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期语文教学反思7篇
初二学期语文教学反思7篇参考
我们该怎么去写初二学期语文教学反思呢?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学期语文教学反思,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初二学期语文教学反思篇1
《掌声》写的是原来内心自卑的残疾小女孩英子在同学的鼓励与关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的情感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本文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初读整体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第1、2、4自然段。第二课时品读第3、5段自然段,回归整体朗读全文,进一步领悟掌声的内涵,拓展延伸。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悟。
一、以读代讲,角色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我们力图以读为主,通过读读、说说、议议等环节,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默读、指名读、角色读、引读等方式,扣词抠句,反复品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文中寓道,道中显文
本课教学中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体味,对文本价值取向的体味,而这些都立足于对文章反复的阅读,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之上,融会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扬顿挫地表情朗读,或思情并茂地朗朗诵读,寓情于声,以声传情,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该欢快处还它个欢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将体验到的情感酣畅淋漓地传达出来。如,通过对描写掌声前英子的神态、动作词句的品读;通过句子比较,朗读、想象等将学生的情感与文中人物情感融为一体,真正受到熏陶感染。这样让学生充分阅读,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文中寓道,道中显文。
三、渗透学法,培养习惯
在教学中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如初读课文阶段,给足时间,精读课文阶段,采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如英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通过默读边读边想的方法,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中还抓住“默默、早早、最后、总是、又总是”等词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并通过富有个性的诵读进一步升华情感。
四、关注生命,以生为本
关注生命,激活课堂,以生为本,促进发展,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不落下一个学生。如在读书反馈中,有一生把“落下了残疾”的“落”读成“la”,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给他机会让他改正,当其他学生读对后,我又请他站起来读直到他读对为此。
当然课堂上也存在许多不足:如有的同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有待提高。课堂上个别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进入角色。
初二学期语文教学反思篇2
1、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展开合作,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相互启发、评价、激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学习时,教师注意了指导和参与。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但并意味着“放任自流”。合作应该是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的合作。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之中,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促进合作的实效性。
2、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了教学活动。
“竞争”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习的需要。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喜欢竞争的。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是教学组织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需要,以评选擂主的形式,展开朗读比赛,同时用激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调动每一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既面向了全体又照顾了个性的差异,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朗读竞赛中,教师还注意了读中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3、探究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问题意识。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串讲串问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现代教学主张把问题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的融汇。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最好的方式是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统一。
初二学期语文教学反思篇3
为了配合学校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去马牧池中学听课学习之后,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在10月11日由王校长带队,全体语文教师到沂水实验中学参加了市优质课评选的听课学习活动。
这次学习,共听了七节课,第一节是由胡珊珊执教的《风筝》;第二节课是由邢斌执教的《苏州园林》;第三节课是由临沂三十五中学的刘宁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第四节课是由沂南三中的张元志执教的《爱莲说》;第五节课是由庄政亭执教的《天上的街市》;第六节是由莒南道口中学的徐艳云执教的《春》;第七节是由临沂十八中学的侯兴福执教的《钱塘湖春行》。
这七节课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先进。都不同程度的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都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都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的基本功都很扎实。特别是刘宁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诗歌的教学环节:“初读——译读——品读——美读”。学生对文章挖得深、挖得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张元志执教的《爱莲说》,通过读莲、品莲,小组合作学习,更是把莲品得透彻。侯兴福的《钱塘湖春行》以“智勇大闯关”的形式,更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轻轻松松积累关—你追我赶朗读关——集思广益赏析关——紧锣密鼓背诵关——超越自我拓展关”。几个环节不仅新颖,而且科学。学生的学习收到了好的效果。
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老师的课堂上的表现相差很大,这主要是执教老师的引导、老师课堂的风格不同导致的。所以,作为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努力引导学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的效率。
这次听课学习,对教师的上课水平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将极大的推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初二学期语文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课题切入直击重点---以读代讲、自读感悟---充分感悟感情朗读---拓展练习新知巧用”四个环节。
一、课题切入直击重点
课伊始,是通过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回顾第一课时所讲的内容,目的是注重课文的整体性,引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即“潮来时”。并由重点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自读发现作者是怎样把这部分内容写清楚的?
