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通用12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家乡的风俗作文篇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家乡的风俗作文篇(通用12篇)】,供你选择借鉴。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来了。在我的家乡有一种风俗,那就是在正月初一这天晚上舞龙。
“鼓咚咚,咚,鼓咚咚,咚……”哪儿来了一阵击鼓声?难道有什么特别的节目在广场上表演吗?
刚一走向广场,就见到一片火红的灯光在路道上跳舞,看戏的人们响起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十几位舞龙者有的伴奏乐器,有的舞着龙,有的在喝彩……
只见那龙,全身都是火红的鳞片,一片连着一片,中间没有一丝缝隙。龙头上长着75度至85度的嘴,头上两个龙角向后倾斜,鼻子上长着两条又细又长的龙须,上面还有一双既圆又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舞龙开始啦!只见一位魁梧的大汉手上举着一个跟足球一样大的龙珠,上面镶着五彩缤纷的花纹。龙看见后,立刻直奔龙珠,随着龙珠升腾。大汉在龙面前把手中的棒子抡了几大圈,龙也随它,一圈又一圈的盘起。过了一会儿,龙似乎累了,停留在半空,身子围成一个大圈。接着龙珠又上下摆动,龙紧追不舍,也跟随着上下摆动,犹如海面上刮起了一阵风,把浪吹掀翻了。不一会儿,龙珠直冲云霄,龙也不甘示弱,一圈一圈往上盘,仿佛这是一座黄鹤直冲太阳。龙珠见状,马上缓缓下降,准备落入人间。龙可不想放弃,仍就跟龙珠一起下凡。最后,龙珠边上下摆动,边围着广场绕圈,龙也在它的带领下形成连绵不断的山脉。
这正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所讲到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
过年了,大家忙得不可开交。我家“大厨
”———爸爸正在炒菜呢。只听见“哗啦,丝”的声音,芹菜被倒入了锅中。翻炒,加料酒,加盐……再翻炒。一团团白烟往上飘,往上飘,直到被油烟机吸走。只闻见了一股浓浓的香味。
小朋友则在家门口玩烟花,一串串烟花在他们手中挥舞,摆动,有趣诱人。夜深啦,一家人围在大圆桌上,有说有笑,其实大家问的话说的都是在关心对方,表哥突然发问:“大,你期末数学考了几分啊?”又问了姐姐高考成绩怎么样?大家其乐融融相互敬酒,互相传递着自己浓浓的爱。
晚饭过后,人们在门口燃放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空中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烟花陆续绽放,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大花。胆小的小朋友捂着耳朵躲在了角落,胆大的则看着烟花一蹦一跳,兴奋得不得了。
“哎,你们快点来啊,春晚快开始了,快来看哎”“来喽”大家都聚在了一块看春晚。一看到有趣搞笑的地方,大家就“哈哈”大笑个不停,你指我说说,我指你聊聊。那!场面多么幸福,多么美好,多么难忘。
已经零晨1:00多了,没错,过年这天呢,晚上都是要通宵熬夜的,都是折一些小玩意儿,看电视,看春晚。做着,看着,玩着,不知不觉地就睡了着了。
天刚一亮,人们就换上了自己的新衣新鞋,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开启了自家的拜年之旅。
“叔叔,阿姨新年好!”只瞧见叔叔阿姨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我们,我们假装客气不要,但手还是捏着红包不肯放。
我们去给已故的爷爷扫墓,烧纸钱,焚香,放烟花,为家人祈福……
在我们这,过年是忙碌的,充实中其乐融融。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3
我的家乡在石林,那里山清水秀,是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在我们那边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要在过年的当天把家里都打扫一遍,并把福字贴在大门上。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在石林的一个小村庄里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大年三十上午的时候,大家会一起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那天,我才刚准备起床,奶奶和爷爷已经在打扫房间了,我见后也赶忙起床帮忙,爷爷对我说:“今天可一定不能忘记打扫房间,从前有一个传说,在这天会有许多神仙来人间游玩,并且会带走家里不好的事情。因此在这天,家家都要打扫房间,把不顺心的事通通扫掉。”
我听了之后,赶紧动手打扫起我自己的房间。把我自己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时,奶奶走了进来,给了我一张圆形的福。
我见了就拿来了透明胶,正准备贴在门上时,奶奶对我说:“这可不行啊,‘福’怎么能这样子呢!一定要倒着贴,寓意着‘福到’。”我听了,不禁想到:“原来过年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啊!”我问奶奶:“这有什么有趣的传说吗?”奶奶听了,乐呵呵得说:“当然有了。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不得不说,春节的习俗可真有趣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4
