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语言表达的十六技巧_你知道哪一些(3)
社交语言的技巧12:争辩伤感情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没有几件是值得我们要拿友谊的代价,去争辩取胜的,而你却偏偏这样做。那么,这样的做人方法说明了你的精神和时间都不值钱了,更不要说到感情的损害了,除了彼此都有虚心的姿态,不存在半点成见,在某一个问题上专心讨论之外,一切的争辩都应该避免。哲学争辩两千余年了,胜负还须等待时间证明。心理学的争论也至少有几百年,现在仍然不分高低。你可以著书发挥你的主张,但是不可在谈话中斤斤计较。才智是可敬佩的,但不是好胜,而且,你应该听过“大智若愚”这句话吧。修养深高的人,决不肯与人计较。你喜欢和人争辩,是否以为你可以用言论压倒了对方,就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呢?你定会明白,肯定不会压倒对方。即使对方表示屈服了,心里也必然会悻悻然。你一点好处也得不到,反而害处却多了。
好争辩的习惯,第一,它使你损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因而对你产生反感情绪;第二,它使你容易犯上专门挑剔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第三,它使你积久变成骄傲,自以为聪明;第四,你将因此失掉一切朋友,内外交困,备受众责。请你从体育比赛上的精神做起吧,输了,不必引为可耻。而后,竭力去学习尊重别人的意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好胜是大多数人的弱点,没有人肯自认失败,所以,一切的争辩都是不必要的。
谈话的艺术就是提醒你怎样游出这愚蠢的漩涡,更清醒地去应付一切的谈话。如果能够做到日常尊重别人的意见,你的意见也会被别人尊重。如此,你所主张的,就会很容易得到人们的拥护,不必把精神花在无益的争论上。你可以实现你的主张,你可左右别人的计划,但不是用争辩的办法来获取的。如果你想借着某一问题增加你的学识,你应该虚心请教,却不可借助争辩。请记住:争辩是一个无期的战争。一百年,五百年,二千年?都无法分晓。
用质问式的语气谈话,易使人伤害感情。许多夫妻不那么和睦,兄弟不协调,同事交恶,都是由于一方面喜欢用质问式的态度来与对方谈话所致。有这种习惯的人,多半是胸襟狭窄,好吹毛求疵,好与人为难的人,或者是脾气乖癖,或者是自大好胜,或者是患有心理上的毛病,如虐待狂等等,以使人受苦为乐,即使在谈话的小节上,也争抢着把自己的品格表现出来。除遇到辩论的场面,质问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你觉得意见不一致,你不妨立刻把你的意见说出,何必一定要先来个质问?使对方难堪呢?有些人爱用质问的语气来纠正别人的错误,先质问,后解释,犹如先向对方的精神打了一拳,然后再向他解释一样,这不需要的一拳,足以破坏双方的感情,被质问的人往往会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受了大大的打击,如果他也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必定恼羞成怒,而激起了剧烈的争论,致使双方感情伤裂,难于维持友谊。请不要想通过争辩的方式,去在交际时取得胜利,赢回一点面子。
其实,在交际时,谦让一下比争辩更能让人喜欢,更能让人觉得有必要继续相处。让人从心里喜欢是成功社交的开始。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理直气壮”不如“理直气和”后者更见涵养,更有风度。
社交语言的技巧13:岔开话题的几种情形
在社交活动中,不论是怎样的初次会面,大都会因为工作关系而受到时间限制,一旦谈话离开了本题,则对于该办的事就会置之不顾了。性急的人,每当对方离开话题时会很急躁,并努力想办法将谈话拉人本题。但是,如果想了解对方的内心,引出对自己更有利的结论的话,这种做法可不太聪明。
对方将话题岔开,大致上有三种情形:
1.为完全不留神而岔开者。
2.由于产生的出乎意料的联想而岔开。
3.故意将话题引到别处。
这些情形,都是说话者目前的兴趣和精力,已转向岔开的话题。因此,对于对方的谈话不要打断,让他继续一段时间。如果是第一种情形的话,不久之后对方对于究竟何者才是本题也感到非常诧异。因为本人并没有忘记本题,以能自然地了解到其联想与本题的关系,而如果在隔一段时间之后仍然不能回到本题的话,就可以判断为第三种情形。依此种方法可以了解到:乍看之下是很浪费时间精力的“离题谈话”,也可以成为了解对方的一个绝好机会。
社交语言的技巧14:日常会话应注意的事项
透过打招呼与自我介绍,可以抓住人际关系的契机,但日常的会话更能促进交情。日常会话的目标并非理论上加深内容,或直接解决有关讲话的内容本身的问题;主要是享受对话的乐趣,谋求彼此心灵的交流,同时,会话也具有放松的意味。透过会话还能满足一些需求,诸如谋求气氛转换或歇会儿,以及表现自我。因此,为了加深人际关系,磨炼你的会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明白会话中的真话意思——也就是会话中一起交谈的事情。因为会话并非仅由特定的人唱独角戏,它是与对方交换的共同作业。