二、以读代讲、自读感悟
在教学“潮来时”这一部分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充分朗读入手,感悟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然后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即朗读---感悟---感情朗读。这样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培养了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在学生感悟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体,同时又是在与老师进行合作学习。除了师生互动,还有生生互动。当一个学生汇报之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一设计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人人平等,朗读和感悟是他们的权利。
学习课文写作顺序,不是让学生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作者描写大潮的声音、形态的特点,或文中的某个句子、词语等,感悟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三、充分感悟感情朗读
充满感情的朗读必须是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之上。设计这一环节时,通过读课文、看图片,使学生感受大潮的声音越来越响,气势越来越壮观。继而启发学生说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最合适。
考虑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运用了自读、同桌读、齐读等方式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拓展练习新知巧用
如果只是看着别人的作品,只是口头的表达,总是纸上谈兵,会让语言的魅力停留在浅层次。所以在本课赏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写作方法以及好词好句,写出对海潮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用笔去思考,用笔抒发自己的感受,让情绪体验形成文字,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写文章时情感的重要。而随时运用文中的语言,也会使语言的积累更具有实际意义。
虽然每位学生写得不一定都好,但通过练笔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长此以往学生会受益匪浅。这样做也充分体现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在酝酿、准备这节语文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两个教学困境:
第一、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否可以忽略教师的指导。
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固然重要,但学生的自主探究仍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学生的认识水平就会停滞不前,或是偏离了重点、难点的“航线”。介于这一想法,当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把描写声音、形态的词语找得很散乱,教师就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要按文中的写作顺序说出潮来时的特点。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并且从词语的排列顺序中发现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了解潮来时江面从远到近的变化过程。由此看来,学生读书和教师的'指导是紧密结合的。
第二、小学语文课应倡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应倡导“以读为本”的学习方式。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应该从理性中走出来,回到感性中、人性中去。我想语文回归的应是生活,追求的应是自然,寻求的应是快乐,感受的更是美丽。对此我有两点体会:
1、读在其中。在语文教学时,要让人感受到脚踏实地而又赏心悦目。如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到了描写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教师请学生读一读,说说体会,并鼓励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这样做让学生感到读的重要,感到读的魅力。紧接着指导学生不止一次的读课文,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读,直到读得基本符合要求。在指导学生读时也要有目的,比如:师说:“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如果你仔细读课文,就可以把这些描写声音、形态的词语按顺序排列出来。”是什么顺序?就在文章中,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寻觅。教师不归纳什么方法,方法靠学生在积累中感悟。
2、悟在其中。在第二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之后,提出“想像自己就是观潮的人,感受一下潮来时的壮丽景观?”这种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文语言的把握到位,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舒服,从中感受到鲜明的语文特色和浓郁的人文色彩。
由于选择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所以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时的'点拨,发挥了指导作用。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并且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的困难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从这节语文课中得到的一些体会,这也将成为我以后教学的内在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更深入的研究新课程理念,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初二学期语文教学反思篇5
面对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差不多有两年了,这段时间来,从当初对学生的情况把握不准到基本了解这地区这阶段的学生情况了。在教学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发音不准,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现阶段,生字拼音教学仍然是必须的,它不仅体现的书面表达上,还表现在口头交流中,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书面和口头的教学,这方面显得重要,如果单单是为了考试而教学,那么语文教学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②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③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阅读速度慢。一篇课文他们阅读完了后,没有深入地思考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缺少概括文章的能力,阅读速度比较慢,往往耗费很多时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明显提高,在阅读速度的基础上做到快、准、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校效率,不然学生的基础仍然原有阶段,丝毫没感到自己在进步,读过了哪些书?取得了哪些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注重课内的文章,更重视课外阅读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教材方面:
①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②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③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④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语文的教学是一项重要工作,它注重培养人的基础知识,培养人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当会重视基础教育,挖掘学生的潜力,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初二学期语文教学反思篇6
本学期我担任八(6、12)班语文教学。因为本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八年级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我注意课堂的艺术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亲自检查学生背书情况,并做到凡是要求学生背的,我都先背。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
虽然做了一些努力,但存在的问题实在还有很多。教学方法陈旧,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上课力求面面俱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即使我有10多年的教学经历,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学习,争取教学水平再上一层楼。
正式接手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差不多一学期了,我发现了以下问题,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将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4、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我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更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会让自己所带班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初二学期语文教学反思篇7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