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教育资讯 > 文化 > 文化对教育交流的影响

文化对教育交流的影响

时间: 泽凡0 分享

教育资讯文化对教育交流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文化对教育交流的影响,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文化对教育交流的影响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 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中国的“虎妈”、“狼爸”一度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质疑。 出国求学热也一度勾起大家对中西方教育的热议。 中西方教育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不同国情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点也毫无非议。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根源、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优劣。 以供借鉴。

1、历史文化对中西方教育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文化名目繁多,但最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宗源。 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它的核心是仁爱。 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 西方文化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希腊文化最终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 它的核心是:理性、自由、公平、荣誉、人的体现。

文化传承和演进方式不同是形成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原因。

1.1 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

中国文化在主体上是反对功利的,反映在教育上就必然重视道义。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将“义”

与“利”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唯一标准;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也无不表现出崇义贬利、尚义反利的特点。 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中国教育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和教学内容的伦理性,整个教育都被纳入了道德的范畴。 其结果只能培养出安于现状俯首听命的“顺民”,而抑制了人的个体需求,也抑制了人们正当的物质追求和享受。 西方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力,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 因此西方文化很注重以人为本,张扬个性。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 但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欲望推动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和享受。 也出现了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弥漫、亲情淡漠、人际冷落等现象。

1.2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西方文化崇尚竞争

中国文化崇尚中庸的文化品质。 中庸的原则就是凡事讲究和谐。 孔子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曾运用这样的标准,反对“过”又反对“不及”. 这种和谐标准使中国人崇尚兼容并蓄,百川入海的境界;崇尚温文尔雅,不露锋芒的风格;崇尚不偏不倚,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崇尚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都是被排斥的。 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言论、行为、思想上与他人的差异。 因此,竞争与差异一直是西方教育家着重培养的品质。 从霍布斯、马尔萨斯直到达尔文、高尔顿等无不重视生存竞争的原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1.3 中国教育注重群体,西方教育注重个体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个体差异。 维护群体的和谐和社会安定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伦理政治原则。 群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 个体对于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力,奉献大于索取,个体价值观只有在群体中才可以得以实现。 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人们自然的就注重“大体”的认识与觉悟,而忽视深入的解剖与分析。 重群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培养学生整体系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压抑、束缚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的发展。 西方文化传统奉行个人本位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 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个人之上的原则也写进了西方的教科书。 如人有权自行其事;人有抉择权;人身不可侵犯;政府无权干涉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人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 随后,西方教育学家都把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视为培养人的基本标准。 提倡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这种重个体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但也造成了整个社会人伦亲情和宗教群体意识的淡漠。

2、文化传承、教育目的不同使中西方学校教育各显其特点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传承的方法不同。 西方学校在教育目的的追求上和实施教育方法上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是两种文化和价值观在教育上的反映。

2.1 教育模式

有史以来,中国的教学模式以训导式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指导思想是“父为子纲,师道尊严”. 教育模式从上到下、居高临下。 中国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基本带有被动性,他们摆脱不了“遵命”的思想 . 学生不能质疑权威;听话就是好孩子。 这种观念禁锢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学生普遍缺乏个性和创造力。 而西方的教育是平等教育。 学生和老师在学校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他们尊重老师,但同时也认为老师并非圣贤,所以,老师出错也可以理解,老师有不懂的也可以和学生探讨,师生关系很平等。 所以,西方学生自信、张扬、创造能力强。

2.2 上课方式

中国实行的是灌输、鞭策式的课堂教育,也就是应试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是主体,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其次还有老师严格稳定的课堂组织形式,学习氛围紧张,教学方法单一,压抑学生的个性,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西方课堂实行的则是素质型的启发式教育。 教师很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像个讨论会,老师巧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学生心理体验过程及过程中愉悦性。 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学习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教育内容

中国课堂注重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知识点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 一门功课的学习基本就是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上很难开拓,创新。 不难看出,中国课堂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非常重视精而深。 西方的课堂教育崇尚自然,重视教育内容与实践结合。 更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重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重视广而博。 老师讲解知识也是点到为止。 这样为学生也留下了很大学习、思考空间,课堂学习内容也得到有效的扩大和延伸。

3、社会背景、培养定位不同导致中西方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差异

德国教育家弗罗贝尔曾说过:“ 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这句话足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属于终身教育,是人生的基础和起点。

中国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者,更是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实现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 而西方家长会让孩子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健康快乐的成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更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

3.1 培养定位

中国家长受传统封建意识影响,认为孩子生下来是为他们传承香火,光宗耀祖。 孩子是“自己”的,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因此,孩子的培养定位是,家族的接班人,是家族的香火,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且是自己理想和愿望实现的希望;孩子学什么,做什么工作首先要从家庭利益出发。 而西方孩子从出生那天起,父母就认为他是一个社会人,自然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 西方家长希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比较淡漠,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 家长不能替孩子做选择。 由此看来,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成才,西方家长希望孩子成人。

