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教育资讯 > 文化 >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 泽凡0 分享

教育资讯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对小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关系着祖国未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学校如何创设传统文化教育的浓郁氛围,使小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工作。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 营造浓郁氛围,让经典育人“润物细无声”

高尚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塑造,具有无声的熏陶和感染的教育功能。学校要努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1.环境文化

我们将“明礼、勤奋、活泼、进取”八个大字镌刻于外墙,点染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旨,并开辟传统经典文化专栏,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八个方面的内容,营造出浓厚的传统经典文化氛围。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2.班级文化

学校将圣贤的智慧、经典的名著、璀璨的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学习园地中,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让我们在为孩子的才智竖起大拇指的同时,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3.精神文化

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做融汇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和“博纳、儒雅、蓄志、创新”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也更加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二 躬身教育实践,让经典育人“潜移默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小、记忆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与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对话,学习先哲的风范,习得圣贤的智慧,就会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存入心中,奠定自己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播下希望的种子。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让传统文化走进教师的心田。学校注重引领教师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开展教师“读书富脑工程”,传统文化书籍是必读书目。寒暑假要求教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筛选了自先秦至明清的100多篇优秀的古文,每学期组织一次测试,成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定期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在读书、交流、测试、赏析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扎下根。

其次,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开展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孩子们感受了汉语言的魅力,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爱好;通过重温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了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开展实践活动,让经典育人“无处不在”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召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例研讨会。开设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校本教材的学习为主,课外拓展为辅。学校确定每周一课时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诵读古典诗文,讲述经典故事。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让学生自发组成课题小组,在经典文学和民族艺术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学校先后召开了四次小课题研究展示、研讨会,三至六年级各个班级研究的子课题累计达200多个。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有机融合,拓展了课程资源,完善了素质教育的模式。学校以“让传统引领时尚,让经典铸就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内容主要包括:玩转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诵读千古美文,争做谦谦君子;秉承民族艺术,领略传统技艺;亲历传统节日,追寻文化之魂;走近历史名人,弘扬中华美德;采撷文化元素,创建班级特色。

四 与养成教育结合,让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在家感父母养育之恩,在校感教师教育之恩,得到表扬感激励奋进之恩,受到批评感鞭策进步之恩……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如,学习品德与生活课关心父母等内容时,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有关孝的内容穿插其中,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座”等等。经典的活学活用,使经典从古代来到了今天,走到了学生的身边,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之中……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我们必须从小学教育入手,及早对学生进行弘扬和传承,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古代教育的阶级性从出现以来就随着时间的增长不断地强化发展为现在的样子。学校教育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人类教育从原始社会时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同时进行,演变为学校教育在古代时与生产劳动脱离的状态。古代的学校有完整的阶级分类。

现代教育中学校教育主编普及。教育普遍化。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制度逐步完善。教育随着人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

教育影响人的发展的认识。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理潜能,并为人的发展立功了极其巨大而多样的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人来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遗传的条件的影响,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也表现在精神活动的类型上。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极其技能的发展变化与完善。

环境对于儿童的教育发展十分重要,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认为环境。

内在潜力对于教育发展也十分重要,一个人的意志对于自身的教育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就说明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人的身心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且因人而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加强。

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是教育的产物。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是包括受教育者在内的有目的的兮、培养、锻炼和建构的结果。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人是在以自己的活动为中介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

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他并不能简单的决定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区别在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以个人的个性素质的发展为目的还是以实施为人的生存与活动改善的劳动和工作为目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也很多,为了辨别其性质,我们将教育氛围生态教育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年轻人通过掌握知识获得身心发展,使他们按社会发展和家庭及个人所期望的要求社会化、专门化、个性化,以保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积极有力地存进社会向前发展。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人的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教育是引导儿童通过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来提高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的价值: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实践价值。

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还在不断增大,在人的现代性发展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首要的因素。

总之,在人的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起作用:遗传、环境、教育、体能动性。上述因素各具特点与作用,都是人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但是任何一个因素均非人的发展的充分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硬性,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都比较科学。遵循了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规律,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学校教育可以自觉地调控环境的影响。

