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报告总结>工作报告>

2017年赣县政府工作报告(3)

时间: 琢妤916 分享

2017年赣县政府工作报告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回顾过去工作,攻坚克难成绩显著

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群策群力,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经济总量逐年攀升。全县生产总值实现翻番,2010年达74.64亿元,比“十五”末增加48.1亿元,年均增长14.5%。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达7.02亿元,比“十五”末增加4.47亿元,年均增长22.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翻番,达4.72亿元,比“十五”末增加3.41亿元,年均增长30.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32.7:36.2:31.1调整为18.9:55.2:25.9,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项目建设力度空前。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了争资金(融资)、争项目、争基地(牌子)、争用地指标、争标准、争品牌等“六争”工作,特别是近三年来,每年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民生等领域实施10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年均增长39.6%,被评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十强县。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利用外资2.47亿美元,增长4.15倍;引进内资70.2亿元,增长5.1倍;完成外贸出口2.7亿美元,增长4.57倍。累计争取各类资金32.9亿元,争取用地指标9659亩,其中省级用地指标8974亩。努力争抢信贷规模,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6.93亿元,是“十五”末的5倍。

(二)积极培植产业夯实基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赣县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成功争得了“赣州台商创业园”、“江西省钨和稀土产业基地”、“赣州台湾产业基地”、“赣州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赣州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等“工业名片”。重点企业不断壮大,华能瑞金电厂、中瑞材料、谱赛科、菊隆高科、富士康新海洋、赣州铝业、宝华山水泥、国能生物等一批投资超亿元项目竣工投产或开工在建。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列全省县属园区第9位,是“十五”末的4.6倍,年均增长41.3%,工业总量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8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实现工业税收3.2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高标准规划了赣县现代农业示范区,面积达90万亩,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清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初具规模,大湖江、桃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经启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县柑橘种植面积11.1万亩、蔬菜10.7万亩、甜叶菊1.2万亩、烟叶7945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及产业化经营产值18.6亿元。

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围绕“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旅游定位,成功申报“江西客家博物院”,客家文化城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白鹭古村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江夏浒文化休闲景区、宝莲山风景名胜区,以及和谐钟塔至湖江沿江旅游开发全面启动。连续举办了中国(赣州)客家生态文化旅游节暨樱花节、桃花节、油菜花节、杜鹃花节、杨梅节等系列节庆活动,2010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7倍和3.2倍,旅游产业持续增长。昌联物流、海铁物流和红金物流中心等一批大型物流项目开工在建,物流企业达到41家,货运吨位1.4万吨,列全市第一。累计开发白鹭湾、贡庭文苑等33个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11.3亿元,建设商品房86.6万平方米,新增住宅5693套,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员到赣县购房置业。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亿元,第三产业税收1.9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3倍和5.3倍。

(三)积极推进统筹发展,城乡面貌越来越新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近60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5.6亿元,县城框架迅速拉开,规划面积达163平方公里(含赣州市中心城区统筹城乡发展储潭试验区),建成区面积累计扩大8.04平方公里,达到15.2平方公里;新增城区人口7.69万人,达到14.69万人。新改扩建县城杨仙大道、贡江大道、城南大道等道路30.8公里;累计安装路灯1240杆;新增县城绿地510亩,总面积达到1860亩。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赣甫台(文昌阁)、文体中心、四中心一馆、星级酒店、购物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或开工在建。“三城同创”①和城乡“治脏治乱治堵”工作深入开展。统筹城乡发展储潭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

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累计投入统筹城乡发展资金6.6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3亿元,建设了一批中心乡镇、中心村,江口镇被列为江西省示范镇。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累计投入2460万元,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8座;累计投入1.8亿元,完成通村公路708公里,行政村通水泥路率达100%。南塘麂滩大桥、三溪新星大桥、吉埠瀚林大桥、义源大桥等8座渡改桥先后建成通车或开工在建,累计投入1.6亿元。

(四)积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越来越活

各项改革进展顺利。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公共财政体制初步建立。组建了国有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实行国有资产集中管理经营。国有企业改制稳步实施,累计完成国有企业改制59家,安置职工3672人。建立了“一本通”缴费服务机制和“一站式”审批绿色通道。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投融资体制、林权制度、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科技创新成效明显。累计争取科技计划项目47项,申请专利39项,其中授权专利15项,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5个。全县拥有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

