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I卷高考作文优秀范文十篇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全国I卷高考作文优秀范文十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全国I卷高考作文范文一
唯才是举,以利天下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唯才是举,以利天下》。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非常感人,尤其是管鲍之交更是成为千古美谈。两人曾经各为其主,在战场上生死相搏,但后来内战结束,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了齐国的共同利益,成为知己,共同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齐桓晋文之事”于是成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其中,鲍叔知人善荐,主动让贤,管仲当仁不让,敢担重责,无疑都值得大书特书。不过,让我最心折的还是齐桓公。
在春秋时期,君与臣的关系虽然还不像战国之后那么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有为而强势的君主在大臣面前无疑有着绝对主导权。齐桓公即位后,面对有着“一箭之仇”的管仲,兴兵讨伐并将其擒杀几乎易如反掌,但他却不计前嫌,不但不予追究,反而给予绝对信任,将治国之权悉数赋予,这不但体现出他胸怀广阔,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他目标高远,以天下苍生为念,加上知人善用,作为一个国家领袖,可以说集众多领袖必备美德于一身。这样一个“明君”,后来能成为“五霸”之首,并非偶然。
同样的故事,在春秋时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晋平公时,祁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南阳令,这一义举被孔子称赞为“公”。不过解狐只与祁黄羊有仇,并非与晋平公存在宿怨,因此虽然都是听从属下对仇人的举荐,齐桓公要比晋文公更为难得。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统治者普遍重视人才、真正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年代。这一用人传统在后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例如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正式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他的竞争对手孙权和刘备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蜀国的五虎将里,马超和黄忠原来都是刘备的敌人,因为刘备不计前嫌,先后归顺,为了蜀国江山浴血奋战。刘备虽是一位“仁君”,但倘若他没有“光复汉室”的伟大志向,恐怕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凡是胸怀天下的君主,既要有雄才大略,同时也需公私分明,大公无私,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我们现在身处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的君臣关系不复存在。不过,古人在用人方面留下的宝贵经验,其中的合理成分并没有过时,仍须传承。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来自科技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则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科技兴国的实质是人才兴国。希望我们的各级用人单位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多向齐桓公学习,以对民族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善用人才,重用人才,这样我们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全国I卷高考作文范文二
宽容成就伟大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宽容成就伟大》。
对于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故事,有人说主要得益于鲍叔的知人善用,有人说那是因为齐桓公得到了管仲的大力辅佐。不过,我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一代霸业,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宽容之心。试想,如果不是齐桓公不计管仲之前嫌, 他会重用管仲吗?他不重用管仲,能够成就其伟大霸业吗?
因此,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何宽容可以成就伟大?
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一心一意构筑伟大理想。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要想干成一件我们满意的大事,是往前看好,还是往后看好呢?往前看与往后看的区别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过往?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历史的恩怨,纠结于过往的是非,那我们还怎么去构筑我们的伟大梦想呢?因此,我们要胸怀伟大梦想,首先就要宽容对待历史,宽容告别过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一心一意去构筑我们的伟大梦想。
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够聚精会神去实现伟大事业。刚刚我说了,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一心一意去构筑我们的伟大梦想。这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够聚精会神去抓好当前的主要工作。试问,“三起三落”的邓小平同志,如果不是宽容对待个体的历史遭遇,哪有心思去谋划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更何谈聚精会神推动中国从阶级斗争到改革开放的巨大转型?从齐桓公到邓小平,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大凡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都懂得宽容本身的价值,都懂得宽容对于成就伟大事业的重要性?
