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贫攻坚战的心得体会9篇(3)
关于脱贫攻坚战的心得体会9篇
关于脱贫攻坚战的心得体会范文七
【干好脱贫攻坚的“当打之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4月13日在京主持召开脱贫攻坚约谈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县一级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县委书记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官”。
基层是党员干部的“练兵场”,挑战众多,责任重大,要想打好脱贫攻坚战,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广大党员干部便要将“现学”“现用”结合起来,打好脱贫攻坚的“当打之年”。
一线磨砺明确扶贫责任,使干部“有担当”。基层是完善脱贫攻坚的“始发站”,也是见成果的“终点站”,基层党组织身处一线,深知贫困群众的需求,也是各项惠民便民举措走向困难群众的“最后一里路”。在脱贫攻坚即将大获全胜的“前夜”,未能成功脱贫的地区和群众必然面临许多不容忽视、不可轻视的现实困难。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事关人民福祉,基层组织要在不断磨练、提升的过程中发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诉求,率先垂范解决群众脱贫困难,与困难群众携手共迎脱贫攻坚这一伟大战役的胜利。
“复产”创收狠抓细节问题,使干部“有压力”。“防疫复工两手抓”的当下,广大党员干部需要更加严密的工作计划。如何让“沉睡已久”的居民消费释放,如何让广大困难群众搭乘上全面恢复生产的快车,都是广大党员干部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开在困难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还是疫情之后“送技上门”“送工上门”的各类复工扶贫帮扶,党员干部们都应该不断更新解决群众困难的创新能力,深入企业、市场和广大困难群众,以全面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
服务落实唤醒为民觉悟,使干部“有干劲”。在扶贫帮扶的一线,干部工作是不断探索、点亮人民群众“微心愿”的过程,很多帮扶问题不能靠老办法解决,即使问题再小也要联系实际提出创新性的思考,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将脱贫质量稳步提升,将脱贫和防疫同时推进。因此,党员干部要在扶贫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先在思想上不断巩固党的先进发展理念,学习借鉴优秀的扶贫案例,将党的思想渗透到大脑深处并付诸实践,然后在此基础上融入创新的意识,将疫情当下的扶贫工作以换一种角度思考的心态积极应对,以昂扬的姿态迎接困难。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扶贫是大趋势,今年又是收官之年,党员干部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扶贫工作进展的美好明天也就越发明朗起来,以此作为基层扶贫工作的驱动力,才能在全面小康到来之际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绝不能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
关于脱贫攻坚战的心得体会范文八
【跨越疫情“凛冬” 决胜全面小康】
新冠疫情将中国人民带入一场凛冽寒冬之中,面对“灾难”,中华儿女抱团取暖,党员干部带头冲锋,为人民筑堡垒、拉防线、送物资,让凛冬不寒,人心仍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场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党员干部担重任、挑大梁、办大事,于疫情之中不忘脱贫攻坚大计,誓为中国人民填写一份完美的“答卷”!
要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思想自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现在已经进入到精准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越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新冠疫情扰乱了2020年的开年计划,国家有难在即,党员干部在前,眼看这场疫情“战役”逐渐接近尾声,新的风帆再次高扬,“暴风雨”带给人们的除了惊慌和损失,还有雨过天晴之后的彩虹与光明。前方就是目的地,党员干部作为脱贫攻坚一线主力军,更是要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思想自觉,加劲努力、加力提速、加快冲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落实到党中央及各地党委统一安排部署上来,用坚定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决心,确保党中央及各地党委决策部署在全国各个角落开花结果。
要有“大雁高飞头雁领”的责任担当。2020年注定极不平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同时又是新冠疫情影响的特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是一场疫情就能阻挡的,中国各地党委党组织及党员干部们敢于“涉险滩”“踩顽石”“踏深水”,工作的目标不会变,决胜小康的激情不会减,“抗战”的信念不会垮。党员干部坚守“大雁高飞头雁领”的责任担当,秉承“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时令大计,带头做好农业农村生产、城乡发展稳定、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和英勇的担当,于全国各地闯一线、在各个环节抓进度、用惠民精神展成果,高举全面小康的决胜大旗。
要有“脱贫攻坚在路上”的执着信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越到终点,党员干部们越要铲掉“最后一堆雪”,越要跑完“最后一公里”,越要守好“最后一班岗”。即使是连续奋战多年后的疲惫压住身躯,也要为终点处的红线持续迈开脚步。标准不降、劲头不减、重心不移,面对疫情防控工作与脱贫攻坚任务双重压力,全国各地党委党组织及党员干部们,始终以“脱贫攻坚在路上”的执着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拖沓、不厌战、不马虎。党员干部们要当好指挥官,带领群众往前冲;也要当好裁判员,严格惩治懒惰散漫者。基层慰问还在进行,父老乡亲看在眼里,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将决胜信念践行到底。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年”,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们要干在其中、以此为荣。“凛冬散尽,星河长明”,疫情冻不住党员干部的决心,全面小康的“星光”终将照耀祖国大地。
关于脱贫攻坚战的心得体会范文九
【“三剂良方”治好形式主义弊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对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进一步作出具体部署。
在这个特殊时期,文件的印发对于苦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来说,为可谓一场“甘霖”,为当前的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作风保障,笔者认为要彻底整治形式主义,还要做到“一去、一止、一除”。
“去”形式主义“顽疾”,需坚持“长期治疗”。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各地区和单位着力解决了一批困扰基层的典型形式主义问题,不少基层干部表示文件确实不那么多了,会议不那么频繁了,轻装上阵的干部们“能量值”明显提升。但在整治形式主义的过程中,形式主义有所“变异”,一些地区和单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将“红头”变“白头”、“正式”改“便笺”、“大会”成“小会”等,出现了新时期、新形式的形式主义。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严重束缚了基层干部干事创新的手脚,同时也为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等重要工作带来了影响。形式主义本就为害已久,流毒甚广,群众最担心的是整治就是“一阵风”,面对不断“更新”的形式主义,要及时调整整治措施,坚持“药不能停”,常抓不懈,形成常态,决不能让形式主义变成治不好的“慢性病”。
“止”形式主义“风气”,应围绕“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基层的形式主义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上级的官僚主义,大多数时候基层是被“逼”形式主义,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偏爱一片向好的“假象”,让基层只能“投其所好”,对问题都藏着掖着,领导一调研就靠材料和数字堆砌,导致工作浮于表面,难以真正落实。还有一些领导“开口要,闭口就要到”,有些资料和工作成效短时间内很难拿出和达到,基层不得不敷衍了事,做“面子工程”,长此以往这种风气便成了一种“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破除形式主义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带头反对形式主义,为基层减压减负。因此如何形式主义,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要起好“领头羊”作用,如果领导干部对形式主义嗤之以鼻,对容易滋生形式主义的工作不支持、不点头,有关部门和单位也就不会再对形式主义“情有独钟”,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就会被“刹住脚”。
“除”形式主义“根源”,要高悬“问责利剑”。问题整治能不能取得实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问责能不能形成“震慑波”。对于影响党内风气、破坏我党形象的形式主义“痛症”,要用好问责机制,把问责的“板子”打响、打实,对盲目追求政绩、夸夸其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行为“下狠手”,进行严肃问责,在干部内部形成强大震慑力,让各级干部不敢触碰形式主义的红线。对容易滋生形式主义的工作领域加强监督力度,稍有苗头便要扼杀在摇篮中,以强有力的措施警醒各级干部工作在于落实、在于实干,树立好“风向标”,督促其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和优良作风,将形式主义“连根拔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