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论文
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论文
物理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人文教育教会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意义、懂得人生价值。当前,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需要加强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与渗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论文篇一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摘要:人类的教育活动追求培养具有完美灵魂和完整精神世界的“完人”。物理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人文教育教会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意义、懂得人生价值。当前,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需要加强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与渗透。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物理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以全面实现中学物理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育;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7(S)-0012-2
人类的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培养具有完美灵魂和完整精神世界的“完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1]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懂得“为何而生”的生活哲理,而且还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具备“何以为生”的技能。[2]
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领会“为什么而活着”的人生意义,同时还掌握着“怎样活下去”的才能,这是教育的目标。然而,现在中学物理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培养理想的“完人”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掌握了大量的物理解题方法,也懂得了许多所谓的前沿科学技术,并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变化也能够作出比较准确的事实判断,但是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乃至自己的行为缺乏合理的价值判断。教育中缺少人文关怀,学生很难形成完善的人格、心灵,这显然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违背的。
人文教育是一种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以人为中心,它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人文知识的核心是生活的意义和哲理。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教会人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文教育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
物理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它以物为中心,关注人与物、人与自然以及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物理知识的核心是物质世界的规律和大自然的奥秘。物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人们对周围物质世界的变化作出准确的事实判断,教会人们如何探索大自然的各种规律,教会人们如何做事。
科学技术知识,是社会中最具有价值的信息,它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使人类在认识自然方面,宏观上已达到了银河星系外,微观上已深入到原子中的基本粒子。在改造自然方面,人们可以从大海中开采石油,将荒漠变成绿洲。近年来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不断问世。整个20世纪,科学技术的确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但是科学技术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同样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60多年前,漂浮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的原子弹烟雾,早就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今日人类制造的核武器可以同时毁灭成千上万个地球。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就提出,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对人性造成了压抑。如马尔库塞认为:“在高度的物质和技术发展的发达工业社会中,人在物质和技术的压抑下已变成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顾现实,不讲未来;只按技术合理性行动,而没有批评性和创造性的‘单面人’了。”[3]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这种“单面人”很可能成为精神世界缺乏、心灵无所寄托,仅仅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的生物。我们应认识到科学技术非万能,它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物理教育,同样也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取代所有的教育,更不能取代人文教育的作用。物理教育能够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不能代替人文教育。在当前实施“完人”教育,必须在突出人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和物理教育的融合与渗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为达到此目标,笔者认为中学物理教育有必要先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转变片面追求教育功利价值的教育观念,应全面地实现中学物理教育的价值。当下许多人看来,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将来找一个好职业。中学物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高考获得高分。因此,在这种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不难理解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通过中学物理教育提升人性、完善人格的本体价值,就应该改变这种片面地追求教育工具的价值取向,树立全面的教育价值观,重视人文教育的作用,加强人文教育与物理教育的融合。比如,在物理习题课中,可以加强解题反思,对结论再分析,物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也是《课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所强调的。
例如:已知汽车质量为m ,行驶速度为v?0 ,汽车安装有防抱死刹车系统(ABS),制动力恒为f 。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 ,问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共经过多少距离?
这个题目本身并不难,学生很容易得到如下结论:
S=mv?0?2/2f+v?0t?0
平常老师讲习题,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但再审视本题的结论,发现它与交通法规的“三禁”,即禁超载、禁超速和禁酒后开车紧密相联。于是老师提出,我们能否通过这一结论,并结合物理学原理解释为什么要“三禁”?同学们很快发现:S表达式中含有m (质量) ,所以要“禁超载”;包含v?0 (速度),所以要“禁超速”;以及包含t?0 (反应时间),所以要“禁酒后开车”。这样,在物理教育中强化了交通法规,让同学们领悟到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亲近感,既增强了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又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二,开展物理学史教育,使学生认识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用人文引导科学,格物致知,使物理课堂增加人文思想、人文色彩,充满人性的关爱。传统教学以及对教育的评价都过于倾向知识与技能,将课堂成为训练场,使自然科学的教育缺失了启真、启善、启美之功能。斯坦福大学校长对此有着极美好的阐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课堂教学要弘扬物理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师应从人文的高度理解、实践课堂教学,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物理学史的作用,用生动、鲜活的史实感染、引导、激励学生,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萨顿认为,一旦让学生理解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就会显示出它的人文性,而且极富人文内涵。所以,在中学物理教育中,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评价、欣赏科学事业,激发其探究科学的热情、勇气与欲望,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总之,物理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物理学家为追求真理而进行不屈奋斗的历史。”[4]
比如,在“天然放射现象”这节课中,可以在上课开始,给学生观看居里夫人寻找镭元素的视频片断。让学生了解其艰辛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追求科学的执着精神,感受居里夫人对人类博大的爱:“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
再如,在“聚变”这节课中,可向学生介绍爱因斯坦与核弹的政治瓜葛:他签署了那封著名的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件,说服美国总统认真考虑他的制造原子弹的想法(曼哈顿计划)。但二战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积极地从事阻止核战争的各项努力。事实上,爱因斯坦一生都在致力于和平事业。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爱因斯坦,体会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只有人性赋予它真、善、美,让学生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
[3]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萨顿.科学的生命——文明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