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够汇聚天下英才。伟大梦想也好,伟大事业也罢,我们都需要聚集天下大量优秀的人才。没有大量优秀人才的汇集,我们要想实现这些伟大的目标几乎不可能。而人才得与失,关键就在领导者是否具备宽容之心,是否能够做到以德服人,以宽容之心感人。所有的人都会犯错,所有的员工也都难免失误,领导者如何对待这些错误与失误?是过分苛责,还是宽容以待?恐怕领导者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员工对待组织和领导的认同与否。
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够真正营造积极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同学们,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父母亲宽容与否和家庭氛围的差异之间的关联。我很感恩我父母双亲的宽容,正是他们的宽容,让我们的大家庭变得更加温馨,更加和睦,更加团结。哪怕母亲今天受了哪个儿子哪个媳妇的委屈,过两天还不是照样去给儿子、媳妇带孩子,帮忙料理家里家外。这就是向善。这就是传统中国的伟大母爱。正是母亲的向善,感染着我们大家都要努力向善,而且还要始终积极向上。
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不跟他人过分计较,不执拗于过往的是非恩怨,不算计于个人的利益得失,不纠结于曾经的不爽不满情绪;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哪怕他人曾经对待自己是多么不友善,何其不恰当。如果我们具备这种美德,那就可以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以宽厚之心感动他人。进而为我们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
亲爱的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过去对我们不是很友善,我们曾经遇到困难时,他也并没有积极帮助我们,那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如果我们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难道他不会感激于我们的宽容之心吗?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宽容成就伟大,这就是我从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的典故中得出来的最重要的结论。希望我亲爱的同学们都能够像齐桓公这样常常饱有宽容之心,用我们的宽容之心去构筑我们的伟大梦想,进而成就我们的伟大事业!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全国I卷高考作文范文三
君子“成人”亦“成己”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相信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然而在管仲的身后,还有一位同样令人敬重的人物。他举荐管仲,终成霸业,因而名留青史。他便是鲍叔牙。
或许很多人无法理解鲍叔牙的千古流芳: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身侧运筹帷幄之人并非鲍叔牙;鲍叔牙甚至将自己的位置让与管仲,甘居其下。这样的“无甚功绩”的鲍叔牙,却能为史书大书特书。这是争强好胜的现代社会和时下持有浮躁心态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质疑的。
但我觉得,鲍叔牙之所以能够“成己”,正在于他能够“成人”。
鲍叔牙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他善于知人。知人之要务,在于放下成见。鲍叔牙与管仲曾经同为商贾、出生入死,每每被管仲占便宜,鲍叔牙总是一笑而过。后两人分侍二主,本应成王败寇,鲍叔牙却力排众议,举荐管仲。鲍叔牙能够剥开偏见、傲慢等缠绕在外界的茧丝,洞察出那位能力卓荦的管仲。
鲍叔牙的过人之处,更在于他能任人。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公子小白践祚,鲍叔牙本可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但他审度自身,急流勇退,让贤甘居管仲之下。其胸襟之宽广,处事之谦卑,广为人所称颂。鲍叔牙的退让并非力不从心的自卑,并非沽名钓誉的姿态,并非求取庇荫的谄媚,而是为了大局着想,知己知彼的大智慧。
鲍叔牙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够“成人之美”。鲍叔牙成就了管仲,让管仲尽情施展抱负与才华,而不是“虽有千里马”却“骈死于枥中”;鲍叔牙更是成就了齐桓公,让他成就霸业,国泰民安;鲍叔牙更是拯救了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推广教化使黎民免于披发左衽,这是鲍叔牙为黎庶百姓所谋求的永福。
“我们飞的越高,在那些不能飞的人眼里就越渺小。”鲍叔牙的气度并非寻常人能比,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更是少能为人所理解。我们时常看到的是人们竞争时的咄咄逼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却少能欣赏到像鲍叔牙般“能者居之,我愿退而佐之”的“成人之美”的气度。其实鲍叔牙式的“成人之美”,又何尝不在成就自己呢?
君子成人之美,是千帆阅尽后的从容;君子成人之美,是朝日赤子所怀抱的坦诚;君子成人之美,给予他人夏花之绚烂,留予自己同样值得讴歌的秋叶之静美。
谢谢大家!
