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1000字十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1000字十篇大全
关于年味,贴春联、剪春花、放鞭炮、燃烟花、吃年夜饭、看春晚等是幸福美满团圆的最好见证。那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1000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1000字十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1
贯穿你我记忆的“春晚三部曲”
在笔者印象里,放鞭炮、吃饺子、看“春晚”,是每一个除夕之夜的三道必选“佳肴”,“佳肴”齐全,才有最完整的幸福味道。在一系列的年度“春晚”中,又有这样“三部曲”,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满载盛誉的经典,并始终贯穿于你我记忆之中。
《相约一九九八》。“来吧,来吧,相约九八。来吧,来吧,相约一九九八,相约在甜美的春风里,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这首由那英和王菲联袂演唱的歌曲,有着十分动听的旋律,加之那英的“质感通透”和王菲的“空灵华丽”相结合,一举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那是1998年,我三岁,刚开启记忆,就迎来这首特别之曲;那是1998年,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一年,当香港和祖国“再度相拥,并热泪盈眶”,来自内地和香港的歌坛新秀携手登台,深情献唱;那是1998年,改革开放第二十年,人们满心欢喜感受着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共同“相约98”。
《吉祥三宝》。“爸爸,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星星出来太阳去哪里啦?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它?太阳月亮星星就是吉祥的一家……”这首由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作词作曲,并和妻子乌日娜以及他们的小侄女英格玛演唱的歌曲,以对话问答的演唱形式,展现出美满家庭的温馨,歌曲一经播出,随之风靡全国。那是2006年,我十一岁,每天早起早睡,满操场奔跑也不觉得累;那是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那是2006年,备受关注的“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连战率领台湾各界重要人士参加并发表讲话,主题为“和平繁荣,两岸期盼”,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期盼,台湾早日回家,因为我们本就是吉祥的一家。
《时间都去哪了》。“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这首由王铮亮演唱的歌曲,以朴实无华的歌词曲风,伴随着真挚的演绎,舒缓敲打了人们内心,触发了情感共鸣,成为春晚“催泪”的演唱曲目,也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经典之声。那是2014年,我十九岁,正处于努力拼搏的高三,还有说不出的苦辣酸甜;那是2014年,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这告诫我们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那是2014年,北京APEC会议再度召开,时隔多年,再次为中国的“主场外交”添上精彩的一笔。“柴米油盐酱醋茶,门前老树又开花”,不管时间去哪了,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努力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八年又八年,春晚三部曲。悠悠十六载,弹指一挥间。”虎年即将到来了,让我们尽量“就地”过年,减少人员流通,规避疫情带来的风险,减轻基层人员负担。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优质的经典曲目,感受平安顺遂和健康快乐,在繁华纷纷中,祝你也祝我。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2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每一个中国人最期待的节日,也是一家老小团圆最重要的节日。我在这春节里也享受着浓浓的年味。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所以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忙开了,我们家自然也不例外。于是我一接到放寒假的指令就马不停蹄地飞奔老家,最开心的就是和爷爷一起上街。爷爷一大早就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我,上街购置各种各样的年货:春联、烟花,还有各种口味的糖果和水果等等。直到三轮车的后备箱都放不下,我俩才心满意足地回家了。虽然这样的场景每年都在重复上演着,可我的心里依旧感到满满的新鲜和幸福,大概这就是年特有的味道吧!
购置好了年货,到了腊月廿三,送完了灶王爷,我们家就到了最忙碌的时刻,全家出动开始做过年的包子了,在我们老家,包子称作馒头。爷爷奶奶拿出早几天就准备好的发酵引子,搬出一盆盆现做好的馅料,咸味的有荠菜肉馅、萝卜丝肉馅、青菜肉馅,甜的有红豆沙馅、黑芝麻馅,爷爷说这象征着五福临门,多好的寓意啊!接着邻居们也来帮忙了,只见他们把面团分割出均匀的小份,然后摊开面皮,包上馅料,把皮子折成均匀的十几道褶子,聚拢、捏紧,一个圆滚滚、白胖胖的包子就做好了,然后再把它们一个个摆好在蒸笼里,摆满围成一个同心圆。这时候大灶上的水也烧开了,蒸笼放在大锅上,大火烧开几十分钟之后,屋子里被一时半会散不开的水汽氤氲的烟雾缭绕,随着揭开蒸笼,面香夹杂着菜香立刻让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蒸好的豆沙包,顾不上烫,一口咬下去,软软的面皮裹着豆沙的香甜吃到我的嘴里,滑进我的胃里,把我的馋虫全部引出来了,三下五除二,香甜的包子就这样被我“消灭”了,真甜呀!我想,我吃进去的是包子,到达我内心深处的却是家里才有的年味吧!这种味道是期待、是忙碌、是团圆、更是深植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幸福!