(五)积极改善民生,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群众幸福指数提高。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连续每年办好十大民生工程,县财政累计投入社会事业资金18.2亿元,其中民生工程投入达到14.3亿元。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7倍和2倍,年均分别增长11.4%和14.6%。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74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2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广覆盖。农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分别达到120元/月和260元/月,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75元,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180元。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8.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9.5万平方米。完成深山、库区移民8329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了赣县中学北校区、特殊教育学校、赣县职业学校、城关三小、城关四小等学校建设,新改扩建乡镇中小学校95所、19.2万平方米,全县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县妇保院综合楼、县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投入使用,县第二人民医院、梅林卫生院、赣县中医院等开工在建,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9万人,参合率达到95.75%。低生育水平得到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②面积23万亩,获全省综合先进。节能减排富有成效,主要指标达到规定控制要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人事人才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监察、审计、物价、统计、档案、地方志、老龄、妇女儿童、残联、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质量监督、应急管理、防震减灾、工商联、水文、气象、邮政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六)积极改进工作作风,服务效能越来越高

坚持每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主题活动,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和“白+黑、5+2、晴+雨”工作作风,全面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干部作风建设年、发展提升年和“治庸治懒治散”等活动,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65件,政协提案597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项目精减40%,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限精减60%。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③全面落实,树立了勤政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赣县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得力,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新局面,为赣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及各位代表依法监督有力支持的结果,是县政协及各位委员民主监督积极参与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谨让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县人民,向支持帮助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县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参与、支持赣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赣县底子薄、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仍然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二是与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相比,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相对滞后;三是土地、资金、能源和用工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四是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缓慢;五是城乡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六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任务还很繁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发展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展望未来五年,勇于拼搏再创辉煌

今天的赣县,“四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产业优势日益凸显,正处于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今后五年,是赣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客观分析当前形势,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新一轮产业转移持续加速,中部崛起、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政策叠加效应显现,赣县将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与此同时,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宏观形势变幻莫测,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赣县加速发展将更具挑战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抢抓机遇,趋利避害,扬优成势。

按照赣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展望未来五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将全面提升,宜居宜业优势将显著增强,城乡生态环境将全面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将进一步增强。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深入实施“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④’水平”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进程,努力建设实力赣县、宜居赣县、生态赣县、幸福赣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推进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八个翻番,八个突破”,即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旅游业收入翻一番以上;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突破18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5亿元,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70亿元,年均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50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突破70亿元,年均增长20%,外贸出口总额突破3亿美元,年均增长25%,旅游业收入突破4亿元,年均增长20%。

为完成上述目标,未来五年要力争“四个快速”:

――质量快速提升。实现“六个提高”,即与“十一五”末相比,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2%以上,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92%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47%以上,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环境快速优化。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至7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六项防治目标达到国家标准;流域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⑤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到省市下达的控制目标。

――民生快速改善。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恩格尔系数⑥进一步下降,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社会快速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民主法制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

围绕上述任务,未来五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规模推进项目建设,提升基础支撑力

项目是基础,项目是关键,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举全县之力大规模培植新的增长点。

着力引进优强项目。注重引大项目,选好项目,招成长型项目,使一批固定资产超10亿元的大项目落户赣县,一批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好项目选择赣县,一批固定资产超5000万元的成长型项目投资赣县,力争每年引进超5000万元项目15个以上,其中超亿元大项目3个以上,引进县外资金2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3亿美元以上,实际引进内资100亿元以上。努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瞄准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引进产业链长的产业。立足产业和资源优势,主攻工业项目,突出现代服务业项目,拓展农业产业化项目。改进招商方法,落实激励政策。引导扶持现有骨干企业盘活存量,扩大产能。

全力实施重点项目。坚持每年实施100个重点项目。抓好昌赣客专、赣县至兴国加密高速、客家大桥、滩头大桥、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华能赣县水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建成赣大高速赣县南互通、瑞赣高速赣州东互通等交通枢纽,加快国省道和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力争到2015年,乡镇间连通公路达三级标准以上,村组公路基本硬化,符合客车通行条件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100%。建成城南、长演等一批110KV输变电站,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项目快速推进机制,坚持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机制,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准确把握政策导向,精心包装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省市“笼子”。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解除用地瓶颈,建立项目与土地联动机制,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⑦工作,争取用地指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除资金瓶颈,大力争资争项,加强银企对接,强化市场运作,鼓励企业上市,探索基金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激励社会资本参与赣县建设,力争到2015年贷款规模超百亿元。解除征地拆迁安置瓶颈,坚持安置先行,依法查处违法违章行为,从源头控制违章建筑。解除用工瓶颈,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开展用工定向培训,满足就业和企业需求。