总结起来就是,教育是人的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人的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拓展阅读:说教式教育对人的影响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随便打开一张网页,就会有很多翔实的答案。但那都是专家学者的见解。这里讨论的是我们普通人眼里的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教育这个行当大概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有了。人一出生,首先要受到父母的教育。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从父母那里继承或着学来的某些东西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中国古人非常讲究家庭教育,非常重视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代的教育主要针对未成年人,“人过三十不学艺”。同时,古人也很在乎环境对人的影响。著名的“孟母三迁”就是明证。

教育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应该接受教育,这就是现在为什么终身教育叫得响的原因。因为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人,而教育就可以帮助人满足这个社会需要。用时髦的话说,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依然是教育的主阵地,从小学到大学的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当然属于教育的范畴;家庭教育热仍然居高不下,不少年轻的家长在这上面不惜倾其所有;激烈的社会竞争又为教育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空间——社会上各种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充电提高应运而生——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

现在是教育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又开始困扰着人们。教育活动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不断走向科学,需要更符合社会实际,需要更加关注人的潜能的开发利用。而从事教育的人们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不少省市已经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教训。教师的教育思想需要转变,教学思路需要明晰,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改进,教学流程需要进一步优化,新的教学风格亟待形成。同时,与之相应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也要随之改变。

社会上重视教育的人多起来了,这是好事。上至党和,下至街头小贩,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首先能促进个体发展,通过读书学习,掌握知识,至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还可以影响经济的进步,因为经济社会需要大量的商界精英来运作,而教育就可以为之提供大量的有用人才;教育最深远的影响还是在文化传承方面。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全社会都来兴办教育。

教育行业必然兴起一股浪潮。我们整个民族的面貌将为之一新。我们应该给它一个宽容有序的空间,让她发展壮大。

关于排名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已经不时兴给学生排名次了。说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但我觉得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学校是不给学生公布名次了。不过,名次还是要排的,排给老师看。并且排得变本加厉。每次考试过后,不仅有学生总成绩的排名,还有各分数段的排名,平均分的排名,优秀学生数量的排名等。有些学校还依据考试的各项数据给老师发放奖金。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会因为连续两次学生考试成绩不佳,而成为末位淘汰制的试验品。

为什么不能给学生公布名次?据说是那样给学生的压力太大,不够人性化,怕学生承受不起。因为经常有学生由于考试成绩糟糕而寻短见的事件暴露于各个媒体。但是,不公布名次,学生之间的好坏优劣是不是就没有区别了?显然不是。好学生与差学生之间的差距并不因为不公布名次而有丝毫的缩小或消失。不公布名次实质上给了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个消极的暗示:就是可以漠视竞争的存在。

学校里的这种做法,犹如给学生蒙上一层黑纱布,看什么都不真切。而实际上,竞争依然存在,并且愈演愈烈。等学生出了校门,恍如一下子从天堂掉入地狱。被整得晕头转向。这就是为什么成批成批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说因适应不了残酷的竞争而不能胜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师们需要压力和竞争,这无可厚非。但学习这种事学生是主角,差距和竞争最应该让学生先看到。因为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给予他们以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正视差距,直面竞争,经受磨难,得到锤炼,这样才会担得起建设未来社会的重任。

再说,素质教育并不排斥竞争,只不过是更强调人的能力的开发和利用,更注重培养人的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与担负社会责任的意识。如此说来,某些学校所奉行的不给学生公布名次的做法无异于古代的掩耳盗铃了。

关于管理

管理成为显学是近几年的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甚至是一个行业要发展壮大,除了要在业务上加大投入以外,还要在管理上花费不少精力。不少单位的主要领导都标榜自己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是什么?为什么要管理?怎么去管理?我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甚至没有读过一本专业的书籍。作为一个门外汉,我还是想谈一谈对管理的肤浅认识。我认为管理的前提是尊重,管理的精要在于服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管理什么?主要是管人理事。事是要靠人去做的,所以管理的着眼点还应该放在人身上。而要管好一群有着相当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思想品质的人,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只有充分尊重要管理的这些人,这些人才会为我所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才有可能发挥出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调动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

