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作文 > 话题作文 >

作文年味

时间: 新华0 分享

作文年味篇1

【春节的枣花馍】

初二回娘家,这是河南省东部地区春节串亲戚的规矩。串亲戚要带“四样礼”——大馍、小馍、糕点果子和油条。现在,人民生活富裕了,这“四样礼”就变成了名烟名酒和进口水果。但是礼品再丰盛,都不能少了大馍和小馍。在豫东的风俗中,大馍和小馍的象征意义就是粮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是最重要的礼物。新年伊始,闺女、女婿带着外孙要把最好的粮食送到亲人家里,娘家人回赠的礼品中,最重要的一样就是枣花子。

枣花子是由小麦面做成,用红枣做点缀。我还见过一种叫做面龙的枣花馍,长长的,如盘龙样弯曲,龙身上画了很多符号,龙头上镶嵌了两粒红枣,十分威武。

馍好蒸,面难发,酵母更难做。临近春节,气候变冷,做酵母时,要把玉米糊放在笼屉上先蒸一下,待蒸熟了,再放进老酵头搅拌均匀,放在锅边灶沿,或是盖上一层棉被,让其自然地发酵。等面团发得如水一样四溢的时候,从面盆中挖出来放在案板上,掺进面粉盘成一团,软硬适度,就可以揉馒头剂子上锅蒸了。

做大馍的过程非常简单,在蒸好的馒头上均匀敷上一层生面,在最顶端放上一颗红枣,放入锅中再次蒸熟就行了。如此多次重复,一层层地敷上去,一层层地蒸熟,可以根据需求蒸出大小不同的大馍来。我儿时,曾经见过新女婿第一次上门带的大馍,用一大块红绸布包裹着,大馍放在一个直径二尺的玉米秸秆做的锅盖上。这种大馍另有一名,叫“馍山”,意思是把如山一样的粮食给老岳父送来了。

做枣花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要先把生面揉成一个个称之为“面剂子”的长条,然后用面剂子盘成一个个的圆圈,中间放上一颗红枣,就像是莲花瓣中坐着一位富态的佛爷。最后,通过揉搓、挤压等方式把众多“莲花瓣”连接起来,放入蒸锅中蒸熟,一个漂亮的枣花子就可以出锅了。枣花子多种多样,做法不一,我说的是最基本的做法。如新女婿第一次到老丈人家带的超级大馍,老丈人当然要回赠更大的枣花子了——也要如锅盖一样大,除了一个个的“莲花瓣”,里面还有“多子多福”“早生贵子”的花样。这个时候,枣花子就不叫枣花子了,而是叫“枣山”。因为新女婿送来的是一个“馍山”,老丈人回礼一个枣花子岂不显得小气?

因为枣花子是回赠给晚辈专用的礼物,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叫“要饭的不要枣花子”,有不吃嗟来之食的意思,穷人要穷得有志气,即使讨饭也不愿做晚辈。

枣花子是一种传统文化,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性格中那种不屈的犟劲!

作文年味篇2

对于过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欢悦、欣喜,还有久久的期待。每年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了,吃的、穿的、用的。孩子们则是早早的盼望着新年的到来。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从这一天起,空气中的年味儿渐渐弥漫开来。人们忙碌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新年迈着轻快的步伐,带着欢歌笑语,穿着多彩绚丽的盛装向我们走来……年味,便在不经意间飘散到了每个角落。

年味,弥散在大街小巷。家家门边贴上了春联,倒贴了‘福’字,还挂上了红彤彤的灯笼,那火红的颜色,像着了火一样。红红火火的商场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买年货的人们在结账处排着长长的队伍,川流不息的街头涌动着购买年货的男女老幼,祝福新年的歌声不时飘进人们的耳朵……每个人的脸上,身上都是一片喜气洋洋,仿佛过年的快乐从人们的心里溢了出来流淌到了全身。

年味,飘散在拥堵的高速公路上,弥漫在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归家心切的游子恨不得自己能插上一双翅膀,瞬间飞往自己的故乡,投入亲人的怀抱。无奈路途漫漫,但他们脸上没有焦虑和烦躁,有的只是宽容和忍耐,旅途的疲惫淹没不了内心的欢欣喜悦,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回家过年!

