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7江苏高考作文
关于2017江苏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重要方式,应表现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江苏高考作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2017江苏高考作文篇1
他嘬了最后一口烟,长长地抒了口气,刺鼻的烟味混杂着胸中的郁气从肺管中喷涌而出,向空气中逃散开去。大脚狠狠碾灭了烟头,他翻身跨上那辆老式的二八杠自行车,用力一蹬。
剧团到家的路不算短,他可以好好想想今天发生的事情。最近一个星期,几乎每天排练结束时都是这样的状态。他知道《茶馆》这个戏是经典中的经典,也知道王利发这个人物分量有多重,所以人物的每一句台词他都细细琢磨了。台词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他都去请教了团里的老演员,废寝忘食地跟他们一起精心设计、反复锤炼。这样的下苦功夫,出来的台词效果应该是非常精彩的啊,导演怎么就不满意呢。他想不通,简直是一团乱麻,只有导演那拧巴的眉头和没完没了的烟圈在他脑海中一遍遍闪现,挥之不去。
对了,还有那句“没有台词的部分才是这场戏的亮点”。王利发跟小孙女告别的那场戏,王利发根本就没什么台词嘛!演员的嘴是拿来帮角色说话的,连台词都没有,叫我怎么演!
有这一腔怨气作动力,脚下的车轮被他蹬得飞快,到家了。
远远就望见女儿倚在门口,穿着鲜红的小裙子,分外招人疼。可他今天实在没心思哄女儿,丢下自行车就径直往书房里去了。女儿怯怯地跟过来,拿乌黑的大眼睛望着他。都三岁了,话还是不太会说,想要什么东西就拿大眼珠子看着人,他对这个女儿既宠爱又有些无奈。妻跟过来:“她想买隔壁超市的糖想了一天了,我说等爸爸回来。你带她去一下吧。”他实在是累了:“你带她去吧,我累得很,不想动。”一直软糯糯的小手攀到自己的手上,狡猾地溜到了自己宽大的掌心。女儿红润润的小嘴不知什么时候撅了起来,圆溜溜的大眼睛一动不动盯着自己,那眸子里分明闪着狡黠的光。
不知怎么他的心突然就柔软了,好想把全世界的糖果都捧到这个小丫头面前。他宠溺地捏着女儿软乎的小手,温柔又无奈地说了声“好”。这只小狐狸啊,一个字都不用说就征服了他。
然后他又不禁有点沮丧,如果自己在舞台上也有这般轻易打动人心的魅力,也就不会这么苦恼了。
可这魅力从何而来!他恍然大悟。如果女儿聒噪不已,自己大概连看她一眼的耐性都无。正是她的出奇的沉默,才引来了自己的注意,才有了“创作”的空间,将自己的眼神和情感默默传递。王利发那段没有台词的戏,不是情感不足,恰恰是与孙女生离死别的悲伤太深切太痛苦而无法言说,是剧作者精心设计的留白。这角色的无言之处,正是演员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用纯粹的表演、用眼神和表情发声的绝佳契机啊!
他拿起了剧本,翻到告别那场戏,思索起来……
一个月后,《茶馆》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报纸上刊登出来的剧评标题赫然写着“新王利发大放异彩,无言处最是动人”。
关于2017江苏高考作文篇2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谓“长”与“短”,实际上并无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是相对于内容而言的。对前人讲过的内容“炒冷饭”,虽百字犹觉其长;对尚未涉猎的新领域进行阐述,纵万字也觉其不足。所以,“长”与“短”,在于是否彰显了个性,是否追求了创新。
我这里可以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中国人开会,向来喜欢请一群代表,在会议进程中代表一个接着一个发言,长篇大论,几小时没完。所以,当话一结束,大家就赶紧鼓掌,而这鼓掌,不是因为内容讲得多么精彩,而是终于讲完了。究其原因,在于所有人都讲大话、套话,毫无个性,毫无创新。恰好前几天看到了北京大学本科2015年毕业典礼的教师致辞,号称“最短毕业致辞”,535字,3分56秒,却赢得了9次掌声。究其原因,也在于教师讲出了自己的个性。
创新离不开个性的彰显。北岛的一字诗《生活》,只有一个字“网”,简单的一个字,却概括了芸芸众生的一生,揭示了世界的错综复杂,道尽了人生的真谛。何其简洁,何其凝练,让人惊诧:诗竟然也能这样写。
离开了个性,不仅谈不上创新,还会使人生厌。
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为什么批改作文会越来越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一种精神上的刑罚?是因为我们孩子的作文笔下只剩下了母亲倒水、倒牛奶、倒咖啡,以及下雨天送伞,而且当孩子笔下的母亲在将水、牛奶、咖啡放到桌上的时候,孩子一定会发现:发现头上长白发了;当下雨天母子(母女)共打一把伞,所有孩子都写道:母亲将伞偏向了我这一边;要不然就走近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这样的习作缺乏个性,已经离创新越来越远,离生活越来越远。虽然仅仅是600字,800字,却也让人读起来苦不堪言。
