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诺贝尔情结”
时间:
若木1由 分享
【话题聚集】
诺贝尔奖设立已有百余年,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都圆了,但国人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面对新一轮诺奖的揭晓,内心酸涩的国人早已习惯从名单中尽可能梳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更有一些中国文人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认为中国人不能过分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这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科学评价活动。
事实上,国人向来不缺对诺贝尔奖的热情。这些年,关于国人与诺贝尔奖发生联系的新闻或者说小道消息,从来就没有停歇过。从鲁迅到王蒙,再至安徽省诗人叶世斌的自娱自乐,似乎诺奖尤其文学奖总是与国人擦肩而过。
如何缩小我们与诺奖之间的差距,中国人何时才能走近诺贝尔奖?面对国人情深似海的“诺贝尔情结”和难以掩饰的尴尬,你的看法如何?请你以“诺贝尔情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是个思辨性极强的话题,写作时要先梳理出自己的观点。明确诺贝尔奖不只具有荣誉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尖端科技实力的反映,因此对国人的“诺贝尔情结”,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以此淡化诺贝尔奖的科学意义显然无济于事,我们更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乃至整个国家的人文环境。在当今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是不可能培养出大师的。真正的大师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精神,更需要有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科学可以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理解国人难以言说的“诺贝尔情结”,另一方面更需要优化育人环境,奋起直追,不断创新,勇攀世界科学高峰。这些都是对诺贝尔奖的基本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深入剖析即可。
【范文一】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惟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每迈出的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因而这种探索也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甚至欺骗造假。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评析】
从诺贝尔奖中,我们有太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为此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往往成了抨击的对象,却忽视了诺贝尔获奖者身上的精神品质,这就是除了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这正是我们的科学家所缺少的。文章以此为论点,从诺贝尔奖评选的标准谈起,以获奖者为实例,阐述了不同的人面对荣誉桂冠的不同态度——“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呼吁我们的科学家需要有“诺贝尔精神”,“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发人深省。
【范文二】
诺贝尔奖和国籍无关
郭钦
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理想,记得当时很认真地写下了科学家。不想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阴差阳错地离科学越来越远,最后成了一名文字工作者。这时才发现,离科学越来越远的不止是我,对很多普通人来说,科学就像身处云顶塔尖的“玄学”,高不可攀。
幸好还有诺贝尔奖,它就像科学界的奥斯卡,在每一次尖端科学就快被人遗忘的时候,又适时地将它们带回地面,接受大众的朝拜。只是,这种关注在中国,把重点都落在了获奖者的名字和国籍。
其实,每一届诺奖,和我们相关并能被我们所读懂的,不应该也不止是获奖者的身份。要知道,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原本就是诺奖设置时的获奖标准,而这个人类,就是无数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它的每一个获奖发明,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科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诺奖与我们的距离,也在进一步缩短。看看现在在无数医院发挥作用的核磁共振诊断方法,就是200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再如这次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发现了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很显然,这样的成果对于揭示人类的疾病原因、提供预防疾病的可能性,都有重要价值。
只是,普通的你我,很多时候不愿花时间去了解获奖者背后的尖端科学,就轻易地以一句“太高深,看不懂”,放弃了诺奖提供给我们接近科学的机会。别不信,你试着问问身边的人,很多人都知道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这些华裔科学家获得过诺奖,但有多少人能说出他们是因为什么获奖?
