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书笔记 >

关于《牛虻》读后感7篇

时间: 美怡21215 分享

  虻自身的革命成长线,与神父的信仰抉择线,与琼的爱情矛盾线,三线在小说中互相推动又融为一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牛虻》读后感7篇,欢迎借鉴参考。

  《牛虻》读后感一

  因为革命,与最初的信仰相左,因为革命,与善良的琼相遇,因为那注定无法承受的身世之痛,年少单纯的亚瑟从此消失在所有人的视野之中。

  几年之后的亚瑟,是已经历万千痛苦磨难之后的成熟的牛虻,他无畏地揭开所有伪善的面纱,用犀利的言行将其一个个击破。牛虻,没有了犹如意大利画像般俊俏的面庞,不再是那只轻盈温驯的美洲豹,他有的,是一针见血针砭时弊的批判性思维,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坚强勇敢的斗志,因为对革命的信仰,对虚无的痛恨。

  两次入狱,两次死亡,两次遇见,两次重生。整部小说,以第六章为转折点,亚瑟和牛虻,远看是相互割裂的两个整体,都有各自独立的性格和生命线,互不影响,尽力撇清;近看又是无法独立存在的个人,没有最初最 对于革命热情的亚瑟,便没有将生命赋予革命事业的伟大的牛虻。

  他是徘徊的,纠结的,矛盾的,他咄咄逼人,为揭露神父的言行步步为营,次次挑衅,也因为心底的爱丧失了能够继续革命的唯一的机会。尽管他的生命结局如此令人哀痛,但也诚挚地感受到他的无怨无悔和坦坦荡荡。正如结尾所说,他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

  《牛虻》读后感二

  这本书从开始到结尾都是凄凉的,很难想象的到小小年纪的亚瑟的成长那么曲折,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受的了的,我相信很多人在很绝望的时候就会一开始选择跳水而亡了。关于亚瑟的成长,我表示非常同情,可是我又钦佩他的如何坚强的从小丑,乞丐等最底层的生活活了下来,最后成为一名爱国的革命党意大利人。

  关于他的情感方面,他一开始很爱他的神父,我感觉对亚瑟影响一生就是爱。他是一个缺乏父爱的孩子,眼里有纯洁善良虔诚的耶稣信仰,所以眼里是容不得一点被欺瞒。因为神父一个谎言,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像他这种因爱生恨又缺乏爱的人,看待问题很固执,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我遇到相似的问题,我又会该怎么办?

  书上曾写到亚瑟要神父从他和主二选一,看完这短对话,我深深感受到,耶稣主就是神父精神支柱,而亚瑟是他的最爱的孩子,两者情感都难以割舍。被问者与提问者在这个问题是心里都不好过,可为什么还要提出来?

  这就好比一个媳妇问他男人,如果他媳妇和他妈同时掉水里,那么那个男人会救谁?以后关于没办法选择的问题我也不会为难我男人了。这是个大家都非常难过的问题。

  《牛虻》读后感三

  奔腾的鲜血,不灭的烈火燃烧似的热情,在小小的胸腔里汹涌滚动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面对着外敌奥地利的入侵蹂躏,青年时期的亚瑟用那饱含着希望的热血,浇灌着无数革命者那荒草早已恣意生长的心间莽原。

  身边神父的淳淳教导,慈父般的指引;心爱之人詹玛的志同道合,革命者间的都惺惺相惜;信仰上帝的虔诚,用爱感化的善良。这些都在亚瑟心里撒下了希望的种子,以爱之名,灵魂血肉的融合,健康生长。但耀眼的阳光不会永远散播着温柔的关怀,同时它也会带来致命的炙烤。