2.会话具有回应的特性——不管提到什么事,有人好像都不耐烦地回答“哦”、“不”等无精打采的话,这将无法使会面热闹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多是没有回应的话题,或者自己这一边无意参加该会话,这种内在的态度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有丰富的话材,当接受对方投来的语言时,就能正确地回应。大概因为人类具有自我表现的本能需求,因此,一旦有说话的机会时,就会自发性地想说话。如果一来一往不断地进行,其会话就会起劲,如果会话起劲,参加者的心灵交流就更加活泼。对于充实话题方面,先决条件是当接触事物时,不要失去新鲜感,要维持精神的年轻。如果未受感动,将是精神的老化现象。由于未注入新鲜的话题,话题将充满老朽而带霉味,毫无新鲜感。
3.不要陷入自以为是的话题——很多人像杂学博士一样万事通,并认为那才是会话的高手条件,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虽然知道会话是重要的事情,但如果向对方谈无味的话题,等于一个人自说自听一样。会话起劲的重点是以说话者与听者共通的话题交谈。严重的是有的人在不觉之间陷入说教的话题,当然使人厌烦。
4.留意不违反规则——往往有人在说话途中泼冷水,或在话中找碴,以及独占讲话的上风等,这些情况肯定违反原则。说话时,自己要常常自问“这样说可以吗”,如果不那样,对方会把你的话当耳边风。如果被当耳边风,也是理所当然,同时所说的话也无法使对方理会。如果一再违反,人们将远离你。就是聊天,也在不知不觉之间使听讲的对方消失无踪,因而造成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如同舞会中的“面壁之花”,使自己迈向孤独之道,这便是自作自受了。
办事效果要看人际关系
通常情况下,碰到你喜欢的人向你提到:“有件事情想请你帮忙,但是……”你肯定会急着说:“我替你办!是什么事情?”先表态,然后再了解事情的内容。但如果这个人你很讨厌,你的回答肯定就不一样了,你可能会答道:“究竟有什么事?我马上还要去办点事哩。”一开始就摆出拒绝的态度。我这样说的意思很明白,即使是相同的一件事,由喜爱的人提出或是由讨厌的人提出,接受的方式自然应该完全不同。如果是喜爱的人就欣然接受,反之,接受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有人多次在你面前提到胡先生总在背后说你坏话,但由于你对胡先生的印象很不错,你在心里喜欢他,就会对说坏话的人产生厌烦情绪。
培养自己演讲口才
有的人出口成章,有的人却有货倒不出。什么原因呢?这两种人不是心理素质不同,是语言能力有差别,并且往往是两处原因并存。如果不是心理上有障碍,那么语言功能不行的人常常是有话想说却又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或是话语断断续续,难以连贯。其结果是心里想的一个样,嘴里说的又是一个样。可见,假如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而口齿又比较清楚,那么他的口才如何就取决于他的语感了。所以培养语感是训练语言能力的重要一环。语感敏锐,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口才、学识和智慧的一种标志。语感是指人对语言的感知和反应能力。书面语言有着思考的余地,口语表达就必须是直接沟通,即兴构思,不可能总是依循规则。敏锐的语感、机智的口才绝非才子名人固有的专利,任何人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培养语感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积累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素材主要是指积累词汇。词汇的数量要比一般掌握的字数大许多倍,难以统计。我们要培养敏锐的语感,首先要积累词汇,否则,语感只是空中楼阁。有位教务处的老师在谈到建立教学档案的经验时,一连用了“翻阅”、“调阅”、“借阅”、“参阅”、“查阅”等等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不同的借阅档案形式,其实,这里的“翻阅”、“调阅”、“借阅”、“参阅”等词都是“察看”和“了解”的意思,但因借阅人的身份和用处不同又各有区别。表现了说话人丰富的学识。积累词汇的方法是处处留心。平时读书看报、与人交谈、听课、收听广播、观看影视等等,随时都能获得新的有用的词语,尤其是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更能获得丰富多彩言语。关键是要认真搞清楚每个词的音、形、义,随时零存在记忆中,选抄在笔记中,使用在表达中。久而久之,就会有许多精词妙语供你随时随地选用了。假如你搞音乐比赛的主持,除了要有这方面的知识、规则,了解参赛者的有关情况之外,还要注意积累这方面的词汇。如: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高亢嘹亮等等。如果你有很多的词语渲染气氛,你这个主持人自然就给人博学多识的印象了。当然,词汇不可滥用,多了,也会造成卖弄的印象。
