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13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赏析初一作文13篇
王蒙作家说过:“《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的各种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这话果然不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与赏析初一作文13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1)
红楼的梦,让那花开千年,在那花开的背后……谁穿过了他们的梦?手起,琴响。一曲《枉凝眉》。——题记
读罢那本厚厚的《红楼梦》,掩卷沉思,心中没有多少成就感,更多的却是无尽的伤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黛玉的葬花,宝玉的出家,还有那句:“宝玉宝玉,你好……”都扑朔迷离,让人在迷雾中追逐着追逐着,却永远看不到尽头。花开花落,最终零落成泥。
书中最令人心痛的便是黛玉了,她是如此的多愁善感。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却没想到她葬花的多情,最终葬送了自己。
在花开的背后,你是否看到了黛玉的身影?她虽是多愁善感,见了落花都要流泪的人儿,在感情面前,却是如此的执着,“你懂不懂我的心”便是她的痴情。不管是什么结局,她都要执着的坚守,哪怕最终落了个香消玉损。
花开的背后,你是否看到了宝玉的徘徊和他微锁的眉梢?怜爱?在花开的背后,你是否看到了宝玉的坚守?他努力地坚守自己的那一份纯真的感情。哪怕是面对宝钗的贤淑、封建家庭的施压、权势的诱惑……他却永远爱着自己心爱的林妹妹。最终看破红尘,出了家。脸上的表情,似悲似喜……
在花开的背后,黛玉曾小性过、尖刻过,宝玉也曾放荡过、痴迷过。但他们却共同用生命和心血坚守着一份纯真的爱,这爱,涤荡了封建的礼教、冲破了世俗的牢笼;这爱,寄托了后来人的美好向往,象征着世间自有真情在。真是这爱,才使“红楼”花开千年!
书声,花语。一卷厚厚的故事,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醇香,在唇齿之间游弋。《红楼梦》如花儿一样,使人醉了,梦醉了,在半醉半醒之时,我想到了在花开的背后是:
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花开的背后是曹雪芹的痴,花开的背后便就是他一把把的辛酸泪,他把毕生的心血抛洒在《红楼梦》中,说“痴“?说“痴”。
花开的背后,是宝黛的坚守,是红楼的辉煌,是作者的心血。在那花开的背后……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2)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有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初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
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这就是我对这本名著的感受。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3)
在被时间冲淡的岁月里,或许我们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记忆,不过,在我的脑海中,《红楼梦》这本书让我记忆犹为清晰,久久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红楼梦里可爱的女孩不少,而我却偏偏喜欢那个古灵精怪的女子——晴雯,如果你问我喜欢她什么,那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说:喜欢她风一般的性格。
诸多女子之中,林黛玉最为有才,她的《葬花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可她太过娇气、孤傲,那可谓云一般的女子。宝钗最为智慧,她的李代桃僵之计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可她太过世俗,那可谓雨一般的女子。凤辣子最为有趣,她的精算细谋,可以说是举世无双,可她又太过狠毒无情,那可谓电一般的女子。晴雯则不一样,她智慧而不耍手段,靓丽而不染世俗,世界女子可爱之处几乎凝聚于她一身,那是风一般的女子!