年味,盈满除夕守岁的堂屋。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燃起一炉大火,不停地往炉里添柴,火烧得越旺寓示着来年福越旺财越旺。这时,大人们把饭菜端上桌,点上香烛,放一根长长的鞭炮祭祖。祭完祖,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必须有鸡和鱼,鸡意味着吉祥,鱼意味着年年有鱼。红红的炉火燃得正旺,杯光交错中,声声祝福里,幸福的滋味盈满酒杯!

吃完年夜饭,大家围着炉火看春节联欢晚会,打开手机微信抢红包,发祝福。千家万户都溢出了欢声笑语,‘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天空中不时升起五彩缤纷的烟花。

随着春晚主持人激动地倒数着“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呯,啪,呯呯啪啪啪……”鞭炮声响彻云霄,不绝于耳。外面成了烟花的世界。窗外简直是火树银花,格外绚丽。夜空仿佛一个偌大的电视荧屏,正在播放万家庆新春的精彩节目,真是“灯火辉煌庆佳节,欢声笑语迎新年”啊!

此时,手机微信异常活跃,‘新年快乐’的祝福语和红包、表情包刷满了屏,人们红光满面,喜形于色,大人们尽量守岁到凌晨几点,小孩也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真是‘新年到,老幼尽开颜。倒数声声天地响,腾星点点世人欢。守夜不思眠。’

年味,从辆辆摇摆在乡间公路上出去拜年的车窗溢出,年味装满大人们的红包里,年味随着人们的‘新年好!’‘拜年啦’‘恭喜发财’……声声祝福飘荡!正月初一凌晨五六点,鞭炮声便会从四面八方响起,大人们早早起床,互相恭贺新禧。小孩子们早早被鞭炮声惊醒,纵使昏昏沉沉也一骨碌爬起来,给长辈们拜年,说许多吉祥话,大人们总会乐呵呵地掏出预先准备好的红包。

初一早上吃热气腾腾的汤圆,寓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吃完早饭,大家有的去亲戚家拜年,有的把桌子搬到院子里,在明媚的春光里打牌、磕瓜子、喝茶、叙叙旧。孩子们有的放烟花,有的玩游戏,打扑克,玩的不亦乐乎。

正月初二开始,就是每天开着车出去走亲访友,乡间公路变得更热闹了。有时路太窄,只能通一辆车,人们相互礼让,谁方便谁就主动退到宽一点的地方。认识不认识的都问声‘新年好’,大家没有怨言没有责怪,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是多么欢快的时刻,这是多么令人偷悦的年味呀!

年味,是游子那一抹乡愁和牵挂;年味,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团聚;年味,是大年夜烧得旺旺的火;年味,是年夜饭丰盛而寓意深远的饭菜;年味,是对别人的宽容和自己发自内心的幸福快乐。

这么美好的年味,她带着欣喜的笑容,带着吉祥和祝福,带着和乐美满,一路欢歌向我们走来,成为中华民族一道亮丽的风景,我愿意沉醉于其中,我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沉醉于这快乐祥和的年味中!

作文年味篇3

【年的味道】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伴着春风的酒酿,满心欢喜,满心醉人。

来到大街上,人山人海,川流不息。道路两旁,大红灯笼高高挂着,随风飞舞,阳光下更加鲜艳夺目。彩旗飘飘,彩门威武,一派欢乐盈门的景象。

商店里,人们挑选着自己需要的东西:或衣服,或食品,或鞭炮,或菜蔬。大人拉着小孩,还提着大包小包,满满当当,喜气洋洋。

这就是年的味道:甜蜜、馨香。

浓浓的年味勾起了对儿时过年的回忆……

那时候,在乡下,缺衣少吃,对过年更多的是一种兴奋和期盼。

过了腊八,人们开始置办年货、杀猪宰羊、缝衣洗涮……为忙过年,疲惫的脸上时不时地露出开心的微笑,一年辛苦的果实,只有在过年时才享受品尝。

小孩子每天都有惊喜。要么是一双千层底的新鞋,如果是女孩子,鞋面上还绣有小花,特别漂亮;要么是一身新衣,虽然大出一码,但穿在身上也觉得很有生气;要么是一小包水果糖,含一块在嘴里,那种甜蜜无法形容;要么是煮熟的猪羊骨头,虽然吃起来有点难受(因为是自己养大的),但终究挡不住诱人的香味。