2.辨析词语特点。词语的妙用,有许多微妙复杂之处,语感的敏锐意味着用词选句又快又准,这就要对每个词的词性、程度、色彩以及相互搭配的特点加以分辨。如:“讲话”、“讲课”、“讲解”、“讲座”、“讲演”等词,主要的意思都是讲,但讲的内容、对象、场合和范围有所不同,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加强语感就要从这些细微之处人手。同义词、近义词的不同色彩和意味都是要着重注意的,如果忽视了细微的差别,把贬义词当作褒义词或中性词,把适用于书面的词语用在口头上,那就会闹笑话。“接到你从千里之外捎来的礼物,我内心的激动真是罄竹难书!”“罄竹难书”固然是程度很深,无法说尽的意思,但一般是指罪行严重,用在这里就很不恰当。当然,也并非绝对不能用于罪过以外的事物,如“我小时那个傻劲哟,真是罄竹难书!”这样说带有调侃的意味,也有奇妙的效果。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词句只适于口头或书面,用反了也会闹出笑话。比如熟人见面常会招呼一声:“你吃了吗?”如果换成“你进餐了吗?”别人自然感到别扭。又比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用在书面未尝不可,但口头上这么说人家就会嫌你咬文嚼字,倒不如“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来得明白自然。
3.养成遣词造句的习惯培养这个习惯的主要方法是多听多读,经常接受良好的语言刺激和熏陶。所谓“良好”是指语言的质量较高,既符合规范,又简洁生动。有些尚未学过语法的孩子为什么说话通顺,头头是道呢?因为他从大人的言谈话语中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学校里的语文课为什么要学许多典范文章呢?因为这些典范文正是遣词造句、组织语言的示范。语言能力较强的青少年为什么大都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呢?因为大量的阅读有利于培养敏锐的语感。我们说的话和书报上印的文章、句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可是句子的构成格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多听多读,经常接受符合规范、质量较高的语言刺激,那么无形之中我们就会养成一种正确的遣词造句的习惯。
总之,要使自己能在交际活动中出口成章;一定要有良好的语感基础。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语言能力还有欠缺,那么,就请你从以上的三个方面努力吧。
社交语言的技巧15:大胆赞美与巧妙批评
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
赞美他人,是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常常碰到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恰当地赞美别人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别人的赞美。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赏识,但是,我们之中认为周围的人充分理解自己言行的并不多,而我们自己也很少评论那些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我们所喜欢的言行。这一点着实令人感到奇怪,因为表示赞赏是非常容易的,不需要任何代价的,而我们在赞美别人后自己得到的报偿却是多方面的。
人人都喜欢被赞美。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曾推出一条原则“给人一个好名声”,让他们去达到它。他们宁愿做出惊人的努力,也不会使你失望。因为赞美是不会被人们拒绝的。我国清朝出现过一部《一笑》的书,里面记载了这样一则笑话:古时有一个说客,当众夸口说:“小人虽不才,但极能奉承。平生有一愿,要将一千顶高帽子戴给我最先遇到的一千个人,现在已送出了999顶,只剩下最后一顶了。”一长者听后摇头说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后一顶用什么方法也戴不到我的头上。”说客一听,忙拱手道:“先生说的极是,不才从南到北,闯了大半辈子,但像先生这样秉性刚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实没有!”长者顿时手捋胡须,洋洋自得地说:“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听了这话,那位说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这最后一顶帽于刚刚送给先生你了。”这只是一则笑话,但它却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说客的机智外,更包含了人们无法拒绝赞美之辞的道理。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赞美他人能满足他们的自我。
如果你能以诚挚的敬意和真心实意的赞扬满足一个人的自我,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变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达理、更乐于协力合作。美国的一位学者这样提醒人们:努力去发现你能对别人加以夸奖的极小事情,寻找你与之交往的那些人的优点,那些你能够赞美的地方,要形成一种每天至少五次真诚地赞美别人的习惯,这样,你与别人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和睦。
诚心诚意地夸奖他人