这不,吃着吃着,在外上班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吃着吃着,最热闹的大年三十就来了,和家人一起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伴随着窗外此起彼伏的爆竹声,新的一年就这样来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3
年味是藏在味蕾记忆里的欢愉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就过年。过年又好耍,瓢羹舀汤汤,筷子拈嘎嘎。”要问我年味是什么,我想年味应该是由这首家乡童谣串起的美好记忆。
岁月匆匆,离开家乡多年,我早已从“本地人”变成了“他乡人”,但每到新年,总会想起这首童谣,想起过年时的一些趣事。我的家乡在峨眉山,这里素有“天下秀”之美称,不仅有好山好水,还有尝不完的美味佳肴,家乡年味便是要从吃开始说起的。
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脚步逐渐近了,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腊味,对于小孩子来说,最让人期待的就是烤香肠肉了。吃完晚饭,奶奶在一旁烧起火炉,父亲把用香料腌好的猪肉端到堂屋,母亲端出肠衣、漏斗,我把黑白电视调好,一家人围着火炉,一边看电视,一边灌香肠。一块块猪肉从漏斗灌进肠衣,一圈圈灌好的香肠逐渐堆满盆子。看着可口诱人的香肠,我赶紧央求母亲拿几片香肠肉解解馋。然后在抽屉里翻出毛线针,把肉片慢慢串上去,串够四五片,就放在火炉上烤。肥瘦相间的肉片滴落许多油珠子,在炭火上发出噗呲噗呲的声音,肉香扑鼻,恨不得马上大快朵颐。小孩子嘴馋,吃了一串还要一串,大人不让多吃,我只能啃着毛线针上沾着的碎肉,意犹未尽。
家乡的腊味晾晒一段时间,就要开始熏制。西边的陈嬢嬢、北边的张大伯、南边的袁叔叔拿着各自的腊味聚在谁家院坝的一角,搭一个架子,烧一堆柴火,把香肠腊肉挂上去,摆个小板凳围坐一堆摆龙门阵。腊味在烟熏火燎下逐渐变成金黄儿色,香肠也由一开始的圆滚滚变得干煸紧实,腊肉肥瘦相间泛着油光。香肠、腊肉的香气混着松柏枝燃烧的柴禾味钻进围坐一圈的人的鼻腔里,附在冬日的厚衣裳上。有好吃的大人,从家里拿来红薯、土豆、洋芋,在火堆里面刨个坑放进去。我和小伙伴们眼巴巴地盼着吃上一口香喷喷的烤红薯、烤土豆,时不时拿个火钳去刨一刨,大人就在旁边说上一声:“急啥子嘛,还没有烤熟嘞,熟了给你们一人一个。”我们又笑着跑开了。
过年最期盼的当然是新年重头戏——年夜饭。母亲是我们家的大厨,“十八般厨艺”样样精通,年夜饭少不了让她大展身手,而我就是捣蛋小吃货。母亲总会炸一些酥肉、小鱼,把五花肉切片,裹上面糊,放在油锅里,呲呲呲……炸完酥肉就开始炸小鱼,也是裹上面糊,放进油锅,又是一阵呲呲呲……不一会儿,一筲箕酥脆的美味就做好了,趁热吃几块,简直是人间美味。还要切点香肠、腊肉煮在屉锅里面,水开后放上被霜“打”过的萝卜,煮好后,甜蜜蜜的萝卜还带着腊味呢。过年当然少不了“年年有余”,煮一锅酸菜鱼,鱼肉切片码好料,油锅炒酸菜,自家腌的酸菜味道纯正,加汤煮沸放鱼肉,起锅淋油放香葱……年夜饭时,一桌子好吃的菜:腊肉香肠、酸菜鱼、酥肉豌豆尖汤……真的是“瓢羹舀汤汤,筷子拈嘎嘎”,好吃得很!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围着火炉,嗑着瓜子花生,有说有笑地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放炮了!放炮了!”隔壁的小伙伴呼朋唤友出门放烟花。“嗖嗖嗖”“砰砰砰”“啪啪啪”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我们一群小孩子在院坝里面追赶打闹,大人跑出来让我们“慢点跑”“小心炮打到人”,好不热闹。
熬年守岁到十二点多才睡觉,第二天起床却精气神十足,穿上新衣服,在厨房跑来跑去,看母亲煮汤圆。雪白的糯米皮包裹上馅料,有香葱肉馅,还有芝麻花生馅,还有裹着硬币的“好运馅”,随着沸水翻滚,在热气腾腾中开启新的一年。
