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作文 > 作文素材 > 高中作文素材 > 医患关系紧张的高考素材作文

医患关系紧张的高考素材作文

时间: 淑琪1123 分享

医患关系紧张的高考素材作文

  最近几年,医生与病患之间的关系越趋紧张,反思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造成的医疗事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医患关系紧张的作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医患关系紧张的高考素材:医患关系紧张

  8月19日,他在深圳出生。仅仅两天后,就因为腹胀进入深圳市儿童医院接受治疗。在一段后来被转发了接近5万次的微博视频链接里,一个穿着红色衬衫的电视台女主持人叙述着这个孩子的故事: “(他)被深圳市儿童医院照了十几次X光,做了100多项检查,甚至要花十多万元来做手术。婴儿的家人不得已抱着孩子到广州看病,结果,只花了8毛钱就看好了。” 这条微博点燃了人们的愤怒。一个浙江女孩直呼:“恐怖!黑心!”也有深圳人叹息:“现在的医生只知道要钱,别的什么都不要。”一家公司的总经理甚至愤怒地呼吁:“人肉这个丧良心的医生!砸掉不良医生的饭碗!”

  可是,事情并没有在愤怒声中画上句点。

  9月12日,中秋节早上,新闻报道中已被8毛钱治愈的小婴儿再次入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接诊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当时小孩肚子胀得厉害,鼓鼓的,连腹膜经脉都凸现出来了,“当时孩子表现的症状确实比较严重,而且还影响到呼吸不畅。”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一直在网络上关注着这件事的进展。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廖新波指出,人们在“被一些媒体道德绑架”。他质疑道,在面对医疗纠纷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以事论事,然后再去挖根源呢?”

  但这显然并不是一场“愈辩愈明”的讨论,人们发现,在这起“8毛门”风波中,“病人、医院、公众,没有谁从中获利,每一方都是输家。”香港医务行政学院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学术委员庄一强则认为:“归根结底,这是社会对医疗不满意的结果,更是这个社会彼此不信任的结果。”

  医患关系紧张的高考素材:病了,把身体交给谁

  在医疗新时代,“医生无所不知”的模式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知情的病人和医生一起共同做决定,共同选择治疗方案。

  可惜的是,虽然我们开始渐渐要求和医生的关系变得平等,但只要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要求的仅仅只是结果的平等,却无法寻求过程的主动参与。

  从进医院看医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甘心以“弱者”自居,病人甚至对自己的身体都没什么了解,就和疾病、医生发生了联系。这时,又怎么去做一个有尊严、有自由、聪明的病人呢?我们内心总是极其希望把自己交给一个能掌控全局的医生。医生手持先进器械,脑装各种门类的检查和疾病知识,像是权威的“家长”,我们却满怀无助、诚惶诚恐,对自己出错的身体一无所知。

  这一刻,其实是谈不上平等的。医生处于控制的角色,起先是在技术上,后来是在心理上;我们作为病人处于屈从的角色,起先是在对疾病和身体的了解上,后来也是在心理上。

  不同的是,当你在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一无所知时,把所有的责任尽数交给一位专业人士,由他来承担所有的责任,在当时可以算是一种轻松的选择。但是一旦有一天,你发现,你全心信任的医生并没有让你恢复健康,那么,所有的希望顷刻间就破灭了。病人希望能从医生那里得到健康的承诺,而医生必须去实现这个诺言。如果不实现,有时只能法庭见。

  谁为你的健康做打算?除了医生,还有你自己!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这种关系,就会发现,病人将责任尽数交出,看似轻松,其实是偷懒而且被动。病人似乎是被动地被疾病袭击,于是也被动地等待医生(或者医生背后站着的医学)的处置发落。

  病人很少意识到应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甚至连和自己密切相关的身体都不甚了解。而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自己心理的关爱,努力和医生一起平等对话……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可以去做的事。聪明的病人要求的是从头至尾的平等,是需要自己也投入努力的平等。

  最好的医生其实是和病人一起作战的,那么,反过来也一样,最好的病人其实也是和医生一起作战的。

  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些防御机制,可能我们并没有真切地了解过它们的意义。只是,当它们出现时,因为对身体的不了解,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找医生。

  事实上,并不是我们一感觉“身体不舒服”,就该去找医生的。现在的大多数医生已经被培养成无药不欢,看见你发热,给你一盒退烧药,“先吃两片阿司匹林,再来找我”;看见你疼痛难忍,给你一堆止痛片,其实对你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时,你需要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为自己的身体做点决定。

  比如发烧,当我们感染了病菌之后,有时体温会升高,这是身体调节的结果。体内中枢有一个叫作体温调定点的机制,如果这个点增高,体温就会上调,一直到符合体温调定点为止。这时的发热是体温调节中枢的重新设定,是身体对抗病菌感染的防御机制,但我们大多喜欢在发热时用退烧药,因为我们觉得发热就是生病。

  柏杨曾经这样描述他的一位医生朋友:“柏杨先生有一位医生朋友,一向过往甚密,可惜他有两项严重的缺点,使我对他的敬仰之心与日俱减。其中之一就是他很吝啬给病人吃药。现在流行的手段是,病人一进大门,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针葡萄糖加维生素B,或是一针退烧药——假设病人似乎有点发烧的话——而该医生朋友总是寻求病因,妄图根治,既劝病人少打针,又劝病人少吃药。于是乎,‘有口皆碑’,怨声载道。”

  柏杨的口气是他惯用的反讽,事实上像这位医生这样,能在病人发烧时劝病人少打针、少吃药的人,现在已经濒临绝种。

  病人改变不了医疗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一个病人去医院看病,如果医生说不用吃药,回去休息休息就好,病人大半会觉得失落,仿佛走时不带走一张处方,这一趟就全无意义。

下页↓↓↓更多

377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