劝告朋友要在无人地方,赞扬朋友可在人多场合。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赞美他人作为一种沟通技巧,也不是随口说几句好听的恭维话就可奏效的。事实上,赞美他人也有一定的原则和技巧,“出口乱赞”,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赞美他人首先必须真诚。每个人都珍视真心诚意,它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尺度。英国专门研究社会关系的卡斯利博士曾说过:大多数人选朋友都是以对方是否出于真诚而决定的。如果你与人交往不是真心诚意,那么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赞美他人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赞美不是出于真心,对方就不会接受这种赞美,甚至怀疑你的意图。因为人性中有一个伏点,就是“无功不受禄”。
如果你毫无根据地赞美一个人,他不仅感到费解,还会莫名其妙,觉得你油嘴滑舌,有诡诈,想利用他,进而引起他对你的防范。所以在赞美他人时,为避免引起类似误会,你必须确认你所赞美的人“确有其事”,并且要有充分的理由去赞美他。比如一位你所熟悉的美貌女士,你可以对她说:“你真美。”这样她可能会感激你对她的赞美;但如果你对一位其貌不扬的女士说这句话,则可能会引起她的反感。同样,如此赞美你所熟识的女性,对方会很愉快地接受,而你如果用这种方式去赞美一位陌生的路人,对方一定会怀疑你心术不正,因为你与对方素不相识,对方觉得你没有理由去赞美她。赞美他人还必须诚心,对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你必须是真心真意地佩服。虚情假意的赞美只能让人觉得你是在嘲笑或嫉妒他人。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赞扬,像黄金钻石,只因稀少而有价值。
深入细致地赞美他人
赞美他人时最好具体一点。因为赞美时越具体明确,其有效性就越高。含糊其辞的赞扬会引起混乱,并引起一些误会。空泛、含混的赞美因为没有明确的评价原因,常使人觉得不可接受,并怀疑你的辨别力和鉴赏力;而具体的赞美因是有所指的,会让人听起来觉得更加真诚友好。西方有句俗话说:“每天早晨大夸你的朋友,还不如诅咒他。”
培根也这样说过:“即使是好心的赞美,也必须恰如其分。”所谓恰如其分,就是要避免空泛、含混、夸大,而要具体、确切。我们赞扬别人时不一定非是一件大事不可,而别人的一个很小的优点或长处,只要我们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赞美同样能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赞美一位证券经纪人买卖证券的能力,对他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甚至他很可能认为你仅仅是在奉承他,因为他作为一名证券经纪人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你称赞他在木炭上烘烤牛排的方法,他将喊着名字为你祝福。你因为对一些不突出的优点而赞美别人,人们会对你的赞美感到更加兴奋不已,其原因便是你记住了赞美他人必须具体的原则。
所以当你要赞美一个人,如果确实从他身上找不出他的具体的优点和长处,你不妨转而赞美他的爱人、小孩,甚至是家具的摆法,只要是具体的就行。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公正的赞扬只是一张债券,而肉麻的奉承却是一份礼品。
把握好赞美火候
事实证明,在特定时间内,一个人赞美他人的次数,尤其是赞美同一个人的次数越多,其作用力也就越低。所以我们应该记住,人们需要赞美,但千万不要轻易赞美。如果你太频繁地赞美别人,别人对你的赞美就觉得无所谓了,甚至还会认为你是一个以虚誉钓人的献媚者。在这种情况下,你赞美别人一次,别人就会增加一份对你的警惕和反感。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对自己的赞美显得不断增加的人,并且对自始至终都赞美自己的人和由最初贬低自己逐渐发展到赞美的人,尤其喜欢后者。因为相对来说,前者容易让人认为他是一个“和事佬”,而人们对后者所产生的印象是:说我不好,一定是经过考虑、分析的,可能有他-定的道理,从而认为对方可能更有判断力,进而更喜欢他。所以赞美他人的第二大技巧也可以说成:慎重地给予美的赞扬能够鼓励他人前进。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荣誉感和成就感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一个人具有某些长处或取得了某些成就,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赞美的作用,就是承认他人的长处和成就的方式。当他的行为受到称赞,就会受到鼓舞,发挥更大的积极性,继续努力前进。赞美他人还能沟通自己与他人的感情。特别是当你与他人产生隔阂时,关心对方,注意和肯定他人的长处,是消除这种隔该最有效的方式。