这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按照溧阳的老规矩,家家户户在腊月二十左右,都要“做羮饭”。这“做羮饭”也被称为“过小年”或“请祖宗”,而这一习俗却没有来历,一是为了不忘祖,二是为了求保佑。
在腊月二十这一天,奶奶大清早去买来菜,有鸡,鲢鱼,刀头(猪肉),豆腐,还有些蔬菜。奶奶、妈妈在厨房忙忙碌碌,进进出出,一会儿工夫,外面餐桌上摆上了煮好的整鸡,刀头(猪肉),煎好的鲢鱼,奶奶对爸爸说:”要先请六神。”然后就去把门开了。叽里咕噜说了一些什么。只见爸爸把三个酒盅和三双筷子摆里面这一面,面向外。再摆上香炉,点上蜡烛,插上香点上。最好奇的是桌上还放了一把菜刀,我疑惑地问奶奶:“为什么,还要放把刀?”奶奶一本正经地说:让祖宗们自己切啊!”原来请六神是这样的啊!我看爸爸倒上酒,过了一会儿,就在磕头了,边磕头边嘴里在念叨叨,然后叫上我和弟弟磕头,嘴里还要说让祖宗们保佑我们身体健康,学业有成。然后爸爸开始撤桌上的酒盅,筷子,碗。奶奶去门口烧纸。
第二轮请祖宗开始了,这一次我看除了刚才的菜外,又添了好几个菜,有扎肝,肉圆,团子,豆腐,芹菜,萝卜丝等。这一次爸爸把桌上摆了六个酒盅,六双筷子,都倒上酒。又等老祖宗“吃”了一会儿,我们便又开始磕头,我和弟弟相视一笑,嘴里嘟嚷着:“老祖宗保佑,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保佑我和弟弟学业进步!”虽然嘴里在念叨,可直想发笑:真有这么灵验吗?奶奶还在边上说:“你们看这香烧的多好!老祖宗保佑我们肯定很兴旺。”接下来,又反复了几次,我和弟弟两人磕得腰酸背痛,但愿老祖宗真能保佑我们哦!
虽然,这只是一个习俗,看上去也有点迷信,但却是我们对亡灵的一种最好的怀念和思想的寄托。我觉得也是比较有意义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5
我们金华人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金华斗牛。
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呼雀跃。
我就看过几场:牛主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将结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
金华斗牛不仅仅是现代的玩法,古代也有。我查阅了资料:相传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与鲁肃微服出巡东阳郡(今金华市)。孙权为培养当地百姓的勇武精神,便在东阳郡大兴斗牛之风。自此,婺城区雅畈镇铜山白鹤庙开创斗牛节,铜山也成了金华斗牛的创始地。可是现在并没有了以前的威风:金华斗牛濒临绝迹。新中国成立后,金华斗牛习俗一直被废止。1992年,金华开始重建斗牛场,恢复斗牛节,欲使这一古老民间娱乐活动重振声威。可好景不长,金华斗牛刚刚重新有了起色,斗牛户却因为斗牛经验少、饲养费用不能次次提供而纷纷宰牛卖牛。
我们要好好珍惜文化遗产,不让他们受破坏。让金华斗牛重新站在现实的舞台上,不再被人们遗弃。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6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江苏泰州,在我们家乡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小伙伴们,我就给带大家感受下属于我家乡元宵节的狂欢吧!
元宵节作为春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虽然元宵节没有大年初一那么热闹,但是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过好元宵节,象征的整个春节的圆满谢幕!
正月十五闹花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家家点亮盏盏精致的灯笼,照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三五成群,一家人早早的吃完晚饭,来到非常热闹的街市,东逛逛、西看看。街上的商铺都铺满了有关元宵节的商品,大人和孩子们挑选着各自喜爱的东西,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我想这就是属于元宵节的狂欢吧。
元宵节自然少不了吃元宵、赏灯、猜灯谜。孩子们吃着以芝麻、白糖、豆沙等馅料,用糯米粉包的圆子,寓意着团团圆圆、吉祥如意;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走出家门,聚集在一起,欣赏着美丽的夜景、享受着春天即将到来的气息。
元宵节除了吃以外,最有趣的习俗就数赏灯和猜灯谜了,相传汉明帝永平年间,皇家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每逢正月十五便下令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参拜神佛。此后这种风俗便流传到民间,直至现代,人们为了增加其赏灯的趣味,便在各种彩灯下悬挂着红丝带,在丝带上写着谜面,让大家来猜谜底,大人们聚集在一起,互相竞猜着,人们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终于猜出谜底,脸上充满了胜利和喜悦的笑容,我想这就是属于元宵节的狂欢吧。