腊月二十三,送走了灶王爷,人们就开始又一轮的忙活。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的食品。土坯房焕然一新,墙上贴年画,窗户贴纸花,门上贴对联,灶上蒸年糕,院子里放鞭炮,孩子们到处跑 ,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这样的年味,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这期间,人们走亲访友,拜年问好。礼物简朴,买不起点心,用自己家的花馍代替,送的是一份情意;孩子们的拜年钱更少,一毛两毛,给的是一份心意。没有铺张,不去攀比,只是满足,因为这样的年味比起平时的生活来,不知强多少倍了。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而今的年味,依然香浓,只是在蓦然回首的一瞬,有点五味杂陈。人生就是一段渐行渐远的旅程,在经历了一番番的春秋冬夏之后,匆匆而去的不仅仅是时光,还有对年的向往、对仪式感的热情,只是想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静静地走过世俗的身旁,低下头,问一声好,道一声珍重。

恍然间,李谷一的《难忘今宵》传入耳中,“青山在,人未老”,“明年春来再相邀”。是啊,我们应该在有限的岁月里,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好好守护自己的亲人朋友,尽情品尝年的味道,以微笑面对生活。

作文年味篇4

新年里的第一天,睡意惺忪,QQ上的小企鹅忙乎得不停。我以为自己眼花了,发来怎么都是这四个字——新年快乐。

走出家门,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放烟花的男孩突然停下来,不约而同和我说四个字——新年快乐。

收到笔友的来信,开头也是四个字——新年快乐。

这个世界怎么了?铺天盖地都是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也许和“happynewyear”一样。一年365天,虽然不是每天都说,但它是每个人心中沉睡的温暖。当这句话被唤醒时,空气中就像花挽着花,都是芬芳。我在心中细细地揣摩这四个字的力量。曾经零落在心头多少的词句,为什么只单单漏了这一句?

原来我以为“新年快乐”这四个字是老土的,但是每个人都期盼都得到这老土的幸福。我沉浸在这四个字的灿然和温暖中,嘴边也不禁勾起一丝笑,手心轻轻捧起那老土的温暖。

作文年味篇5

【品味别样春节里的浓浓“年味”】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回家团圆,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风俗。但2021年的春节注定不一般,因为抗“疫”需要,许多人“停下脚步”,放弃这难得的长假和与亲人团聚的宝贵时光,选择在异乡坚守,就地过年,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华美乐章,凝聚着这寒冬中的浓浓“年味”。

别样春节里,那浓浓的“年味”是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年味愈来愈浓,防控越来越严。如何在挥之不去的回家过年情结与秣马厉兵的疫情防控举措之间加以取舍,的的确确让原本打算返乡团圆的人们颇费思量。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全国多地先后发出倡议,倡导务工人员等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非必要不返乡”,留在当地过年。一时间“就地过年”成为当前很多民众的共同决然的选择。这种看似不易甚至“被动”的选择,虽然意味着无法堂前尽孝、共享天伦,但其背后展现的是国人对疫情防控的支持,它体现的是一种付出,一种奉献,也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以牺牲个人利益争取疫情防控的好形势,这就是在为国分忧,是一种实实在在爱国行为。就地过年,人潮不再涌动,心潮却在澎湃;就地过年,留下的是脚步,涌动的是爱国情怀。