三十岁的我,早已有了自己的小家,而母亲每年都会给我备好香肠腊肉,尝一口,还是家的味道,还是年的味道,只是还来不及咀嚼岁月的味道,小孩已长大,父母已变老,唯有感叹岁月匆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4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承载着中国人最热烈情绪和最美好情感的文化载体。虽然全国各地有各自不同的过年习俗,但回家团圆,是中国人共同的仪式。
我的父母不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但我从小出生在深圳,生长在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不知从何时起,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深圳,作为一座包容性极强的现代化都市,每年都会迎来工作的人们。而一到过年,他们都会选择回家乡过年,所以,一到过年,整个城市突然就变得空空荡荡的,好似这年,给这座城短暂地放了个假。
虽然,留在深圳过年的人并不多,但过年的氛围却丝毫未减,依旧很浓郁。作为深圳的地标之一的深南大道此时会换上“新衣服”,迎接来往的每一辆车和每一位顾客,路灯也挂上了中国结。站在人行天桥上,望着这一片红红火火的装饰,只觉心潮澎湃。我想,或许正是因为这些鲜艳红火的装饰,让人们意识到年关将至。
一到过年,我总喜欢陪着父母做几件有年味的事儿。
第一件事就是去逛迎春花市。从花市的街头走到街尾,每个摊位的花卉种类各有不同,带给人的惊喜也不一样。最受欢迎的还是蝴蝶兰,专卖蝴蝶兰的店主总会挂个小腰包,站在店门口热情地招呼着客人进店选购。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同时,为了喜庆吉祥的意头,人们也会买些桃花、玫瑰花和杜鹃花一并带回去。看着繁忙热闹的一幕,你就能感受到迎春花市对于深圳人过年的重要意义了。我想,如果过年没去逛迎春花市,年味怕是会少一些。
第二件事是去购买红灯笼、对联等物品。张灯结彩是祖辈传下来的习俗,所以,购买红灯笼、对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活动。把大红灯笼挂在门口,对联贴在门上,等到第二年过年的时候才会换上新的,这寓意着辞旧迎新、团团圆圆。
第三件事就是大扫除。大扫除是迎接新年的重要环节,我们全家一起动手,用心打扫房屋、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同时我们还会把旧的东西,譬如衣服、鞋子等扔掉,代表着除旧迎新。
一切都准备妥当后,过年的重头戏就该上演了——准备年夜饭。
对我来说,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正菜就是炸酥肉,这可是我母亲的绝活。先把里脊肉切成条,用五香粉、生抽、鸡蛋、孜然粉腌制,待它腌制好了就裹上一层厚厚的面糊,下油锅炸。看到肉片浮起就可以翻面,再看到酥肉的颜色变成暗黄色就可以捞出控油,这盘菜就算做好了。当然,也少不了我爱吃的蒸螃蟹、蒜蓉粉丝扇贝和清蒸多宝鱼。
吃完年夜饭,我家开始包饺子。爸爸负责擀饺子皮,妈妈负责包,我则坐在沙发上看春晚。一般春节的饺子有两种馅,一荤一素。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的时候,吃素馅饺子,待到大年初一早上才能吃肉馅饺子。
过完了年三十,就是正月初一了。这一天,深圳就没有那么多的习俗了,我们可以约上朋友出门踏青,在公园里和朋友们一起野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就是我作为新生代深圳人的过年记忆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5
记忆中的“年味”
在我最早的记忆里,我便是随着爷爷奶奶生活,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务工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而过年就成了我最期待的事儿。
那时候家里唯一的通讯设备,就是一部座机,父母会偶尔会打来电话,问我学习怎么样,有没有顽皮,家里天气怎么样……虽然每次都是“老一套”,但最简单的问候往往代表了最真挚的情感。那时候的我学会了“听声辨人”,一听到熟悉的声音,我就给奶奶说,“奶奶,我妈来电话了!”奶奶每次都说,“你先接啊!”
