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 清朝的文字狱案例_清朝著名的文字狱案例

清朝的文字狱案例_清朝著名的文字狱案例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清朝的文字狱案例_清朝著名的文字狱案例

  文字狱历朝皆有,但制造最多的的朝代非清朝莫属!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朝的文字狱,希望能帮到大家!

  清朝的文字狱案例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这时候,庄廷鑨已死去,朝廷下令,把庄廷鑨开棺戳尸,他的儿子和写序言的、卖书的、刻字的、印刷的和当地官吏,被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这个案件,一共株连到七十多人。

  公元1711年,又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对声明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就下令把戴名世打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

  因为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狱”。

  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音yìn zhē)即位,这就是清世宗,又叫雍正帝。雍正帝是一个残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统治下,文字狱也更多更严重。最出名的是吕留良事件。

  吕留良也是一个著名学者。明朝灭亡以后,他参加反清斗争没有成功,就在家里收学生教书。有人推荐他博学鸿词,他坚决拒绝了。官员劝他不听,威胁他也没用,后来他索性跑到寺院里,剃光了头当和尚。官员们也拿他没办法。

  吕留良当了和尚之后,躲在寺院里著书立说。书里面有反对清朝统治的内容。幸好书写成了,没有流传开去,吕留良死了,更没被人注意。

  有个湖南人曾静,偶然见到吕留良的文章,对吕留良的学问十分敬佩,就派了个学生张熙,从湖南跑到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听他遗留下来的文稿。

  张熙一到浙江,不但打听到文稿的下落,还找到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张熙跟他们一谈,很合得来。他向曾静汇报后,曾静也约两人见了面,四个人议论起清朝统治,都十分愤慨。

  大家就秘密商量,怎么想办法推翻清王朝。

  他们懂得,光靠几个读书人办不了大事。后来,曾静打听到担任陕甘总督的汉族大臣岳钟琪,掌握很大兵权,因为讨伐边境叛乱的时候立了战功,受到雍正帝重用。他想,要是能劝说岳钟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

  曾静写了一封信,派张熙去找岳钟琪。岳钟琪接见张熙,拆看来信,见是劝说他反清的,大吃一惊,问张熙说:“你是哪里来的,胆敢送这样大逆不道的信。”

  张熙面不改色说:“将军跟清人是世仇,您难道不想报仇?”

  岳钟琪识:“这话从哪儿说起?”

  张熙说:“将军姓岳,是南宋岳忠武王(就是岳飞)的后代,现在的清朝皇帝的祖先是金人。岳王当年被金人勾结秦桧害死,千古称冤。现在将军手里有的是人马,正是替岳王报仇的好机会呢。”

  岳钟琪听了,马上翻了脸,吆喝一声,把张熙打进牢监,并且要当地官吏审问张熙,追查他是什么人指使的。

  张熙受尽种种酷刑,就是不招,说:“你们要杀要剐都可以,要问指使人,没有!”

  岳钟琪心想,这个张熙是个硬汉,光使硬的治不了他,就另想一个软的办法。第二天,他把张熙从牢里放出来,秘密接见了他。岳钟琪假惺惺说:昨天的审问,不过是试探,他听了张熙的话,十分感动,决心起兵反清,希望张熙帮他出主意。

  张熙开始不相信,禁不住岳钟琪装得郑重其事,还真的赌神罚咒,才相信了他。两人商谈了几天,渐渐热络起来。张熙无话不谈,把他老师曾静怎样交代的话都抖了出来。

  岳钟琪哄得了张熙提供的情况,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静,一面立刻写了一份奏章,把曾静、张熙怎样图谋造反的情节,一五一十报告了雍正帝。

  雍正帝接到报告,又气又急,立刻下命令把曾静、张熙解送到北京,严刑审问。这时候,张熙才知道上了岳钟琪的大当,要不招也不中用了。雍正帝再一查,知道曾静还跟吕留良的两个学生有来往。

  这样,案子就牵连到吕留良家。吕留良已经死了,雍正把吕留良的坟刨了,棺材劈了,还不解恨,又把吕留良的后代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还有不少相信吕留良的读书人也受到株连,被罚到边远地区充军。

