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教育资讯 > 文化 > 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 泽凡0 分享

教育资讯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呢?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营造浓郁氛围,让经典育人“润物细无声”

高尚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塑造,具有无声的熏陶和感染的教育功能。学校要努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1、环境文化

我们将“明礼、勤奋、活泼、进取”八个大字镌刻于外墙,点染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旨,并开辟传统经典文化专栏,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八个方面的内容,营造出浓厚的传统经典文化氛围。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2、班级文化

学校将圣贤的智慧、经典的名著、璀璨的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学习园地中,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让我们在为孩子的才智竖起大拇指的同时,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3、精神文化

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做融汇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和“博纳、儒雅、蓄志、创新”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也更加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二、躬身教育实践,让经典育人“潜移默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小、记忆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与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对话,学习先哲的风范,习得圣贤的智慧,就会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存入心中,奠定自己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播下希望的种子。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让传统文化走进教师的心田。学校注重引领教师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开展教师“读书富脑工程”,传统文化书籍是必读书目。寒暑假要求教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筛选了自先秦至明清的100多篇优秀的古文,每学期组织一次测试,成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定期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在读书、交流、测试、赏析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扎下根。

其次,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开展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孩子们感受了汉语言的魅力,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爱好;通过重温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了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开展实践活动,让经典育人“无处不在”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召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例研讨会。开设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校本教材的学习为主,课外拓展为辅。学校确定每周一课时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诵读古典诗文,讲述经典故事。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让学生自发组成课题小组,在经典文学和民族艺术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学校先后召开了四次小课题研究展示、研讨会,三至六年级各个班级研究的子课题累计达200多个。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有机融合,拓展了课程资源,完善了素质教育的模式。学校以“让传统引领时尚,让经典铸就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内容主要包括:玩转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诵读千古美文,争做谦谦君子;秉承民族艺术,领略传统技艺;亲历传统节日,追寻文化之魂;走近历史名人,弘扬中华美德;采撷文化元素,创建班级特色。

四、与养成教育结合,让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在家感父母养育之恩,在校感教师教育之恩,得到表扬感激励奋进之恩,受到批评感鞭策进步之恩……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如,学习品德与生活课关心父母等内容时,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有关孝的内容穿插其中,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座”等等。经典的活学活用,使经典从古代来到了今天,走到了学生的身边,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之中……

一、如何教育孩子学唱歌

1、自然声音的诱导

幼儿时期是声音发育阶段,声带娇嫩,在平时教孩子唱时用轻声唱法,不能大喊大叫,国外著名的音乐家建议:在孩子没有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不能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所以教孩子唱时家长先示范,一遍一遍清唱,等孩子学会了用嘴呼吸来唱。在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声音是否跟自己唱的一样,边唱自然声音。慢慢地,孩子的歌声也会变得清晰、自然。

2、导入的聆听诱导

幼儿园音乐教育任务的完成都是因为孩子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孩子的唱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在幼儿聆听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孩子刚进幼儿园时,应该播放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乐曲,稳定幼儿的情绪。先听歌声欢快、跳跃的歌曲,再听到低沉、缓慢的音乐,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熟悉了环境,认识了同伴,喜欢上了老师。

3、形象的语言诱导

在教孩子唱歌时,先教会他们正确地唱歌姿势:身体坐自然、眼睛平视、两手下垂、放在腿上。刚入园的孩子没有持久性,时间坐久了说会摇头晃脑,随便乱动。老师要及时纠正,否则这些毛病就会慢慢形成习惯,老师可以通过语言来引导幼儿。这其中教学要领老师一定要掌握

孩子自然的声音是歌唱的灵魂,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努力教育孩子,在训练其唱歌时要走进一个学习的误区,这样孩子从小学习时就得到及时的声音纠正,对以后歌唱音乐的发展道路会更加顺畅。

二、孩子教育的注意事项

1、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2、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己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第一、传递功能。

人类文化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只能学而知之,而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人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人类早期先民那里,与人类的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教育,通过口头和行为传授的形式,传递着原始的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化的丰富,特别是由于文字的出现,人类文化单纯靠口头和行为传播的形式已不能胜任,人类社会有了专门传授文化的机构的需要。这时,学校教育便产生了。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速、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使一个人从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变成一个具有摄娶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的保存、积累与发展就将成为不可能。新的一代如果去重复他们的前辈所经历的事,人类就不可能进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钻木取火的蒙昧时代。就的整个人类而言,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承继者。就其每一代人而言,人们首先是文化的承继者,然后才是文化的创造者。“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只有先占有文化,然后才能创造文化。

第二、选择功能。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确定的教育内容。而确定教育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文化的过程。教育内容之所以需要“确定”,一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文化都包容着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卑下、文雅与粗野的成份。而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需要撷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提供给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价值、行为方式以及知识与技能;二是因为,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的认识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一点;另外,人脑容量的有限性与人类文化知识的无限广阔性构成了一对矛盾,教育不可能把人类的全部文化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都传给受教育者,这也就需要确定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还可以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得以实现。因为“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育大纲’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先生任校长时,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因而,在当时的,既有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也有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还有鼓吹中国传统的。这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在多种文化观念相冲突的历史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和重要。如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观念中,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化观念外,还有的文化观念,西方的文化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观念。资本主义的文化观念。传播、传递什么样的文化观念,我们教育的选择功能的意义就更加重要和突出。

