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线医护战疫日记5篇
2023一线医护战疫日记5篇
面对疫情的来势汹汹,让人感触良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线医护战疫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
一线医护战疫日记(一)
这个春天不平静,也注定不平凡。冲在前线的医护人员,战士般勇敢坚韧,筑起战疫的防线。病房里的温情、相互间的打气…在他们质朴的文字里,每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都有着让人落泪的力量。前线日记,走进他们的内心↓白衣战士,谢谢你们.
一线医护战疫日记(二)
凌晨4时37分,火车抵达武昌火车站。尽管坐了一宿的车,很疲惫,但我还是很兴奋。
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有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研究生的三年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爱情。
从未想过再次回来,会以这种方式。
下车的那一刻,我真的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火车站里空空荡荡,冷冷清清,除了坚守的车站工作人员,我们医疗队是唯一的乘客。
我知道,这座我做梦都想回来看看的城市真的病了。
这一刻,我迫不及待地想尽快投入战斗,去赶走病毒,救治患者,让这座城市尽快好起来。
接我们的是武汉市第七医院的工作人员。他们看上去很疲惫,帮我们搬运行李的同时,不停地说着谢谢。
去酒店路上,熟悉的街头静悄悄,我真想告诉同学和老师我回来了,但我不能。因为我知道,此刻的他们,一定都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我不想分散他们的精力。
一线医护战疫日记(三)
今天是我来武汉市第七医院的第六天。
我接的是凌晨一点到八点的班。
由于我们接触的每一个样本都有可能是感染性样本,所以必须全副武装才能进入实验室。
穿上了厚重的防护服,戴上勒紧了的护目镜,我又一次带头走进了实验室。
怕上厕所,我进去前没敢喝水。整整一宿,都很忙碌,不停地接到送来的采集标本。
检验科是医生的眼睛,是医疗战线的“侦察兵”。我深知,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能够为新冠疫情患者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我一刻都舍不得停下来,忙了一身又一身的汗,衣服更是湿了干、干了又湿。
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我靠着信念坚持着。
这一个班,我检测了将近200个标本。
没有暖气,疫情发生后,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医院的中央空调也都关了。下班回到酒店时,浑身冰凉。担心感冒,我冲了很长时间的热水澡。
一觉醒来,身体无恙!庆幸中,我又投入战斗!
一线医护战疫日记(四)
2月19日,援助曾都医院第十四天,随州曾都,阴。
前两天,病区来了一个老太太,患有高血压、高血糖、肺功能不全,又感染了新冠疫情。昨晚(2月18日晚),老太太病情突然恶化,呼吸衰竭。医护团队抢救至深夜。今早查房时,她用手向我们比了个OK的姿势。
我们看到这个手势,比看见任何事情都要高兴。今天,老太太的呼吸衰竭得到控制,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像老太太这样病情较重的患者,补充营养非常关键。我们会送牛奶、稀饭给她吃。
“感谢八区的医护人员,当您们展现世人面前的一双双美丽的眼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时,我很感动,随州人民欢迎你们!”保洁员熊师傅今天突然发了一条微信给我。
熊师傅是随州本地人,每天默默地打扫卫生、清理医疗垃圾,我们的工作他都看在眼里。“你们非常有爱心,我看到你们有时候自己的稀饭和牛奶会省下来给老年病人吃,你们都是近距离接触病人,有时候会安抚病人,牵手,摸头,从来不嫌弃他们。”
新入病房的女患者来的仓促,什么生活用品都没带,我们护士就把自己的衣物,甚至生理用品都拿给她用。“谢谢你们,真的像亲人一样,谢谢!”她眼里闪着泪花。我们知道,隔离在这里,不能见家人,心里会不好受,我们赣鄂一家亲,我们就是你们的家人!
平常在家的时候,跟家人们三菜一汤,边吃边聊聊今天发生的新鲜事儿,也是一种放松。在曾都区,为了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我们医务人员基本都是错峰吃饭,而且我们吃饭的时候都是相隔一两米,由于交班时间紧张,站在楼道吃饭也成为了“家常便饭”。
记得儿子很喜欢的一首歌:“每个早晨七点半就自然醒,风铃响起又是一天云很轻,晒好的衣服味道很安心,一切都是柔软又宁静。”
在这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记录下这些动人的细节,希望一切尽快回到柔软又宁静的从前。
一线医护战疫日记(五)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肆虐全国,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以后,又席卷全球,横扫意大利、西班牙、欧洲诸国。而摩洛哥作为欧洲后花园,亦未能幸免于难。摩洛哥自从2月21日出现第一例病例以来,每日增长速度也十分惊人,迄今为止,全国已确诊556例,累计死亡33例,而我们闵行医疗队援助的拉西迪亚医院,已有6例确诊病例。
当地人没有戴口罩的意识,甚至有的医护人员也不佩戴口罩,队员们担心在这种环境下,受感染风险很大。队员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我多次和摩洛哥院方沟通,讲述中国对待新冠诊治经验和佩戴口罩的重要性,院长也逐步改变既往轻视心态,终于戴起了口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