  像这样的案子还是真有反对朝廷的活动引起的。另外有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音bì)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挑剔说这“清风”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清朝的文字狱案例:一柱楼诗案

  满族侵入中原后和蒙古人相比较进步的多了。最起码能把这九万里大好河山视为己出,不似蒙古人那般做贼的心态,完全有当家做主的感觉。清初的一代英雄们,不但能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也能研究国是翰墨文章。作为一个外来民族能够在中华大地上江山一统达三百年之久,也不全是武功,也有文治。古语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何能使民众不受有思想的文化人煽动,而甘心于坐稳奴隶的时代,也是统治者们一开始就注重的问题。一方面笼络软骨的文化名人为政权锦上添花,另一方面打击那些特立独行的文化异己分子。可谓一手软一手硬,深得儒家文化的御人之术之精髓。两方面都有例子:大明的文化泰斗之钱谦益作为贰臣和洪承畴齐名;而徐述夔则为清朝最为惨烈的文字狱---一柱楼诗案的受害者。

  徐述夔是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人,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喜欢写写画画,没事干就写些个愤世嫉俗的文章辞赋。六十岁的时候寿终正寝,也算平安一生了。本来,人若一死天下太平,谁料想生前默默无闻的徐述夔,死后却名声大噪冠绝古今呢?都是因为他家教不严有那么几个纨绔子弟骄横跋扈才引起一场天大的祸端。

  栟茶镇监生蔡嘉树因徐怀祖之子徐食田,(也就是徐述夔的孙子)不许其赎田,两家由财产纠纷打起官司。衙门都是官官相护,自然平常秀才蔡嘉树和没有徐家的根基,于是官司就打输了。这个蔡嘉树也不是个好惹的,一气之下就告到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这里,说徐家藏有禁书并写反诗若干。电视剧里的刘墉是个出身山东农家的能臣,可实际上的刘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高干子弟---其父就是相当于宰相的刘统勋。这个背锅子看到有人写反诗,很是重视,立即具奏折呈报乾隆帝。最后的结果是徐家满门操斩,已经死去多年的徐述夔抛棺戮尸。这就是震动朝野青史留名的一柱楼诗案。

  沈德潜曾经给徐述夔作序,一柱楼诗案后,早已驾鹤西游的沈德潜也受到了不小的连累。《清实录》记载:四十三年十一月,上谕说他:贪图润笔,卑鄙无耻,尤为玷辱缙绅,将沈德潜所有官爵及宫衔尽行革去,其乡贤祠牌位一并撤出查明扑毁,以昭炯戒。

  清朝的文字狱历史背景

  民族矛盾

  参见:华夷之辨

  清朝时期,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招抚办法,另一种是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清朝是满清入侵中原,假冒正统自居的,对天下百姓压迫之极跟变态之极。

  清朝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陆沉”,“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学问分子中间有着相当剧烈的民族敌忾心情。 康熙初年南明王朝覆灭,中国大陆上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基本结束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清朝某些有关政策的改变,满汉地主阶级的进一步合流,以及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到雍正时期,阶级矛盾这时却发展到相当尖锐的程度。

  而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恢复明朝为目的的反清斗争结合起来,使满族统治不得安宁。雍正帝曾说:“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中国史学家顾颉刚形容清朝文字狱在二百多年间基本上没间断:“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综合史书档案、《清实录》及其他材料,从康乾盛世初期开始,各种形式的斗争已在频繁出现,发展虽不平衡,却此伏彼起,连绵部绝,不断冲击封建统治秩序,对清政权构成的威胁日甚一日。

  维护统治

  当权者内心存在文化自卑感时,对文字敏感,进而化作被迫害妄想症。如果是异族统治者,除了敏感症,还会产生环境焦虑症和陌生恐惧症。

  一个文化上的弱势民族从蛮荒之地入主中原,统治一个智慧的民族,其文化心里是相当复杂的,复杂的文化心理继而又转化成民族敌视。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清朝的文字狱案例相关内容

  

2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