第三、创新功能。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固有的文化,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人类已有的旧文化中力求更新与创新。使之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必须不断地创造与更新文化。而人类正是通过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造就他们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得以发展和更新。新的一代,通过教育,迅捷而有效地分享、占有人类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因此,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的手段。不仅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繁殖”、发展——更新文化的功能。换言之,教育传递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移植”、“文化增殖”、文化再生产的过程。而这个再生产过程。是一个,且具有经济、高效、模仿和接受,而是一个不断重组和建构的过程。人类学家格里库里·贝特森在《思想生态学的步骤》一书中,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文化本身是复杂的,学习文化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结构自己的文化。”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体验性,艺术即情感的表现。

因为艺术表现的东西(作品)是演示一种感受或情感过程的形象化的反射,是内心直接体现出的东西的一种发挥,它不受人类理性的束缚。孩子们在利用某种艺术形式表现时,是通过感知、体验、想象再由实践操作而表现,他们往往是反映或传达披露自己看某一事物时对它的独特感受。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在对同一事物进行感知体验时,体现的准度、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在表现时是呈现出的是富有个性特点的结果。在艺术实践中,教师们重视幼儿情感体验的过程,当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情景,给孩子以真实、真切、准确、强烈的情感体验,并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使幼儿由感而发有情可发。当进行非正式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足够的空间,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大胆独立自如的表现。在过程中,教师们通过使幼儿多听、多看、多感受,让幼儿逐步积累多种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这些经验也是由感受体验而获得诸多的亲身体验、经验,久而久之成为了幼儿创造表现的主要源泉。

二、互动性,通过互动,即相互学习,相互推动。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互动是和整个活动过程紧密相连的,可以说互动无所不在。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的主导和幼儿主体间的互相影响。教师对幼儿提问、启发、引导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和学习,而幼儿的每个回答或每点稚拙的创造,又会激发、触动教师的灵感,推动教师的教学。生生互动。指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以达到交流互学的效果。一个幼儿的点滴创新就会使其他幼儿点燃创造的火花,使得创造的火花不断的闪烁。儿童与集体、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良好、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物质环境能推动、影响幼儿的创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幼儿、环境这三者是活动过程中的要素。要在活动中做到互动,教师就必须学会站到幼儿的视点去看待问题,多观察、多了解、多反思,注重随机教育,及时调动,鼓励幼儿,随时调控,把握关键,促成多种互动作用的发挥。

三、融合性,即是交融、整合。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成年人,他的思想感情已与儿童的思想感情有着质的'不同。如果教师强行把自己成年人的“世界观”(或世界形象,对世界的理解)强加到儿童身上,这无疑对儿童是一种压制和打击,甚至给他们造成痛苦的经验。正如西方美学家罗恩菲尔德所说:“艺术对儿童来说与成年人太不一样,它对儿童来说纯粹是表现自己的手段。由于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他的表现就与成人不同。由于成年人同儿童在趣味方面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一致,就造成艺术教育中的困难和干扰……”意识到成人和儿童间的差异,我认为只有让教师向儿童靠拢,教师主动和儿童去融合。不能如以往的艺术教育那样总是由教师带着学科(艺术教学内容)走向儿童,而应该带着儿童走向艺术教育进行探索。包括情感的融合。教师注重在情感上亲近幼儿,增进师生亲密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这样,就容易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并对幼儿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视点的融合。教师要学会站到幼儿的视点看世界,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考察事物和衡量评价幼儿的表现。这样,可以使教师更能发现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共同发现。言语的融合。教师向幼儿学习,学习他们诠释事物的语言,并用这些儿童化的语言来设计活动,指导幼儿,演示作品。这样可以是幼儿更感亲切,易于理解产生“共同语言”。

四、赏拙性,赏拙就是欣赏,拙就是稚拙,也就是要求教师能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稚拙的表现。

由于幼儿思维方式与理解事物的视角跟成人不同,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解释周围的一切,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很稚气。对于成人来说,幼儿的画画动作可能不怎么灵敏、协调,画出来的线条歪歪斜斜、粗粗细细,不流畅,涂色深深淡淡,不均匀,稚拙是幼儿艺术表现的一个特点,它往往使孩子们的表现完全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成人(教师)要了解这一切,当幼儿大胆进行种种表现时要报以欣赏的态度,鼓励、肯定幼儿一切稚拙的表现,这样会大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也能呵护幼儿的自尊心,进一步激励幼儿创造表现的欲望。不能用“象不象”、“对不对”去衡量和评价,那会大大干扰幼儿稚拙的自然表现,更会扼杀他们创造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用合不合乎客观存在来衡量、评价,而要考虑合不合乎幼儿的特殊经验,把幼儿的体验、经验放在首位。尤其要鼓励、肯定幼儿创作中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要强调的是不一样,而非规范性。对幼儿一切的稚拙的表现都能认可,都会欣赏就能小心地对待幼儿创作的每一个新发现,不轻易动手改动幼儿的作品,努力去启发他们,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修正;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理解,会导致一个人较深刻的洞察力,这也是培养幼儿独立学习的一个途径,培养其创造性自信力的催化剂。

无论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材料提供非常充足、丰富,尤其是非正式活动,幼儿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可以自主确定表现的主题内容,自主选择表现的材料,自主决定表现的方法,这一切都为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开拓了无限的空间,使之人文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得到更大发展。

1838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