  出自善意的忏悔却成了撕毁一切的刽子手,招致而来的是牢狱之灾,是无边无际黑暗的折磨,是同伴们咬牙切齿憎恶的背叛。沉重的事实压垮了亚瑟那瘦弱的肩背,詹玛的掌掴,身世之谜的血淋淋的撕扯开,犹如天崩地裂般的绝望,这些如雷霆万击,一道道在他的意识里痛击出怪憎的伤疤。那是与过去决裂的逼迫,那是信仰一瞬间的毁灭,此后宁愿与魔鬼共舞,而不愿再跪拜在神的脚下乞怜苟活。割裂一切过去的种.种,丢弃下早已千疮百孔的躯体,用死亡之名埋葬着亚瑟天真的灵魂。亚瑟的死去,是牛虻的诞生,是血与灵在残忍的环境下经受煅烧的重塑。那身上无数道的伤疤的铭刻提醒,那迫于生计的屈辱的杂耍表演,在每个无人陪伴的深夜剧烈发作着,一遍遍质问着残缺的灵魂,生存还是毁灭?那伤痕累累的躯体,早已残败不堪的肉身,却经受住了一次次的暴戾虐待。终于,他回到了那片故土,那片对他而言的罪恶的深渊。他的灵魂已锻造得如钢铁战士般坚不可摧,他的满腔热血照样投身于革命的辉煌事业中去。

  他用讽刺的笔调鞭笞着这社会的一切不公,用冷漠拒绝的神情保护着他那颗敏感的心灵。脱胎换骨之后的相见,早已是物是人非的凄凉。矛盾的双重身份,无情的笔锋直指要害,而另一方的同样猛烈的驳回,这场自导自演的闹剧难道不正是亚瑟与牛虻的自我斗争吗?尽管厌恶欺骗,憎恨抛弃,他深深爱着又沉沉恨着那个曾经光明的指引,那个曾给予过他生命与希望的神之子。当最后的身份昭然若揭,当尘封已久的苦痛曝晒在烈日之下,当被逼的选择再一次拷打着游离的灵魂,或许死亡是最终的结局。

  牛虻或是亚瑟,这似乎从来都是一个人,即使灵魂被沾满污泥的脚践踏,即使血肉之躯被世俗的狂暴摧残得满身伤痕,那精神深处的本质却是未曾改变过的,那是打碎侵略者的不变的勇气,那是拼死保卫国家的战斗热情,那是为信仰而死的至高的荣誉。信仰之于人,是融进灵魂与血肉里的一股强劲的力量,那是根深蒂固的勇气与热情,那是指引人类向前探索的启明星。牛虻的信仰是驱逐奥地利,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他将携手同伴完成这毕生的理想,他热切渴望着他敬爱的神父能够与之偕同并进,哪怕曾经背叛与欺骗;而神父的信仰却是那偶像,那上帝的福音遍地,那求稳不变的权利与地位。宗教信仰与革命的冲突矛盾交织着,酿出了这一死亡的悲剧。

  《牛虻》读后感四

  朋友!你相信有上帝吗?你相信世间有爱吗?你是更相信上帝还是更相信爱?我会选择爱!

  故事就在上帝与爱之间徘徊。亚瑟是一个乐观、开朗并富有的男孩,他很早就失去了父母,与同父异母的兄弟生活在一起。他几乎与兄弟没有任何感情。除了母亲,他最爱的人是镇上的神甫蒙泰尼里,他们的关系就像父子一样,因此亚瑟把自己秘密加入意大利党的事告诉了神甫。不料,被神甫告发,好多同志被捕,亚瑟也因此从兄弟口中得知自己是神甫的私生子。他受不了神甫对他的欺骗而弄了一个自杀的假象,只身逃往南美。在之后的几年中,他受到了非人的虐待,腿跛了、胳膊折了、满身的伤、口吃、脸上有刀疤,还带着很重的病。在他明白人性的冷漠后做了一个讽刺性文学家,代号是“牛虻”。并与初恋女友琼在一起工作,可是琼非但没认出他,还很讨厌他,直到他向琼讲述自己离奇的经历。

  而神甫做了红衣教主,名望很高,在牛虻因偷运军火被捕入狱时,蒙泰尼里还几次去看他并企图帮他。但牛虻始终忘不了神甫告密的事。就在准备对牛虻行刑的前一天,神甫再次去看他牛虻终于打开了心结,他要父亲在上帝与他之间做出选择。

