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故事 > 帝王故事:维多利亚女王的故事(2)

帝王故事:维多利亚女王的故事(2)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帝王故事:维多利亚女王的故事

  康罗伊在摄政期间掌权的希望幻灭了。1837年,威廉四世去世前28天,维多利亚于5月20日满了18周岁。她由于不喜欢康罗伊,也不愿受他控制,当了女王后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把自己从康罗依和母亲的影响下解放出来。使公爵夫人伤心的是,康罗伊还被驱逐出王宫。

  即位的最初几年,维多利亚最亲信的知己,是她的家庭女教师——德国的冯列真男爵夫人,还有首相梅尔本勋爵。

  梅尔本在维多利亚即位时已58岁,他是老派辉格党人。他对矿山、工厂和车间里穷人的苦难毫不关心,当有人向他提出要改革时,他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还是算了吧!”而这些正是社会不安的起因。这种不安的现象之一,就是1840年曾经有人袭击在伦敦驱车行进的女王。这种事件在1842年、1849年、1850年和1882年也发生过,每次维多利亚女王都幸免于难。

  梅尔本首相的魅力、风度、对女子的殷勤,使他成为伦敦社交界的中心。

  而且,他对女王发展了一种值得尊敬的、慈父般的亲密关系。他非常乐于亲近这位年轻的女王并成为她的朋友。维多利亚女王对他很欣赏。从政局分析到分析莎士比亚名剧的妙处,女王处处听从梅尔本的意见。

  女王对梅尔本的态度导致1839年的政治危机。梅尔本在议会被击败而辞职。维多利亚女王邀请保守党领袖罗伯特·皮尔爵士组织政府。皮尔坚持认为,根据惯例,后宫中女王身边的辉格党女官们应换成托利党女官。女王不同意,皮尔就拒不组阁。于是,梅尔本和辉格党人又执政两年。女王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因为王室官员应该与政府官员一起更换是一条原则,她以后没有再向这条原则挑战。

  同年,维多利亚由于没能正确对待弗洛拉而很不得人心。弗洛拉是女王的一名侍女,因患肝癌,肝腹水看上去像是怀了孩子,由于未婚,引起非议。

  女王有一次偶然看见弗洛拉和康罗伊爵士同乘一辆马车,对他们的关系产生了怀疑。弗洛拉最后被迫接受医生检查,证明她是清白的,而且几个月后就死于癌症。公众舆论强烈谴责女王的行径和宫廷在这一事件中的态度。女王在赛马场看赛马时受到嘘声责骂,而且有人喊出:“梅尔本太太!”

  1838年6月加冕典礼以后,女王的顾问马上为她考虑婚事。1839年,物色的候选对象之一、也就是女王的表弟艾伯特王子访问伦敦时,女王爱上了他,他俩于1840年2月在伦敦举行婚礼,新娘和新郎都是20岁。并不是各界都欢迎这一联姻。使女王愤怒的是,议会在表决给艾伯特王子的一笔年俸时,处处刁难。一些新闻记者和民谣作家,也嘲弄这位“叫化子王子”,说他行乞来到英国,没有像其他乞儿一样被送进济贫院,反而娶了英国女王当妻子。

  不管外界如何议论,维多利亚女王的婚姻非常幸福。他俩生下9个儿女——1840年生下维多利亚公主,公主与未来的德皇腓特烈三世结婚;1841年生下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即未来的英王爱德华七世;接着又生下3男4女。

  艾伯特王子非常漂亮,在宫廷中引人注目。但他处之非常冷漠。他的这种态度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王室之外。19世纪初,威尔伯福斯与他的铲除罪恶协会,发动了大规模的复活道德风尚活动,作为向工人阶级反复灌输纪律观念和宗教精神的一部分,以肃清当时的社会不良风尚。开始时,吃喝嫖赌在上层社会盛极一时,而且始终不衰。尽管那些贵族人士表面上是道貌岸然,背地里却无恶不作。他们的罪恶以及那些皇亲国戚的种种见不得人的丑事家喻户晓。在艾伯特王子和维多利亚领导下,王室风气很正,成为一代楷模。

  艾伯特王子也影响了维多利亚女王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前面提到的梅尔本勋爵是女王的第一位良师益友,却教她不要读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因为书中尽是贫儿、罪犯以及其它不愉快的事,她用不着去管。而艾伯特就截然相反,他把议员阿什利请进宫来,让他向女王讲述煤矿中童工所受的苦难。

  阿什利邀请艾伯特主持劳工之友协会的委员会会议;艾伯特置政府和宫廷的优虑于不顾,出席了会议。在女王的支持下,艾伯特在鼓励工商业方面也下了功夫。他在这方面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1851年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这个项目当时遭到许多人反对,但是艾伯特排除阻力,克服困难,万国大博览会取得很大成功。

  1841年,梅尔本政府倒台,使托利党人掌权。对梅尔本去职,维多利亚女王深感痛苦,并且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新首相皮尔。不过,她很快就不再跟梅尔本商量国事了。部分是由于受丈夫艾伯特的影响,她逐渐非常信任新首相皮尔了。女王支持外交大臣与法国搞缓和的外交政策,并且身体力行,于1843年出访法国,拜访法国路易·菲利普。这是自亨利八世以来,在位英国君主第一次拜访外国君主。第二年,法王菲利普对英国进行了回访。

  辉格党于1846年重新上台,首相是罗素勋爵,外交大臣是帕麦斯顿。女王和她丈夫不久就和外交大臣发生冲突。而更严重的分歧产生于1848年及其以后。当时,欧洲许多国家爆发了革命,而首相罗素和外交大臣帕麦斯顿仍然极其保守、反对革命、反对民主。他俩坚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大大优于欧洲大陆上的君主专制。他俩热衷于困扰和削弱外国政府,以相对地提高英国的地位。而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则主张与欧洲各国政府团结,因为欧洲很多君主是他俩的亲戚和朋友。

  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都比较有政治头脑,秉性宽宏大量。而首相罗素和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就差远了。一方面,在听说奥地利军事当局,在意大利和匈牙利鞭打起义的爱国者时,他俩声嘶力竭地怒斥“奥地利人是不折不扣的最残酷的畜生,简直不配称为文明人”。另一方面,几乎在同一天,他们却下令,对反抗英国统治的起义农民,一个不漏地进行鞭打。

  女王有她丈夫艾伯特作她的私人秘书,她认为,根据宪法,她有权审阅有关外交方面的所有文件。女王和艾伯特常常改动帕麦斯顿起草的内容,删去或缓和那些带挑衅性的段落。因此,帕麦斯顿有时就不送审而擅自将文件发出。女王和外交大臣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了。

  1850年夏,维多利亚女王要求首相罗素免去帕麦斯顿的外交大臣职务。

  罗素说,这办不到,因为帕麦斯顿在议会以至全国都很有威望。女王只好等待时机。

  1851年12月,帕麦斯顿向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未来的拿破仑三世,祝贺法国政变、王室复辟。这一行动在大多数英国人中不得人心。维多利亚女王和艾伯特抓住这一机会,说服罗素把帕麦斯顿撵出了外交部。但是6个星期以后,帕麦斯顿在下院搞垮了罗素的政府;离开外交部一年以后,他又进了新首相阿伯丁的内阁,担任内务大臣。由此可见这个帕麦斯顿并不是好对付的。

24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