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高考作文主题的5大“审题”诀窍
时间:
若木1由 分享
在考场上,当你拿到了大作文的考题之后,你应如何作出题意的选择呢?笔者在这里给你传授几个最可行的方法,供你参考:
其一,抓住材料的“核心词语”
比如,2003年【春】考的大作文,是说日本的化学家田中耕一,他通过十几年的暗暗努力,终于荣获了诺贝尔大奖。材料的文字有247个字,但是你在仔细阅读之后,应该抓住其中的“默默无闻,潜心研究”这八个大字去做文章才对。因为,科学需要这种求实认真的踏实态度;只有如此,科学专业知识才能“厚积薄发、大功告成”;科学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是离不开这一种精神境界的。又如,2009年【秋】考的大作文,是讲“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书法问题,它的核心词语就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弦外之音,就是:“只求独创,不想模仿;只做首冠、不当第二”。由此看来,只要抓住了材料的“核心词语”,那你就突出了材料所提供的文意灵魂。
其二,抓住标题的“形象内涵”
比如,2003年【秋】考的大作文《杂》和2008年【秋】考的大作文《他们》,就应该:“化抽象为具象、变虚幻为实体”。“杂”,它的实际含义是:“丰富多元、百花齐放”。有位考生,就巧妙的把内容写成“文学的杂”、“绘画的杂”、“音乐的杂”,这样写,就十分具体形象。小作者列举了不同时代的“名作、名画、名乐”,论述了“杂”的“科学性、丰富性、经典性、永恒性”。再说人称第三者的“他们”一词,你可以摆出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或普通民众,不管是“科技的、工业的、农业的、教育的、文艺的、军事的、财贸的、金融的”等等,在描写出他们的辉煌业绩之时,但更要写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失败与艰苦奋斗。
其三,抓住题材的“自认重点”
比如,2005年【秋】考的大作文,在295个字中,介绍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商品广告”、“卡通影像”、“进口韩剧”、“休闲报刊”、“时装表演”等等当今的新颖多样的社会文化,要求你在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辨析”之后,“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小时之内,把上述八种社会文化都去议论,这显然八百个字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你一定要做的话,势必导致“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不深不透的结果;或者是“四面开花、杂乱无序”,不知所云的程度。因此,你必须选择一点,重点突破,将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加以论述,这样就比较讨巧易写。
其四,抓住文意的“思辨理念”
比如,2010年【秋】考的大作文,是讲丹麦人用尺子去衡量所钓到的鱼大小长短问题。这是一道很有辨证道理的话题。你在论说时,必须谈到这样三个观点:(1)、物质资源,要有序开发,细水长流、不求近利;(2)、生态环保,要不断完善,持续永恒、不可荒废;(3)、任何事情,要留有余地,不应急躁、过犹不及。因此,丹麦人“只捕大鱼,放生小鱼”,这样鱼种不断,永恒品尝。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用“两元论”的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辨证法,去剖析理解,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做好你想做的事情。
其五,抓住题目的“多元体裁”
比如,2002年【秋】考的大作文《面向大海》一题,就很有意思。它既可写成议论文,但又可写成记叙文。而当年我在考场阅卷时,恰恰碰到一位考生把它写成了说明文,这引起了我的特别兴趣。我仔细审阅了这位考生的全文,发现文章写得很有特色。下面周老师把它全文的七段大意简叙如下:
(1)大海的温柔与凶残的两大特性;(2)大海的区域分类及各自的特色;(3)大海丰富的资源对人类的无私奉献;(4)大海遭受破坏后给地球人带来的无穷灾难;(5)大海的凶残给人类带来了强烈的反思;(6)大海的生态环境开始受到人类的关爱和保护;(7)大海与人类应该成为地球的同一主人,互助互爱、共存双赢。
笔者认为,小作者运用了说明文“八种方法”中的一种——分类法,条分缕析、层次有序的把“大海”所具有的基本“特质”,给全面简洁地说明清楚了。所以周老师提笔批审为65分(一类卷“中”的水平)。
俗话说:“正确的审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总之,关于高考(微博)“审题”的诀窍,方法多多。一个聪明的考生,会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去不断地总结、提炼、归纳、细化,让自己的考场大作文,始终处在“高屋建瓴、鹤立鸡群”的层面上,从而获得满意的高分!