  神父选择了上帝结果,结果,牛虻死了。直至他死后,神甫才明白那一切的神论都是假的,只有爱才是真的,他也因病去世。而书的结尾是牛虻临死前给琼的一封信,信的签名写着一首他们儿时的诗“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活的牛虻。”

  读完这本书,我不知是该悲伤还是该高兴,或许是悲喜交织,为牛虻的命运而悲,他究竟遭到了怎样的毒害才变成那样;为蒙泰尼里的感悟而喜,他终于明白了爱的意义,说明他没有被社会的黑暗而笼惑。同时我还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而感到愤恨。

  从另一层含义来说,他还告诉我们只有反抗才能夺回本属于我们的自由与思想。追求平等的路依旧很长,这需要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去奋斗。软弱就像一只生活在地狱中的猫,随时都有命丧黄泉的危险。不要再屈从,不要再容忍,不要再乞求。站起来 ! 夺回本属于我们的权利!

  否则,又会成为汪汪历史中的一个悲剧。

  《牛虻》读后感五

  牛虻出生在一个极为奢侈的家庭,曾经天真地人为这个世界是多么地美好。但是,当他接触了青年意大利党人,看到了自己忏悔神父的间谍行经、认清了教会和反动当局狼狈为奸、镇压革命的残酷现实之后,他大彻大悟,从而走上了与他们进行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斗争的道路。

  我崇拜牛虻,因为他热爱生活。他愿活着。就是在妓院里洗碗刷碟,在农场里牵马拉镫,在杂耍班里扮演小丑度日,在斗牛场里干脏活杂活,在矿山当苦力卖命——经受了七劫八难,忍受了难以想象的劳累、痛苦、屈辱,他仍然顽强地活着。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一遇到挫折、困难、痛苦就万念惧灰。我们“轻视生命”和牛虻“珍惜生命”之间的对比那样鲜明。美国教育家威廉——沃德说过:“生命并非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你并不是在发现你自己,而是在重新创造你自己。所以,别急于发现你是谁,而该急于决定你想做谁。”我们之所以一遇困难就有轻生的念头,原因也在于我们太注重“结果”。其实做任何事情,“结果”都不重要,重要的恰恰是被我们忽略地那个“过程”。

  爱情是人生最为平凡的情感,有始以来也从未有人否认过它。我也认为如果人生得不到爱情的滋润,那么这一生都将是枯燥而乏味地。本书主人公牛虻与琼玛之间的爱情,是那样的致死不渝,视死如归。可是不管爱得如何惊天动地,在国家利益面前再伟大的爱情也会变得十分渺小,所以牛虻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虽然,爱情是那样地重要,他也不愿意舍弃他最爱的琼玛,可是为了革命他放弃了所有他应有的东西,甚至是人生最为宝贵的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他抛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抛弃了自己与琼玛之间宝贵的爱情,视死如归。他说:他是为了人们能在阳光中漫步,为了那些 “正在抛撒玫瑰花的孩子们”,才饮弹身亡,躺在那“黑沉沉的墓穴中”。这时,我不禁想起了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小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诗是最贴切不过地概括了牛虻的一生。他的生命诚可贵,但他对琼玛的爱情价更高,而为了个人和整个意大利的自由,他将生命和爱情都抛弃了。他死得其所,死而无憾。正如他临刑前所说:“他们处死我,是因为他们惧怕我。如是,我还有何求?”

  牛虻对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对朋友的坦诚、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投入、对死亡的蔑视,永远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个楷模。虽然生命已尽,但爱与希望永存!

