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发布7条校园“新规”有哪些
北京市教委官方微信首都教育15日信息显示,继续实施校园相对封闭管理、继续加强师生员工及家庭成员健康监测,并且发布了校园7条新规,是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北京市教委发布7条校园“新规”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北京市教委发布7条校园“新规”有哪些
1、继续实施校园相对封闭管理
严格校园出入管理,师生员工进校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
学生在校期间以班级为单位实现闭环管理,校园设置“1米线”,保持社交距离,错峰错时安排课间休息、就餐、如厕、户外活动等,做到学习生活空间相对固定,密切接触人员可追溯。
2、继续加强师生员工及家庭成员健康监测
坚持“晨午晚检”“日报告”“零报告”等制度,坚持学生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健康状况和风险接触信息报告制度。
特别建议家有考生的家庭,在中高考前的关键时期,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外出活动,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尽量保持学校和家庭之间两点一线。
3、继续坚持科学佩戴口罩
在校园内包括上课期间都要全程佩戴口罩,室外活动、体育锻炼时,在不聚集且保持社交距离的前提下,可以不戴口罩。
校门值守、保洁、食堂员工等人员等必须佩戴口罩。
4、继续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及学生手卫生措施
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或电脑等公用物品后、接触动物后、触摸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均应洗手。
5、加强办公场所、教学场所及实验室等清洁消毒
除特殊天气情况外,教室和办公室应保持全天开窗通风。公共设施需要每日消毒,主要是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等人们共用的设备。
加强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增加对门把手、课桌椅、讲台、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频次。
6、进一步加强食堂卫生管理
保持食堂环境卫生整洁,对餐桌、门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和地面每日定期消毒并记录。
做好食品留样,专人管理,严格执行消毒时间、程序,制定就餐、消毒等管理台账。
实行学生错峰就餐,开餐前半小时完成就餐区域桌椅、地面及空气消毒,并通风换气,就餐排队时与他人保持1米距离,应遵循分时、错峰、单向就餐的原则,避免扎堆就餐、面对面就餐,避免交谈。
就餐人员要做好餐余垃圾的清理、分类和投放。
7、进一步强化食堂工作人员管理
对食堂工作人员建立健康监测制度,每日晨、午、晚测量食堂全体人员体温并做好登记。
严格按照食品操作规范操作,工作全程佩戴口罩,穿戴工作服、帽和手套,保持个人卫生和工作服帽的整洁干净。
餐前便后、接触垃圾后认真洗手。
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厨房,接货人戴口罩、手套并保持一定距离在食堂外验收。
上班禁止扎堆聊天,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下班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经相关病毒分型检测,2020年1月7日,实验室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某些冠状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通常是在与被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之后,例如在家庭、工作场所或医疗中心。
人感染冠状病毒后会有主要症状:症状取决于感染病毒的种类,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在更严重的情况下,感染会导致肺炎和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针对冠状病毒,公众应减少疾病的暴露和传播,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出门戴口罩、饭前便后洗手等,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例如咳嗽和打喷嚏)的人密切接触。
二、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如近期中国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四、出现早期临床表现是否意味被感染?
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
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五、去医院就医需要注意什么?
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武汉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特别应注意的是,诊疗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外科口罩,以保护自己和他人。
六、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发病病例(疑似和确诊病例)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属于密切接触者:
(一)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二)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三)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四)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五)现场调查人员调查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七、为什么密切接触者要医学观察14天?
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
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八、公众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一)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二)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三)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佩戴好合适的口罩。
(四)良好安全饮食习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做饭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
(五)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口罩为什么可以阻挡病毒?
新冠疫情病毒尺寸约在0.06-0.14μm左右,疾控中心认为病毒传播的三种主要传播方式为:飞沫传播、直接间接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当然最新消息包含可能粪口传播,但不属于口罩可防控范围,不纳入讨论)。
其中,气溶胶传播的颗粒最小,小于5.0μm,因此只要能够捕捉隔绝小于5.0μm的飞沫,就可以达到初步防止病毒直接由飞沫传播造成感染的效果。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医用口罩,核心原件都差不多。
以最简单的3层口罩为例,外层材料负责阻挡大颗粒和粉尘,内层材料贴近皮肤,更注重肤感。而真正负责过滤0.3μm颗粒的重担,则全落在了中间层——静电熔喷无纺布的身上。
而中层的熔喷无纺布通过“静电”处理,可以吸附气溶胶颗粒,达到过滤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静电越多,过滤净化的效果越好。
这个时候口罩能否消毒后重复使用的问题,就转移什么消毒方式可以不破坏口罩的过滤能力。
北京市教委发布7条校园“新规”有哪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