(二)大举措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巩固传统产业,主攻新兴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培育高端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产业,力争培育一批超500亿乃至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拓展承接平台。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工业名片”效应,努力将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省级先进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洋塘工业小区和储潭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完善园区商贸、餐饮、住宿、休闲、医疗、学校、公交和银行等生活配套设施以及供水、供电、物流和专业市场等生产配套设施。建成有色金属加工应用基地、机械电子产业基地、食品产业基地、鞋业产业基地、能源基地和红色动漫产业基地等承载平台。建立项目准入制度,强化环境影响评估,严格执行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双控”指标。

壮大产业集群。按照“特色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主导化、主导产业支柱化、支柱产业集群化”的原则,做大做强钨、稀土、铜、铝和食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力争到2015年打造5个产值50亿元至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抓好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电子信息及LED、机械制造以及电力与新能源等产业,集中力量培育钨新材料、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新型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实现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

扶强骨干企业。完善骨干企业帮扶措施,鼓励小型企业进入规模行列。重点扶持富士康新海洋、中瑞材料、红金稀土、赣州铝业、晶泰锂业、腾远钴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增强企业研发和竞争能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力争到2015年,上市企业达3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总数达80家以上。

(三)大手笔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辐射带动力

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统筹发展格局,力争到2015年,城区常住人口突破20万人以上。

大力提升城市品位。注重规划引领,实行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与中心城区规划无缝对接。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医院、商业、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五年计划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150个以上,完成投入150亿元以上。强化城市管理,深入开展“三城同创”和城乡“治脏治乱治堵”活动,争创省级生态园林县城、文明县城和卫生县城以及国家级园林县城,通过五年努力,把县城打造为环境优美、魅力凸显、宜居宜业的赣州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

全力建设城乡统筹试验区。按照“散居变聚居、管理社区化,农民变居民、保障均等化,发展互动区、产业联动化,打造综合体、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引进社会资本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储潭试验区,搞好100平方公里全域规划,制定出台10个方面配套政策。加快螺溪洲启动区建设,先行先试,逐步推进。按照两年见成效、三年展风貌、五年大变样的要求,最终实现试验区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管理体制一体化,把试验区打造成“赣江画廊、低碳新区,客家风韵、休闲福地”,打造成“发展更加科学、经济更加繁荣、环境更加优美、城乡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幸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区,创出具有赣州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

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构建“县城(中心城区)-辅城-中心城镇-特色旅游区-一般城镇-中心村”六级城镇体系,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做大做强中心城镇。加快建设江口省级示范镇,把江口建成县城东辅城;着力建设田村、南塘、吉埠、沙地、五云、大田、王母渡、韩坊等中心乡镇;精心建设湖江、白鹭、三溪、宝莲山等旅游乡镇(景区),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繁荣发展城市经济。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发展商业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力争到2015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积极发展城市商贸业,抓好国际商贸购物中心、商务大厦、商会大厦、梅林古镇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建设建材、机电等各类专业市场,力争到2015年,建成五星级酒店1家以上、四星级酒店4家以上,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亿元。积极培育发展金融业,扶持国有银行拓展业务,设立村镇银行,鼓励外地商业银行到赣县设立分行或办事处,鼓励发展保险、担保、租赁、典当等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信息咨询、会展、文化创意、中介、广告、策划、动漫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建设一批精品小区。

(四)大步伐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富民推动力

发展特色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赣县清溪、大湖江、桃江三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示范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出口创汇功能、教育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建成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旅游示范区、度假基地、影视基地及健身乐园,力争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系列化服务”的要求,重点发展柑橘、油茶、甜叶菊、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工业原料林等六大主导产业,打造赣州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花卉苗木供应基地。兴办一批年产值超千万元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谱赛科、菊隆高科等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技推广,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完善农村水利、农村公路、电网改造、危房改造、安全饮水、信息通信网络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绿色生态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大作为推进发展生态化,提升发展承载力

用好用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项政策,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有机融合。

创优生态人居环境。保护和改善赣江源头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碳汇林业⑧,深入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和景区林相改造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监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治理,强化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完成韩坊、大埠、阳埠稀土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垃圾、医疗废物处理率,力争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40%和3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县城人均拥有生态绿地及园林面积12平方米以上。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打造赣江画廊、宝莲山风景名胜区、客家名人公园二期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农家乐”,力争到2015年,建成1个国家5A级景区、3个以上国家4A级景区,五年累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以上,打响“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品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开发“城市矿产”⑨,依托赣州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赣州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甜菊糖甙生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华能瑞金电厂废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建立有色金属、食品和建材三个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加强节能降耗监管,改造传统落后工艺,发展低碳产业。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强化规划约束,严格计划管控,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施土地整理整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快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六)大视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发展原动力