最初认识睛雯是在那怡红院下,我还记得她脸上挂着顽童似的笑脸,将扇子撕得“滋滋”作响,惹得宝玉高兴得拍手叫好,裘人则气的不可开交,正所谓“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仅仅因几把香扇,便让我喜欢上了这个会笑会闹的女孩。大观园里,愿意如此笑给大家看的,也就只有她了。她率真不计后果,如此放纵,给她添了几分英气,也埋下了祸根,正如风一样,悄然而来,又毫无顾忌地消逝而去,所谓来无影,亦去无踪。
再次看到睛雯,是在昏黄的灯下。生病了,却还坚持给宝玉补衣裳。昏暗的屋子里所传出来的断断续续的咳嗽,至今依然那么真切地在我耳边回响。甚是凄凉啊!那份属于她的大胆豪爽,可与她一比高下的也只有尤三姐了,可尤三姐哪有她的那份纯真。
最后一次遇见晴雯,不再是那雕梁画栋的怡红院,而是在那间破旧的小屋里,那才是她的家。生病的睛雯虽然远离了富贵的环境,但她依旧神彩照人,这是多么难得!纵观历史,多少须眉英雄被困时总免不了泪如雨下,可晴委没有,她傲然而立,依旧如风。
直至生命的尽头,她也只是化为一缕清风,轻轻地归去了……
好一种风一般的做派,好一位风一般的女子!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4)
近来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红楼梦》,读完以后,让我对它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一大特色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正中我们常说的人无完人一样。它一般来说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它的“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它的“反而”人物关非一切皆“恶”。
书中的主人翁贾宝玉与林黛玉,无疑是寄寓了作者的初步民主主义理想的人物,是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肯定人物,但是,作者又表现了他们性格中非理想的、非下面的方面,非肯定的方面。客观地、全面的写出了人物性格的正反侧面的多样化。
作者笔下的贾宝玉,他摈弃功名利禄,既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也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不但不“留意”不“委身”于此,而且对此予以激烈的抨击,每遇人劝他读孔孟之书,“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他就“只笔批驳诮谤”,说热衷于“读书上进”的都是“入了国贼禄死之流”。他背叛他的阶级,他的父祖为他选定的人生道路,宁受死打也不回头,然而他只希望“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琪,作来吟诗……”。
林黛玉也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她孤立无依傍的少女,向敌对的社会环境挑战追求和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得那样勇敢刚强,可又那样胆怯脆弱。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人性格的复杂化,多样化,它真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5)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的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恋。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方,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之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的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如花美眷,在埋葬花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而她来到这里只为一个目的,只为一件事,一个人。她比任何人都要纯粹。神瑛侍者,才是她一直的牵挂。在她越来越少的眼泪中,隐射着她越来越短的生命。在她几近干涸的眼眸里,是痛恨,抑或是欣慰。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般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恋,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般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6)
品读着曹雪芹的《红楼梦》,眼前的一切渐渐模糊起来,仿佛来到了大观园。女儿们果然出手不凡,不是男子,胜似男子。
我欣赏黛玉的执着和勇气----不顾一切地爱上宝玉,但面对宝玉、宝钗的姻缘,她毅然地选择了死亡;
我钦佩王熙凤的精干和泼辣----独自一人,支撑着荣国府这栋摇摇欲坠的大厦;
我喜欢宝钗的稳重和平易----矜持端庄、心地善良、知情达理;
我赞叹探春的精明和聪慧----在大观园里小试牛刀,便有了兴利革弊之效;
……
我也欣赏红楼梦里的诗词。
黛玉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缠绵悲凄,风流别致。
宝钗的“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含蓄浑厚,透出一种力的追求。
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肤易消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黯然销魂,扣人心弦。
在此中,黛玉和宝玉的故事更令我心动。
只因前生前世黛玉欠下宝玉那几滴琼浆,化成他们今世的姻缘之桥,演绎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如山护水、如水绕山般缠绵,蔑视着世俗的眼光,走出天国的迷梦,到地狱里寻找自己的真爱,他们不爱那南面的金山、西面的银山、东面的铜山,却偏爱那座孤冷的北山,情愿用一生去厮守它的清冷与孤寂。
