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 文学欣赏相关论文

文学欣赏相关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文学欣赏相关论文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欣赏相关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文学欣赏相关论文篇1

  浅谈幼儿文学作品欣赏存在的问题及引导方法

  幼儿文学作品指的是专门为学龄前儿童所创作的的文学,是幼儿重要的精神食粮,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增强幼儿的道德感,丰富幼儿的语言,还可以让幼儿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愉悦的情感体验,既培养了幼儿美感和审美能力,又满足了幼儿审美的表现,创造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可见对幼儿进行文学作品欣赏有其可能性也有必要性。在幼儿园中有组织的文学教学活动一是文学欣赏,二是文学创造:朗诵和复述、表演、创编。

  文学欣赏是基础,文学创造是提高。幼儿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贫乏,欣赏水平很低,仅凭倾听语言符号对文学作品进行静态的艺术再加工,很难将语言材料转换成头脑中的形象,导致在平时进行文学欣赏活动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幼儿对文学欣赏兴趣不浓,或兴趣持续时间很短,欣赏主体变被动,欣赏流于形式;文学欣赏变成简单机械的朗诵、复述等状况;又由于幼儿园的课程是个广泛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教材,所以,幼儿园的文学欣赏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要使文学作品对幼儿的道德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具有趣味性、直观性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幼儿,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一、 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持续时间短,缺乏主动性

  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进行文学欣赏时,常常幼儿刚开始对所欣赏的作品有点兴趣,然后再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主观欣赏时,幼儿就会出现茫然,无兴趣状态,导致教师“满堂灌”,孩子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或道德观的教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毫无兴趣,注意力开始转移,最后老师只能草草结束欣赏活动。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所要欣赏的文学作品与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无法通过想象将作品的语言材料内化成自己的主观意愿而表达出来,教师只有借助一些教学手段缩短之间的距离,才能提高幼儿的欣赏兴趣。

  二、 文学作品欣赏变成简单、机械的复述、朗诵和表演

  在幼儿园文学欣赏教学中,常常是选择一个现成的活动设计。根据这个设计去施教,让幼儿感知、理解、记忆作品,懂得主题的社会意义,常常采取重复和强记手段让幼儿记住所要教的词语或语言片段,一环一环的教下去,始终把幼儿置于被动的位置。这样,老师只想以最快的速度让幼儿理解和重复作品,没有注意调动幼儿已有的可能被运用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和感受作品,出现了“重创作,轻欣赏”的问题,常常自觉与不自觉的把原本应是十分活跃的“生命运动”引向“荒漠”。在这种单项的灌输中,儿童学会了缺乏生命气息的复述,被动地朗诵和表演,没有真正体会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如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意境美,也忽略了想象力、情感体验等审美心理发展价值的培养,幼儿更失去了美感享受、愉悦身心的娱乐性,幼儿只是被动接受器。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教师没有认真挖掘作品的内涵,无法引导幼儿向深层感悟,感知和理解;教师没有认真选择教学教法,出现了一法教千文的情况;教师没有考虑欣赏主体年龄水平,没有根据幼儿年龄选择难易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层次的促进心理功能全方位兴奋的文学欣赏目标。

  三、 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幼儿园的课程是广泛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文学欣赏教材,教师只能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教学要求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常常因为选材偏离幼儿的生活经验导致欣赏难度增加,又由于幼儿欣赏水平较低,经验缺乏,也会增加欣赏难度,于是老师就会出现避难趋易的心理。在幼儿园里,文学欣赏活动和其他艺术活动相比,短期内教学效果的凸显性较低,久而久之,文学欣赏活动的重要性被淡化,甚至出现间断性。

  根据加登纳的研究认为3~7岁的儿童可以做一个欣赏者,但还不能成为一个评论者。幼儿的欣赏水平很低,思维的特点仍是具体形象化,虽然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他们的动作尚未完全内化,还做不到仅凭倾听语言符号对文学作品进行静态的艺术加工,使大脑“热闹”起来。所以,在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成人必须借助一些手段,吸引儿童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与作品发生作用,对作品进行动态加工,在动中求思,育情,有助于提高文学欣赏的效果。