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能够和父母团聚,也只能在春节实现了。有些年春节,父母赶火车半夜才到家,我和爷爷奶奶就一直等。父母快到的时候,一般都会打来电话,让我去帮忙拿行李。大包小包的行李里面有买给我们的新衣服,还有很多吃的,有糖果、桃片、蛋黄派等,这些,都是农村孩子平时都不怎么吃得到的。那时候平常赶集,奶奶买得最多的就是夹心饼干,怕我偷吃,每次奶奶都会把吃的放得很高,放在柜子上的一个铁盆里,而我小时候嘴馋得厉害,总会搬来一条板凳,站在板凳上,一踮脚,就能拿到。
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很多时候外面下暴雨,屋里总会“下小雨”,早上我还没睡醒,爷爷奶奶就起床拿盆、桶接漏进来的水。每逢过年的时候,父母都会给家里来一次大扫除、大整修,把屋里收拾得很干净、很整洁,把漏雨的地方补好,再给家门外贴上春联,挂上灯笼,让整个家里都“喜庆”了起来,而我每次也会加入到大扫除的队伍中,扫扫地、倒倒垃圾,勤快得很。
那时候,家里还是烧柴火,过年的时候,父母都会把放在另一个屋子里的又长又粗的木头搬出来,劈成一截截的短而细的木头,堆起来,用于平时烧火煮饭。等把屋里的东西收拾得差不多的时候,父母就会带我们去逛街,看看衣服鞋子,买点零食小吃,买点鞭炮,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
除夕夜,一家人坐到电视面前看春晚,吃着瓜子花生,聊聊家长里短,待12点,爸爸就去放买来的鞭炮,“噼里啪啦”,完毕,新的一年开始啦。正月初一,我们总会穿上新衣服,荷包里揣点瓜子糖果,去马路上走走,到附近去看看,遇到熟人就打招呼聊天,大家都是笑脸相迎,让整个春节都温暖了起来。
相聚的时间总是很短暂,感觉还没说上几句话,还没一起吃过几顿饭,父母就收拾行李,准备外出务工了。每到这时候,不舍的感觉越来越浓烈,虽然从小经历了很多次离别,本以为会习惯,但是每一次,都如初次分离一样,多的是不舍,多的是难受。
因为父母不常在身边,所以在父母准备外出前,都会对我念叨几句,希望我好好学习,多帮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我不要调皮,要懂事一点,要乖一点……
小时候,总盼望着过年,长大后,虽然感觉过年的气氛淡了点,但家人身体安康就是最好的过年礼物。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6
我心中的年味
虎年春节是我考入组织部门成为一名“组工新兵”后的第一个春节,在深爱的岗位上干着深爱的工作,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不知不觉已忘了春节将至,直到看到大街小巷上越来越多的红灯笼、直到听到商场超市开始播放欢快喜庆的音乐,直到机关大院附近学校原本“天天见”的孩子们都已放假回家,这才意识到,快过年了。有人说,喜欢过年,是因为喜欢年味。年味是什么?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年味,有人说年味是年夜饭热气腾腾的浓香,有人说年味是花市档口氤氲的花香,我心中的年味是团圆的踏实感、健康的幸福感、奋斗的获得感。
年味是团圆的踏实感。一整年的奔波与辛劳,有家人在旁便不觉疲累;一整年的甜美与辛酸,有家人分享便更有滋味;一整年的进步与收获,有家人倾听便豪情更壮。“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当腊月二十九晚上,结束了手头的工作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看“辽宁春晚”,诙谐的小品、爽朗的歌声……接地气的节目让人迅速放松下来的同时倍感温馨,年三十贴对联的不亦乐乎、酸菜饺子“油汪儿”的浓郁香气、央视春晚“年夜饭”的视听盛宴、围坐唠嗑“圆桌会”的欢乐场面……千言万语化为一个词,就是踏实,喜怒哀乐在团圆中化为了踏实感、沧桑变迁在团圆中化为了踏实感、深情思念在团圆中化为了踏实感。