别样春节里,那浓浓的“年味”是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家过个团圆年是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为了让“就地过年”的人们感受到异乡那如家一般的温暖,我们看到不少城市做出了榜样,为外地人送上春节大礼包,通过提供食物礼包、购物折扣券、安排活动等方式,鼓励人们就地过年。在江苏、浙江、广东等流动人口大省,除了鼓励企业发放留岗红包、及时回应和满足就地过年群众需求外,还对驻留职工申请积分落户、积分入学给予加分奖励。这样一系列的务实举措,每一项都贴着人心,都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有力度也有温度,让就地过年者暖心,让在家过年者顺心,让人们在不断提升的获得感中切实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国家对人民的呵护,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的生动诠释。

别样春节里,那浓浓的“年味”是我将无我的奉献情怀。“我是党员我先上”,去年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在抗疫一线听到最多、叫得最响的名字是就是“共产党员”。“我是党员我先做”,今年面对“就地过年”的号召,党员干部也立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就地过年的践行者,让就地过年不只是喊口号。于是,我们看到,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带头在本地过年,带头不随意外出,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同时主动请缨积极参与到辖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义务巡逻、排查宣传……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践初心、担使命,在急难险阻中亮出党员身份,勇于奉献,让党旗在疫情防控前线高高飘扬,让党徽在疫情防控前线熠熠生辉,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践行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高度负责,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牢牢筑起了疫情防控一线无私奉献的“红色堡垒”。

别样春节里,就地过年不是排斥亲情与团圆,是疫情防控的需要,是一种特殊的付出和奉献,留下的是在外游子回归故里的急切脚步,涌动的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我将无我的奉献情怀。相信在伟大祖国的精心呵护下,在别样春节里的浓浓“年味”中,我们定能驱除疫魔,迎来春暖花开。

作文年味篇6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元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他所描绘的就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放炮迎新的热闹场面。

除夕之夜放鞭炮这似乎是一种不会被人忘却的传统。从我记事之日起就对每年除夕凌晨12点的炮声记忆深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时间点里每家都会放开门炮辞旧迎新,在新年里讨个好彩头,你能想象上百花炮声在空中此起彼伏地爆炸,那种光亮,那种声响,怎一个震撼了得呀!即使你熬不到这么晚,相信这震耳欲聋的炮声还是会把你叫醒的。

每年除夕,爷爷、伯伯、老爸都会准时从被窝中爬起来放鞭炮,对他们而言,这已是保持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习惯了。他们不需要闹钟,却总是那么准点,或许是他们的心灵感知新年的气息比我们更早更准吧!

我一直认为,乡下的年味儿比城里要更浓些,因为这份“美味”中加了更多调料,纯朴、感恩与真诚。城里的路旁商店张灯结彩,这是他们对新年的期许,希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步步高升,但这其中不乏有些应付之意,过多花哨的装饰只是随了大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相比较而言,乡下人家门上贴的`春联更有寓意,这些春联并不昂贵,并不华丽,却寄托了一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期待,都说平凡之中见真情,春联不也是如此吗?

年味儿要与家人共同分享,所以除夕也就少不了与家人共进晚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物质需求的提高,“年夜饭”人们更热衷于去饭店吃。一家人在餐桌上有说有笑,吃着现成的饭菜,吃完结账就可以走了,方便、快捷,何乐而不为呢?但在乡下大多数人家都是在家里吃,即使比不上饭店菜品的美味,但这是家人亲手烹制的,里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即使比不上饭店用餐的方便,但与家人一起劳动是开心的,充实的,享受的。我们吃的不是美味,是气氛。只要一家团聚,一起吃饭,我相信,无论饭菜的丰盛与否,大家都是开心的。

吃完年夜饭干什么呢?答案当然是看春晚了!虽然现在对春晚的意见褒贬不一,但依然不减低人们对春晚的热情,很早就开始关注春晚了,除夕晚上8:00,春晚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说说笑笑,体味春晚带给我们的乐趣,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

除夕,除旧迎新。年味儿,充斥心田。希望人们可以在新年中过的更轻松、更舒适、更愉快。如老虎般虎虎生威。

作文年味篇7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一年春节到。往年我都在城里过年,今年妈妈带我去海门老家,体验乡村的年味。之前,过年在我的脑海里就是:琳琅满目的年货、爆竹烟火、吃火锅、看春晚,这次我算开了眼界:赶集市、做馒头、挑蔬菜、贴春联、杀鸡宰羊……农村的年味真新奇!