3.2 家庭氛围

中国家庭氛和谐而严谨,但并不宽松民主,父母是一家之主,绝对的权威。 孩子不能冒犯父母,听话才是好孩子,这种家庭氛围造就了很多“乖”孩子,他们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但缺乏独立、开拓的精神。 西方家庭氛围平等、友好,成员之间都是一种平等、朋友式的关系。 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尊重,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反省能力和教育能力,所以,他们很少指责、命令孩子要这样,不要那样。 家长很重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非常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在一个平等、快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3.3 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常见的有三种:独裁型、溺爱型和民主型。 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以家长专制和过度溺爱为主,民主型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很少见。 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里需要和喜好;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大包大揽,过度溺爱,有碍于孩子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形成;不鼓励孩子动手、探索、冒险,他们甚至会认为这是“胡闹”而加以制止,中国父母更喜欢孩子墨守成规。 西方家长基本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他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生活学习上,鼓励孩子自己动手;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新;赞赏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

总之,学校、家庭和历史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中西方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长处和短处,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我们都应该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质疑,扬长避短取其精华。 中国教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是无需置疑的。 但随着教育的全球化,我们更应该汲取西方教育文化的优点,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教育体制,为中国的发展培养更合格的人才。

现代化文化与教育有什么不同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属于全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如古 代西方文化是在近东文化、希腊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古埃及的自然科学、近东 的宗教观念和希腊的爱智思想,在罗马帝国众多地理资源、众多民族精神基础上发现了 适用于各民族的科学、道德、法律、哲学及宗教观念,抽象出“七艺”的课程体系,成 为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中世纪后期,西方人巧妙地运用从阿拉伯和中国传来的技术,对 自己原先由犹太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形成的意识形态进行思考,革新宗教,创造了有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伦理;17世纪开始,西方的传教士更是发现了中国的“精英政 治制度”——科举制,并将其改造成为英国的文官制度,使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因官僚 体制的运转而得到巩固。相比之下,中国虽较早的形成了多民族的中原文化,但由于地 域原因,使二千多年以来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儒家学说革新不大,照西方人的说法 ,“中国人追随其先辈的足迹,一直平静地生活着”。

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文化,如传统 习俗、语言文字、价值体系,对个体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规范着社会成员的思 想和行为,这就是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有目的、有组 织、有计划地传递、传播某种文化,就是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任务。文化既是民 族精神的表现,又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活动;文化因一代代人的理解和诠释得到 发展和更新,因而呈现出丰富和不断进步的态势。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

文化教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更新和前进。

现代化是自近代以来开始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 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及价值领域的理性化、教育领域的普及化 等互动的过程。现代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科学革命获得对环境不断增强的控制能力, 从而引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社会变革。它从西欧的法国、英国开始向整个欧 洲和北美、澳洲扩展,20世纪开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也开始了现代 化的进程。从总的方面看来,它是传统的社会制度和观念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对现代社 会需要所作的功能性适应和调整。现代化是从西方开始的,有的学者认为它溯源于17世 纪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有的学者回溯到更早的文艺复兴,他们都指明现代化的 发展与西方文化和传统有关。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传统文化的 消失,但是现代化的实现过程确实也是各民族文化受到冲击、考验和做出反应的过程, 应当区别哪些传统在新的时代和条件下应当保存,哪些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因素。甚至 现代化也不能看作主要是由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兴起而导致的社会运动,因为在彼 得大帝时期俄国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现代化了。现代化的定义应当包括技术、经济、社会 、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中所能包括的其他方面,事实上人们在欢呼科学技术带 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现代化过程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无论在西方或非西方,都有专注于现代化的负面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多元文化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英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过程中,政府出台了相应文件,明确提出了教师职业标准,以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如英国颁布的《2002年教育法》,对教师评价、工资和资格做出了新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相互交叠的专业知识,这一规定促进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在我国,教师普遍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即缺少多元文化技能,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策略、评价能力、多元文化班级管理能力和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能力等。因此,加强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今后一段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多元共生的课程内容开发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英国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与国际接轨,其内容涉及全球视野。二是教学内容应明确显示多元文化社会及其价值标准。三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并逐渐消除歧视与偏见,形成团结与和谐的氛围。四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否认用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另外,学生本身作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资源之一,同时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拓展中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共生的课程开发中被赋予了主动参与的角色,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本民族文化知识。

(三)多元文化教育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保证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满足不同族群的特殊教育需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一种资产,而非负担或妨害,并试图弥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学习障碍或学习成绩差距,以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教育平等的机会,不仅仅是入学的平等机会,也包括了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了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平等的机会,英国的教学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拥有一定自由选择学习任务的权利,并按照自己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学生的家庭、社会、民族背景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同时受到关注。

综上,英国成功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是值得借鉴的,结合我国多民族构成以及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策略,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当重视的教育基本方略,它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1838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