年味是健康的幸福感。虎年春节前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多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健康是福”,如今又逢虎年春节,一些地区的疫情又出现了波动和反弹,尤其是我的第二故乡东北,防疫形势较为严峻。为应对复杂的抗疫形势,许多地区在进一步强化疫情防范力量的同时,纷纷号召“就地过年”。“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在异乡奋斗打拼的“追梦人”们,若因无法回家过年而感到“年味淡了”,不妨想想奋战在基层一线的抗疫工作者们,我们的假期闲暇时光正是他们最忙碌最危险的时刻,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他们已经连续两年放弃了“回家过年”的机会。“就地过年”不仅能够降低高密度的人员流动造成的疫情传播风险,而且对于一线防疫登记排查等工作压力具有明显的减轻作用。配合抗疫战士的“大牺牲”做出自己的一点“小牺牲”,换来的是安全基本盘的稳定、换来的是健康和放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年味。
年味是奋斗的获得感。家中老人曾回忆起青年时代的东北年味:青年们在火炕上围坐,一边分享着自己这一年的见闻与心得。我初次听到老人讲述这段故事时,内心的突出感受是很热闹、很温暖、很有画面感,但没有其他深层的思考。直到现在,当我经过数月的岗位锤炼,积累了一些奋斗收获之后,再次与老人谈起这段回忆时,我读懂了年味的另一重味道。尽管那段日子并不富足、“四处干活”也很艰苦,但“老男孩”们仍津津乐道的原因正是他们这一整年为维持生计而奋斗的获得感。再回头想想我们“组工新兵”,也许我们所处的基层职位并不万众瞩目、也许我们所涉的日常业务并不高端复杂,苦干的疲惫往往会将收获的喜悦湮没,导致日常的获得感没有那么强烈,那么利用春节这段难得的调整时间,我们不妨补做一次复盘,回顾这一年自己都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心得,一定会体验到获得感更强的年味。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7
儿时记忆:年味儿
快过年了。超市里,耳朵里全是喜庆的贺岁歌曲;商场里,纷纷打出“年底大甩卖”的标语;学校里,师生们在进行紧张的期末复习;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讨论新年的流行时尚……
农历的年,学名叫作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每逢春节,在外漂泊的游子总是按捺不住回家的喜悦,提前几天甚至一个月计划回家要带的年货,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和车票信息,避免“人在囧途”,如此等等。与此同时,老家的亲人也在掰着手指倒计时,每天都会去超市或集上逛一圈,唯恐准备的年货不够充足,还会逢人便说:“俺儿子和儿媳妇、孙子(孙女)快回家喽!”前几年,有首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到了所有游子的心坎上,有些心酸,还有些幸福。
小时候的年很值得回味。进入腊月起,大人们就开始忙起来了,蒸馒头、炸咸鱼等,家家户户都散发着浓厚的年味。孩子们一放寒假,便犹如野马一样疯狂玩耍,要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学校里被老师“压制”了近半年终于解放了!这对于大人们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顽皮的孩子非常让他们头疼,今天去偷吃张家的萝卜,明天去拔几棵李家的白菜,后天又把孙家的娃打哭了,惹得大人无可奈何,直喊道:“赶紧开学吧!让老师好好管管你们!”女孩子大多比较文静,假期里会帮妈妈做很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包水饺、包藕盒、打扫卫生等,男孩子就不同了,很少喜欢待在家里的,瞅准机会就往外跑。