全国I卷高考作文范文四
识人之智,观局之慧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的读书会上,我将与你们分享我最钦佩的春秋人物——鲍叔。
说到管鲍之交,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春秋时期,管仲鲍叔曾各自辅佐公子夺位,后鲍叔一方险胜。公子小白继位后,鲍叔力推管仲,自己甘居其下,终助齐国霸业。在我看来,鲍叔的识人之智,观局之慧,大大促成了齐国之辉煌。
鲍叔,管仲之“伯乐”也。管仲家贫,鲍叔常常给他财力的资助;管仲帮鲍叔办事办砸,鲍叔也未曾责怪,以为“时运不齐”。没有人必他们俩更了解对方心中所想,由此,鲍叔更是比他人都清楚,珍视管仲的才华。然而,当好一个“伯乐”不仅需要慧眼,更需要肚量与气量。齐桓公夺位,军事一把手的位置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受万人敬仰,谁不垂涎?——鲍叔也。在当时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各国求贤若渴。自己他纵观全局,为了国势的发展,不计个人恩怨,做出最理性的判断,将知己管仲推向高位,自己退居其下,最终成就齐国霸业。识才,重才,用才——如此才可与“伯乐”之称相匹。
《后汉书》有言“选举良才,为政之本”。鲍叔的品性无论放在何时,都是值得标榜的一种精神。魏征原为李建成手下的谋士,曾多次提议除掉李世民,但李世民不记前仇,看中他的才华,重用魏征,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魏征为人耿直,出言常常冒犯皇帝,但李世民懂得忠言逆语易于行,谦逊求贤乃君主本分。由此可知,一个时代是否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很大一部分与人才是否被重用有关。
射影到如今社会,重用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已成为社会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有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若说国家的发展如铺一条长路,那么人才便是这一块块铺路的砖,如鲍叔一般的人便是持砖者,路铺的是否平整宽敞,铺路的进度是否高效,既要看持砖人铺砖的速度,更要看砖块的质量。再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传染性。若人人都做到站在低处时立足于脚踏实地发展自己,不畏挫折,不被逆境击退;站在高处时发现贤才,珍视贤才,即领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精神,那千千万万人定能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社会洪流,引着每个可敬的努力者,奋斗者寻到属于自己的果实。
我的发言结束啦,谢谢大家。
全国I卷高考作文范文五
树立广袤视野,厚植家国情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各位对管鲍之交的这段佳话一定并不陌生,鲍叔牙大度让贤,齐桓公不计前嫌,管仲倾力付出,共同成就了齐国的霸王之业,而鲍公之举令我最为动容。他知贤、荐贤、让贤,把齐国百姓的利益置于个人荣辱恩怨之上,用斑白的两鬓点亮了友人的事业和齐国的壮阔辉煌。
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恩怨之上,背后蕴藏的是鲍公的广袤视野与家国情怀。所谓“生者父母、知者鲍叔”,鲍叔牙对于管仲的能力有清晰的认识,管仲在前台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南征北伐,而鲍叔牙则在背后鼎力相助。表面上看,鲍叔牙确实失去了名垂青史的机会,失去了万人之上的地位,但正如孔子所言,他的谦让让齐国称霸,停止了诸侯间的战火,安抚了担惊受怕的百姓。如果没有鲍公之让,便没有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而会是一地野蛮狼藉。由公而私的家国情怀,看似短暂的让鲍公失去了成名的机遇,却为他换来了世代的称赞。
鲍公之礼绵延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五千年悠悠岁月里,我们见证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执着,领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豪迈,品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沉痛悲愤,体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生死托付,敬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在无数的他们的心中,个人之利已然轻如鸿毛,国家天下之系乃重如泰山,这是如此袒露着的一个个中华灵魂心系家国的拳拳之心。
时代在进步,但对于这份广袤视野与家国情怀的需要却从未减少。新冠病毒爆发之际,杜富佳一生奔赴前线”让我来“,不惧奉献,尽己所能救死扶伤;老三杜富民作为新入职ICU的一生,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岗位;老四杜富强,春节刚过,就跟随战友踏上了国家所需的巡逻路。在人人享受春节的日子里,杜家姐妹放下私利,用行动完美诠释着新时代青年人的家国情怀。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的人驻守边疆,用男儿的铮铮热血守护这片大好山河;有的人建设一线,用坚强之躯扛起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还有的人默默关怀,相互牵挂、体谅,彼此守望,一寸丹心图报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着迥异的人生目标,有着多彩的人生道路,但鲍公之礼却应伴你我始终。透过这次读书会,我想我们都应该学到,将你我之小我融入祖国之大我、人民之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树立广袤视野,厚植家国情怀,方能更好地实现你我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谢谢大家!
