。传统中国文学以抒情为表现中心,重视作者本人的主观情意的表达。而西方古典文学传统则更加关注反映客观现实,借以引导读者认识其自身的生存状态与生活中的真善美。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从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诗歌。从大量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诗歌以抒情为主,而叙事文学则少之又少。反之,西方文学中即使是诗歌也离不开叙事,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史诗传统。例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
二、英美文学中东西方鉴赏角度及评价之不同———以卡夫卡、海明威为例
在西方,“文学鉴赏”更多地被称为“文学评论”,尽管在某些微语意上来说“鉴赏”与“评论”是存在着不同的,但是在本文中,将对这两个概念作为一种含义来理解,即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并从中获得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以下,将对读者所熟知的几位作者的作品进行适当剖析,以期发现基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将对同样的作品予以怎样的鉴赏与评论。卡夫卡是我们都比较熟知的一位有个性的作者,他的《变形记》《城堡》等作品可谓是深入人心。西方评论者关于《城堡》以及卡夫卡其他小说的主题内涵有三种解释:(1)犹太人长期漂泊,试图寻找精神家园;(2)人类寻找上帝;(3)人类追寻真理和人生目的。然而美国作家及文化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指出,关于卡夫卡的三种评论是属于社会分析、宗教分析、心理学分析,这与卡夫卡的艺术全无关联,因为这些评论完全注重卡夫卡小说的内容而不注重艺术本身。
相反,再来看我国学者对其鉴赏评论的内容:“卡夫卡的小说思想内容荒诞离奇,艺术形式新颖别致,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讲述一个内容严肃的故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象征性、荒诞性、冷漠性、意识流。他善于利用富有实感的形象来反映生活,探求人生哲理,揭示现实世界中的困境。小说结构紧凑,行文简洁流畅,语调平淡冷峻。”由此可以看出,东西方评论者在评论立足点上还是有较大的不同的,西方学者在“写实性”思想指导下更注重剖析作品中的主旨,揭示深层次哲理性通识意义,而东方学者在“写意性”思想指导下则注重个体作品研究,挖掘作品中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并且东西方文学评论在用词以及行文逻辑上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美国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评论说,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崇拜”现象不过是作者本人“个人神话”或“自我戏剧化”的一种象征性隐喻。在一个异己的商业社会之中,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对社会生活中实际矛盾的一种想象性的解决,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不过是作者本人遏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策略性活动。
而中国评论家则认为海明威作品中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坚忍刚毅、勇敢正直,他们的“硬”不仅在于勇于抗争、视死如归,更在于他们忍受苦难的能力以及对待失败的优雅风度。面对战争的噩梦以及荒诞的生存境遇下的失落、迷茫的困扰,抚摸身上的创伤,建立起生存的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种对待命运的态度,是在特定时代条件下,一个民族的生活哲学体现。同样是一个“硬汉”形象,西方学者从现实出发解读出的是作者个人的理想化,而东方学者则认为是隐喻一个民族的生存哲学。西方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客观求实,因此,对于作品主旨的升华总是十分慎重,轻易不上升一个层面来进行总结,也就是说严格尊重客观现实;而东方文化的核心精神则是人文精神,注重对人本身的反思,这一反思可以是个体本身,可以上升到群体社会,甚至是全人类都为之适用。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始终强调的“经世致用”的道理。
三、文化差异在文学鉴赏中的导向作用
20世纪以来,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中国学者更多地采用了西方的文学理论,究其原因,概说因中国文学理论不成体系。其实按照中国文化传统来看此话不无道理,历览古今的文学评论作品,无论是对中国还是英美文学的评析都是注重单体研究,分析单个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意义等,注重感性研究,而没有将不同作品的共同点提炼升华。相反,西方评论家在西方理性思维引导的尊重现实的文化传统指导下则根据时代特点着重分析不同作品中的共通性,从而将文学作品划分出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以及女性主义文学等不同文学流派,且每一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理论。不但如此,20世纪西方文学评论也有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文化研究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理论。可见西方的理论思辨性较之东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总之,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在英美文学鉴赏这一领域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西方文学依靠其强大的理性文化为基础,发展出了一套完备的文学流派划分与文学评论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也对中国文学评论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英美文学评论理论体系便是重中之重。
文学欣赏相关论文篇4
浅谈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门课程旨在通过了解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的基本方法以及中外文学史常识,中外重要文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等,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一、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意义
1.培养爱好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不但可以陶冶高职生的情感及培养高职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效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文学教育的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1]275“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1]253至于如何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朱光潜先生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玩味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当然第一流的文学作品需要学生有相应的欣赏能力。