另外,对于自己不太亲近的人,恰到好处地给予赞美,也会使双方增加亲近感,建立更进一步的人际关系。赞美可以使人们的关系亲近。同时,赞美他人可以反过来激励自己。被人赞美的,肯定是一个人的长处。而在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差距,并促使自己努力赶上去。所以赞美他人,在鼓励他人进步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进步;这也许就是前面所说的赞美他人,我们自己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回报。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亲切的态度是联系社会的项链。
间接赞美达到绝佳效果
所谓间接赞美就是借第三者的话来赞美对方,这样比直接赞美的效果往往要好得多。比如你见到某甲,你对他说:“前两天我和某乙谈起你,他对你推崇极了。”无论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反正某甲绝对不会去调查是否属实的,但他对你的感激肯定会超乎你的想象,如果碰巧某乙又是某甲平素很敬重的人,那么他对你的感激就会更深。间接赞美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当事人不在场时进行赞美,这种方式有时比当面赞美所起的作用更大。
一般来说,背后的赞美都能传达到本人,这除了能起到赞美的激励作用外,更能让被赞美者感到你对他的赞美是诚挚的,因而更能增强赞美的效果。前文提到的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赞美,就因为是在林黛玉不在场时进行的,所以林黛玉对他就更加信任、感激。总之,赞美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是对他人尊敬的-种表现。恰当地赞美别人,会给人以舒适感,同时也会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所以在沟通中,我们必须掌握赞美他人的技巧。
在很多情况下,赞美的力量是可以起到惊人之效的,因为赞美更能让对手心理上感受到舒服。美国著名交际大师杰克·皮鲁说:“赞美是一把软刀,能切开人心。”这句话曾被美国人视为经典之言,就是因为赞美比批评更能照顾人的面子,不损伤面子。赞美时需要记住:从侧面开始!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我们总是爱那些赞扬我们的人,而不爱为我们所赞扬的人。
尽量背后赞美他人
当自己想要亲近的人在场时,虽然会想在其本人面前夸奖说,“你好棒啊!真了不起”,但由于这是人人都夸奖的话,因此效果并不理想。赞美的言辞,不如在对方背后说出效果更好。比方说,如果你对先生的工作表现极为佩服,可以在见到他的同僚时表示,“先生的确很努力工作呀!如此一来,这种评语便会以另一种方式传回先生耳中,“XX先生对你的工作表现赞赏不绝呢!”同一件事情直接听到或经由他人告知,究竟那一方更令人高兴呢?虽然当面获人夸奖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通常只能作为社交辞令而已。然而,别人在自己背后没有必要说奉承话。因此,从他人口中获悉自己受到夸奖时会感到非常高兴。而且,间接听来的赞美,意味着自己以外的人也同样听见了。单就此点而言,即可让人觉得自己的能力受到极高的评价。
在上班族的世界里,如能向对方的上司表达赞美其部下,效果势必更佳。虽说赞美的话从谁那儿听来都令人感到高兴,但是从自己上司口中听到更令人心情愉快。而且,将上司未注意到的部下长处提出来,对方也必定对你充满感激。然而即便如此,赞美的内容也不可草率如“他很认真工作啊!”抑或“你的部下真优秀!”你应该尽量提出具体的内容。倘若只是说些奉承话,对方的上司也不会认真当作一回事,更不会进一步传入对方耳中。如果是具体性的赞美,不但可以让上司留下深刻印象,也必定会传递至对方本人处。因此,如想提出具体性的赞美,就必须具备必要的观察力。倘若没有能力洞悉对方的优点或能力,你的赞美将受限于社交辞令。反过来说,只要你拥有入微的观察力,人际关系必定不断扩张。
当你观察人们时,最初总会觉得眼里所见尽是缺点。虽然掌握这些缺点极为重要,但一旦了解之后,更应该从对方身上找出连他们本身也未注意到的魅力,如果能以这个方式掌握对方的优点与缺点,你所提出的赞美必将充满说服力,并且可以知道对方只要从事那些工作,便能更有效地发挥能力。利用这种方法去了解对方,你的人际关系也一定能获得活性化。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没有任何一个有钱人,可伟大到不需要朋友。
委婉地批评他人
含蓄的批评应该是在私下里进行的。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愿接受批评,主要原因便是怕触伤他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为此,我们在批评他人时,便可寻找一种不同于直接批评的方法,却能达到批评他人使其改正错误的方式。这种方式便是含蓄地批评他人。
讲究含蓄,首先忌讳的便是大发雷霆。有些人所犯的过失对我们可能是直接的伤害,作为批评者往往容易发怒。但是,发怒和批评不是一回事,发怒并不能解决问题。且大发雷霆会严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增加对方的抗拒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批评不应在公众场合进行,尤其是不要当着他所熟悉的人的面批评。否则,会使对方感到“面子”受到了伤害,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批评的效果。比如,你在客人面前批评你的丈夫,不论你说的是否在理,他都会感到在客人面前大大地丢了面子,甚至认为你是在通过羞辱他而达到你的自我满足。所以,含蓄的批评应该是在私下里进行的。