全国I卷高考作文范文六
窥管仲之品格,溯中华之精神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日我读书会分享的内容是“窥管仲之品格,溯中华之精神”。春秋时期,硝烟弥漫,无数英雄豪杰跃然其间,公子小白齐桓公的传奇一生,便是与管仲、鲍叔牙两位才智过人的臣子息息相关。公子小白忍辱负重,装死避难,不计前嫌的采纳鲍叔牙的建议以管仲为相;鲍叔牙与管仲成就千古佳话——管鲍之交,成功扶持齐桓公后为国之兴旺退居二线,流芳百世。但管仲之责任与忠国,更让我为之佩服。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管仲以臣子之身,担兴国安邦之任,用自己的智慧,承担了富强国家的责任。公子小白出生皇家,天然就拥有使命,注定要承载治理国家的责任;而管仲选择为自己的生命负重,以才能为剑,在尔虞我诈的乱世中,用智慧开辟疆土,安邦治民,至死方休。孔子对管仲才能大加赏识,《论语》中也多次赞赏他,管仲也不负众望的使齐国强盛,他怀揣着一颗“微小却滚烫的心”,用兵书计谋,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基石。他精准的抓住齐国的漏洞,为百姓富足而重视农业,“相地而衰征”的出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与齐桓公一起制定完备的政策。早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期,他就以身作则,教会了后世无数臣子士人,何为“达则兼济天下”,将家国的命运承担在自己的肩上,塑造了后世千百年来的知识分子们坚信“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性格,当代科学家们默默无闻,为国之科研奉献一生的家国责任意识。
忠君还是忠国,对于古人而言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管仲既要和齐桓公共同承载民族国家的命运,又要独自忍受为国叛主的道德拷问。鲍叔牙虽然放弃了一时的权力地位,但获得了后世君主的大力赞扬,流芳百世;而管仲在强国富民之时,却要独自背负万世骂名。就如曹操因《三国演义》而成为了万世枭雄,《史记》点明了古人对于管仲不公平的评判,纵使管仲为了公子纠可以亲自去射杀公子小白,但因为他为了齐国富强而作出的叛主的妥协,后世君王便弃之如敝屣,这不仅是对管仲忠诚的践踏,更是对后世文人的误导,管仲忠诚的,不是谁为国君,而是泱泱大国。在个人与国家之间,他放弃了小我而选择了大我,为了国家的兴盛,不惜后人对自己的误解,君王为教化百姓而对自己的扭曲。齐桓公赋予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却不能解决他内心的挣扎与苦闷,管仲不单单是一位知识分子,更是一位勇士,他突破着忠君道德的束缚,为后世明确了真正应该忠诚的对象。
书本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沉默的历史,更是我们精神家园建设的过程,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回首过往,早在在中华民族年纪尚轻,蹒跚学步的时期,硝烟曾笼罩着这片大地,但透过重重烟雾,是无数士人、刺客、君王、美人,为这个尚不成熟的民族探索前进的道路,有的是管鲍之交的纯粹,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决绝,是无数个率真而真实的人们,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定下了基调,才成就如今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血脉相传的中国精神。
全国I卷高考作文范文七
恩仇一笑泯,心如镜湖清
大家好!今日想就一则历史故事,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触和思考。
鲍叔知人、管子能贤、公子善任,齐桓公成就大业的佳话想必诸位已经耳熟能详。其中,偏爱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雄图伟业者有之, 敬佩管仲“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理政之术者有之,只是在王霸之气和傲人才情之外,我独爱鲍叔牙那一份恩仇皆泯的宽容,那一份清明洞知的诚心。
鲍叔牙的宽容,是如“于无声处听惊雷”般沉静而大度的两清。相与贾,不因管仲私谋多利而责其贪;相与谋事,不因管仲亏损而责其愚;相与仕,不因管仲屡见逐而责其不孝;相与战,不因管仲三战三走而责其怯。既为知己,便哪怕素履以往以相携扶、以相竞渡。
当然,鲍叔牙对管仲如此之包容与信任,必是建立在其心如明镜、洞察事态的基础之上。知管仲贫而不责其贪、知管仲时不利而不责其愚、知管仲不遇时而不责其不孝、知管仲有老母而不责其怯——知人之才干、授人以扶持是鲍叔牙交友处事之清;而对齐桓公提出任命曾经的敌人管仲为相,则是举贤不避亲仇恩怨之清;至于其甘居管仲身下、共同辅佐政事的胸怀,最是把握大局、以国为重之清。“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子之能知人也。”赞美鲍子,不仅赞美他对管仲高山流水的知己之情,更是赞美他的洞明之心、审大局之胸怀。
鲍子之风,自千年来而相传也。从春秋祁奚推举解狐和儿子时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至东晋郗超举荐仇人谢玄时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再如娄师德上表十余份奏章举荐狄仁杰的以德报怨,如张载所言“平生于公勇,于私怯,于公道有益,真是无所惧。”恩仇不避公私的操守心、举动皆为国计的责任感,融汇成为中华民族性格里向来的追求和社会经纬里正道的守则。
而置身当下,鲍叔牙的遗风仍有其现实意义。像考替考事件引发社会舆论的爆发,像知名艺人弄虚作假获得主持人证书,无数“关系户”击败了所谓才华、所谓努力而上位,而真正清白正直者却怕耽上“以公徇私”的污点而寂寂无名。职场上,不论地位、只凭才华的提拔与推荐早已难觅身影。但如同《后浪》演讲中所言,“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新时代的青年实应焕发旧风,共计国是、不掩是非,放眼长远、笑泯恩怨。
史册里关于鲍叔牙的记载着墨并不甚多,而绝大多数笔墨亦仅通过旁人视角与他者言语体现。然而窥历史一角,亦得前人之声色。千年前的鲍子长须长袍,正是恩仇一笑泯,心如明镜清。
我的发言就此结束,衷心感谢各位的聆听!
