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党员干部学习《与领导干部谈历史》心得体会读后感5篇精选

时间: 庄宇1208 分享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与领导干部谈历史》是一本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剖析,引领党员干部以史为鉴、知古鉴今。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

  提倡和要求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是党对干部队伍加强思想教育、提倡学习风气的优良传统,也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的形势下的时代要求。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哪样,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我们的干部青年特别是负有一定领导职责的领导干部,要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和保证。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学历史,从中华民族历史经验中获取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养料,他手不释卷,通读大量历史典籍,批阅《二十四史》,多次提倡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从历史经验和教训中获得正确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在读《新唐书》卷173《裴度传》时,写下这样的批语:“调查研究,出以亲身”,赞赏裴度深入前线了解情况,提倡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下基层搞调查研究。他还称赞徐霞客“没有官气”,亲自“跑路”搞调查,最终推翻了历代长江源头的不准确论断。毛泽东同志还引用《史记?张仪列传》中苏秦刺激张仪使之有所作为的故事,阐述如何听取不同的、批评的意见,把批评转化为一种压力,把压力转化为进步的动力。1959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吴冷西谈话时说:有些人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

  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大力倡导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用以教育青少年、干部和人民。他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987年2月18日,他在会见加蓬总统邦戈时,回顾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史,强调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是很重要的,并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学习必须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这样就能了解党是怎样领导革命的,了解毛泽东同志有哪些功绩,使大家知道中国革命是怎样成功的。”他还强调:“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小平同志这些论述,鲜明地提出了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经验的根本宗旨。

  领导干部通过读点历史,能了解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汲取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的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汲取其中包含着的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从中获得精神鼓舞,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当然,领导干部读点历史,还要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而深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经历的刻骨铭心磨难、我们伟大民族进行的感天动地奋斗、我们伟大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伟业,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

  领导干部读点历史,还要选择好读本,要多读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的历史典籍,要化点时间去通读《史记》中的名篇,通读《二十四史》中的经典,通读《资治通鉴》中的公认的经典段落,也可以读点有益的笔记野史,好在这些选本、读本、译本都出版了许多,书店里面均有陈列,网上也有不少电子版,关键是要选好读本,化点时间,定下心来,真正把领导干部学点历史、读点历史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做人做事为官执政须臾不能离开的重要法宝。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2

  第一,重视历史。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第二,加强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页)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我们党98年奋斗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史的学习与研究,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使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贯通。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目的。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学习与研究历史不仅是为了认识过去、了解昨天,更是为了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开创明天。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贯通,把学习与研究历史落实到指导现实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上来,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在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的基础上,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3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习近平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一个叫《百家讲坛》的栏目声名鹊起,因为台上站着讲历史、讲国学的教授们。

  从这里,这些教授走进寻常百姓家,走向世界。我蓦地发现,高深的学术原来可以离我们这么近。

  怀着“追星”的心情,我见到了因讲《史记》而声名远扬的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蓝色的羊绒衫,透着暖意和温和;均匀的语速、平和的笑容、淡定的神情,举手投足间传达出儒雅、谦和、严谨的人文气息,让我觉得之前膨胀起来的情绪有些多余了。难怪,王立群老师被评价为“厚重”、“温润”,“是《百家讲坛》中的一把慢火,温和,持久”。

  2006年年初《百家讲坛》到国内各大学海选主讲人,王立群以历史人物项羽为题,在前来面试的40多人中成为唯一胜出者;之后他以同样的题目在《百家讲坛》主讲,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再后来他主讲的《吕后》创下了2006年收视率之冠。这些都让我们领略了王立群这“一把慢火”那势不可挡的炽热!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历史的力量,人格和修养的力量!

  生于1945年的王立群,生在山东,求学于河南。王老师说自己经历了那一代人所经历的求学磨难。他曾是创立过“累计记忆学习法”的理科尖子生,却因是富农子弟而错失了到清华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机会;在厂属小学当老师,七年教过所有的年级和所有的课程(包括音乐课),因此被称为“万能老师”;一次偶然看到的《史记》,启蒙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1979年,也就是“_”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34岁的王立群认为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掌握已经远远超过了本科水平,于是直接报考了河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于是,我想各门类知识之间其实是相通的。数学、历史和音乐,对于一个会学习的人来说,区别并不大。一个人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且具有坚强的毅力就一定可以成功。因此,我们应为当前重视大学的通识教育,文理学科交叉渗透,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等政策鼓掌。

  以史鉴今,以史资政。这可以说是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热衷于学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总是相似的,今天的我们不仅在继写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重演历史,包括悲剧和喜剧。我们经常说,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这就意味着要向历史学习,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而《史记》作为一部丰富的文化典籍,一向以“信史”著称,正如王立群老师所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原则就是“求实存真”,反对“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因此其中有很多值得各行各界借鉴的东西。政界和商界,战场和商场,在许多地方是相通的,思考企业的战略、人才和管理,都可以在读史过程中找到参考。当然,知识背景、学历结构、人生阅历、感悟能力等因素决定了人的读史感受。