走在这本让我似懂非懂,朦朦胧胧的《红楼梦》中,感觉就像走在一座长长的、古老的桥上,让我感悟至深,思索至深……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7)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8)
暑假期间我读了《红楼梦》,它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这本书是清朝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所写的,它主要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之间发生的故事。其中贯穿整本书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的和荣国府的二公子贾宝玉相恋,但因为林黛玉体弱多病,贾府众人多次阻挠,又不幸中了凤姐的“移花接木”之计,贾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林黛玉伤心过度吐血身亡,最后贾宝玉看破红尘,出家做和尚去了。
这本书一共一百二十个章节,其中最令我生气的是第三十三章贾政痛打贾宝玉,因为贾政仅仅听信别人的一面之词就痛打了宝玉,我为宝玉感到冤屈;最让我伤心的是第九十七章黛玉焚稿,因为黛玉偶然听到了宝玉要和宝钗成亲的事情,所以伤心至极,把从前与宝玉一起写的诗、手绢一起放进盆里烧了。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黛玉的死而难过,因为她是带着生气和绝望走的,也为宝玉感到伤心,因为他最终选择出家为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段宝贵却又悲伤的爱情,也通过大家族的兴盛衰落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危机。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落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我想再等我长大些,再读《红楼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9)
提起《红楼梦》,我相信大家是一点儿也不陌生。因为向后楼梦这样的好书,大家怎么会没读过呢?《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本书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遗族封建腐朽、荒淫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
在《红楼梦》中,除却著名的金陵十二钗,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众多的人物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绝无重复,囊括了时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
《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祖籍在河北省丰润县。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他本人出生于南京。少年时代,他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他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想亲身到《红楼梦》的世界里遨游一番呢?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10)
“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场红楼梦中事,写尽人间悲欢。有道是,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天下大有痴人在,还有那痴人说梦者。”这是曹雪芹先生笔下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主要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从繁荣和败落的整个过程。
读完《红楼梦》我感到无比心酸,看不明白悲惨的结局。在书的前半部分,描写的繁华的景象:“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是何等之繁华啊!这样的四大家族是多么地强悍和富有啊!但最终仍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走向了衰败,这始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红楼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我最喜欢饿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爱哭、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为她可怜的身世流泪,叹息。林黛玉自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是那么地孤独。在所有的姐妹中,她其实是最想笑的一个,但又笑不出来。因为当她看到别人躺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想到自己只有伤心的份,怎能不流泪呢?最后。那边不懂人情世故的贾宝玉在举行婚礼,人们齐聚一堂,热闹非凡,而这边寂寞的林黛玉却在寂静地等待死亡,而身边也只有紫鹃一人为她哭泣。就这样,一段门不当户不对的情缘也就此结束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钗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无不一一体现。
《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但又有多少人能读懂曹雪芹先生的梦中泪呢?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11)
黛玉,我读懂了你的哀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题记
