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季作文600字
关于春季作文600字
春天乃万物生长之根本,从古至今,无数诗人赞美这美丽的春天,喜爱这美丽的春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季作文600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春季作文600字篇1
春,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要说到春,春雨就是一个不可跳过的重要环节!
就说今天吧,早晨,太阳公公好像起床了,可是没有一会儿就又被风婆婆带进了梦乡,渐渐的,渐渐的,天慢慢暗了下来,象被一条黑色的纱巾包围着,虽不是伸手不见五指,但看不清迎面来的同学那是肯定的。
“轰隆隆”忽然雷声大作,没过多久儿,就下起了绵绵细雨,最后转成了倾盆大雨,可雨持续时间都不长,下一会儿,停一会儿、停一会儿,下一会儿……就像一个八旬的老太太,总是要歇会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吃过午饭。可下面的事谁都意想不到,准确的说是老天开了个玩笑,--竟然噼里啪啦下起了冰雹。这时正赶上我们上下午第一节课,我们正读着书,不知哪位走神的同学朝窗外瞟了一眼,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天上居然下起了冰雹,此时的他已顾不了什么了,兴奋地指着窗外大叫“冰雹!看、冰雹!”“什么?冰雹”同学们一听纷纷放下课本,涌到窗户前看个究竟。此时的王老师非但不生气反而笑咪咪的望着我们。只见冰雹像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有的滴落在树叶上,有的落在草坪里,还有的随着风婆婆的节奏在屋瓦上跳起了健美操。总之,一句话:可爱极了!冰雹持续的时间很短,只有五分钟,但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不仅仅五分钟。这之后一切又恢复了以往,淅淅沥沥的小雨又像老太太一样,下一会儿、停一会……
关于春季作文600字篇2
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飞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颂家。
疾雨后清新的空气,伴着芬芳的泥土香阵阵拂面而来,如一双温柔的手。蜜蜂与蝴蝶纷纷越墙飞到邻人的院子,仿佛是在寻春天的气息,我不禁怀疑,难道邻家的春色依然,难道没有被春雨销损吗?
踏步走在小桥上,清新的空气夹杂着神圣的气息扑面而来,望着蓝天,那蔚蓝的天依旧,仿佛没有被打扰过,天蓝得可爱,纯净极了,让我们的心情也随着笑了。被湛蓝色笼罩的心,开阔而欣慰。卖力的深呼吸,用胸腹中的污浊交换清新,划算得很呵。远景从这里一目了然,没有工笔雕琢的刻意,也没有浓墨重彩的痕迹,只轻轻几笔,如柳丝拂面,如清风宜人,就这样不经意之间,紧紧地,扣住了我的心扉。
这如织如绵的细雨,是雪花融化之后的精灵。也许,只有经过了一个冬季的孕育,才有了春天的盎然生机;也许,只有雪花融化之后的重生,才有了春雨的温情绵绵。是雪花,赐给春天纯洁的约定;是春雨,摇醒满树的姹紫嫣红。透过远影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雪花轻盈灵动的神韵,也听到了春雨温柔多情的私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自古到今,有多少人赞美了春天,有多少人诉说了它无言的美,有多少人费尽心思的写这诗意的春天,有多少人费尽心机却也没有贴切春天的词而写出美好的诗或词。
无论是破土而出的,还是含苞待放的;无论是慢慢舒展的,还是缓缓流淌的;也无论是悄无声息的,还是莺莺絮语的,只要季节老人把春的帷幕拉开,他们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里汇演自然那神奇的活力。
美丽、诗意的春天又悄悄拉开了序幕……
关于春季作文600字篇3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关于春季作文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