来,瞧瞧,我们家挤了一屋子人,谈笑风生的,大爷爷还在门口劈着柴火,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今天做馒头!舅妈是东北人,她按东北的习俗在家自己发酵、和面、拌馅儿、擀皮儿做包子。而姨妈按照海门的习俗用酒酿发酵,通过抓面、嵌馅儿做包子。她们要比试一下。

因为妈妈有点笨,舅妈教了她半天也包不出个像样的包子,于是包包子的任务落在我和只比我大一岁的堂哥身上。谁让我们是天生的面点师,一遍就学会了带褶子的东北包子包法。我小心翼翼地拿着面皮,沾上点干面,舀一大勺萝卜丝馅儿放在中间,用左手心托住面皮,右手将面皮边一点点、一层层折叠起来,一边折,一边用大拇指把馅儿压实,最后用一点力把顶端的面皮用手指捏紧,一个白白胖胖的包子做成了。当然,最后还要把它们轻轻地放入有百年历史的蒸笼里。就这样,我们做了五笼近百个包子,我还负责把蒸笼一个个端到土灶上。30分钟后热气腾腾的包子就出炉了,倒在外面搭的竹帘上,我把它们排列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士兵。妈妈一口气吃了五个包子,判定还是酒酿发酵的包子更适合本地人,当然,我和堂哥包的东北包子在外观上更胜一筹。这时,我因为两三个小时站着也没喝一口水,已经累得不想动了,看来平时锻炼太少了。

乡村过年的新奇事儿还有很多,就先分享到这里吧,下次有机会请大家吃我包的包子。

作文年味篇8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现在过年的内容比过去丰富了许多,文化生活丰富了,都可以不出门在家里看电视晚会,享受文化大餐,但总觉得少了许多什么,没有了过去过年那么有意思、那么快乐,想起来是少了年俗,过去那种传统的风俗文化。

春节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已经在国人的心目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变化,这种传统的文化不能丢,要继承并发扬光大,感觉现在过年没意思,就是这种传统的年文化氛围营造的不够。

我们经历了童年过年的快乐,我们能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些什么哪?当他们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回忆起童年是怎么过年的,还有我们那些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吗?

作文年味篇9

“金风送喜来,紫荆花已开,二月大地春雷锣鼓敲起来……恭喜恭喜中国年,五谷丰登笑开颜……”我家对面黄老师家里传出了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声,就知道,年到了!

你知道年是什么味道的吗?

是噼哩啪啦的爆竹声响彻大街小巷;是一幅幅红红火火的春联令人目不睱接;是琳琅满目美味可口让大家垂涎欲滴的年夜饭;是街边高挂的灯笼,是翘首以盼的春晚,更是一家团聚的欢声笑语。

在我的家乡里,到腊月二十七日,便四处散发着年的气息。在这一天里,家家大扫除,做甜粿,备置年货。抹掉身上的汗水,望着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焕然一新的家,心里洋溢着的,那便是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八日,我陪着父亲去街上买对联纸,虽说是大清早,大街却早已热闹非凡:有的买对联,有的赶年货,有的牵着小孩买玩具,有的买新衣......街道两边的灯笼高高挂起,把整个小镇的街道装饰得喜气洋洋,要是在晚上,肯定亮如白昼吧!