解放思想,敢闯新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使体制机制创新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做大做强城投公司,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加强政府采购和专项资金监管。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行会计电算化。稳步推进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行政审批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林业产权和事业单位等领域的改革。

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建立社区投入保障机制,提升城乡社区建管水平。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畅通群众诉求和权益保障渠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筑牢群防群治基础,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立健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常态化、全覆盖工作机制,真正做到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靠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加快创业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洋塘国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支持各类人才领头创业,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立创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动广大农民致富创业。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强化服务意识,倡导立说立行,马上就办,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杜绝吃、拿、卡、要,确保引进项目落地快,投产快,达标快,企业发展无障碍。

三、大力改善民生,精心打造幸福赣县

加大财政投入,实施惠民工程,不断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全力实施惠民工程。今后五年,要树立“小财政、大民生”的理念,努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加快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真正做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加大投入,做到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重点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扶贫开发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每年办好办实一批民生工程。

2011年,县财政筹资4.5亿元,实施好十大民生工程。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工程,完成3600套公租房、800套廉租房建设,完成3.09万平方米棚户区和7.5万平方米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快建设畅通工程,启动建设“一心三圈”⑩循环公路,分步建设通组公路。加快建设社会保障工程,完善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推进储潭、大田等公墓区建设,改扩建农村敬老院3500平方米,建好长演麻风康复村。加快建设医疗服务工程,推进赣县第二人民医院、梅林卫生院建设,新建赣县中医院,改造一批乡镇卫生院。加快建设教育工程,完成城关四小三期、县中南校区新教学楼、城关小学新教学楼、14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和10570平方米教师周转房建设,推进民办职校、党校、教师进修学校、就业实训大楼、城关六小、教师公寓建设,改扩建8所中小学校舍。加快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沙地和储潭35KV输变电工程、江口35KV和110 (35) KV输变电工程建设,启动城南和长演110KV输变电站建设。加快建设乡镇办公住房改善工程,改善乡镇办公住房6900平方米。加快建设返迁安置工程,抓好梅林、茅店、储潭28个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田水利和安全饮水工程,完成3座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32座小(二)型病险水库应急除险工程,解决9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建设社区服务工程,开工建设章贡邻里中心、桃源邻里中心和上庙邻里中心。

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推动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扩大社会福利保障范围。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长效机制,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力争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5万人以上,全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突出抓好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加快赣县教育园区和义源职教园区建设,建成赣县第四、第五中学和城关第六、第七小学,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增加科技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围绕关键产业建立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完善江西客家博物院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食品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医院建设步伐,到2015年,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3.5张。落实利益导向机制,倡导优生优育,严格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8‰以内。重视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加强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更加关注少数民族、慈善事业、残疾人,支持工会、共青团、工商联等群众团体开展工作,积极做好审计、统计、发改、物价、外事侨务、水文气象、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对台、宗教等各项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我们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赣县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独特,倍受关注,在推动发展上必须有更大的作为。面对新机遇、新形势、新要求,要弘扬革命传统,争创一等工作,精心谋事、用心干事、专心成事,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切实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始终以发展为己任,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措施谋划思路和推动工作。不坐等“红头文件”,不固守条条框框,不埋怨客观条件,难办的事勇于突破,探索的事勇于尝试,确定的事勇于落实,时刻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创新的勇气,进位赶超的锐气。

坚持务实高效,提高行政效能。做好政府工作,关键在落实,核心是效率。发扬苏区优良传统,改进干部作风,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作风在一线转变,成效在一线体现。克服“文山会海”,完善绩效考核,强化督查督办,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专管之责,时有限定之期,使各级干部把精力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坚决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强化行政问责,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着力提高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使政府运转更为规范,工作更加务实,成效更加显著。

坚持廉洁奉公,树立良好形象。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完善工程建设招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制度,完善拍卖师预选、招投标代理机构公开比选等制度。加强资金安全监管,逐步实现财政、财务资金网上运行、网上监督。努力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创先争优,以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实践成果,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各位代表!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面对全县人民的新期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赣县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县人民,以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敢闯敢干的昂扬斗志,奋勇争先的雄心壮志,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提速提质提效,为建设实力赣县、宜居赣县、生态赣县、幸福赣县而努力奋斗!

1904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