走在喧闹的街上,大人们牵着小孩的手,小孩们手牵着各式花灯,尽情着享受着节日的快乐,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一年新的开始,享受着美妙的元宵节的狂欢。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7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小孩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小孩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来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8
溧阳,春秋时代已有其名。秦建县制度,悠久的历史蕴育出璀璨的文明。秀美的山水养育了万物生灵,更孕育了溧阳的地方民俗文化。
跳马灯是是我们溧阳民俗文化之一,已被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观看跳马灯是我们们过春节必看的传统节目。今年却是个例外。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当时地方发生瘟疫,无良药可救,百姓为驱邪避灾,送走瘟神,便扎起纸人纸马,扮成各种神灵,嘴里念念有词,跳出各种障法,以祈福消灾。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马灯有毛竹编制成框架,用涂上鲜艳颜色的纸裹起来,神态兼备,栩栩如生。十匹马是神马,配有神将,马童,护卫者,旗鼓铳手等相应的角色,十位神将身披战袍,头戴木雕面具,其余的身着黄裳。马灯表演分上下两场,场面壮观。上半场表现杨家将率众抗击敌军,令旗指挥十匹神马,首先是包围敌军,十匹神马踩着鼓点依次围场转圈,有小圈变大圈,先慢走再快跑,越跑越快,奔跑跳跃,象征正在包围一座城池,分头作战,几个回合,人喊马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锦旗迎风猎猎,时而高举,时而舞动。锣鼓时而奏出高昂激越,时而奏出急急风。十匹神马兴高采烈,十位战将欢欣鼓舞,逐渐排列出‘天下太平’阵图。下半场表演军民共庆胜利,祝福万民安居乐业,逐渐排列出‘五谷丰登’阵图。在锣鼓的催促下,在村民的喝彩中,边穿梭边变换,边跳跃边奔腾,这充满着乡土气息的马与灯,人与马之舞,让人心动,让人难以忘怀。
跳马灯,作为我们溧阳的一种地方民间习俗文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给一年一度的佳节带来喜庆的气氛。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9
正月初七吃“七样羹”,这是潮汕地区颇有特色的一种风俗。
传说:女娲制造万物,第一日造鸡,二日造狗,三日造猪,四日造羊,五日造牛,六日造马,七日造出了人,因而正月初七又称为人日。人日这一天必须食一种用七样青菜做成的饼食,又称“七样羹”。
今年正月初七早上,妈妈买来一大袋蔬菜。我一看,芹菜、春菜、韭菜……差不多可以办一个小型的蔬菜展览会了。我不解地问:“妈妈,您不会是要我们今天一整天都吃菜吧?减肥呀?”妈妈却笑着说:“傻孩子,今天是正月初七,咱们得吃七样羹呀!”我又疑惑了:“七样羹是什么呢?”妈妈随手拿出几样菜,说:“七样羹就是由七种蔬菜混在一起煮的菜肴。”我越发疑惑了:“为什么要七种蔬菜?有什么含义吗?”妈妈笑着说:“这里边学问可大了。七种蔬菜分别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大菜,代表发大财;厚合菜代表合家平安;春菜是春回大地,春财滚滚来;芹菜是勤奋努力;韭菜是长长久久;蒜是‘算’,能写会算有钱藏;葱是聪明的意思。当然,也可以换其他好意头的菜来煮!”“哇!这么说来,我可要多吃一些了。”向来不喜欢吃菜的我兴奋地叫了起来。
趁着妈妈在厨房忙碌的间隔,我用手机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原来,正月初七吃七样羹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蔬菜逐渐多起来。人们经过春节大鱼大肉之后,再吃七样羹,既调理了肠胃,又适应了季节的转变。
这时,厨房飘来七样羹浓郁的肉汁菜香味,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妈妈一边给我们每人盛了一碗七样羹,一边随口说了一句潮汕谚语:“七样羹,愈吃愈后生(年轻)。”
原来七样羹不仅美味还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福。人们希望新一年身体健康,财运兴旺,这也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
正月初七吃七样羹,真是潮汕地区独特的风俗,也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0
一般中秋节的风俗也就不外乎吃团圆饭,赏月,吃月饼……可是我家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中秋节风俗”——大家团聚在一起看照片,讲故事--回忆往事。
每年中秋节,晚上,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全都来到了我们家吃团圆饭,他们都带上了自己做的拿手好菜--外公外婆带了糖醋小排,爷爷奶奶带了八宝鸭,爸爸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个油浸扇壳鱼。在餐桌上,家人们都互相敬酒,祝福。大家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气氛温馨极了。
吃完饭,在短暂的赏月结束后,家人们便都坐到了电视机前,开始看起了暑假在日本游玩的照片,客厅里也时不时想起家人们温馨的谈话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爸爸拍的照片。