一回家,红纸往案上一铺,毛笔往墨里一蘸,潇潇洒洒一挥,“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便以隶书的字体嵌在纸上。再一横批:“四季平安”。用香糊往对联背面一抹,刚打开大门,却发现邻居家也在贴对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幅幅红红火火的春联令人目不睱接,大家互相点头问个好,相互拜年发红包,楼梯里充满的墨水味儿,那便是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九,我与父亲把彩灯全都挂在阳台上,又添上两个火红的大灯笼。天色稍晚,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按下开关。顿时,五彩缤纷的灯火在一片暮色中一支独秀。那两个大灯笼努力地转动着身子,有意与夕阳争个高低。这时,大家的赞叹声,那便是年的味道。

盼着盼着,终于盼到了除夕。一清早,大家便迫不及待地起了床,仔仔细细地洗了个澡,恨不得把一年的积垢都给冲掉,才得以换上日以夜想的新衣新鞋。

呵呵!多气派!长辈开始向我们发红包,也换来了我们最真诚的祝福。接了红包而喜笑颜开的我们便玩起了游戏。和玩伴出去放鞭炮。

“啪啪啪”鞭炮和烟花开始燃放啦。那绚丽的焰火,燃烧的也是我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那便是年的味道。

一回到家,令人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年夜饭便摆在了早已垂涎三尺的我们面前。“干杯!”一个个装满椰子汁的酒杯碰在一起,荡起了亲情的涟漪,那便是年的味道。

到了晚上,大家都聚在客厅,有说有笑地看着春晚,为跨年而倒计时。年味啊,不就在这一种亲情中产生出来的吗?

年味不断的随着一年年的变化而变化,但爱的味道、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从未改变。伴随着我们跨过一年又一年,手捧春光,在下一个三百六十五天中快慢自如,潇洒前行。

对面黄老师的音响又传出《过年好》的歌曲,一股股幸福的年味又涌入人们的心头。

让我们去聆听、去回忆、去品味……去回味这过年的味道!

作文年味篇10

“一眨眼又是一年”,除夕上午在家门口撕下旧对联,贴上新对联的时候像往年每一年这个时候一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多愁善感的我来说,每到辞旧迎新,岁月替换的时候我都会感觉时光匆匆,都会有一种感叹中又带有几分欣喜的感觉。

想想我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啊,从小到大一家人都没有背井离乡,没有只有过年才能回故乡相聚团圆的苦楚;又想想我又有几分不幸,一年到头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家人不曾少见,亲戚经常往来,倒没了团圆的兴奋,而且最美家乡往往是景色秀丽,我又没了像有农村老家的人可写的最美家乡。可再细细思量,这在身边的家乡,这从未离开的家乡,这有几分市井的生活倒也耐人寻味,闲情逸致,我这土生土长的南宁市区人也应该骄傲骄傲,珍惜身边的最美。

这家乡的年味,我觉得最美好的日子还是以前小时候在人民西路的家,过起年那才是真真儿的年味。很清楚地记得,每年除夕前一天,天没亮的时候,奶奶妈妈和几个亲戚就在客厅里开始包粽子,备下年货,我特别怀念那时什么吃的东西都自家制作。而且那时我家靠近水街,常闻热闹,到了年关,水街更是热闹非凡,让我怀念除了热闹,还有南宁的特色,譬如那街上萦绕耳旁的都是白话,又譬如卖的大多是南宁的特色食品,那五颜六色的粉利,那绿油油的粽叶,还有那晶莹剔透的粉饺和白白的粉虫和肠粉;还有我最喜欢吃的马蹄糕。

重要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寄托在这些特色上的感情。

如今虽然已拆迁,以前的水街也面目全非,但现在住的小区也不缺乏年味;特别是现在的过年时的炮声和烟花。过年那几天断断续续或震耳或清脆的炮声不绝于耳,除夕的下午,虽然街上已冷冷清清,人们都团圆于家中,可却洋溢着喜庆的炮声,那时便是第一轮放炮的高潮,伴着黄昏,伴着团圆饭。到了快12点的时候,那才是放炮的大高潮,炮声、烟花色、寒暄声不绝于耳,人们都在以新年第一炮来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身体健康。楼道里,楼道下,近处,远处,炮声一浪高过一浪,一声响过一声,炮声由远到近,重重叠叠;嫌恶这炮声的人,譬如我妈妈便称之为轰炸声,而我每到新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在阳台浸身于这“轰炸声”中,眼里闪烁着天空上的烟花,耳中独听着轰鸣的炮声。

2208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