其次,我说管理的精义是服务,意思是说做管理,就是搞服务。小学校里的学生干部常常以为作了干部就可以管管别人,就神气得很。我们现在有些管理者如同小学校里的学生干部一样,幼稚可笑,以为有朝一日大权在握,非得好好施展一下拳脚。殊不知,被管理者才是一个集体、团队效益和成绩的创造者,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领导的再好的思想也要通过员工们的亲身实践才能变成现实。所以管理者要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被管理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再次,什么样的管理才是最理想的管理?当然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此说来,管理者要给其麾下的人才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要给他名下的物品派上合适的用场。不委屈人才,也不浪费物品。如是最好。

关于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育有用人才的重任。教师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教师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人,应该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师地位的高低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整个社会对待教师的态度,可以衡量出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教师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有来自学校管理阶层,有来自学生及其家长,有来自自身对职业的追求,有来自社会舆论等等。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堪忧!全社会在给广大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施加较大压力的同时,要关注教师的生理及心理健康。

关于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天才。他不在这方面显示出过人的才能,就在那方面显示出来。所以一定要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要允许学生不优秀,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给学生提供改过自新的空间,给学生申辩理由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孟子曾认为人生一大乐事就是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不能好为人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像牧马人把马赶到草场和马在草场自己吃草一样,不能有逼迫和强制。孔夫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考试

考试之于教师和学生,就像家常便饭一样稀松平常。教和学,离不开考试。我们通过考试来检测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和学生通过考试暴露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贵的参数。但是考试的频率不要太高,考试太多了,师生们疲于应付,还浪费时间,得不偿失。所以考试的次数要适可而止。

考试的附加值大可全部废弃掉。考试就是考试,不应该上升为社会运动,它只能是一种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莘莘学子因为考试而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另有一小撮人去却因考试而发家致富,这都是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传统的文化教育为什么会面临挑战

在中国经历了战争以及制度的更替之后,由于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加之随着中国的开放造成的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遭遇了极大的危机。

首先,缺少正统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判断一种文化能否有生命力继续存在下去,首先应该判断还有没有个人或组织以传承这种文化为职业或己任,也就是看这种文化能否正统的传承下去。以儒家文化为例,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曾经在帝国的统治和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儒家文化最盛行的封建王朝时期,儒家文化的影响渗透于治国和治家的理念当中,乃至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和婚丧嫁娶处处有着传统文化制约。尽管在现代,儒家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顽固守旧,已经不适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然而儒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却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品德的积累都应该被提倡。可是,今天不仅已经完全没有专门的团体致力于传承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甚至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也渐渐的消失于人们的生活当中。所以,文明的继承,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遇到地一大危境。

其次,社会结构地变革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存在孕育的土壤发生变化。文化最显著地特点便是其显著地地域性。通过了解全球不同的民族之间地不同文化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地巨大影响。孕育文化的环境包括一个地区人们所生活的地域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特定风俗等等。可以说,是不一样的境况造就了不一样的文化,并滋养着该文化。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因为一个地区国家的消失或者一个民族的衰败而失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源于以家庭为主要单位,以农业为根本的古代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体现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当封建王朝覆灭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化成为新中国发展的重点目标,农业的发展日渐式微,加之西方发展理念的影响,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跟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遇到的一大危机。

最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难以影响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华文明中的传统观念影响了中国人近千年的时间,这种影响之深,在我们国人的行事生活中处处可见。三纲五常,方圆规矩可以说直接构成了过去的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这些纲常伦理中有许多今天已经不适用现代人生活的思想,许多封建思想也是有害无利需要我们摒弃的。但是,传统观念仍然有许多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这些价值观念在今天这个浮躁的世界更应该被提倡。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所带来的西式的价值观正在比传统观念更加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可是光鲜亮丽的西方文化背后隐藏着许多有悖于传统道德的价值观念,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等。这些西方文化好坏参杂的进入到当代中国,使得传统价值观念几近处于分崩离析的地步,尤其是在年轻的中国人中,传统的价值取向几乎不能再影响他们的决定。可以说这是存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中华文明所面临的又一大危机。

1838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