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海花读书笔记(3)
孽海花读书笔记
孽海花读书笔记篇三
前段时间,由于适逢悠悠工作繁忙,劳累之下,回家之后,阅读的兴趣减退不少,以至于一部《孽海花》读了二周之多。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之前,悠悠所读《老残游记》也位列“四大谴责小说”之中。
《孽海花》的前六回,由金天羽所著。说起这个金天羽,真得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他于“一九0三在上海参加爱国学社,与邹容、章太炎、蔡元培等共主推翻清政府,从事著译,鼓吹资产阶级革命。”(见冷时峻所撰写的《前言》)。其后,曾朴在金天羽前六回的基础上,进行“点窜涂改”,并陆续续写了后二十九回,终成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三十五回本小说全貌。据称,在写这本小说之前,曾朴与金天羽商定了“一个六十回的写作计划”,后来由于曾朴“病体孱弱”,未能完成。如今看来,实在让人感到遗憾不已。
整部小说以状元郎金雯青(影射洪钧)与名妓傅彩云(影射名妓赛金花)的婚姻生活故事为情节主线,以同治中期至光绪后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为小说创作背景,着力表现了这30年间的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史。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其“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至于“结构工巧”的评价,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胡适就曾因为结构的事,而认为《孽海花》不过是一部“二流小说”,曾朴还专门就此著文进行反驳。
然而,说到“文采斐然”,悠悠对此倒是颇为认同。
曾朴在小说中,时常会很自然地运用一些典故,就像我们在唐诗宋词时常读到的那样,写得自然,写得平淡,写得贴切,看似无意,却让人惊奇,丝毫不露斧斫之痕,让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以及作者丰富的知识。
比如,第二十四回,在金雯青病重临去之前,作者写道:“等到小燕叫稚燕来看雯青,却已到了香迷铜雀、雨送文鸳的时候。”随后,菶如想去请西医时,“忽听里面一片哭声,沸腾起来,却把个文园病渴的司马相如,竟做了玉楼赴召的李长吉了。” 就这么短短一回书中,作者就运用了四个典故,而这四个典故,又是运用得确到好处,不仅增添了文采,更让人对金雯青的英年早逝扼腕长叹、充满同情,同时,又恰当地表现出金雯青留恋于贤妻美妾,却又撒手人寰的无奈、悲凉之结局。四个典故如同国画中的皴染之法,层层推进,读来更让人对金雯青之死痛心不已。
曾朴对主要人物的刻画也是栩栩如生,人物生动而又真实可信,形象丰满而又不乏个性,让人过目不忘。
比如,第二十六回,在金雯青去死之后,原本妓女出身的小妾傅彩云想重新入行。为此,作者写了一大段彩云对雯青原配张夫人的表白,完美地表现出了彩云率真的个性。作者写道:“陆大人说我没天良,其实我正为了天良发现,才一点不装假,老老实实求太太放我走。……老爷一向待我的恩义,我是个人,岂有不知;半路里丢我死了,十多年的情分,怎么说不悲伤呢!刚才太太说在七里悲伤,愿意守,这都是真话,也是真情。在那时候,我何尝不想给老爷挣口气、图一个好名儿呢!可是天生就我这一副爱热闹、寻快活的坏脾气,事到临头,自个儿也做不了主。老爷在的时候,我尽管不好,我一颗心,还给老爷的柔情蜜意管束住了不少;现在没人能管我,我自个儿又管不了,若硬把我留在这里,保不定要闹出不好听的笑话,到那一步田地,我更要对不住老爷了!再者我的手头散漫惯的,从小没学过做人的道理,到了老爷这里,又由着我的性儿成千累万地花。如今老爷一死,进款是少了,太太纵然贤惠,我怎么能随随便便地要?但是我阔绰的手一时缩不回,只怕老爷留下来这点子死产业,供给不上我的挥霍,所以我彻底一想,与其装着假幌子糊弄下去,结果还是替老爷伤体面、害子孙,不如直截了当让我走路,好歹死活不干姓金的事,至多我一个人背着个没天良的罪名,我觉得天良上倒安稳得多呢!趁今天太太、少爷和老爷的好友都在这里,我把心里的话全都说明了,我是斩钉截铁地走定的了。要不然,就请你们把我弄死,倒也爽快。”这段真情独白真可谓是痛快,如同决堤之水,一泻而下,而也只有像彩云这样的人物才能说出如此酣畅淋漓之话来。
当然,《孽海花》也有不足之处。悠悠意为,最大的不足是作者贪大求全。
小说试图想将同治中期至光绪后期30年间重要历史事件的侧影及其相关的趣闻佚事都加以表现出来,然而,这是一个相当动荡的年代,甲午海战、广州起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大事件,都发生在这个阶段。这些重大事件中任何一件事,足可以写一部洋洋洒洒的万言长篇小说了。正如悠悠前面提到的,《孽海花》的篇幅是相当有限,其描写也就难免就会蜻蜓点水,而无法深入刻画。以至于,相对于主要人物而言,有些人物就写得相当粗糙、单薄、表面化,形同过客了。
《红楼梦》对中国长篇小说的创造影响深远,许多人都以此为标竿,试图超越。然而,虽几经努力,终鲜有成功居其左者。《孽海花》当也属此,然而,终不能影响其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
孽海花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美好的时光随笔
2.海底万里读书笔记
4.花钟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