手捧一本书,在午后的阳光照耀下,独自坐在阳台上,听着音乐,忽然一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丽无瑕”飞入了我的耳朵,思绪随着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红楼梦》,在我的印象中《红楼梦》是一本十分让人为之掉泪的书籍。儿时总想读完这本书,了解它的魅力。但我总是为自己找借口,也总是不读完。至今,却也只是看了一小部分,了解个大概。但,宝玉黛玉之间的感情却又让我感到太过悲哀。
这句诗是“黛玉葬花”时的句子。乍看时,心中就不免感觉有一丝悲哀。葬花时的伤感又有谁人知?黛玉竟由花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今日是她葬花,明日又是谁看她呢?我想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黛玉的哀愁恐怕只有与她相通的宝玉明白吧。你的哀愁恰似一朵莲花,层层叠叠,相互交错,最终凄美得却又那样动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黛玉的哀愁显而易见,她的感伤是可以被任何东西所感染。我能领会她在那个时代的悲哀与无奈。有人说:是她的自卑让她纠结一生。我想,这也正是上天赐予她的。正是她的多愁伤感才会有《红楼梦》的感人。使人同情与愤慨。你的哀愁好比一江春水,流流停停,或急或慢,最终流过之处却又感人肺腑。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其中,黛玉的死最让我无法释怀,不过到最后,又只是感到悲哀罢了。在本应是最开心的时候,却是最悲哀的时候。在那个当天,黛玉因伤心过度而无法自拔,最后遗憾.伤心而死了。宝玉却又因此绝望了。你的哀愁正如昙花初现,悄悄绽放,不俗于世,最终让人惊叹凄美却又过目难忘。
有人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丽无瑕。但,在我看来。黛玉,你的哀愁,一定会有人懂得。《红楼梦》,你的魅力,也一定会有人欣赏来懂得你的哀愁。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黛玉,我读懂了你的哀愁!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12)
昔日的大观园张灯结彩,气势宏大,热闹非凡;昔日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泪痕斑斑。一曲红楼,却只闻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你轻蹙眉头,微拂轻袖,像朵出水芙蓉,倚着窗儿,你那凄凄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伴着你那晶莹的泪水,不禁要叹息,这偌大的一个大观园,却有谁能了解我的愁?大观园和你那一身的病,使你那明澈的眸子黯然了。你的多情只能换来一份镜花水月缘。
你冷眼看着这贾府,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那些阿谀奉承也看尽了,功名权贵不过也就是水中的泡影罢。一声叹息,一片哀愁。
你,阆苑仙葩——林黛玉。因不堪那金玉良缘,你带着一份凄凉离去,潇湘馆人去楼空。
这就是你让大家看到的你,看到的阆苑仙葩与无暇美玉的悲剧。合上《红楼梦》,拨开历史的迷雾,真正看到的,是贾史王薛的兴亡盛衰,看到的是在封建道德观念中受迫害的人。风水轮流转,一个朝代、一个家族的盛衰只在转眼间。因为在那封建时代,宝、黛二人被迫分离;因为权势利禄,才有在贾府之人精心设计下的金玉良缘。这些,并不是凑巧。这一切,要告诉我们的不止是历史的变化,不止是对过去权势对百姓的迫害的抨击,不止是对腐败黑暗社会的批判,更是对毒害人心的封建观念的反对。
同样,这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封建社会破坏了一场美好的婚姻,这样一场较量,一边是反对封建追求自由,一边是功名权贵荣华富贵,也是你,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同样也是一个生性孤傲的封建叛逆者,看着封建观念像一团雾笼罩着这儿,你如一缕微弱的光,想突破它却不能,追求的美好遥不可及,这是你的凄凉,也是你的可贵之处,欲求不能,只好作罢,但至始至终怀揣着一颗追求自由的心。一曲红楼,带来无数的叹息。
昔日的林黛玉素雅如芙蓉,只任风雨来袭,心比天高,只为追求美好,憧憬未来,怎奈那大观园只留下她模糊的泪水。一曲红楼,却只闻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初一作文(篇13)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书中不仅对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以及批判,还隐藏了许多政治斗争信息,其中诗词歌赋的深层含义更是玄妙。今天我想写的就是《红楼梦》中海棠诗社创建后众人所写的海棠诗与菊花诗,以及其中的一些隐晦的涵义。
海棠诗社是《红楼梦》中的众人在三十七回时一同创建的,其中主要成员有怡红公子(即贾宝玉)、潇湘妃子(即林黛玉)、蘅芜君(即薛宝钗)、枕霞旧友(即史湘云)、稻香老农(即李纨)、蕉下客(即贾探春)、菱洲(即贾迎春)和耦榭(即贾惜春)。
首先先从海棠诗社创立的契机海棠诗讲起吧。当时众人作海棠诗的时候是由门边的一个丫鬟决定的韵脚,而且每一句的末尾一个字都是规定好的,文中宝玉也说到过:“这‘盆’‘门’两个字不大好做呢!”但是作者曹雪芹在这限题限韵的条件下居然作出了四首符合要求的诗,而且每一首都十分符合作诗人的性格,可见曹雪芹的文学功底是极好的。
首先是诗社的倡导者,同时也是最先做完诗并誊写好的探春的一首: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难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探春是一个有心计、精明能干的女孩,她对于贾府的逐渐衰败是有意识并且希望去改革的,并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得以实行。但是正如她的判词所写的那样“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她是注定与众人走向不同方向的。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中斜阳和寒草都指的是秋日的景象,而秋是什么季节?是在夏与冬之间,在兴旺和衰败之间的过渡,这里所暗指的是贾府日渐萧条的景象;而第三、第四句描绘的就是贾探春这种与他人不同的,敏锐精明的高贵精神和品质;五六两句是对于海棠花的描写;最后两句则指的是探春的结局,远嫁他乡。