全国I卷高考作文范文八
宽则得众 容则得心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春去冬来,几回寒暑,长河浩荡,世事万千。虽穿梭千年,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之事仍于人铭记。今日我有幸在此发言,愿谈谈我在公子小白身上的所思、所想。
春秋时期,群雄四起,他何以傲视天下?是当日管仲伏击,装死逃脱?抑或是后来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我想,这都是他得以傲视群雄的原因。甘心忍耐,他得以活命;宽恕他人,他拾得人才。“必有容,德乃大。”的精神早已流淌于他的血脉中;“必有忍,事乃济。”的气概亦充盈于他的肺腑里。为求长安花开尽,为使天下共太平,小白将宽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计过往,任用管仲,终换得春秋首霸、名满天下。
一国之君,万民敬仰,求取贤才之时,若无宽容何以得众?若无宽容何以得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在心,得以繁华。
溯游历史长河,引才纳贤之事总需博大胸襟、宽大胸怀。“将相和”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换得国家盛强;魏征直言不讳敢于进谏,唐太宗次次宽恕并以他为镜,换得王朝兴盛。无尽苍穹、碧波万顷,交叠白羽为广翅,方展鸿衣之壮丽。公子小白以宽容接纳管仲,并以此成就大业,天下贤才,便也皆愿投奔,国家之力量,由此蓄积而起。
但值得一提的是,缺乏底线的宽容与让步,则违背了起初向往美好的心,最终结果,只会变得灰头土脸、一文不值。国家之间,更是如此。若今仍如旧中国在面对强军霸凌时一蹶不振、任人宰割,今日之中华盛世,便不复存在;若今仍如旧中国在面对外国侵略时唯唯诺诺、听候差遣,今日之中华繁华,便不再得见。因此,即便我国以宽容待人、以友善处世,渴求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时,面对他国示威,我们也一定不会姑息。宽容不是软弱无力,宽容不是任人消费,守住底线,坚持原则,践行真切而深刻的宽容之道。
国事如此,处世亦然。“六尺巷”的故事广为赞叹,“农夫与蛇”的故事亦引人深思。但处世待人,仍应怀宽广的胸怀与博大的胸襟,为人应宽容待人,亦应保有底线。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宽容于心,可得人心。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全国I卷高考作文范文九
时代巨擘:管仲
春秋时期,风诡云谲,天威摇撼,诸侯国各怀虎狼之心,纷争频繁。既如齐国内部亦有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本辅佐公子纠,鲍叔牙则辅佐公子小白。小白即君位,任管仲为相,而成霸业。
管仲实为大智者,这在当时及后世人看来,似乎只有鲍叔牙独知。鲍叔牙曾与管仲一起经商,分财时,管仲多得,鲍叔牙不以为贪,反怜恤他生活贫困。管仲屡次做官而被君主免职,鲍叔牙不认为他不贤,知道他没有遇到好时机。管仲多次作战,失败逃跑,鲍叔牙不以为管仲懦弱,知他顾惜老母。管鲍之交,难能可贵。
然而,管仲所辅佐的公子纠到底死了,君位被小白捷足先登了。公子纠死时,同时辅佐他的召忽为他而死;管仲却没有选择去死。关于这一点,即使像孔子的贤弟子子贡、子路都因此看不起管仲。按照“君君臣臣”之礼,君敬臣忠,君主死了,臣子应当奉命相陪,岂可苟活于世?