2.提高审美能力,满足需求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加深其对文学的认识,准确把握欣赏文学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文学欣赏》着眼点是人的塑造,但是进入人心的途径则是作品。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既能够引导高职生感受和发现作品具有的真、善、美,又能够给与高职生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满足审美的需求,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3.升华思想境界,抵制丑恶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名篇都蕴涵着一种时代的声音,或者是超越了时代的伟大的灵魂的呐喊。学习它,领悟它,不但可以使高职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而且还可以打开高职生的人生视界,领略更为丰富的人生内涵。
二、高职生在文学欣赏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经典作品少,审美能力较低欣赏文学作品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很好地去欣赏作品。包括欣赏者的社会阅历、政治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艺术修养等,这些将直接影响到他是否能很好地欣赏文学作品。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2]文学欣赏也是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多读这样的作品,能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并进而提高欣赏能力。然而,当代高职教育存在“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3]的弊端。尤其是在理工科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就万事大吉了,很少去阅读文学名著,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不知道巴尔扎克是谁,不了解托尔斯泰是哪个国家的,再加上他们对文学知识和艺术知识非常欠缺,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2.欣赏方法把握不准确,欣赏态度存在庸俗化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能够陶冶情操,升华思想。余秋雨说过,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4]爱因斯坦也曾表示:“艺术作品给我最高的幸福感受。我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是任何其他领域所不能及的。”[5]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大多高职生也只是看一些网络作品。即使阅读到比较优秀的作品,欣赏时对其评价与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并不能从审美知识角度去对作品进行一个科学的评判,往往以一种单纯的快感取代美感,忽略了文学作品美的本质。
三、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途径
1.鼓励高职生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人们无穷的教益。所以,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有多读,才能很好地做比较,才能品评出作品的高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提倡多读书、多思考,注重于文学作品的数量;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文学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强调起点要高,侧重于审美对象的质量。[6]在文学作品的具体、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孕育着崇高的人文精神和真挚博大的情感。所以,多读、多思,并且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够扩大人们的认知领域,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欣赏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灵魂。
2.教给高职生文学欣赏的方法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不是一步就能解决的问题,俗话说,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够掌握一定的方法,对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还是有着很大的作用。针对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稳定注意。稳定注意是指把感受、思考、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指向于某一特定作品,并保持欣赏注意的稳定性,停止有关思维,结束懒散状态,尽快进入作品的虚拟世界,从而在欣赏中得到较为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欣赏注意是文学欣赏的首要条件。第二,感知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感与感官有关,凡是感受不到的东西,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并且作用于人们的感官。
文学作品的美首先表现在感性的艺术形象。因此,欣赏文学作品要有充分的感知,否则就无法产生真正的美感。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诗句,如果充分去感知其中的艺术形象,一位万般愁苦的思妇形象就会再现:处境寂寞、凄凉、主人公百无聊赖,寻觅中愁愈愁,独坐时苦更苦。第三,展开想象。语言形象具有间接性决定文学欣赏需要通过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因此,欣赏者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的组合,感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感知典型形象中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或是感知其景外之景,言外之意,从而能进入到文学欣赏的较高层次。
21世纪的中国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相当水平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欣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鉴于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高职生多读优秀作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逐步培养较高水平的审美和欣赏能力,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最终有利于国家和社会。
猜你喜欢:
1.文学鉴赏论文
2.文学欣赏论文范文
4.文学欣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