对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放鞭炮。玩久了,还会开发出好多玩法:点着捻子后,在手里停滞三秒钟,然后扔向空中,只听见响亮的“啪”声,一团灰色的烟雾在空中散开,闭上眼睛一闻有种独特的“香”;或是将鞭炮扔进池塘里,只听见沉闷的“噗”声,一股浑浊的水花翻滚上来,有时一起上来的还会有一只倒霉的小鱼;还有的远远看到有人骑自行车过来,待到走近了,一下将点燃的鞭炮扔到人家车轮下,吓得那人“啊”的一声,可还没等享受胜利成果,就被路人逮住揪着耳朵去找家长了,换来的自然是一顿皮肉之苦。
过年最大的好处除了玩,还有吃。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吃到平时吃不到或吃得少的美味。老爷们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扑克,到了饭点,主人要留大家吃饭,众人也不推辞,庄户人就是这么实诚。简单的几个小菜,还有各种凉菜端上桌,再上几瓶老家的白酒,大家便开怀畅饮起来。这时候,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因为终于可以大饱口福了,得到大人的应许后,便狼吞虎咽起来,吃得满嘴流油,样子可爱极了,大人们看得哈哈大笑。
过完年,就要开始准备走亲戚了,亲戚多的要走半月,中国人重视礼尚往来,亲戚再回访做客,如此就要一个月时间,再加上腊月,粗略算来过年要持续两个月,年味儿特别足。可对于孩子而言,过完年就意味着要开学了,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即使开学后一段时间,心里还是挂念着没放完的鞭炮、没吃够的美食……
儿时的年,让人回味无穷。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8
记忆中的年味
说起记忆中的年味,嘴角就止不住地上扬,思绪也渐渐飘向十多年前……
那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在做年前的最后准备工作。母亲熬了一碗稠稠的糯米糊,父亲命我端着碗和他一起去贴春联,调皮的我,总是忍不住悄悄用食指在碗中一蘸,再迅速放到嘴里。你问我那是什么味道?我想,那好像只是厚厚的、带着一丝甜味的粥味,但每次就是经受不了诱惑,免不了被我父亲来一句“好吃丫头”。
“好吃”是小孩子的天性,只是我在这一天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年三十的晚餐是这全年最丰盛的一餐,母亲、伯母和奶奶吃完午饭便在厨房忙碌着。那个时候家里还是柴火灶台,爷爷负责烧火,我一靠近,便警告我,“又记不得小时候被烫屁股了?一边玩去。”于是我就和姐姐、弟弟站在锅旁,等炸好的肉圆、春卷……用手捏着送进嘴里,直到肚子里满满当当。
年三十的晚餐下午3点多就开席了,大人们围聚在一起,而早已吃饱的小孩们喝几口甜水便开始缠着大人,想去穿新衣了。得到母亲的首肯,我立马跑进屋,把她给我买的新衣都拿出来。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母亲还总是会给我买两套,这也是我在小伙伴面前一直炫耀的事情。穿上新衣,爷爷奶奶会递上压岁红包,当然,父亲母亲的更是少不了。“哈哈哈哈……”穿上新衣的孩子们蹦蹦跳跳,好不兴奋。
“高升了!”父亲的一嗓子,让我从梦中惊醒。在新年,“起床”二字被“高升”替代,寓意今年步步高升。我赶忙穿上母亲放在床头的新袜,匆匆推开门,幸好天刚微亮。“妈,我的袋子呢?”“在这人呢!”母亲说着,朝硬纸袋里撒了一把瓜子和几颗糖。接过纸袋,我赶忙拉上二伯家的弟弟,一起跑去拜年。
“叔叔阿姨,新年好!”村里家家户户早就敞开了大门,摆上糖、果子、瓜子、花生,就等着小孩们上门拜年,然后往孩子们带着的袋子中撒一把,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会额外给一个苹果或者一个橘子。而我们最喜欢跑的地方,是两处:一处是亲戚家,会收获额外的红包,那时候5元、10元的居多,偶尔给个20元的就会在我们心底留下印象,来年拜年第一个就去这户人家;另一个是商店,老板偶尔给上一根火腿肠,偶尔还会给一袋方便面,这可比瓜子、花生的吸引力大多了。我们一边跑着还一边比着谁的袋子最沉,馋了就吃颗糖,一定得完成自己的拜年目标。
