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事迹感想材料
2015年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事迹感想,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屠呦呦事迹感想范文篇1
获奖了!获诺贝尔奖了!!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是全世界多少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获得的荣誉,今天终于降临中国。获取这份最高荣誉是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
很多中医脑残粉开始宣告中医的胜利,许多中医高级黑开始准备各种材料继续黑。任何关于中医的话题,随时可以引爆一场社会大讨论,过去有之,现在有之,将来有之。作为一位中医药的科研工作者,对于这次获奖心情很复杂。
在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本次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这样的回答并不出人意料,诺奖关注的是发现真理的过程以及发现真理带给世界的变化。至于发现者的灵感来源,虽然非常重要,但不是诺奖的奖励范围。换句话说,青蒿素是经得起历史验证的科学发现,但是作为其灵感来源的中医药不是,至少目前还不是。
中医药非议多,搞中医药研究更不受人待见,而且这种不屑不仅来自外部,有时常常来自内部的同行之间。为什么做动物实验?为什么要做细胞?为什么要发SCI?这个研究和临床有什么关系?参加各种科研评审会,面对专家各种不着边际的提问,只能用"呵呵"来表达这种无奈的心情。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中医药研究,大半个世纪毁誉参半。从开始推进中西医结合以来,无论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相关科研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开展大量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的研究最终都束之高阁,与世人隔绝。很多科研都变成一种任务,一种晋升职称必要条件,这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其中有一个非常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想明白:为什么做科研?
研究是为了发现真理
正如《研究是一门艺术》一书序言中写道:"这个世界需要好的研究者,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日益泛滥但真理更加难求的年代。"过去是信息一条难求,现在是应有尽有,即便你不想知道,信息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强行侵入大脑信息库中。信息世界里充斥着关于中医药的各种神奇验方和秘法,相信不用多久就会有很多相关信息借助这次诺奖大做文章。在这个垃圾信息横行的世界里,科学研究是破除迷雾的一把利剑。科研的目的在于发现真理,通过真理的发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科研不能是片面的,不能是急躁的,更不能是功利的。小心谨慎的研究和清晰明了的报道的异常辛苦的工作,无论在科研设计之初多么周全,但是研究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弯曲的道路,甚至会有一些无法预期的转折或是原地打转止步不前。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之所在,如同在营救美丽公主的道路上铺满了荆棘,才会让最终救出公主的一幕充满胜利的欢欣。
推拿的灵感
那推拿有没有可能为获得诺贝尔奖提供灵感呢?答案是肯定的。推拿作为一种用手产生物理机械刺激皮肤肌肉骨骼进而引发机体相应变化的物理疗法。"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种手摸心会的特殊感受,是其他任何一个临床疗法都所不具备和体会的。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尤其至明清以后,对于小儿推拿积累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同与成人的诊疗思路,特定刺激穴位,频率和方向,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这些要素中都可能蕴藏着一些"惊天秘密"等待有心人的挖掘。从事推拿研究不仅只是为了验证推拿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同时也应该站在一个丰富自然科学大厦的视角,从历史积累的临床经验中去分析有价值的现象,通过现代科学的手段去揭示背后蕴含的真理,从而发现可以被验证的科学真理。
屠呦呦事迹感想范文篇2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屠呦呦事迹感想范文篇3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屠呦呦为中医药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实至名归。
看了“屠呦呦事迹感想 ”的人还看了:
3.感动中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