但是,追求个性也并不必然意味着创新。林语堂先生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性的裙子,越短越迷人。”鉴于此,有的人一味讲求迷人,一味追求个性,明明是一个“长篇”,非要压缩成“中篇”或“短篇”,连起码的、必要的论证和阐述都“节约”掉了,本来想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结果却只剩下了一个骨架,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与之相对,有的人明明是两千字就可以说清楚的问题,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洋洋洒洒,东拉西扯,动辄上万字,最后弄得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关于2017江苏高考作文篇3
一直很喜欢《项脊轩志》这篇课文,不是为了那句令很多人动容的“今已亭亭如盖矣”,而是南阁子典雅别致的环境:仅容一人居住的小房间却门窗俱全,院子里随意地种上兰、桂、竹,偶尔会有几只小鸟停留啄食,而到了十五月圆夜,桂花树的影子投在墙上,随着微风轻轻舞动。不用担心隔壁家的夫妻吵架让自己难以安寝,不用头疼晚饭后外出散步被浩浩荡荡的广场舞大军阻断去路……细细想来,自己也许向往的就是那一份难得的安静。
我们被抛入到一个声音爆炸的世界,消除声音符号似乎都是不被允许的:从读书起我们都会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工作后无论是在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岗位,“与人沟通”都是一项隐形却基本的要求——我们被要求张开嘴“说话”,要多说话;也被教了许许多多应当去说的话,却从未有人教我们如何“不说话”。
所以经常会有人语出伤人却浑然不自知,会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如入无人之境——没有体会过安静又如何会有适应维持安静的意识和能力?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大多数人是没法适应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旅行的,倒真不是多一个人就能提升活动品质,只不过多一个人就多了一张嘴,可以打破那种尴尬的安静。久而久之,我们再难适应偶尔来临的安静,想方设法地逃离安静。可是安静真的有那么可怕么?
史铁生曾经不加掩饰地表达他对安静的向往:“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我们会以为地坛是一个天然的隔音器,隔绝一切声音,里面一片死寂,不过我们很快就发现史铁生耳中的地坛“并非无声”: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自然的呼吸声此起彼伏地在他耳边回响,生命的脉搏就有力地走在他的心上,他可以放心地卸下包袱,用慢镜头回放脑中的记忆,抚摸生命的每一道痕迹。自然的力量永远神秘而不可忽视,他在地坛里想明白了为何上天会安排他残废了双腿,面对必然会降临的死亡应该如何生活,自己的母亲为何会早早离开自己……地坛的安静却给他注入了力量的源泉,所以我们才能在他的字里行间触摸到难以潜藏的韧劲——一个活到最狂妄的年纪却残废了双腿的人,他认真而努力地活着,还想着带给别人最恳切的期冀。
而这一切,就来自地坛那丰富的安静。
初读《红楼梦》时非常不喜欢宝钗,总觉得她是一个虚伪世故的女子。过了几年再拿来细细品读时,却发现曾经我忽视了她身上许多东西。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时第一次对宝钗的蘅芜苑有了直接而细致的描绘——奇草仙藤,冷绝苍翠;屋子里则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幔也是极其素净的。就像前文薛姨妈提到宝钗“不爱花儿粉儿”的,她的居所、她的寝室,在她自己能够做主(因为大多数面对外人时,她所做的是一个别人所要求的她应该有的样子)的小小地界里,她安静而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追求,不再做那个大家所期望的小姐(也许其他年轻的未出嫁的贵族小姐,闺房里应该精致美丽,院子里则是各色花草),直到贾母带着众人游览大观园才为我们揭开神秘的面纱。比起许多刻意追求特立独行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之人,宝钗并未将自己与其他贵族小姐的不同作为自己的身份牌,却也没有像我们在书中大多数时候见到的那样顺从得像戴上了面具般没有自我,而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安安静静地保持本初的自我。而读者则有幸沾刘姥姥的光见识到了宝钗的另一面(又或者说是她心底里的自己),才明白那个一贯的安静下却也有着一股可爱可叹的固执和叛逆。
所以何须惧怕安静?只不过我们固守旧地,忘记或是拒绝寻求安静下的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也许当我们学会正视安静,在缄口沉默时耳边却会传来纷繁的自然之音,告诉我们,安静,也可以很丰富。
关于2017江苏高考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