突然,妹妹提出了一个建议:“姐姐,我们一起来评出今年暑假日本游的最佳照片吧!”我还没来得及回答,这个提议便受到了长辈们的一致同意,于是,我便选出了几张我认为拍得不错的照片,递给妹妹,她很挑剔的看着那些照片,一会说:“这张背景人太多了。”一会儿又说:“这张天不蓝,全是乌云,不好看。”毅然一副小评委的神情,最后,她终于做出了选择——她挑选了一张,她自己在日本白川乡的小屋子前拍的照片,虽然不得不承认那张照片,拍得确实不错,但她还是被我们“光荣”的称作为“小自恋”。没想到,她听了她的“昵称”后只是不以为然的撇了撇嘴,说:“你们只是不承认我长得好看而已。”我们听了,都哈哈大笑。
家庭聚会接近尾声,妹妹制作了一个。“最佳照片”的奖状贴在那张照片上。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都陆陆续续的回家了。
这就是我家的中秋节风俗,和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中秋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1
进入寒冷的冬季,人们都喜欢吃热乎乎的美食。但在我们延边地区却不是这样,越是三九天,人们越爱吃冰凉的辣白菜、各种泡菜、凉拌菜、带着冰碴儿的冷面,特别是小孩子更喜欢冰箱里的冰棍、雪糕。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室内有地暖、屋里又干燥,人的体内火气大,所以喜欢吃冰凉的食物降噪。
一到冬天,我就特馋冷面。每天都盼着家人带我去吃它,终于有一天,爸爸、妈妈有空能带我去吃冷面了。
冷面,通常指延边朝鲜族冷面。在我国北方地区也有为符合当地口味而进行改良的冷面,但那些只能算是荞麦凉面罢了。唯有我们延边地区朝鲜族冷面才是最正宗、最美味的。冷面是以荞麦面为主要食材,把牛肉以文火熬制数小时之后的汤汁,放冰箱冷却至零摄氏度为汤;再加入适量的大头菜、牛肉片、鸡蛋、黄瓜丝、鸡肉丸子、苹果梨、松子等延边特产食材为辅料;再加上一大匙特制的灵魂辣椒酱。一碗地道的延边冷面带着冰碴儿喷着清香上桌了。
你别急着吃面,先尝一口汤汁。“吱——咕咚”嗯,就是这个味,酸甜、冰凉、清新、微辣。再欣赏一下碗中的食材,火红的辣椒酱、翠绿的黄瓜丝、雪白的鸡蛋、深棕的荞麦面、晶莹的冰块、再加上大片大片的牛肉。“快吃吧,再不吃爸爸就会抢你的面了。”我被爸爸的催促声音叫醒了。拿起筷子一顿吸,一顿夹。其间也不忘另一道美食——锅包肉。吃冷面不配上锅包肉,那你就外行了。滚烫的锅包肉沾上冰凉的冷面汁,咬上一口,简直是人间美味、绝佳吃法。
“便得一年生计足,与君美食复甘眠。”我最喜欢这种摸着圆鼓鼓的肚子,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的感觉。冷面中的酸甜冰辣、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唯有家庭团聚的温暖才是我最爱冷面的理由。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2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广元市。家乡人最看重的节日是春节,俗称“过年”,还有“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的”说法。家乡人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等到元宵节过了,才算过完了年。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祭灶的日子。据说这天灶王爷要回天宫,人们都希望他能上天给玉帝说些好话,便在这一天为灶王爷摆上,并且上香,烧麦。过完小年就要准备大年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为过年的吃的,喝的,用的做准备。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一般人家都要蒸白面馒头,炸油饼,果子,炖鸡,鸭,羊肉,备好下酒菜。到了下午,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年画,挂灯笼,屋里屋外一下子就有了节日的气氛。晚上,全家人都要坐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看春节晚会。在我们这里,吃饭或敬酒前,晚辈要给长辈磕头作揖,表示祝福。午夜十二点钟,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小孩子就坐不住了,那自然要放烟花爆竹!轻轻划然一根火柴,“嗖——”天空上开满了七色花。似乎在向人们高呼:“过年了,过年了!”
正月初一到初三的光景截然不同,孩子们要出去拜年,女人们在家待客,孩子们拜年,自然少不了压岁钱。可是,压岁钱不是白给的,要磕头,捣蒜,孩子们去拜年,一样也要一些糖,瓜子,花生什么的。这才是重点呢!
元宵节是广元人过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春节年年要过,对联年年要贴,鞭炮年年要放,秧歌呢,年年也要扭。在乡下,社火办的是红红火火,这儿是耍狮子的,那儿是舞龙的,最绝的当然是高台表演了。瞧!孙悟空扛着芭蕉扇,铁扇公主双手持剑立于扇上,许仙站在白娘子的剑上,夜晚,全城成了灯的海洋,有属相灯,宫灯,走马灯,还有印有动漫人物的卡通灯。这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过完元宵节,全城冷清了许多,人们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如今,“年”早已离人远去,可是过年时的热闹,和家团圆的场景还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真希望快一点再过一次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