  在进行文学欣赏活动中,该如何引用恰当的方法,引领幼儿进入作品的情景,让幼儿很投入地去感受,体验人物的语言、行为、思想感情,甚至把自己融入作品中去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1.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被动的、生动的情景,一些比较抽象的,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作品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幼儿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比如散文欣赏《秋天的雨》,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比喻形象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但篇幅较长,容量偏大,特别是散文中一些优美的比喻如“它把黄颜色给了银杏——,黄了的树叶扇呀扇呀,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去了夏天的火热,它把红颜色给了枫叶——红的枫叶飘呀飘呀,像一枚枚邮票,邮来秋的盛装,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这些意境对缺乏生活经验的幼儿园的孩子很难体验到,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其意境,诗情画意的动态画面配上优美抒情的音乐,一下子将孩子们带入秋天美好的意境,散文表达的色彩美、语言美、画面美轻而易举地让孩子们理解体验到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如当欣赏“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你还没注意,秋天的门就悄悄地打开了”时,教师手拿钥匙在屏幕前做开门状,课件立刻展示一幅与内容相关的秋天的综合美景图,幼儿充满好奇,兴趣浓厚,美妙的视觉刺激把幼儿带入秋的意境,幼儿对秋天产生了浓厚的喜爱之情。当欣赏“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一段时,请幼儿与多媒体课件进行游戏,出示没有色彩的秋天图,当说到“秋天的雨,把红色送给了枫叶”时,幼儿用画笔在屏幕前作左右涂色的动作,教师点鼠标,使枫叶慢慢变红,在欣赏黄色的银杏,金黄色的田野时,也用此方法,动态的画面又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领会了“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的内涵。孩子们在接二连三的美妙画面吸引下,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感受了作品的美感。

  2.利用肢体语言——舞蹈动作帮助幼儿欣赏和理解作品。

  对于幼儿来说学做一个动作或跳一个舞蹈很容易,但领会一个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是很难的。在幼儿文学欣赏活动中,如果能根据作品的内容编一些动作,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幼儿边跳边欣赏,幼儿的积极性会更高,此时就会感觉到幼儿完全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这样借助直观的,形象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能更好地提高文学欣赏的效果。如儿歌《春雨》,是一首采用拟人化手法而写的儿歌,适合中班幼儿欣赏,“滴答,滴答,下雨啦!”两手高举在头上,十指抖动作下雨状,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两手合并,一只手慢慢升高作发芽状,禾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晃动身体慢慢站起作禾苗长大状,花蕾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两手腕相对,两手掌作开花状。如儿歌《小熊过桥》,适合大班幼儿欣赏,可根据诗歌内容编出一些滑稽和夸张的动作表现小熊惊慌害怕的心理,幼儿会很乐意投入到欣赏活动中。

  总之,将肢体语言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在一起,对提高幼儿欣赏水平和感悟作品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三、利用活动教具提高幼儿欣赏兴趣

  童话故事《小熊请客》是幼儿特别喜欢的一个故事,幼儿对故事里的动物朋友们很感兴趣,当采用平铺直叙的讲述或平面静止的画面欣赏后,再进行提问,幼儿基本是被动地听,缺乏生气,兴趣大减。后来再进行教学时,改成活动的拉线教具,根据故事内容情节发展顺序,依次拉出大灰狼、小鸡、小花猫、小狗、小熊,幼儿的状态就不一样了,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情不自禁地对故事里的情节进行对话模仿。也可以利用指偶进行欣赏,老师和幼儿都有一套指偶,老师边讲故事边演示指偶,然后放故事录音,让幼儿用指偶边听边表演,幼儿兴趣很浓,效果很好。

