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主流新闻如何凝聚共识?(2)

时间: 张立伟 1 分享

  三、与非主流新闻竞争
  看过主流新闻的内部结构,再看其外部生态。有主流新闻,就有非主流新闻。非主流新闻也报道事实,因此不同于谣言、流言、虚报报道。区别在于主流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地图的局部、价值阶上的占位;非主流新闻的特征是对孤立事实的报道。
  报道孤立事实并非一概而论的“不好”,主流新闻与非主流新闻的关系有三种情况。一是主流新闻与非主流新闻协调并存,非主流作为主流的必要补充。网上有标明“非主流新闻”的图片或视频,好多就是娱乐搞笑,这让整个新闻领域更多样化,充满生机。二是主流新闻与非主流新闻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常回家看看》唱道:“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被指责为“歧视妇女”。目前的主流是“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但随着女权的普及,谁知道呢?也许新闻真会强调:“工作的事情向妈妈谈谈……帮爸爸洗洗筷子、刷刷碗……”这可不是搞笑!21世纪被称为“她世纪”,向妈妈谈工作妈妈多扬眉吐气,代表社会的进步嘛!三是主流新闻与非主流新闻激烈冲突。
  第一种情况皆大欢喜,第二种就复杂了,留待以后专题讨论。现在要说第三种,因为我们往往像驼鸟一样回避,其实它值得认真对待。且举个美国例,1963年肯尼迪遇刺之后的几小时,电视新闻网的主播和记者不断指出,这个国家并没有陷入恐慌。事实上他们担心可能的恐慌,立刻寻找那些能够指明没有任何恐慌发生的新闻。为了消除人们的恐慌,他们还报道了约翰逊有条不紊地接任总统职位。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还大费精神驱散关于苏联将乘虚而入发动战争的谣言。③仅仅按“透明度”衡量,这些新闻很不透明!因为当时有恐慌,而且不轻!——“在最初的一个小时里,普遍认为,凶手背后有一个大阴谋。”甚至有谣言说继任总统参与了谋害前总统,在社会上下层都流传。④这“阴谋论”一直延续到现在,版本有几十种,有专著、有电影……网上搜搜就能找到。
  这件事放到现在更复杂了,电视不报,网上肯定炸了锅!微博、博客、论坛、即时通讯、社交网站、手机群发……对谣言可以辟谣,对“恐慌”没法辟谣。而且,报道人们如何“恐慌”,只要它是事实,5个W齐全,你还不能说它是“假新闻”!——它是新闻,但会误导公众,它是与此时此地社会重大利益相悖的非主流新闻。这时候,主流新闻与非主流新闻就处于激烈冲突之中。这冲突早就被论述,1947年,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就指出:“对一个孤立事实的报道,无论它本身如何准确,也可能具有误导性,到头来就是不真实的。”“可信地报道事实已经不够了。现在必须报道关于事实的真相。”⑤——重新诠释这段话,简单地说,非主流新闻报道孤立事实,主流新闻报道事实的真相——在新闻背景中对事实准确定位。
  对非主流新闻(特指与主流新闻激烈冲突的,下同),1960年代可以“不报”,断然“消音”。新媒体勃兴的现在,没法消音,要靠主流新闻与非主流新闻在竞争中胜出。与战争的“两军厮杀”不同,新闻竞争的重点是争夺第三方——受众,那是争夺受众人心的斗争。主流新闻被受众普遍认可,非主流新闻就边缘化,没有多少人认真对待,最多当个娱乐谈资,聊聊肯尼迪被刺后的“恐慌”,当个酒余饭后的甜点——无害了。
  四、“网络巴尔干化”的危险
  主流新闻竞争失败,后果很严重。我们还得面对一个新现实:“网络巴尔干化”。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马歇尔•范阿尔斯泰恩和埃里克•布林约尔松于1997年提出的,指互联网分裂成无数小群体,各群体的成员几乎总是在网上阅读或传播仅吸引本群体其他成员的材料。宏观看是“网络巴尔干化”,微观看就是“信息茧房”。小群体的人只选择自己偏爱的交流领域或信息,只与兴趣相投的人聚谈,茧内声音被放大,茧外声音被压低,结果就是理解和沟通的障碍,对社会发展动态或重要问题共同理解的衰落。
  非主流新闻不等于假新闻,但进入信息茧房交流放大,与流言、谣言、猜测、臆断结合在一起,就转化成危害极大的假新闻。茧内人持“需求逻辑”——只看我喜欢的,我不高兴的不看、不听,茧内交流促成“群体极化”,比交流之前更加坚信小群体的偏激看法,假新闻被“真诚”相信,其影响就极难消除。只说2010年底浙江乐清的“钱云会案”,传统媒体经过翔实调查,拿出铁的证据,证明这只是一起交通事故,坚持己见的网民依然嗤之以鼻。并且,网上茧房与生物茧房不同,它是既封闭又向全球开放,极端见解总能找到天涯海角的知音。个人错误不仅被复制,而且被放大,这是一个“种下小错、产出大错”的过程。
  这在今天的中国尤其危险。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但后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渐次出现的社会矛盾,也在我国集中而尖锐的呈现。各种“两难”选择和深层次矛盾突出,医疗、教育、社保等改革都进入攻坚阶段;国际货币战、贸易战刀光剑影,中国周边外交难题接踵而至。我们急于消化这些矛盾,信息茧房却往往“种下小错,产出大错”来激化矛盾。网络巴尔干化把多元化、去中心化推向了极致,所谓人人有个麦克风,众声喧哗,人家早就反思了。全球最大独立公关公司——爱德曼公关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埃德尔曼说:“在媒体技术爆炸的时代,除了每个人自己坚持的‘真理’外,不会再有真理了。”⑥
  我们这儿好像较少这样想,对新媒体带来的“去中心化”多持浪漫的热情赞赏,像美少年在阳台下诵情诗……且给情诗吹点冷风:所谓“众声喧哗”,按常识判断就是谁也听不见谁,除了距离极近的人或嗓门特亮的人。按学理判断就是:缺乏共识的“意见自由市场”,只会“真理越辩越昏”!一个健康社会总是永恒的双向运动:一边多元化,一边中心化,两者永远在同时进行。愈是众声喧哗愈需要凝聚共识,总得对重要次要有些基本认同。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开篇即强调一个“惊心动魄的事实”:翻看世界地图,全欧洲和南北美洲住着10多亿人,这10多亿人生活在大约50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而10多亿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国家里。他说:“这个惊心动魄的事实,全世界中学生都是熟悉的,但是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人对它的涵义做过分析。”⑦——别的学科我不知道是否还“迄今为止”,新闻传播学倒让费正清先生说得脸红得像红苹果……那就尝试略加分析,这个惊心动魄的巨大时空统一体,假如只有两难选择、深层矛盾;假如只有众声喧哗、去中心化;13亿人有13亿个“真理”,还“越辩越昏”,给人混水摸鱼,中华民族将陷入万劫不复!
  好在中国一直有与多元化同行的强劲中心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中心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心化。在新闻传播领域,舆论导向、主旋律、正面报道为主、主流媒体、主流新闻……也是中心化。现在强调社会管理,仍然是加强中心化的努力。社会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它大致包括:规范社会行为系统、协调社会关系系统、促进社会认同系统、秉持社会公正系统、解决社会问题系统、化解社会矛盾系统、维护社会治安系统、应对社会风险系统等,主流新闻的凝聚共识就从属于——“促进社会认同系统”。
3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