  谈到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的问题,王立群老师认为,领导干部学历史,因自身的角色不同于普通大众,所以其学习的针对性更强。这是因为,了解历史是认识国情的重要基础。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一是中央集权制。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大臣在各地自己说了算,没有问计于民,求教于民,并由此而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家长制、一言堂,缺乏民主政体的基础;二是唯上唯官。上至皇帝下至官员,谁的官大谁说了算,虽然也有民本思想,但把治天下当成“牧民”。当政者面对百姓往往以父母、家长自居——“父母官”,为官牧民意识强烈;三是对权力的追求。“学而优则仕”甚至“学而劣则仕”,读书为了做官,做官就要做高官,这在中国古代是非常普遍的。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政治遗产,对中国现实社会影响非常大。因此,了解历史上的这些现象,就是为了今天我们在实践中消除它们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者历来十分重视向历史学习。邓小平同志就多次提出“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要“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江泽民同志把历史知识看成是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领导干部应该读一读中国通史”。胡锦涛同志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领导干部在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现实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既是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也无数次证明领导干部尤其要学习历史。王立群老师认为,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历史,一是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脉络和规律,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二是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如一些古代官员的刚正不阿,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另外可从历史上许多奸臣、贪腐的官员身上受到警示。通过学习历史,领导干部要修身齐家,做好人;要治国平天下,做好官;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身执政能力的建设,进而加强执政党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党自觉运用三个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

  2006年8月,在“《百家讲坛》十大名嘴”的评选中,王立群老师以“最学者化”入选。正是因为王立群严谨的学者作风,他很少受到外界的质疑。王立群曾说“学者的良心不能丢”。对于讲史,他认为一要讲清历史是什么?还原历史很难,因为,真相是被重重的东西掩盖着的。二要知道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更难。三要明白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这又是难上加难。王立群坦言,他只想把历史讲清楚是什么,因为当把这些讲出来、讲清楚以后,别人就会有自己的感悟。

  1966年王立群开始读《史记》,如今已经读了40多年。而对于浩如烟海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王立群一样在研读。因为,历史带给他的除了知识和智慧,还有力量——支撑着为生活、为事业不断进取的力量。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4

  马克思主义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基础上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运动的结果,历史发展存在普遍规律,即客观性。

  另一方面,历史运动也是人类主观意识作用的结果,“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发展也不乏特殊现象,即主观性。

  因此,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既要深入研究普遍规律,也要比较研究偶然事件,通过偶发的历史现象更全面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有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一语道破读史要旨,即把握“读史”与“识道”的辩证关系。

  古人讲“大道”多指治国安邦之道,“识道”也就是通过读史了解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法。“读史”由此成为了中国先人治世安民不可或缺的镜鉴。对自身历史的长期重视构成了古来华夏一脉相承的悠久文化。

  近代以来,中西问题深深嵌入了中国自身发展的“古今之变”,使研判解决中国问题的时空坐标与世界历史融为一体。

  毛泽东曾提出用“古今中外法”去认识中国问题,形象地说要“屁股坐在中国的现在,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国”。

  因此,“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不仅仅是当下的现实需求,而且是悠远的历史诉求。

  领导干部必须以史为镜,熟知兴替,把握历史规律,明晰当下现实,回望来路,踏上前路。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5

  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部署言犹在耳,习近平同志又撰文提出“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新的希望,并对为什么要读历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和明确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擅长学习的政党,新形势下,必须更加重视学习。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事业的多元发展,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思潮,这一方面表明了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某些社会思潮以西方现代政治经济理论为准则思考研究中国问题存在着某种偏颇、失误,甚至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性,其对待西方文化 “食洋不化”的学习方法也应当引以为戒。当此之际,非常有必要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以供人们学习借鉴和参考。

  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事求是,而绝不唯上唯书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并不意味着将马克思主义奉为 “圣经”、言必称“马列”,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早在中国革命之初,毛泽东在 《反对本本主义》中就已经阐明这样的观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强调社会调查的重要,揭露教条主义的错误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批评红军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这种重视经典又不唯上唯书的学习观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中华民族能够独立最重要的原因。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邓小平同志则更加倡导以解放思想,不唯书,不唯上,坚持实事求是。他说:“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 ”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也正是以一场思想解放“真理标准大讨论”来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而开启的。可见,不唯上不唯书的学习观,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抉择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胆借鉴,而绝不照抄照搬

  中华文明在近代社会以前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到近代社会,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爆发,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进入近代社会中国开始进入了学习西方的时代,直到现在我们学习西方、赶超西方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在此过程中,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都曾经尝试过学习西方的救国之路,但都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令其向往的资产阶级共和体制,这几种政治实验的失败究其原因或多或少都有对待西方文明的简单复制、照抄照搬。中国共产党对待西方文明态度鲜明,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阐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照抄。 ”邓小平也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正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意识,坚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西方文明,才使中华民族始终能够保持其民族性和独立性,从而使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大舞台上始终拥有一席之地。

  注重学习,更注重转化成果

  中国共产党注重学习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政党,尤其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学习,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转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也包涵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的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实践的认识论,是依赖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历史经过严密逻辑推理形成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侧重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学科理论和普遍原理应用于中国实践,它是一种应用科学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理论,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理论。它的最可贵的理论品质就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即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联系中国国情中国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同志也曾多次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拥有这样擅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化转化,才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建设时期我们逐渐探索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引领中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振兴。

  擅长学习,更擅长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擅长学习,擅长对经典理论进行中国化转化,但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家、民族、社会形态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所以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时代化转化的任务也永无止境,创新党的理论发展党的理论也将永无止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学习来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和来自苏联的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探索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抓住时代主题从革命与战争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的同时探索了指导改革开放新实践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进入新世纪后,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建设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则探索回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面向未来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时代化转化的进程不会止步,中国共产党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的努力也不会止步,必将伴随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全部执政历程。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与一些人对待西方文化 “食洋不化”、“照抄照搬”的学习观恰恰相反,做到了 “食而化之”、“化而用之”、“用而胜之”,非常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

精选文章

380752