另外,在批评的语气上也可以表现出含蓄。比如,要对方改正错误,用请求的语气说:“请你做一些修改好吗?”如果说:“你马上给我改正过来!”对方肯定不愿意接受。
唐代名相魏征以直言善谏闻名于世,而他在批评唐太宗时也很善用含蓄的方法。一次,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鸽子,唐太宗很高兴,就托在手臂上逗着玩。见魏征进来,怕他看见,赶紧揣到怀里。其实魏征早已看见了,只是故意不言明,奏事时有意慢条斯理,拖延时间。结果等魏征走了,鸽子也闷死在唐太宗怀里。这里,魏征就是用含蓄的方式批评了唐太宗“玩物丧志”的行为。所以,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如果一个人总是热衷于劝告别人,这正说明,他自己也需要别人来劝告劝告。
批评要以事实为根据
批评他人通常是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批评他人一定要有意义,否则,对方会感到你在吹毛求疵。要记住,我们批评他人,并不是批评对方本人,而是批评他的错误的行动,因为你感兴趣的或对你影响最大的毕竟是他的活动而不是他本人。
把你的批评指向他的活动,你实际上就能给他一个称赞,同时建立他的自我,让他知道你认为他的程度绝不致犯下这样的错误,并且你希望他做得更好。这之间对于他“不辜负”你的期望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比如你作为一名报纸编辑去印刷厂校清样,结果发现版面上一个标题字错了而校对人员没有发现,这时你应该对他进行批评,你可以说;“这个错字你没有校出来。”你也可以说:“你对工作太不负责了,这么大的错字你都没有校正。”很显然,后者是不易被对方接受的,因为你伤了他的自尊心,很可能导致他在以后的工作中出更多的纰漏。
同时,批评人要尊重事实,有一就是一,有二就是二,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无限上纲。比如上述清样上的差错,可能是校对人员一时的疏忽,就不能上升到“工作责任心”的高度;也可能是校对人员校出后,组版人员疏忽而没有更正,这就要求我们在批评他人前,一定要弄清事实的真相,不能捕风捉影。如果你的批评超出了事实范围,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就会严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使他感到在人格上受到了侮辱,这就会把对方推到你的对立面去,使问题变得不容易解决。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商人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德行中,平易近人是最重要的。所谓平易近人,并不很困难,只要常常考虑别人的立场,再决定自己的作用就可以了。
批评人要客观
批评他人是为了帮助对方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积极把工作做好,而不是要制服别人或把别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为了拿别人出气或显示自己的威风,所以批评他人时态度一定要诚恳,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关怀、爱护、诚心诚意的态度来对待他;而不要摆出一副很严肃或阴沉的面孔,郑重其事地用指责和强硬的口气说话,因为这样会造成紧张的气氛,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最好是和颜悦色而又诚挚恳切,这样才有利于达到心灵沟通、心理包容的目的。
诚恳的批评还表现在对对方客观的评价。一个人偶犯过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你因此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就不客观了。比如夸大对方所犯过失的事实,形容过分,甚至否定一个人的前途,这些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批评他时,“不可救药”、“我算把你看透了”、“你是出窟的歪砖定了型”等语言是要避免的。另外,像:“你向来都……”、“老是”、“从来就没有”等字眼也会使对方认为你抱有成见、态度不诚恳,因而会产生对立情绪,这样自然就会削弱你批评的力度。
批评的艺术,不要看得太简单了,而是并非任何人都能掌握的,应当细心琢磨,做一个交际能手。批评时要牢记两点:一是切忌尖刻,二是要诚实。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如果你手中只有铁锤,你会倾向把一切问题当做钉子。
批评要友好收场
正面地批评他人,对方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压力。如果一次批评弄得“不欢而散”,对方一定会增加精神负担,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对抗情绪,为以后的工作或沟通带来障碍。所以,每次的批评都应尽量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在会见结束时,可以对对方表示鼓励,提出充满感情的希望,让他对这次见面的回忆当成你对他的一次赞许而不是一次意外的打击,这样会帮助他打消顾虑,增强改正错误、做好工作的信心。比如分手时可以这样说:“我知道我可以相信你。”并报以微笑,而不以“今后不许再犯”作为警告。