  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教学挂图不可丢

  随着电教技术逐步走入课堂,成为教学先进的辅助手段,一些传统的教具逐渐被淡化,如教学挂图。近年来,在文学欣赏活动中,使用较多的是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很少做为主要的教具来使用,其实,只要教学挂图制作的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同样会产生有效的效果。如诗歌《春天是一本书》,适合大班幼儿欣赏,在一次活动中,老师根据诗歌的内容画出三幅不同的挂图,一幅有桃花、柳树、迎春花的背景图。一幅有燕子,青蛙等会唱歌的动物的背景图;一幅有小池塘,小朋友欢笑的背景图,在欣赏时,逐一出示,引导幼儿观察、理解、感受春天为什么是一本彩色的书,一本会唱的书和一本会笑的书,幼儿兴趣极高,每出示一幅挂图,幼儿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好美呀,可见幼儿在挂图的吸引下,确实走进了春天的美景当中,知道了自然界的万物都在享受春天的美好生活,由此产生了对春天热爱。

  总之,在开展文学欣赏活动时,要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手段,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参与欣赏活动,通过幼儿亲自体验,使幼儿真正成为欣赏活动的主体,孩子们会其乐融融,收获多多。

  文学欣赏相关论文篇2

  浅谈文学欣赏课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意义

  摘 要:文学欣赏是当代大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人文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文学欣赏课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学欣赏;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审美能力;道德品质;精神情操;创新能力

  文学欣赏课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公选课,以课程理论相对独立为前提。因此,它主要是一门以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纲要,以文学欣赏为主题,提高学生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认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并从中受到人文熏陶,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早,对于理工科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较弱。而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我国很多理工科院校都开设了文学欣赏课.把文学欣赏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范畴,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人的灵魂,造就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学欣赏课对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赏析课的开展能使学生形成人文感悟,并促进经典的人文魅力。在文学赏析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典型的文本知识,使学生从内心热爱自然、掌握对文学知识的欣赏。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徐元杰“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学生在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中,会获得不同的审美情感体验。在文学知识学习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知识包含的意境美、思想美,还能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形成较高的情感、智慧。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断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相关知识,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通过对文学欣赏课,还能使学生明确人性美的表现形式,以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形式。

  二、文学欣赏课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文学欣赏课程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对于高校学生修身养性,自省慎独、自尊尊人的人格风范的培养,对于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品格,从而使学生从这些名言警句中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质。通过在文学欣赏课中与古人的交流,学生不仅得到了心理上的重视,净化学生心灵,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人格。在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感方面奠定了基础。

  文学欣赏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该课程的开展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提供一定的精神力量,不仅能够使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及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准确的人生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语》中强调了“仁爱”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然后让学生根据相关理念,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联系起来,以研究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现实意义与发展价值。学生通过赏析一些名人作品,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使学生学会积极面对困难,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一种乐观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文学欣赏课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当代的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做事难免会急功近利,文学欣赏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逐渐净化心灵。况且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的文学经典都是人类艺术的精华,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里饱含了对人文精神的宣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杜甫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还能由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孔子的《大学》强调以 “修身为本”,就是说没有修养好自身的人,谈不上齐家、 治国、平天下;读屈原的《离骚》,我们就会被 他执著的理想信念所震撼,为了祖国的统一强大,不屈服干险恶势力的淫威,虽然希望渺茫仍就奔走呼号。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高尚的精神情操,只有知识,没有情操是对社会潜在的危险。大学生通过对古典典籍的浏览和欣赏,借鉴和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使大学生逐步自省自身,完善人格,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具有非常人的意义。

  四、文学欣赏课为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文学欣赏不仅可以使人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而且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逻辑思维,文学主要来源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往往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创新的能力还需要有创新的勇气,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发展他们创新的能力。文学欣赏课为高校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总结,在文学欣赏课中,主要通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使学生提高的鉴赏能力,并发展为人文教育课堂。根据高校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促进思想价值与艺术活力的积极发展,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赏析作品,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文学欣赏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还不能达到明显效果。本人认为将文学欣赏课设置为高校的必修课程,对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伍海虹.文学欣赏活动中的“倾听”[J].上海教育科研,2013(6):93-94

  [2]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5(6):756-758.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文学欣赏相关论文”

323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