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初中语文校本教研论文

初中语文校本教研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初中语文校本教研论文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校本教研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语文校本教研论文篇1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摘要: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最重要的互动方式。所以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实际,设定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关键词:初中语文 提问研究

  语文教师为课堂教学设置各种问题,有什么讲究吗?它的形式及主要功能是什么呢?设问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课堂提问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

  课堂教学内容及具体环节步骤的设计,无论它欲直先曲,还是多么花样翻新、跌宕起伏,但始终不能够脱离该课文、该节课所确定的目标与重点,只有围绕目标与重点的“问”与“导”的有的放矢,“帮助学”“指导练”(董菊初语)的教与讲的作用才称得上正确发挥,教师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清醒头脑,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这个教学最高、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语汇、篇章、字句、声调时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凭借语言文字“打通”语言文字触及作者之心;学得习得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知识主体。

  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难易程度相对适中

  某老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从“默读‘提示’(权威的阐释,笔者注)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到最后“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总计有近二十个问句,可以说前一个小问题引出后面的小问题,后一个小问题解答又导致新的更新层次的小问题产生。《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内容情节读懂并不难,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可以被其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所以老师开始就从提问进入教学“课境”,设计若干个简单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回答总是层层关联,一环套一环,一环紧一环,最后问及学生“那个小孩”在该故事中的“作用”,即最后破解文章主题的外衣,真话与假话,行骗与出丑。它可以让学生在这则近似笑话一样的故事中,得到这样的启发:假的终究是假的,丑是不能够代替美的,丑是客观存在的,美也是具有社会共同标准的。它深刻揭露了人性的悲哀,皇帝和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也嘲讽了普通人被扭曲的精神。从该老师的课堂教学后面也可以看出,学生们认识到了这一点。

  还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吆喝》一课时,从“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到最后“睡竹床、打赤膊,为什么就是热情豪放呢?”,也总共设置了二十五个以上的问句,每个前面的问题设置总是为着后面问题的逐个产生,前后各个问题本身及回答内容不仅是形象的,彼此间也是逻辑联系着的,顺序不可颠倒或某项阙如。宜昌学生和武汉学生对北京的一些饮食文化恐怕并不是太熟悉,学习这篇课文时,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后,则从提问“叫卖物品”涉及的“行业”开始,这样学生就当然容易感兴趣也方便理解了,且为后面循序提问做了个精彩的开端。

  她的二十五个以上的提问,每一个难度都不大,主要是顺着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要求,在教师激情饱满的引导和鼓励下,一步一步带着学生走进文化大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与美妙,无论在宜昌讲课,还是在武汉讲课,学生都从她的《吆喝》中品尝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大餐。

  初中学生的认识是一个正在发展,由形象思维较为活跃阶段进步为与逻辑思维并重发展的时期。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又略呈阶梯性状,教师提问应该考虑他们不同的年龄、思维和思想认识的不同状况,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问应该针对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尊重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决不能老师越俎代疱,以自己的观点完全代替学生的认识,以自己一名教者或鉴赏者的价值取向代替本应由学生“习”得的认识。另外,前述及“教例”中的提问基本属于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的,并未针对个别发展差异的学生实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还须根据一些特殊、个别的学生情形进行问题设计。

  三、课堂设问必须做到前后内容紧密关联

  还是《皇帝的新装》这一课,老师开始让学生通过上十组反义词的练习,如虚假、虚伪、假意与真实、真诚、真情等,接着问“今天我们就到《皇帝的新装》中去打一回假。大家说说看,你最早是什么时候听说这个故事的,当时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由这个提问,通过前述语言形式练习层次升华到它的意义层次,即从这几个词的单独练习进而延展、切入本节课学习最核心的东西,让学生清楚皇帝及一帮大臣们为什么会“骗”,彻头彻尾的骗人的。从老师的第一步“聚焦:撩开虚假的存在”到第二步“转述:体味人物的内心”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必然性,不撩开虚假的一面,则不能够体味出人物的极端丑恶内心;只有撕开假面具,才能发现人物灵魂的丑恶。这两个步骤之间不可颠倒,更不可缺少。再从教学课堂中窥察,如第三个环节“冥思:虔敬童年的真实”,当学生们说到因为“爱美”过度的时候,老师则因话利导:“哪里过度了?”学生们说,“所有的钱都拿来买衣服”“连军队都不关心了”“不理朝政”“因为钱财、官职、荣誉说假话”等,学生已经认识到这些,的确不错了,老师接着要学生推测,皇帝“骄傲地游行”会有怎么样的结果?这样,逐层引导学生认识到了皇帝及一帮大臣的虚伪,并想象到如此将误国误民的后果。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除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前提外,最好还顾及执教者本人一系列设问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果它们间都呈“峭峰”“崖壁”,彼此割断,内部毫无丝缕牵挂,那么,教学各环节易显出生硬、死板、脱节问题,至少是不连贯、不和谐、不水乳交融的。前后设问间,应呈正反比较、互为表里、上下合缝、因果相推、并行不悖等诸项关联关系。从形式上看,亦谐亦庄,谐庄相间;亦简多繁少,舍繁就简,搭配合理。唯其如此,初中语文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才具有教学的实际意义,而不是流于花样形式的虚帽。

  综述,初中语文教师不论你在课堂上是为了展开下一个课堂教学环节缜密设计提问,为了层层揭示课文内涵而频繁仔细提问,还是为了课堂气氛的变化而巧妙布置提问,为了防止学生知游无边而紧扣主题提问,或者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时科学提问,都必须认真考虑并极为尊重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答问的难易程度及前后问之间的内容关联性,这样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不切实研究好这些问题,那么不仅可能从微观上影响课堂教学的环节、课堂气氛等,甚至可能严重破坏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效果事倍功半。

  >>>下页带来更多的初中语文校本教研论文

332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