不同的人由于经历、知识、性格等各种自身素质的不同,接受批评的能力和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在沟通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批评技巧。但这些技巧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不损伤对方的面子,不损伤对方的自尊心。最好的批评,是在批评完了之后,能让对方口服心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失去了真正的批评效用。批评是为了友好地继续交往,因此批评之后双方就失去了再交往欲望,那么这是最失败的批评。所以,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同许多人互相打招呼,可是采纳意见只能千里挑一。
社交语言的技巧16:倾听对方和观察对手
善于聆听别人的观点
“只要向他打听,必定可以得到不错的点子”,有些人在别人眼中具有这种魅力。但是,这种人并不是凡事针对别人的话都能提供有利的“情报”。被称为“说起话来亢奋起劲”抑或“头脑顶好”的人们也同样都善于聆听别人说话的内容。由于世上只喜欢谈论自己的人居大多数,因此愿意安静聆听自己说话的人最受欢迎。所以,成为聆听好手也是扩展人际关系的重点之一。
聆听别人说话时,懂得随声附和尤为重要。只要不时随声附和,对方便会觉得你将他的重点一字不漏地听进去了。成为帮腔附和好手的最好办法是仔细倾听对方说的话,如果心不在焉地听人说话,便有可能在不关痛痒的地方帮错腔。但是,有些不善倾听别人说话的人,由于拚命地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时会在刹那间变得心不在焉。这是因为急着表现自己头脑好,打算向对方说些中听的话,因此对方的话只听到一半便心不在焉了。偶尔丢来几句中听话,是无法收到沟通效果的。彼此将内心想法完整地相互交换,才能达到沟通目的。为了思考说些合情合理的话因而忽略对方所说的内容,抑或在中途加以妨碍时,彼此将无法相互理解。与其如此。还不如从头到尾一言不发地仔细聆听,更能让对方感到称心:年岁大的人尤其喜欢向年轻人说道理。因为几乎无人是讨厌说话的,所以只要你练就洗耳恭听的工夫,对方必然会以相当亲切的态度对待你。虽然抱持“听老年人诉说往事令人心情沉闷”想法的人不少,然而除了可以建立人际关系之外,聆听上司或前辈说的话,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见闻。毕竟,对于先出世的人而言,有义务向晚出世的人传递往事。他们并非单纯地陶醉于往事,或只谈过去显赫的功绩而已,他们说的话,大多是为了晚辈的利益。凭这种力量,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倘若倾听过前辈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后未能进行个案研究,自己也有可能重蹈覆辙。由于前辈的话以独善的成分居多,所以你不可囫囵吞枣,应该自行过滤后再加以消化。
聆听他人说话是一种好习惯,仔细倾听并让对方感到心情愉快才是重点所在。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奉承者总是靠听他话的人来养活自己的。
虚怀若谷
一个高明的谈话者,不仅要能体察别人的内心世界,而且还要有广阔的胸怀去吸取别人的意见,吸收别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复杂的情感。
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一个高明的听讲者往往会仔细地听,不只是听语言,而且还听对方的声调。同时,他会以饶有兴趣、欣赏、友善的目光看着对方,观察对方的动作和表情。对方看到他那种友善的目光时,就会像春风解冻一样,浑身上下都有一种轻快的感觉,什么都想讲,并且越说越有劲。
在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一位高明的谈话者往往体现出许多良好的素质。他有一颗精细的心,能够体察别人的感情;他富于同情,能乐人之乐,忧人之忧;他有深厚的涵养,能体谅别人的难处,宽恕别人的错误,容忍别人的缺点;他有良好的耐性,能够长时间地听取别人零乱、不成熟、甚至是语无伦次、前后矛盾的意见。他还具有发掘和吸收别人观点的热忱和能力,当别人因为顾虑而欲言又止的时候,他能诚恳而友善地鼓励他们讲下去;而别人偶尔说出有趣的话,他就发出会心的微笑;当别人讲出一些不错的道理时,他就连连点头;当别人试图说出一些难以表达的思想时,他就凝神细听,并且不时就没有听清楚的问题向别人请教;当别人的讲话告一段落时,他就把别人所讲的内容整理得条理清楚,并加以吸收。
由于有以上的良好素质,高明的谈话者往往能深刻细致地了解各式各样的人。他的语言,往往可以非常有效地打动人的心坎。这样,无论什么人见到他,都愿意把他当作知心朋友,愿意向他吐露自己的心事,把自己藏在心中的剧烈的痛苦、烦恼都向他倾吐出来,希望得到他的同情、安慰和帮助。
