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书笔记 > 关于《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关于《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时间: 美怡1215 分享

关于《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是一本由张荫麟 / 吕思勉 / 蒋廷黻著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中国通史》读书笔记,欢迎借鉴参考。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一

  中国,她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国,从古至今,中国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事,虽然旧中国已过,但那些震撼中国的历史,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们,无法忘记。

  ——题记

  《中国通史》这一本书,生动描写了旧中国的兴衰,以及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就来说说清朝,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大清这200多年的统治中,也发生过许多大事,最著名的,那就是19世纪鸦片战争了。

  鸦片战争,最值得让国人反思的战争,因为那一战,不但说明了英军的强大,还说明了清政府的无能。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旧中国过去了,新中国到来了,但是这新中国的一切,还是和历史有着大关系。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周末,我吃完晚饭,就去公园散步了。

  在公园里,我边走边想:为什么会有新中国,为什么抗日会胜利?而清朝为什么会覆灭?我走着走着,在一棵树旁停了下来,并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会有新中国?那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了;为什么抗日会胜利?那是因为我国有许多有气节、宁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为什么会覆灭?那都是因为中国的黑历史,实在黑得可怕!”

  那晚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变以前的历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历史。

  《中国通史》虽然只讲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后的《中国通史》中,我们一定能发现会有更多的人来创造历史。

  教师评语

  这是一篇五年级同学写的读后感,这是一个五年级同学的思考,看到这些,你的心始终都有一些触动。“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年老之人所拥有的感叹,而身为日出之阳,你们能为祖国创造的,只有更多。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二

  什么是通史?西文中没有与通史完全对应的名词,中国古代所谓通史的涵义与近代新体中国通史也有差异。近代新体中国通史的编撰完全是新史学思潮的产物,它寄托了新史家通过回溯历史来把握将来的热切期望。二十世纪初,史家理想中的新通史是一部能体现历史发展公理公例的国民发达史。起先章太炎等人希望用新思想为旧体裁决导新路,但结果证明传统纪传体不适合用来表现历史进化发展的秩序。日本学者那坷通世采用西式章节体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又综合了中国传统史学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的因素,结果成功地将中国古代历史的方方面面以一种历史进化发展的逻辑进行了重新叙述。

  清末民初的通史编撰虽然大多会采用新的体裁和叙述方式,但是由于没有新的研究方法,大多数著作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旧史的抄撮与压缩。对照新史学编一部国民发达史的要求,这些旧史压缩抄撮本的最大缺陷便是社会经济内容的缺乏。有鉴于此,民国以降就一直有学者提倡以纵断史代横断史,以文化史代政治史。更多学者意识到根本问题是方法的问题,只有在明辨史料和著作的关系,并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史料的基础上,,部理想的新通史方可期待。循着这一思路,通史编撰不可避免地会走向以专史和断代研究为取径,集众研究群力协作的新模式。

  吕思勉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学术史、史学史、历史研究法、史籍读法、文学史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对中国通史的编纂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他编写的两部中国通史和四部断代史是用新的体例写出来的。吕思勉寓论于史,把他的真知灼见分散融合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对中国历史分期、中国社会的性质等问题都有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被陈寅恪称为“史学奇才”的张荫麟,曾以出众的才、学、识被同时代史家寄予厚望,张荫麟因病37岁即在贵州遵义逝世,其生前竭尽心力为中学生编著的历史教科书《中国史纲》也因此未能完成,仅到东汉为止。虽然残缺不全,但《中国史纲》凝结了张荫麟一生对历史的所学、所思,历来史家都对它赞誉有加,称其为近代史学家所写的比较成功的通史之一。蒋廷黻知识渊博,长于演说,他是南开历史系的创建者,他主持开设了西洋通史、中国外交史等课程也很受广大师生欢迎。如此集三位史学大家的研究精华的作品,读之使人不忍释卷,读之诗人晓古今。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三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四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作者是张荫麟、吕思勉和蒋廷黻三人。张荫麟是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史纲》。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先秦学术概论》。蒋廷黻是中国著名史学家、外交家,著有《中国近代史》。从作者阵容看,对于喜欢历史的读者而言,就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本将三位史学大师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在一起的《中国通史》,即使不能将五千年发生的种.种叙述得十分详细,但该有的内容丝毫不少,就算不尽详细,却也算得上全面。所以,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刻而愉快的体验。

  《中国的通史》的上部,从“文明之初”讲述到了“楚汉之战”,在这本书中,不得不说,作为一名史书的读者,还是需要有些文学功底的。因为这部分引用的史料非常多,“前四史”的《汉书》、《史记》、《后汉书》、《三国志》一本都不少,还有古代各种诗歌集等,包括《诗经》、《楚辞》等等。所以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不仅仅只是在看史书,还有看文言文文学的感觉。或许会觉得理解文言文会有点困难,但面对作者们如此信手拈来的资料,而且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你会感叹他们绝对不仅仅只是史学家而已!光是这种感觉的产生,就会让你带着更多的感动和震撼继续阅读下去。一提起中国的历史,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我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可是这五千年是怎么来的,却并不了解。

  这本书开始之初,就给出了答案:我国历史,确实的纪年起于共和。共和元年,在民国纪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上,据《汉书•律历志》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尧、舜两代,据《史记•五帝本纪》,尧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如此,唐尧元年,在民国纪元前四千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千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今当在五千年左右。

  如此详尽,想必解决了很多人关于这“五千年”由来的困惑。

  当书一页一页翻过去,历史也渐渐朝着我们熟悉的方向前行。《中国通史》的下部,已经从明清讲到了中国现代经济、社会、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面对着这条历史的长河,在河水的流逝中,我们真的会不禁感叹自己的渺小。但那些或熟悉的或陌生的历史事件,再次因为这本书印入我们脑海的时候;当那些熟悉的久违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真心让人觉得,读这么一本史书,真好!那些有关历史的答案,你终究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或许没有那么深入,却也可以给你指引方向。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的发展历史,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有些知识在生活中不一定会用得着,但这些却会融入你的血液,让你变得有所不同。正如英国作家弗郎西斯•培根在他的《论读书》一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五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读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读。

  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相关文章:

1.《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2.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3.中国《吕著中国通史》笔记

4.关于《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5篇

5.我与国学经典的故事读后感作文

6.中国通史范文澜

62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