“新年新春新气象,男女老少喜洋洋……”拜完年回到家中的我,正狼吞虎咽地嗦着肉圆粉丝,村中的舞龙队带着七仙女、唐僧师徒四个和踩高跷的艺人从巷头走来,摇花船、敲铃枪的阿姨们唱着自编的新年歌,歌声飘进家中,提醒着人们出来迎接。有些人家会接舞龙队,扔一串鞭炮,送上几十元和一包烟,舞龙队便在狭窄的道中舞了起来。我们这些小孩会一直跟着队伍满村跑,直到跑不动了,便用早上拜年的小额红包买个摔炮、买包辣条,可谓在这天实现了财务自由。
还有十几天又到新年了,市场上春联的样式越来越多,“虎”图案挂在店铺的最显眼的地方,这类春联也是往往越卖越便宜,同时还会送上一卷双面胶。母亲不再需要熬糯米糊,静电贴的“福”字也成了热销。今年,步入工作岗位的我已网购好了新衣,但却少了股新鲜劲。“欢乐一家人”的微信群又是我们大年三十团聚的地方,而我也由那个收红包的变成了发红包的。我想,年味虽淡,但情仍至浓。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9
20__年的脚步已经到来,春节的气息也越发浓厚,道路上也陆续张挂着喜气洋洋的红灯笼,街上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带洋溢着笑脸。因为这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过节的日子,那么20__年的春节,你最期待的是什么呢?
在我的家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姐长年在北京工作,回家甚少,于去年寻一佳人。弟弟也长期在部队工作,春节回来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记忆里有好几年的春节都是我和我的父母共同度过,五口之家变得少许冷清,再也没有小时候吵吵闹闹的气氛了。因此,20__年的春节,我最期待的就是一家人的相聚,吃上一桌年夜饭,团团圆圆地过完春节。
记得小时候,春节是一年之中最期待的节日,因为在这一天,你可以穿着刚买的新衣,到处炫耀,好不自在;在这一天,你可以抛开学业的烦恼,恣意玩耍,好不快乐;在这一天,你可以吃上你所有最喜爱吃的东西,有红烧肉、肉丸子、羊肉、虎肉、鱼等等,好不放纵;在这一天,你可以和两三好友,拿着父母买的烟花,看着夜空中绽放的五颜六色,好不兴奋;在这一天,你也可以和父母包饺子、做包子,坐在烧得刺眼的草锅旁,等待刚出炉时候那一口的鲜美。在这一天,你也可以和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一个个精彩的节目,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这些都是记忆中春节的模样,甚是怀念。
如今的春节,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节的年味仿佛比以前少了许多,春节的仪式感也淡化了不少,再也没有小时候那种期待和兴奋,新衣和大鱼大肉如今也不是稀奇,春节种.种的期待仿佛被这快速发展的社会冲淡了,试问有几个春节把春晚从头到尾都看完了的呢?估计也寥寥无几吧,感觉大家都在忙各自的事情,春节就这样一嗖烟的过去了。对我而言,如今春节最期待的,就是一家人都在,热热闹闹地吃上一桌年夜饭了。
今年的春节,感觉比往常不一样了,似乎伴随着弟弟刚结婚的喜气,家里的年味比以往更重了点,姐姐和姐夫也把时间调换了下,年前先请假回姐夫那边,大年三十坐飞机回到家里,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是非常高兴;弟弟也说道,今年和其他人换了班,大年三十和弟妹一起回来。今年,好像一家人能一起过个春节了,还增加了姐夫和弟妹,真是热热闹闹。