此外,一个高明的谈话者还必须谦虚谨慎。无论别人怎样敬佩他,他都应该态度谦虚,虚怀若谷。一个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人,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同他交谈的。同样,一个心地狭窄得只容得下他自己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幽默是双方都赢了,讽刺则有一方输了。
极力避免谈及对方的短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人皆有其长处,亦必有其短处。怎样在交谈中正确对待别人的短处,这是一门学问。人有短处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有的人也许因为长久以来形成一种固有的生活方式,而其他人大都对此看不惯,这便成了他的“短处”;有的人也许在自己的生活与处事中的确有些微小的毛病,但这些毛病对他的整个对外交往是无足轻重的;有的人也许不是出于主观的原因而出现一些较严重的缺点,但他自己却全然不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对待他人的短处,不同的人则用不同方法。有的人在与他人的谈话中,尽量多谈及对方的长处,极力避免谈及对方的短处;也有的人专好无事生非,兴波助澜有声有色地编撰别人的短处,逢人便夸大其辞地谈论别人的短处;有的人虽无专说别人短处的嗜好,但平时却对此不加注意,偶尔也不小心谈到别人的短处。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别人的短处,所产生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避免谈及他人的短处,容易与他人建立起感情,形成融洽交谈气氛;好谈他人短处的人,最易刺伤他人的自尊心。打击人家某方面的积极性,还会引起他人的讨厌。不小心谈别人短处的人,虽无意刺伤他人,但很难想象人家怎样理解你的用意和对你所作出的反应,一般来说易引起别人的误解与不满。
由此可见,我们在与他人的交谈中,应该尽量避免谈论别人的短处。宇宙之大,谈话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何必一定要把别人的短处作为话题?我们若仔细想想,就会明白,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就完全可靠,也许别人还有许多难言之隐非我们所详悉。若我们贸然拿听到的片面之辞宣扬出去,那么就容易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我们若说出了什么话,就很难收回来了。
因此,若我们不是确切地知道某件事情的真相,切忌胡说八道。另外,如果别人向我们谈起某人短处的时候,我们该何以应对呢?最好的办法是听了便罢,不要深信这种传言,不必将此记在心中,更不可做传声筒。而且还要提醒谈论别人短处的人是否对所谈的事情有所调查。你必须掌握的交际法则:你的舌头就像一匹快马,它奔得太快,会把力气都奔完了。
读懂人心这本书
有人说,如果能把人心像书一样拿在手上阅读的话,你就会以热情和自信的态度来面对芸芸众生。这话颇有道理。其实,人就像是一本书似的,如果能知道阅读的方法的话。这种“阅读的方法”就是观察力,要能够“读”出你沟通对象的心理,这样在你与对方的沟通中你才能更有自信心。当然,“人心隔肚皮”,要掌握“人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人都有隐蔽着的内在思想、动机等,这些都是人们不愿轻易示人的,但是,这些隐蔽的东西总会不自觉地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从而被人们觉察到。
一般来说,观察他人主要有两个方面:
1.观察对方主要的特征是杞人忧天的消极型还是爽朗开明的积极型
2.归纳出围绕在这种特征上的其他种种特征,比如消极型的人往往有“为难”的表示;而一个爽朗开明的沟通对象,则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要说的话。观察他人也有很多技巧,这一点在我国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中曾有过精辟的论述,现归纳于下:
(1)从对方的一言一行中考察他的为人和性格。
(2)观察一个人时,不能只听对方怎么说,更重要的是观察他的行动。我们不能被对方漂亮的言辞所迷惑,只看其现象,而看不到他的本质。
(3)根据对方的好恶以及交友原则去观察他的为人,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观察他人的方法,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他所交结的朋友身上也可以看出他本人的性格特征。
(4)在与人沟通时,如果对方能真诚地对我们给予批评,这就说明他想要与你真正地交朋友,这也为我们观察他人和选择理想的交往对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5)观察一个人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轻信他人对他的评价,“众口铄金”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的。
猜你喜欢:
2.沟通表达技巧
6.交际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