所以,如果你也在关注诺奖的开奖,那就不妨花点时间了解一下获奖和提名者的研究成果吧,在向获奖者致敬的同时,更别忘了向他们的研究成果致敬。
看看那些成果,你会发现,诺奖其实离我们很近。这个近,和国籍无关,只是我们和科学的距离。
【评析】
有人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的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对诺贝尔奖全新的理解。确实,有时候我们是不是过分关注了获奖者的名字和国籍,反而忽视了诺贝尔奖本身的意义。让科学走近生活,为人类服务,这才是人们孜孜不倦地发展科学和追求科学进步的原因,也是颁发诺贝尔奖的真正内涵。而在中国,人们只读懂了诺贝尔奖的国籍和名字,赋予它功利的色彩,只能反映国人思想的狭隘与浮躁。因此,我们要向获奖者致敬,更要向科学致敬。
诺贝尔奖设立已有百余年,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都圆了,但国人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面对新一轮诺奖的揭晓,内心酸涩的国人早已习惯从名单中尽可能梳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更有一些中国文人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认为中国人不能过分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这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科学评价活动。
事实上,国人向来不缺对诺贝尔奖的热情。这些年,关于国人与诺贝尔奖发生联系的新闻或者说小道消息,从来就没有停歇过。从鲁迅到王蒙,再至安徽省诗人叶世斌的自娱自乐,似乎诺奖尤其文学奖总是与国人擦肩而过。
如何缩小我们与诺奖之间的差距,中国人何时才能走近诺贝尔奖?面对国人情深似海的“诺贝尔情结”和难以掩饰的尴尬,你的看法如何?请你以“诺贝尔情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是个思辨性极强的话题,写作时要先梳理出自己的观点。明确诺贝尔奖不只具有荣誉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尖端科技实力的反映,因此对国人的“诺贝尔情结”,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以此淡化诺贝尔奖的科学意义显然无济于事,我们更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乃至整个国家的人文环境。在当今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是不可能培养出大师的。真正的大师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精神,更需要有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科学可以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理解国人难以言说的“诺贝尔情结”,另一方面更需要优化育人环境,奋起直追,不断创新,勇攀世界科学高峰。这些都是对诺贝尔奖的基本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深入剖析即可。
【范文一】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惟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每迈出的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因而这种探索也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甚至欺骗造假。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评析】
从诺贝尔奖中,我们有太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为此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往往成了抨击的对象,却忽视了诺贝尔获奖者身上的精神品质,这就是除了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这正是我们的科学家所缺少的。文章以此为论点,从诺贝尔奖评选的标准谈起,以获奖者为实例,阐述了不同的人面对荣誉桂冠的不同态度——“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呼吁我们的科学家需要有“诺贝尔精神”,“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发人深省。
【范文二】
诺贝尔奖和国籍无关
郭钦
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理想,记得当时很认真地写下了科学家。不想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阴差阳错地离科学越来越远,最后成了一名文字工作者。这时才发现,离科学越来越远的不止是我,对很多普通人来说,科学就像身处云顶塔尖的“玄学”,高不可攀。
幸好还有诺贝尔奖,它就像科学界的奥斯卡,在每一次尖端科学就快被人遗忘的时候,又适时地将它们带回地面,接受大众的朝拜。只是,这种关注在中国,把重点都落在了获奖者的名字和国籍。
其实,每一届诺奖,和我们相关并能被我们所读懂的,不应该也不止是获奖者的身份。要知道,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原本就是诺奖设置时的获奖标准,而这个人类,就是无数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它的每一个获奖发明,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科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诺奖与我们的距离,也在进一步缩短。看看现在在无数医院发挥作用的核磁共振诊断方法,就是200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再如这次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发现了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很显然,这样的成果对于揭示人类的疾病原因、提供预防疾病的可能性,都有重要价值。
只是,普通的你我,很多时候不愿花时间去了解获奖者背后的尖端科学,就轻易地以一句“太高深,看不懂”,放弃了诺奖提供给我们接近科学的机会。别不信,你试着问问身边的人,很多人都知道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这些华裔科学家获得过诺奖,但有多少人能说出他们是因为什么获奖?
所以,如果你也在关注诺奖的开奖,那就不妨花点时间了解一下获奖和提名者的研究成果吧,在向获奖者致敬的同时,更别忘了向他们的研究成果致敬。
看看那些成果,你会发现,诺奖其实离我们很近。这个近,和国籍无关,只是我们和科学的距离。
【评析】
有人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的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对诺贝尔奖全新的理解。确实,有时候我们是不是过分关注了获奖者的名字和国籍,反而忽视了诺贝尔奖本身的意义。让科学走近生活,为人类服务,这才是人们孜孜不倦地发展科学和追求科学进步的原因,也是颁发诺贝尔奖的真正内涵。而在中国,人们只读懂了诺贝尔奖的国籍和名字,赋予它功利的色彩,只能反映国人思想的狭隘与浮躁。因此,我们要向获奖者致敬,更要向科学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