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书笔记 >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

时间: 新华0 分享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优秀8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优秀8篇)】,供你选择借鉴。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篇1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可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以前有位姐姐带着自我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教师!”“教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教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教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光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教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教师和孩子在玩扔球,教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之后是孩子把球扔给教师,结果,教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教师想:这回教师没话说了吧!之后,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教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样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我,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欢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欢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应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篇2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他以后过不好的生活;我要让他出人头地。好像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就能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强硬的灌输进去的,所以,儿童应当自我去亲身体验,将经验肉体化,才能构成属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走,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当在火车轨道上走。”爸爸给儿子示范怎样走。他的孩子不想这么做,但爸爸认为应当这样做,他就不断地干涉孩子。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做?我们带回家的玩具,孩子并不按常规的方法来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给阳阳买的玩具汽车,刚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却拿起来用手转动汽车的轮子,专心致志地看着它转。无论我怎样示范正确的玩法,他都不为所动,依旧执拗地看轮子转,并且一玩就能玩很长时间。我遂放弃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能够让汽车在地上跑的飞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这或许是他发展到了这一步,或者这只是他研究汽车的一部分。

因为他有时候还会将发动起来的汽车不是让它向前跑,而是让他撞到物体上,然后再将汽车拉回来,反复地撞。奶奶着急的喊他:别这样玩,把汽车就撞坏了!他不听,照玩。我看了孙教师的《爱和自由》后,认为他是在找寻属于他自我的独特的感觉,所以我不去干涉他。

经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觉上的发展会有必须的缺陷。孙教师说的“济济”小朋友的表现,让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个幼小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每当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时候,他都要去干涉,让别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别人压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经受多少次如此的压抑才能构成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心态?大人那些自以为是的正确方法是多么地伤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我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觉来感受属于他的独特的世界!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篇3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听过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这个词时更是一头雾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虽然此刻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我的孩子的,而又有几个母亲真正懂得爱孩子的?

作者这样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我十分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而爱是什么?书中是这样写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我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我去确定事物的真伪对错。思索自我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当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样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经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经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在教育这方面,我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让它走向一种极端,这本书里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明白自我的不足,就要确定自我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自我教学工作的强力支撑,加油!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篇4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决定自我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够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能够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样貌,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应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我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遗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孙教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当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他什么他就会理解什么。不要妄想让自我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毫无自我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杀掉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尤其是刚入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我慢慢的去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教师的工作,要保证自我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进取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变得自律与顺从。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明白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我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欢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篇5

读了《爱与自由》,我有三点体会:

一.不要让家长和教师不由的成了孩子成长的羁绊

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当中,要经过观察、触摸、操作、参与、活动来认识世界。家长和教师在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过程当中,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不能压制、包办、胁迫。比如孩子不细心受了伤,他哭了起来,家长就说:“你要坚强,不能哭。”这是压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让孩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是包办。孩子不愿意上各种兴趣班,家长就硬逼着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这就是胁迫。

二.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科学地爱孩子

科学地爱孩子,就是让我们的爱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营养。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真正在爱他,如果他会表达,他会由衷的说“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教师,我爱你!”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研究问题,就容易做到科学地爱孩子。在澡堂洗澡时,常见到一些妈妈拿着澡巾给孩子搓背,孩子的肉被搓红,哇哇大哭,可是妈妈仍不停手,还说:“净会闹人!”儿童的皮肤是多么娇嫩,可是妈妈无情的伤害了孩子却浑然不知!我们有些学生作业做到很晚却做不完,这是对学生身体的摧残。

三.让孩子成为自我的主人

让孩子自信、阳光的成长,这样的孩子抗挫折本事强,善于解决问题。这种有独立性的、自主性的孩子将来才会成为人类各行各业中的优秀劳动者。正所谓“人各有志,生财有道。”《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之所以最终疯了,就是他没有成为自我的主人,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最终,我用《爱与自由》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你帮忙了他,但他真正的心里过程是由他自我完成的,而你的帮忙中最重要的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在关键时刻爱过他,你唤起了他,使他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忙他让他自我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篇6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构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资料,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当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样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经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经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教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我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这个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网上此刻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此刻也不是很了解。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我觉的此刻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了吗我想答案是没有。我们应当坐下来好好反省,我们带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还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语言本事,数学本事,绘画本事。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篇7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000字篇8

读到孙瑞雪教授这样一些话: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资料,只需供给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所以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热门文章

195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