然后便是蘅芜君,薛宝钗的一首: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在誊写这首诗之前,宝钗曾经说过自己的诗:“有却有了,只是不好。”但事实上,她所做的诗含蓄浑厚,很有豪门千金端庄矜持的仪态,李纨也称赞道:“到底是蘅芜君!”第一二句中的“珍重芳姿”实际上指的就是宝钗自己,“昼掩门”指的便是她要珍守自己,恪守妇德,保持身份;三、第四句所描述的是海棠花洗去胭脂颜色,通常也指妇人因为丈夫不在而不再梳妆打扮,所以这两句其实是在暗示宝钗的最终结局,守寡;第三联前半句则是薛宝钗为人处事的写照,平时虽然并不招摇,话也不多,但她可以笼络人心,深受贾府上下被不少人的喜爱和夸赞,以使“花更艳”。
然后便是贾宝玉的一首: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贾宝玉的心思自然不如女孩子们那般细腻,但是文采还是极好的,曾有过“大观园试才题才额”的不俗表现。但是这首诗却被大家评为“压尾”,就连宝玉自己也觉得写的不好。为什么不输文采的宝玉却写出了这样缺乏新意、多是熟套的诗歌呢?事实上他是希望借此以花抒情,来表达他对钗、黛二人不同的心意。首联先描写海棠花盛开的景象;第三、四两句则是将美女比作花,“太真”是杨贵妃的号,而“西子”指的则是西施,其实这里宝玉指的就是钗、黛二人,宝钗就如杨贵妃一般富贵华美,而黛玉就如西施一样充满着忧郁甚至是病态的美;第五句写的是哀愁的心境;而第六句所指的就是平日喜欢哭哭啼啼的林黛玉。
接下来一首是当时大家作诗时的压轴(事后湘云又另外做了两首),林黛玉的一首: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
一开始看了这首诗,众人都道:“是这首为上。”但是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然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探春也说:“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这是因为李纨与探春心中的标准都是与薛宝钗所作的诗相符的,也就是封建的正统思想,而黛玉与她们所认同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她们所认为的“主流”,所以在李纨等人心中才会自动降低一个档次。本诗的第一句就与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完全相反,而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第二句讲白海棠的冰清玉洁,用法新颖独特,所以宝玉才要惊呼一句“从何处想来!”;三四两句对偶工整,诗句巧妙别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五六两句还是在写白海棠的洁净美丽,但是却用月上孤独一人的仙子的洁白衣物来比喻,使诗歌的情感更添一层忧伤,流露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第七句抒发了黛玉在贾府中难遇知音,无从倾诉情感的心境;最后一句跟五十一回与黛玉相对应的怀古诗中“一别西风又一年”相照应,烘托出她这种无可奈何的悲伤的心情。
最后是湘云写的使四座惊叹的两首:
“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史湘云是一个豪放的、具有中性气质的女子,但同时她也非常的有才华,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与黛玉对诗,还能够得到对方的称赞。第一首中的第三、五两句指的是吃冷香丸的薛宝钗,而第四、六两句则指的是苦恋中的林黛玉;而第二首中对应的两联啧分别暗指了宝钗苦苦守寡、黛玉为情断魂的结局。
其实另外关于这些诗歌还有很多说法,包括为什么这时候正值秋季但却有海棠花盛开等等一系列谜题,似乎并不是很重要,我也不深入研究了……
接下来是在第三十九回,“林潇湘夺魁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大家吃饱了螃蟹喝足了酒做的十二首菊花诗。(可以引用的字数不太够了,所以我就挑几首排名靠前的写一下……)
先说被大家评为这十二首诗之首的林黛玉的一首《咏菊》: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第一句指的就是黛玉自己对于作诗的热爱;而第五句指的则是林黛玉平时体弱多病和生来的多愁善感造成的她的多样丰富细腻忧伤的情感;第六句(又)是她对于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难以觅得知音的心情;最后两句将“独爱菊”的陶渊明搬出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也是自己的品格到了提升。
然后是排名第二的,也是黛玉的一首《问菊》: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首诗是十二首诗当中排位第二的,但这却是最新颖,最能够代表黛玉的性格的一首诗。第一、二句表现的就是黛玉的所想所问,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和理解的;第三局则就是黛玉的性格——清高孤傲,冰清玉洁;第五、第六句,则表现的是她对于自己至亲的亲人的思念,以及她在贾府无依无靠的孤独和寂寞;最后一联表现的则(又一次!)是她在世间难觅知音,孤独寂寥的感情,只好将她的心情寄托在菊的身上。
最后是排名第三的一首《菊梦》:
“菊梦(潇湘妃子 )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首诗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讲述的是菊的梦境,然而实际上讲的就是黛玉的梦。第二句以及第三句中的“和云伴月”和“登仙”都略带有一些死亡的意味,然而“登仙非慕庄生蝶”的意思则是,死亡其实并不是黛玉所希望的,这都是对黛玉最后结局“玉带林中挂”的暗示;第三联描写的似乎就是黛玉在疾病和梦魔折磨下的痛苦和挣扎;然而最后一联就是指她忧伤痛苦凄凉的感受,以及她这一株寒草对于宝玉不舍的“无限情”。
最后提一下,菊花的比较广泛认同的寓意是:孤傲、清高、坚强、高尚、纯洁,然而这些词,好像就是用来形容林黛玉的,所以黛玉夺魁菊花诗,似乎也是作者曹雪芹的一番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