可见,智者确难被识别。管仲非愚忠之人而已。
然而,管仲终归是个幸运的人。等到小白成为齐桓公。齐桓公虽然也忌恨管仲曾箭射自身,但却被鲍叔牙的肺腑之言打动,鲍叔牙认为管仲的才华百倍于己,竟转而为管仲亲自松绑。鲍叔牙道出真相,是诚;齐桓公因而相信了管仲的才华,这是自知之明。
后来,我们都知道,历史上,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像管仲奉齐桓公之命征讨楚国时,其理由就是楚国没有向天子纳贡,也使昭王无返。楚国便同意缴贡。而齐桓公后来陈师准备伐楚时,说的却是,我军如此厉害,你们岂能抵挡?反被楚君怼回去了,最后还是讲和了。两相对比,足见管仲的大勇大智,桓公临机应变力反显不足。
大概也因此,孔子亦针对子路、子贡的狭隘认知评论道,管仲虽未以死效公子纠,却使天下免于更多的兵戎相见。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普通百姓只有填于沟壑而浑不自知了。孔子甚至因此罕见地将管仲定格为“仁”者。
是的,我觉得管仲之“仁”,不光体现在使天下少了乱战,也可从他助周王平戎有功时的表现看出来。当初周天子本想以上卿之礼犒慰他。而管仲确认为,自己不过是低微的官员,周天子身边的国、高二位上卿尚在,自己如果僭越礼法,天子又该如何对待真正的“上卿”呢?最终他以下卿之礼受赏。管仲这一行为,既在形式上维护了周天子的体面,也在谦卑中展露出自己的大贤。
虽然孔子也诟病过管仲有铺张、僭越礼法的行为——《论语》中,孔子曾说他效国君树立塞门,且多家臣。但从总体上说,在那个非常的时代,管仲的智、仁、勇“三达德”,是被当时的时代充分证明了的。诚如孔子所云,“可与共学,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管仲通身的文武艺,在各种权变、机宜中显得与众不同。学浅者,从小处怀疑他的才德;而只有懂得其中玄妙的人,才能对他大加叹赏。因此当时独有鲍叔牙知,后世又只有孔圣人独识。
管仲,特殊时代的巨擘呀!
全国I卷高考作文范文十
重解“管鲍之谊”
在我所见的古书中,形容朋友间友谊的词语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管鲍之谊”。而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常常提到的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了。
由于历史的久远,我们似乎对管鲍之谊理解得不够透彻。关于他们的事迹《春秋左传》、《史记》里有,《史记》之《齐太公世家》、《管晏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齐太公世家》里详细的记载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政绩,管仲辅政四十一年,让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这个机会是鲍叔牙给的。
齐襄公无道,使齐乱,于是他的弟弟们都跑向国外避乱。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逃到莒国。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而自立,雍林人杀公孙无知,齐国无主。机会来了,管仲和鲍叔牙各为其主,管仲在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截杀公子小白,而且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诈死,连夜进了齐国都城。先到为君,后到为臣。等管仲六天后再带公子纠回到齐国的时候,小白已立为桓公了。
等待管仲的路只有死路一条,因为他辅佐的公子纠都被鲁君处死了。鲍叔牙救了管仲——“君将治齐,即高奚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管仲字夷吾)不可。”齐桓公不仅没有杀他的仇人,反而重用管仲为大夫四十一年,这种心胸也不是一般君主所能做到的。管仲只用了七年时间就让齐桓公称霸诸侯。鲍叔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高位让给管仲,为国让贤,不仅只是知遇之恩那么简单。
在个人交往中,管仲自己总结了几点。
第一、他们曾一起做生意,赚钱了,管仲常常自己多分,而鲍叔不认为他“贪财”。临财勿苟得,正是考验一个人的时候,可是鲍叔牙知道管仲贫穷,愿意给他多分。
第二、管仲在认识公子纠之前,也曾多次想做官而不得,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只是时机不成熟,后来,鲍叔牙举荐他给齐桓公,管仲得以尽显自己的才学。
第三、管仲也曾上阵当过逃兵“三战三走”,鲍叔牙不认为他胆怯,而是认为他有老母亲要奉养。
第四、管仲没有为公子纠去死难,鲍叔牙不认为他不知羞耻。而是不耻小节,而耻于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总之,他们之间的友谊,不拘小节,在于一个“知”。整个友谊的最高层面在于为国家出力,国家利益高出他们所有的道德标准。管仲辅佐齐桓公,北征山戎,南征荆楚,讨晋乱,定周室,实际上用现在的话来说,打败了外族的入侵,安定了华夏,功劳非同一般。
所以管鲍之谊不是一般的朋友之谊,是一种公而忘私的公义。
全国I卷高考作文优秀范文十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