“喜鹊登枝春意芳,亲人相聚室增光”。每一年的春节似乎把岁月分成一段一段,它既是终点也是起点,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20__年的春节更值得期待,从五口之家到七口之家到以后的更多,家人的相聚才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事情,也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在春节相聚相守,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10
年货·滋味
“妹子,走啊!去晚了,集市上就没啥东西了!”门外的六姨急急地喊着。
“等我一下,给孩子穿好衣服就来!”母亲应了一声,急三火四地给我扣上厚厚的皮帽子,拉着我就出了院子,上了等在大门前的马车。
天儿真冷啊,马鼻子上都是霜花。车上的大姨大妈们用红底的棉被盖着腿,母亲给我掖好了被子。只听赶车大伯的鞭子“啪”的一响,在嘻嘻哈哈的说笑声中,马车渐渐消失在山野间白茫茫的雪景中……
这是我七八岁时腊月赶集的唯一回忆。
那时候,我天天盼着过年,因为只有到了过年,瓜子、灶糖、油炸糕这些好吃的才可以无限量供应。小子们打从进入腊月,就天天揣着小鞭,满大街跑疯。丫头们就缠着爹娘买新衣服、新头花,真的是恨不能明天就过年,把装备都穿戴上。
彼时人们很少进城,买年货都是在集市上。油盐酱醋、水果蔬菜、衣服被褥……总之,家里少啥,去一趟大集,就啥也不缺了。尤其到了年根儿,整个正月的所有吃喝都要集中采购。此时父亲和姐姐就成了母亲的“跟班儿”,母亲专注于挑选货品,“跟班儿”们就负责提包拎篓,然后再一趟趟搬运回家,直到室外的大缸里毫无空隙,储物的架子上满满登登。
那时候的年货,也许现在看来很有“下里巴人”的味道。猪肉都是半扇半扇地买,芹菜都是成捆成捆地拎,国光苹果都是一袋一袋地抬……样子是有点儿“糙”,但滋味却像烧刀子酒贼啦啦得浓,只要一口,便是满脸火热、满嘴幸福。
后来县城里开了大超市,大家都想体会一下推着购物车自己挑选商品的感受。于是大姨大妈们的家长里短又回响在往返县城和村子间的小客车上。以前购物,人们只在意“物”的优劣,现在“购”的体验也成了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曾经的露天大集,超市里的货品不但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就连购物环境也温馨舒适、令人陶醉。
记得那是2000年的春节前夕,刚刚参加工作的我第一次领母亲去超市,母亲紧紧攥着我的手,生怕自己迷了路。嘴里还一个劲儿地说:“东西真多,真好!”我不语,带着母亲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很多都是以前没吃过的。母亲不停地说:“买太多了,够了够了!”但我看得出,母亲特别兴奋。
那个春节,家里的年货基本都是在超市买的,即使赶大集也只是买些小物件。集市上也不像小时候那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但无论超市还是大集,你看到的都是人们幸福的笑脸,就像那大包小包的年货,滋味不仅浓厚,还带着对于未来的憧憬。
如今,人们很少到实体店购物了。拿起手机,选好物件,几天甚至当天就能收到来自天南海北的货品。甚至是上了年纪的人都在网上购物,年货的购买方式也融入了时代的发展。
2018年的小年,家里没有像往年一样去大集或者县城里的超市买年货,而是一家人坐在热炕头上,拿着手机电脑在网上挑选着货品。母亲换了智能手机,我也教会了母亲在网上购物。在随后的几天里,我陆续收到消息提醒,于是在家与货站间不停穿梭、搬运货物成了那段时间我的“常态”。
那一年的团圆饭,我们围桌而坐,桌上有云南的松茸、海南的螃蟹、四川的腊肠、新疆的羊肉……大家边吃边谈论着一年的辛苦、来年的打算。桌上的年货尽是山珍海味,我们的日子也多姿多彩、津津有味。
岁月如水,静静地流淌着,但在每隔365天的等待后都会泛起欢腾团圆的浪花。细细观赏,每朵浪花都不一样。那是年货在变化,滋味在变化,其实质是国家和民族日益强大的点滴凝聚。我们在年货里尝滋味,在滋味中品生活,这生活是希望田野里的丰收喜悦,也是追梦路上的飞扬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