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教育管理的相关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社区教育与社会管理日益重视起来。而社区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居民群众学习利益诉求的社会事业,社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社区教育管理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社区教育管理的相关论文篇一
《发展社区教育,创新社会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社区教育与社会管理日益重视起来。社区教育是由相关社会机构与教育机构共同协助下的公民活动,加强社区教育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方法之一,有助于公民素养的提升,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发展社区教育、加强对社会管理的创新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社区管理与社区教育的创新意义与方向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社会管理与公民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根据我国社区教育与社会管理的基本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创新措施,对社区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社区教育;社会组织;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95-02收稿日期:2015-11-02
一、社会管理与社区教育的创新意义与方向
社区教育是在社会与教育机构协作下完成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建设的不断完善使社区教育涉及更多的社会管理部门,这有利于推进社区教育的进程。对社区教育进行不断推进与完善有利于加速社会组织的成熟,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有利于发展更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现阶段对社区教育进行创新对实现社会管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稳定发展。
社会学家认为当社会出现各方面的变革时,就应对相关的制度性原则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发展,以适应现有的社会发展状态。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就成了理所当然的措施。现阶段的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基层工作,对基层工作进行落实与管理;二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1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发展壮大社会组织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管理的一些问题也显露了出来,社会居民的素质参差不齐,没有民主自主权的意识,不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对社会基本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够重视。要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必须将社会组织作为创新改革的主体,有效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提高公民自身的素质,努力发展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公民。创新社会管理应把握好社会组织和公民这两个主体,社会组织是由共同需求的群体构成的稳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的人性化与全面化有利于社会组织的稳定发展,提供公民的基本服务,满足公民所需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现阶段社会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区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来源之一。当社区民众的供需不足时,就会加剧社会组织的矛盾,造成的民生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加强社会管理就是为了解决最主要的民生问题,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不断壮大社会组织,有效地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民众之间沟通与交流,减少民众矛盾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并且也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意义。
2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公民主动参与社会管理
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要对社会组织与民众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社会管理并不是把广大民众当作被管理者,而是要通过有效的社区教育提高民众的积极性,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去,关心社会事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自己作为社会的主人,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社会管理就是引导民众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自控,使之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它是引导民众自律的一个过程。如果广大民众都能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将自己作为社会的主人,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有效地监督并维护社会秩序,那么很多社会问题与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发展社区教育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社区指的是具有相同特点的群众的集合,社区成员之间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社区中的民众之间都会存在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交集,互相之间的利益也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保证社区整体利益,实现民众之间的和谐社会交往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发展社区教育有助于提高广大民众的素养,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那么社区教育是如何促进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呢?
1发展社区教育可以培育社会组织
传统的社区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现状,社区管理模式应该更加灵活化与人性化,加强上层与社区民众的交流与沟通,利用多种社区活动牢固社区民众的关系,社会与教育机构需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体系,使社区教育广泛覆盖社区民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服务提供给民众,促进公民更多地参与到社区教育当中。通过有效的社区教育,广大民众的社会行为能够被约束与规范,社区教育也有力地解决了不同教育规范造成的复杂性问题,为社区民众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社会教育机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在进行社区教育的同时引导社区活动的开展,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创造出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
2发展社区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参与管理事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社区公众整体素质不够高,不具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与社会管理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实施科学社会管理的前提是提高广大公众的整体素质,使社区教育能为广大公众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与途径,提高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综合能力。目前由于地域经济与文化的差异性,很多民众普遍缺乏受教育的机会,致使广大民众在就业与生活上呈现较大的差异,因此造成了一些民生问题,而社区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促进民生的改善,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使社会更加稳定与和谐。
三、发展社区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路与措施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需要转变社会管理的理念,把促进社区民众的发展作为社区管理的目标,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因社会变革而变化的民众需求,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体制,激发社区民众的学习主动性,尊重民众的思想,促进社区的稳定发展。社区教育也要抓好基层工作,全面协调好民众之间的关系,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作出贡献。下文从三个方面对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与措施。 1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服务社区居民
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构建与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把握正确的方向,利用有效的措施促进社会活力,进行社会管理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应不断完善基层的社会管理工作,发展并强化基层组织与基层力量,建立完善的基层服务体系,为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奠定基础。应加强对扶贫事业的投入,尽量缩小社区民众之间的经济差距,努力提高老龄服务的质量,培育并壮大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组织。
社会应增加满足民众生活需求的社会组织,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将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作为目标,有效配合社区教育进行社区服务的优化,努力解决社区民众的基本问题,提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服务,比如就业咨询、法律咨询与援助、相关技能的培训等;创造更多的有利于社区文化发展的活动,为建设和谐的社区文化发挥积极的影响力;提高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广大民众有效、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事务当中。
2创新社区教育模式,普遍提高居民素质
社会应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不断创新社区教育模式,推进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创新。参与社会管理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而很多居民并没有具备良好的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区管理的进程。对广大民众进行社区教育是提高公民精神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机会,还有效地增强了公民责任感,在多方面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素养,有效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技能与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有利于广大民众参与社区、融入社会文化当中。
社区教育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心理与道德教育多个方面对社区居民进行了培养,在实际中社区教育应重视运用多级平台的教育模式,优先落实教育,充分促进就业,将居民收入保障等民生问题作为基础问题进行解决,还要努力改变广大民众的精神面貌,全面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有效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与质量,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3创新弱势群体管理服务,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为了实现公民主动参与到社会管理中,社会应将民生问题当作解决的关键。目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来源主要是民众的需求到不到满足,因为利益分配而导致的社会纠纷加剧了社会矛盾,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有效地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努力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社会管理是以社会安定为根本目标,在当前的社会管理中,应重点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注,不断完善弱势群体的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给予弱势群体更多、更有效的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对于属于流动人口的弱势群体,可以通过社区网络平台进行社区管理,以社区教育为前提,建立健全管理和服务机制;对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可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为农民工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比如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书屋,为其提供知识与技能培养的途径;对于收入较低的毕业生,可以将其发展为社区教育兼职人员,有利于毕业生将自身的知识文化运用于社区建设当中,有效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对多种社会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对社会文化的建设与社区公民的管理已经有了初步的起色。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要在国家领导人与政府的引导下进行,不断发展社会组织,提高服务人民的质量;利用社区教育提高公民自身的素质,让公民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银红玉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长沙:中南大学,2013.
童少颖试论发展社区教育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27.
张晓琴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教育发展形势分析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1):58―61.
王昱琛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研究天津:天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