  《牛虻》读后感六

  琼马还是知道了牛虻的真实身份,女人的心思是很细腻的。他被人打,躺在床上几个月才好,他当过小丑,也参加过革命斗争,现在他是一个组织的首领,他们要发动一起暴动。

  他们都知道他所面临的危险,但是没办法,有些事只能他亲自去做,她要和他一起。警察早已经盯上了他,他们在一个广场上围住了他,他想好逃跑的对策,他的同伴都顺利的逃掉了,除了他自己。在他准备开枪的时候,红衣主教蒙特尼蕾挡在了枪口前面,那个他之前十分敬重的人,他的父亲,他怎么能下起手呢。

  就在犹豫的片刻,他被捕了。

  主教认出了他。他和上帝,他要主教选择一个,只能选一个。主教不愿抛弃自己的信仰,选择了上帝,于是牛虻被枪决了,主教看见了他血肉模糊的惨状。

  在第二天的迎圣体节上,主教宣布了牛虻是他的儿子,他抛弃了自己的儿子,抛弃了上帝,上帝也因此抛弃了他。教士们冲上祭坛,把他这个疯子按倒在地。

  没过多少天,教堂发出布告:我们尊敬的红衣主教阁下劳伦佐蒙特尼蕾大人,由于心脏动脉瘤破碎在拉文纳去世了。

  马尔迪尼对琼马说:“夫人,你说该如何办?动脉瘤和别的致死的病都没什么两样。”

  最后,人们义愤填膺,纷纷走上街头,向那吃人的宗教发起了无情的反击。

  《牛虻》读后感七

  “今天来了一批重伤员。一个头部受重伤的红军战士被安置在病室角上。他叫保尔·安德烈叶维奇·柯察金。……他常常疼得失去知觉,但是从来没有哼过一声。他伤势好转后我问他原因,他说:‘您读一读《牛虻》就明白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们读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这一段时,一定会对《牛虻》这本书产生巨大的好奇心。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能使保尔有着如此坚毅的性格呢?那就不妨来读读它吧。

  《牛虻》的故事发生在几百年前,意大利人为了推翻奥地利的殖民统治,成立了意大利青年党,进行各种革命活动。十八岁的大学生亚瑟就是它的成员之一。因为接受忏悔神父的诱骗,单纯幼稚的他无意中泄露了党的机密,自己也被朋友误解。于是假装投海自尽,实则通过一艘轮船偷渡到南美。经过十三年的磨难,他由一个神父最爱的学生、虔诚的宗教徒变成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以“牛虻”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各种讽刺文章,来支持党的运动。在一次起义行动中,牛虻被捕,经受住敌人的种.种折磨,最后英勇就义。

  小说非常通畅,容易理解,不失为一部经典名著。读完它后,我倒感觉有点像外国版的《红岩》。不过写作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牛虻》带有意大利人浓郁的宗教气息和女作家细腻、忧伤的叙事格调,和许多中国革命小说是不太一样的。

  书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亚瑟这个人物形象了。十八岁时,他还是一个单纯天真的爱国青年,神父最喜爱的学生。因为宗教信仰,他无意中泄露了党的秘密,导致自己和同志被捕。出狱后,因为朋友的误解才无奈走上了出国历练的道路。我们无法想象他在南美洲遭遇了怎么样的痛苦,仅凭书中的一些片段来看,那一定是极其难以忍受,不仅是肉体上,还有精神上的——他的尊严也在被人践踏。这些无法想象的痛苦,被亚瑟一一隐忍了下来。痛苦,磨练出了他那坚韧、顽强的性格。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儿。回国之后,他以像十三年前那样不改的热情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却少了一份青涩,多了一份隐忍。他的语言犀利、辛辣,犹如一把长剑刺入敌人胸膛。同志们形容他是一只牛虻,这再贴切不过了。他像一只牛虻,叮得敌人瘙痒难忍,不觉露出了丑陋的真实面孔,暴露在世人面前。怪不得敌人对他又恨又怕,语言啊,永远是最具有威力的武器。

  读《牛虻》,我们可以学习到亚瑟那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以及对国家、事业的满腔热情。这些优秀的品质,足够我们受益终生。

相关文章:

1.《牛虻》读后感800字作文

2.牛虻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3.《牛虻》读后感500字两篇

4.牛虻读后感700字左右

5.牛虻读后感600字范文

6.牛虻的读后感100字作文

7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