其一,抓住材料的“核心词语”
比如,2003年【春】考的大作文,是说日本的化学家田中耕一,他通过十几年的暗暗努力,终于荣获了诺贝尔大奖。材料的文字有247个字,但是你在仔细阅读之后,应该抓住其中的“默默无闻,潜心研究”这八个大字去做文章才对。因为,科学需要这种求实认真的踏实态度;只有如此,科学专业知识才能“厚积薄发、大功告成”;科学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是离不开这一种精神境界的。又如,2009年【秋】考的大作文,是讲“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书法问题,它的核心词语就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弦外之音,就是:“只求独创,不想模仿;只做首冠、不当第二”。由此看来,只要抓住了材料的“核心词语”,那你就突出了材料所提供的文意灵魂。
其二,抓住标题的“形象内涵”
比如,2003年【秋】考的大作文《杂》和2008年【秋】考的大作文《他们》,就应该:“化抽象为具象、变虚幻为实体”。“杂”,它的实际含义是:“丰富多元、百花齐放”。有位考生,就巧妙的把内容写成“文学的杂”、“绘画的杂”、“音乐的杂”,这样写,就十分具体形象。小作者列举了不同时代的“名作、名画、名乐”,论述了“杂”的“科学性、丰富性、经典性、永恒性”。再说人称第三者的“他们”一词,你可以摆出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或普通民众,不管是“科技的、工业的、农业的、教育的、文艺的、军事的、财贸的、金融的”等等,在描写出他们的辉煌业绩之时,但更要写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失败与艰苦奋斗。
其三,抓住题材的“自认重点”
比如,2005年【秋】考的大作文,在295个字中,介绍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商品广告”、“卡通影像”、“进口韩剧”、“休闲报刊”、“时装表演”等等当今的新颖多样的社会文化,要求你在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辨析”之后,“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小时之内,把上述八种社会文化都去议论,这显然八百个字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你一定要做的话,势必导致“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不深不透的结果;或者是“四面开花、杂乱无序”,不知所云的程度。因此,你必须选择一点,重点突破,将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加以论述,这样就比较讨巧易写。
其四,抓住文意的“思辨理念”
比如,2010年【秋】考的大作文,是讲丹麦人用尺子去衡量所钓到的鱼大小长短问题。这是一道很有辨证道理的话题。你在论说时,必须谈到这样三个观点:(1)、物质资源,要有序开发,细水长流、不求近利;(2)、生态环保,要不断完善,持续永恒、不可荒废;(3)、任何事情,要留有余地,不应急躁、过犹不及。因此,丹麦人“只捕大鱼,放生小鱼”,这样鱼种不断,永恒品尝。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用“两元论”的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辨证法,去剖析理解,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做好你想做的事情。
其五,抓住题目的“多元体裁”
比如,2002年【秋】考的大作文《面向大海》一题,就很有意思。它既可写成议论文,但又可写成记叙文。而当年我在考场阅卷时,恰恰碰到一位考生把它写成了说明文,这引起了我的特别兴趣。我仔细审阅了这位考生的全文,发现文章写得很有特色。下面周老师把它全文的七段大意简叙如下:
(1)大海的温柔与凶残的两大特性;(2)大海的区域分类及各自的特色;(3)大海丰富的资源对人类的无私奉献;(4)大海遭受破坏后给地球人带来的无穷灾难;(5)大海的凶残给人类带来了强烈的反思;(6)大海的生态环境开始受到人类的关爱和保护;(7)大海与人类应该成为地球的同一主人,互助互爱、共存双赢。
笔者认为,小作者运用了说明文“八种方法”中的一种——分类法,条分缕析、层次有序的把“大海”所具有的基本“特质”,给全面简洁地说明清楚了。所以周老师提笔批审为65分(一类卷“中”的水平)。
俗话说:“正确的审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总之,关于高考(微博)“审题”的诀窍,方法多多。一个聪明的考生,会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去不断地总结、提炼、归纳、细化,让自己的考场大作文,始终处在“高屋建瓴、鹤立鸡群”的层面上,从而获得满意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